[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影響學生思想意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思政教育中應當積極運用新媒體,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應該重視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形成合力,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思政育人中的優勢,切實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內容。要發揮協同作用,重塑思政教育的交互模式;要轉變傳統思路,重塑新媒體思維;要打造精神高地,實現長效價值引領;要完善思政教育機制,體現思政教育價值。
[關鍵詞]思政課;新媒體;課堂陣地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3-0103-03
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一對多”模式,形成了“多對多”的傳播模式,使得信息的傳播更為快速、方便和廣泛。與此同時,新媒體使得人們可以更加自主地獲取信息、表達觀點和交流思想,這種互動性也讓新媒體成了對當代媒體形式的跨越性改寫。新媒體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樣的信息和交流方式,也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讓人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獲取知識、增進交流和理解。新媒體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問題,例如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信息過載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面對和解決。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和改進,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優勢,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1]
一、 新媒體對傳統行業的影響
新媒體已經成為社會主流媒體,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在新媒體的時代,技術的發展和引領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顯著,也讓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需要認真思考和探討技術對于我們的影響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新媒體為傳統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新媒體是當代社會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人們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新媒體的特點,如互動性、自主性和多功能性等,使得它在改造傳統行業的服務形式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優勢。通過新媒體,用戶在行業之間的交流更加簡潔高效,同時也更加靈活和多樣化。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地創新和應用新媒體技術,為行業的服務形式帶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改變。新媒體可以為傳統行業提供更加全面、靈活、高效的營銷宣傳渠道,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與用戶溝通和互動,幫助企業更好地推廣產品和服務,提高營銷效果和客戶滿意度。
(二)新媒體能增強傳統行業的競爭力
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傳統行業需要轉型升級,更好地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和手段,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創新能力。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跨界合作和創新平臺,促進企業間的合作和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新媒體對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支持和促進作用,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優化品質、增強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新媒體與思政課教學的新特征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思政教育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和手段,對人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以轉變人們的思想,指導人們的行動。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改變了信息傳遞和獲取形式,也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影響。與傳統的思政教育相比,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環境更加復雜和多元化,大學生可以在各種平臺上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內容,包括正面、負面,甚至有害的內容。因此,思政教育需要面對的挑戰也越來越多,需要更加積極地應對這種復雜的信息環境,以更加有效地引導和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培養,使他們能夠正確地辨別信息內容的真偽和價值,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積極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響。[2]
(一)互聯網環境下新媒體主渠道的新特征
在新媒體領域,信息傳播者的身份已經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信息的質量和是否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由于新媒體的特點,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再依靠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而是更加依靠內容的價值和吸引力。這也讓信息的傳播者更加多樣化和分散化,不再受限于權威媒體,而是可以由任何一個擁有優質內容的傳播者與用戶之間建立信任。新媒體的強大價值穿透力對社會生活中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包括思政教育。新媒體的特點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樣的教育平臺和教育形式,也讓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和生動有趣。
(二)新媒體背景下思政主陣地的新特征
互聯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大學生,這也為高校開展日常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個“線上”陣地。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知識與信息交流平臺,也為高校日常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思政教育變得更為生動形象,更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性。通過線上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與其中,增加他們的參與感和代入感。同時,通過網絡互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也得到拉近,增強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這種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方式,可以激發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創造精神,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新媒體渠道與思政課堂陣地的協同
新媒體渠道和思政課堂陣地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它們可以相互協同,共同推進思政教育工作。新媒體和思政課堂的協同,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教學資源和手段,新媒體平臺可以讓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樣的協同不僅有助于推進思政教育的現代化,而且也能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一)發揮協同作用重塑思政教育的交互模式
