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疫情背景下“一帶一路”國家在華留學生中國形象認知及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0334。
作者簡介:張思芊(1986—),女,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文章重點探討高等教育機構如何通過人才戰略布局促進區域創新高地的建設。圍繞高等教育機構、政府、企業三角融合模型下的合作與互動,剖析人才布局現狀以及國內外人才中心發展案例,從高等教育機構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培育人才政策環境等方面,闡述了人才戰略布局以推動區域創新的實踐路徑。研究結果可為我國新時期區域創新和一流大學建設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機構;人才戰略布局;人才中心發展;區域創新高地
中圖分類號:G6492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區域創新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知識生產者和人才培養者,為區域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資源和科技支撐。然而,區域創新的復雜性要求高等教育機構不僅是知識和技術的傳播者,還需要成為戰略性的參與者和領導者。高等教育機構如何調整自身的人才戰略規劃,更好地適應和促進區域創新的需求,是當前教育和區域發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鑒于此,研究高等教育機構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對于深入理解其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研究成果不僅能夠為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戰略發展的參考,也能為地方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高等教育機構與區域創新高地的關系
11三角融合模型概述
高等教育機構在區域創新高地中發揮的作用與其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核心職能密切相關。20世紀90年代Henry Etzkowitz和Loet Leydesdorff提出“三角融合模型”,也被稱為“三角互動模型”(Triple Helix Model)。該模型旨在描述高校、產業和政府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在這一模型中,高校、產業和政府三者相互作用構成了創新的動力機制,也就是所謂的高校-產業-政府三元體系。
高等教育機構(高校)是知識創造與技術發明的主要來源,為區域創新提供了科研成果和創新思維。通過高質量的教學活動,高等教育機構培養和引進一批創新人才,這些專業人才不僅在學術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而且在進入產業界后也是創新領軍人物和技術開發的重要推手。
產業界(企業)作為創新實踐的主體,將高校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的產品與服務,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通過共同研發項目、成立研究中心等形式,促進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1]。
政府在這一模型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持和引導作用。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資助和搭建平臺,政府不僅為高校的研究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還促進了高校與企業間的合作。政府的政策導向和財政投入對于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至關重要。
在三角融合模型中,這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互動的、動態的區域創新網絡。高校的研究成果可以被企業吸收并轉化為商業產品,而企業的市場需求又反過來激勵高校的研究方向。政府不斷地調整政策,以適應這種動態變化,既促進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也保障了創新活動的健康發展。
12高等教育機構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機構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不僅是知識的生產者,更是創新活動的催化劑和推動者。通過教育、研究、技術轉移以及政策參與,高校為區域創新高地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首先,高等教育機構是前沿科學研究和新技術的發源地。高校教授和研究人員常常是某個領域內的專家,他們的研究成果推動了科學邊界的擴展,為產業界提供了創新的種子。高校中產生的知識和技術一旦商業化,將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結構轉型。
其次,高等教育機構通過科技園區、孵化器和技術轉移辦公室等機構,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這些機構為研究成果的商業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撐,通過為初創企業和創新項目提供設施、資金和管理指導,降低了創新的門檻和風險。這種轉化過程不僅加速了技術的市場化過程,還吸引了外部投資,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和就業的增長。
再次,高等教育機構作為知識網絡的中心,能夠促進不同學科和專業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這種跨學科合作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和創新的方法,有助于生產出更為全面和高效的解決方案。高校的全球合作網絡還可以帶來國際視野和資源,使得區域創新體系不僅局限于本地,而且與全球創新網絡相聯動。
最后,高等教育機構可以通過政策建議和研究,影響地方政府的決策過程[2]。通過對區域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評估,高校能夠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基于數據和分析的建議,幫助其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這種智庫角色使得高校在區域創新高地的構建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影響力。
13區域創新能力與人才培養的互動機制
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與人才培養緊密相連,高等教育機構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通過建立有效的互動機制,可以確保人才培養與區域創新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確保信息的暢通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首先,區域創新體系需要高質量的人才來驅動,而這些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等教育機構。高校通過更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引入創新理念和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與時俱進的知識和技能,包括鼓勵創業精神、跨學科學習以及與產業界合作的項目實踐[3]。通過這些方式,教育機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為區域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其次,高等教育機構與地方企業和政府的合作,是人才培養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互動的關鍵環節。通過建立校企聯合實驗室、實習基地和研究中心等機構,學生能夠參與真實的項目開發和研究活動,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創新過程。企業也能夠通過這種合作,及早發現并培育未來的員工,為自己的研發項目引入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再次,高等教育機構在區域創新策略的制定中起到咨詢和反饋的作用。教育機構通過研究和分析,可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深入了解,提出提升人才培養效果的建議,包括識別關鍵的技能需求、設計創新教育項目以及推動學術研究與區域發展需求的對接。
最后,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需要專業技能的訓練,還必須注重其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高等教育機構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社會實踐活動及文化交流,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平臺,這些經歷有助于學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為區域創新做出貢獻。
2高等教育機構人才戰略布局現狀分析
21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才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高等教育機構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其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當前,高等教育機構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課程設置逐漸多樣化和綜合化。多數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強調跨學科課程的開設,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工程與管理學、生命科學與信息技術等跨學科專業不斷涌現,以適應復雜多變的職業需求。
第二,實踐教學和工學結合的模式得到廣泛推廣。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密切,實習、工作坊、創新實驗室等成為常態。學生有機會參與真實的商業項目或研究工作,以此來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技能。
第三,國際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學生的國際交流項目、海外學習經歷、外語課程設置等方面得到增強。高等教育機構通過與海外學校的合作,提供雙學位項目和國際課程,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第四,注重軟技能的培養。除了專業知識的教授,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領導力和創業精神等軟技能的培養也成為人才教育的重點。通過項目協作、演講辯論、領導力訓練等活動,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并提高這些對于職業生涯至關重要的能力。
然而,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面臨實踐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實踐需求[4];部分專業的課程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尚未形成多元化、開放的高素質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22人才引進與留存現狀
人才是高等教育機構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在當前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機構對于緊跟科技前沿和創新教學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這對人才的引進與留存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對于人才引進的現狀,很多高等教育機構已經認識到國際視野和跨學科能力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引入海外高層次人才、設立特聘教授職位等,以增強學校的學術實力和競爭力[5]。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知名度,吸引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和青年才俊加盟。
然而,人才留存方面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一些人才在加入高校之后,可能會因為多方面的原因選擇離開,如薪資待遇、科研條件、個人發展空間、工作壓力、生活環境等方面的不滿足。此外,隨著人才流動性的加劇,一些高校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特別是位于偏遠地區或發展水平較低地區的高校,留住人才的難度更加顯著。
在留存策略上,雖然許多高校設立了專項基金、學者計劃、獎勵機制等激勵政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措施往往局限于經濟利益的單一驅動,忽略了人才對于職業成長、工作認同感以及生活質量的復雜需求。教職員工的個人職業愿景、工作滿意度和生活環境等非物質因素,對于人才的長期留存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高等教育機構在人才引進與留存過程中,還存在著策略執行不力、政策配套不完善、部門間協調不暢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人才引進與留存工作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影響了高校人才隊伍的穩定性和發展潛力。
23國內外人才中心發展案例比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機構的人才戰略布局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國內外的人才中心發展案例提供了豐富的比較視角,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策略的成效與挑戰。
國外人才中心,如美國的硅谷、波士頓的教育和醫療中心以及德國的弗勞恩霍夫協會等,通常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和創新生態。以硅谷為例,其成功可歸功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政策支持,如稅收優惠、研發資金的投入,為創新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是各類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中心的聚集,如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硅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思維和人才支持;最后是開放的企業文化和多元的社會環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前來工作和生活[6]。
相比之下,國內的人才中心發展則具有不同的特點。中國的人才中心主要依賴政府的規劃和投入,如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等,共同特點是政策引導和集聚效應明顯。國家通過提供稅收減免、資金支持、住房補貼等多種激勵措施,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時,國內人才中心還普遍強調產學研用一體化,通過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不過,國內一些人才中心也面臨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單一等挑戰。
比較兩者的發展案例可以發現,國外人才中心往往更加注重市場機制和自然成長的過程,培育了創新文化和創業氛圍;國內人才中心則更多依賴政策驅動和資源集中。國外人才中心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在全球化競爭中有明顯優勢;國內人才中心則在整合資源、快速發展的能力上表現突出。
總體來看,通過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內外成功的人才中心發展案例,高等教育機構能夠針對性地完善人才戰略布局,提升自身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從而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3構建創新高地的優化路徑
31政府角色與政策環境的優化
三角融合模型強調政府、產業和高等教育機構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區域創新和經濟發展。在這個模型中,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它不僅是規則的制定者,更是創新過程的促進者和參與者。
第一,政府需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政策環境。這包括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投資減免等激勵措施,以降低創新活動的成本并吸引私人投資。此外,政府應簡化企業設立和運營的行政程序,減少不必要的官僚障礙,使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集中資源進行研發和創新。