新媒體既是一種傳播平臺,也是一種傳播手段和工具。在思政教育中開設新媒體渠道,可以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樣化的信息獲取途徑,同時也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需要搭建獨立的信息場域,構建旗幟鮮明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評判體系,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新媒體的本質和特點,以及在信息傳播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責任。思政教育要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通過新媒體手段和平臺,向學生傳遞思政教育的內容和理念。同時,新媒體也需要用思政教育這一陣地,提升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思政陣地具有強大的權威性,可以通過與新媒體結合,提升新媒體信息質量和影響力,實現思政教育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在合作過程中,需要確認好各自的職責范圍,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點。思政教育要借助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和特點,提高信息獲取和傳播效率,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新媒體,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判斷能力。而新媒體則需要借助思政陣地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提升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引導大學生正確地獲取和利用信息,避免受到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干擾和影響。
(二)轉變傳統思路,重塑新媒體思維
思政課教師在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時,需要有新媒體思維,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和技術,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內容和形式,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開放、自由、創新的道路。同時,教師還要抓準社會熱點信息,了解社會熱點事件的背景和影響,以統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評價社會事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思政課教師需要掌握新媒體輿論場的成型原理和動態演變規律,更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輿論傾向,引導學生正確地表達和交流觀點,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判斷能力。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重新規劃教學流程,基于新媒體渠道中的熱點信息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和辯論,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和輿論傾向的把握和引導,同時也要通過新媒體渠道發布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正確地獲取和利用信息,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此外,也可以將思政新媒體渠道用作監管平臺,幫助思政課教師了解學生思想和政治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還要以官方平臺為依托,定期對大學生媒介素養進行評價,對長期沉浸在泛娛樂化中的享樂而忽略價值創造,成為煽動類信息擁護者和傳播者的學生,思政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了解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挖掘學生錯誤思想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思想和行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避免學生一錯再錯,引導學生走向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道路。[3]
(三)打造精神高地,實現長效價值引領
新媒體處于復雜的輿論環境中,思政教育者要營造“思政媒體場地”的精神高地,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和特點,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引領和互動等方面的工作,引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判斷信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支持。打造精神高地是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精神高地的思想引領,引導學生正確獲取和利用信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打造精神高地,實現長效價值引領,應該注意在思想深度和視角方面提供高質量的觀點,教育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水平,成為學生的引領者和榜樣。一些課程可以包裝成網紅課程,以進一步提升線下教學的吸引力,通過精心設計、包裝和推廣,讓課程更加生動、有趣、易懂,吸引學生的關注和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4]
(四)完善思政教育機制,彰顯思政教育價值
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需要選擇優質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其中,“一對多”“多對多”行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依靠學生之間的互動,消解理論與實踐的二元相悖性,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可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交流需求。通過建設融合性質的新媒體思政教育平臺,可以更好地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具體來說,建設新媒體思政教育平臺首先需要建構新媒體觀念體系,即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新媒體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融合度。此外,還要創設融合性質的思政教育平臺,包括開設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媒體平臺,建設思政教育網站、APP等數字化平臺,以及開展在線課程和網絡直播等活動,豐富和拓寬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通過建設融合性質的新媒體思政教育平臺,可以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即通過思想引領、意識引導、行為約束等多種手段,幫助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同時,新媒體平臺可以讓大學生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促進思想交流和互動,增強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此外,高校可以結合思政教育工作,打造基于新媒體的思政教育平臺,借助新媒體語境傳播思想政治內容,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學習的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質效。具體來說,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微博、論壇、在線課程等形式,建立新媒體思政教育平臺,提供高質量的思政教育內容。同時,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優勢,開展互動交流、線上講座、微視頻、網絡直播等多種活動,吸引學生的關注和參與。通過基于新媒體的思政教育平臺,學生可以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將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內容融合到自身知識架構中,從海量信息內容中獲取具有價值的思政信息。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利用新媒體平臺打造微課,強化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和針對性,保證思政教育工作拓展的有序性。通過新媒體平臺制作思政教學課件,融合互聯網信息,以思政視角解讀社會熱點,如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中華傳統文化、法律法規、社會熱點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可視化的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的內涵和要求。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便捷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將自身的理論思考代入思考問題的實際界域,在“學中做、做中學”的形式下,深刻解讀思想政治內涵,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方向指引。
參考文獻:
[1]張勁松,劉惠燕.“大思政課”必須準確把握“事、時、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0):26-28.
[2]崔龍燕,崔楠.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重追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7):164-172+188.
[3]楊曼萍,李麗云,鄧祺佳.“微時代”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5):100-104.
[4]謝清果.紅色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共生傳播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22(04):142-152.
(責任編輯:王義祥)
作者簡介:何耀(1991—阿)女,碩士, 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