第二,政府應當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這樣的體系能夠保障創新成果的所有權和利益分配,鼓勵個人和機構進行知識創造和技術革新。此外,有效的知識產權制度也能吸引外資和跨國公司,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促進本地產業升級和競爭力提升。
第三,政府應當加強同高等教育機構和產業界的合作,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這可以通過支持高校和研究機構設立科技園區、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平臺,來促進學術研究成果的商業化和產業化。同時,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研發項目,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7]。
第四,政府還需要強化區域間的創新網絡和合作。通過打造區域品牌、促進區域間的人才和技術流動,建立區域間的創新合作機制,形成互補的創新生態系統,增強整個區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綜上,政府在構建創新高地中扮演的是多重角色:它是優惠政策的制定者,是知識產權的守護者,是產學研合作的推動者,是創新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區域合作的橋梁。通過不斷優化政策環境,政府不僅能夠推動創新資源的有效聚集和利用,還能夠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形成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最終構建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創新高地。
32高校人才引進與留存策略
在人才留存方面,高校需要建立一套更全面和長期的戰略。首先,除了具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高校還應重視人才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個人發展。這包括提供系統的職業發展支持、持續的培訓機會、科研項目支持和學術交流平臺等。其次,高校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工作環境,鼓勵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為其提供充分的學術自由和探索空間。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多變的人才市場,高等教育機構的人才引進與留存策略必須更加靈活和具有前瞻性。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和交流項目積極參與全球人才網絡,利用國際化的視野和資源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同時,高校還需要密切關注人才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引進和留存的策略,確保人才政策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此外,高等教育機構的人才留存策略還應關注人才的心理需求和個人生活。例如,通過提供穩定的社會保障、良好的居住條件、方便的生活服務等來提高教職工的生活滿意度[8]。同時,高校可通過建設包容性強的校園文化和多元化的工作環境來吸引并保留來自不同背景的教師。在某種程度上,高校如何尊重和關懷教職工的個人需求,往往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忠誠度和留存率。
總之,高等教育機構在人才引進與留存的戰略布局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如提升教職工的職業吸引力、滿足個人成長需求、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等多個層面,構建系統化、長效化的人才管理體系。通過這些綜合措施,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能夠吸引優秀人才,而且能夠更好地留住人才,從而在全球化的教育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
33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
第一,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鼓勵高校和研究機構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為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聯合研發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尤其是對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前期投入。同時,鼓勵企業參與課題招標和科研成果評價,確保研究方向及成果的市場化和實用化。
第二,推動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除了傳統的研究合作,還可以探索產業技術聯盟、研究共同體等新型合作模式。通過設立行業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共享與轉移。同時,鼓勵企業通過設立獎學金、研究基金或成立產業學院的方式,參與人才培養和教學研究。
第三,搭建高效的服務平臺,提升協同創新的運作效率。政府可以通過建設創新孵化器、創業加速器、科技園區等平臺,為企業提供從研發到市場化的全鏈條服務。這些平臺應提供包括科技咨詢、知識產權服務、市場分析和風險評估在內的一站式服務,降低創新主體的運營成本,提高創新活動的成功率。
第四,完善人才培養和流動機制。政府應在政策上設計靈活的人才流動和激勵機制,既保障研究人員的穩定收入和職業發展,又允許人才根據項目需要在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間自由流動。同時,通過實施“產業教授”“企業博士后”等計劃,加強校企聯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第五,政府需要搭建高層次的對話和交流平臺,促進產學研用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戰略對接。定期舉辦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論壇、研討會等活動,讓所有創新主體參與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的討論,提升政策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通過上述政策建議的實施,可以構建一個促進創新主體間緊密合作、共同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為構建創新高地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和動力支撐。
4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機構在構建區域創新高地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人才戰略布局與人才中心發展策略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通過精準的人才戰略布局和創新的人才中心發展策略,將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升級相結合,為區域創新高地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鄭江淮,師磊.本地化創新能力、區域創新高地與產業地理梯度演化路徑[J].新華文摘,2023(18):164.
[2]霍麗娟.區域創新理論視角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47-153.
[3]李峰,王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促進人才高地建設的機制、路徑與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2):71-79.
[4]李春林,王開薇,陸風,等.一流大學建設中高校科技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24):111-117.
[5]曾憲玉,閆二開,孟芮.“雙一流”高校交叉學科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30):10-12.
[6]薛新龍,史薇,霍鵬.創新高地的高等教育組織結構變革研究——以美國舊金山灣區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21(9):91-97.
[7]韓海波,劉歡喜,王斌,等.大學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協同路徑探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2(6):167-177.
[8]陳麗君,胡曉慧.多措并舉打造青年科技人才生力軍[J].中國人才,2022(11):26-28.
(編輯編輯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