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項目名稱:ESI與Incites視角下廣西高校科研現狀與學科發展分析;項目編號:2023KY0404。省級教改課題;項目名稱:應用型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生物制藥專業分子生物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JGB288。
作者簡介:彭春艷(1985—),女,館員,學士;研究方向:科技信息服務,學科服務。
摘要:學術成果是衡量機構或科研院所學術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評價學科是否入選世界一流的重要指標。北部灣大學作為廣西唯一一所沿海的地方本科高校,了解其科研整體產出現狀及學科發展情況,有利于學校更好地發展。文章基于ESI和InCites數據庫,分別從10個不同維度去闡述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論文整體產出現狀與學科發展情況,以期為學校學科建設及學科專業發展調整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及理論依據。
關鍵詞:ESI;InCites;本科高校;科研產出;表現力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262;G3531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學術成果是衡量機構或科研院所學術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評價學科是否入選世界一流的重要指標。北部灣大學作為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一帶一路”及北部灣經濟區核心樞紐港口城市——欽州市的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也是廣西唯一一所沿海的地方本科高校,了解其科研整體產出現狀及學科發展情況,有利于學校更好地發展。本文基于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及InCites數據庫兩個具有評估科研成果和追蹤學科發展趨勢的權威數據庫,對北部灣大學近3年(2020—2022年)的科研產出整體狀況以及學科發展趨勢進行詳細分析,總結學科發展現狀和競爭優勢,從而為學校學科建設及學科專業發展規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及理論依據,為學校深入拓展國際視野,推進高質量發展,將學校建設成為具備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助力。
1論文整體產出現狀
ESI和InCites數據庫是科睿唯安公司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建立的深度分析型數據庫,它們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用于評價高校或科研機構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的權威科研績效分析評估工具[1]。基于ESI和InCites數據庫,本文將從Web of Science論文收錄總量、論文研究方向情況、投稿期刊分析、高水平論文情況、高影響力論文情況、基金資助情況、科研合作情況、學術影響力情況[2]8個方面闡述地方本科高校——北部灣大學的科研論文整體產出現狀。
11論文產出情況
根據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CCRE和IC(北部灣大學圖書館目前已購買的數據庫)統計結果,截至2023年5月20日,北部灣大學2020—2022年共有568篇科研論文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通過檢索數據的發表年份,可以清晰地看到學校科研論文的產出趨勢。2020—2022年北部灣大學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論文整體呈穩步增長趨勢,3年間每年發文量穩定在160篇以上。其中2020年SCI發文量為162篇,2021年為172篇,2022年為234篇。2021—2022年增幅較大,2020—2021年增長較為平緩。
12論文研究方向情況
從北部灣大學被收錄的568篇SCI論文的研究方向來看,568篇SCI論文共涉及68個研究方向,其中:涉及工程學領域的研究論文最多,有118篇,占論文總數的2077%;其次是環境科學生態學領域,有101篇,占論文總數的1778%;再次是化學領域,發文88篇。北部灣大學具體的SCI論文研究方向排名前8的依次是:Engineering(118篇)、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101篇)、Chemistry(88篇)、Marine Freshwater Biology(51篇)、Materials Science(49篇)、Computer Science(46篇)、Fisheries(36篇)、Mathematics(36篇)。
13投稿期刊分析
從學術論文所發表的期刊來看,2020—2022年北部灣大學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568篇文章共發表在345種國際期刊中。其中,發文量最多的3本期刊是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文量均為10篇[3]。發文量≥5篇的期刊共計17本,共發表了110篇論文,這占到2020—2022年北部灣大學全部發文量(568篇)的1937%。從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分區來看,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前3的是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影響因子分別為10754、8025和7001,而且發文量≥5篇的大部分期刊分區位列其所屬學科Q1~Q2區間,這表明北部灣大學的高發文期刊具備一定程度的學術影響力。
14高影響力論文情況
從學術論文的被引頻次來看,截至目前,北部灣大學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568篇文章中,排名前10的論文被引頻次均超過38次。其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是由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許麗莉老師等在2020年合作發表于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題為A deep learning CNN architecture applied in smart near-infrared 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resources的文章,截至目前被引次數已達151次。
從高水平論文來看,“ESI高水平論文”包括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s)和熱點論文(Hot Papers)。高被引論文是指在同年度同學科中,其被引次數位列全球前1%的論文;熱點論文是指最近兩年發表、其被引次數在最近兩個月位列全球前1%的論文[4]。通過ESI數據庫可以看出,2020—2022年度,該校共有8篇ESI高被引論文,這意味著這8篇文章的引文影響力已經位列全球同年度、同學科的前1%,而一個學科擁有的高被引論文數越多,說明該學科的影響力就越高[5]。高被引論文涉及的ESI學科為工程學(共計4篇)、環境與生態學(共計1篇)、農業科學(共計1篇)、化學(共計1篇)和地球科學(共計1篇)。但是也應看到,沒有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身份并以北部灣大學為第一單位發文的高被引論文,高被引論文中該校大多是第二或第三單位。這說明該校在高被引論文方面還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5基金資助情況
對北部灣大學被收錄論文的基金資助機構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北部灣大學被收錄的論文共受到741個基金資助機構的資助,其中,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論文數共計324篇,占總數568篇的5704%,排在首位。其他主要資助機構或項目包括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篇,占3539%)、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重點實驗室(25篇,占44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篇,占352%)等。
16科研合作情況
科研合作是科學發展極為重要的方面,也是開放辦學和促進大學國際化的重要因素。通過分析科研論文的作者署名單位,可以大致了解學校的科研合作范圍和主要合作伙伴[6]。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對北部灣大學被收錄的568篇論文的所在國家或地區進行分析,可以看到:除中國大陸外,北部灣大學的科研合作伙伴分布在全球33個國家或地區。其中主要合作TOP8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美國、中國臺灣地區、澳大利亞、波蘭、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英國[7]。
此外,北部灣大學與全球517所機構存在著科研合作關系。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平臺分析結果顯示:廣西大學是和北部灣大學合作最多的機構,共合作發表論文101篇。其他主要合作機構TOP5依次為中國科學院(40篇)、廣西科學院(30篇)、桂林理工大學(29篇)等[8]。
17學術影響力情況
衡量科研成果學術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分析成果的被引用情況。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統計結果顯示,北部灣大學科研成果的被引用數量在2020—2022年以來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說明北部灣大學的學術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9]。其中,這3年間北部灣大學的科研論文總被引次數達到2 969次,篇均被引用次數達582次,H指數為24。
2基于ESI和InCites的學科發展分析
學科建設是大學發展的核心問題,掌握學科發展的客觀數據與趨勢是學科規劃調整與建設的基礎。本部分內容將采用ESI學科分類體系和教育部一級學科分類體系,解析北部灣大學的重點學科發展情況[10]。
通過InCites數據庫,統計分析北部灣大學2020—2022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568篇SCI論文的ESI學科分布情況,可以得知,北部灣大學近3年568篇論文已經覆蓋了ESI的22個學科,學科覆蓋面廣泛。通過進一步分析可知,工程學(Engineering,101篇)是北部灣大學SCI發文數量最多、最活躍的學科;第二活躍的學科是環境與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81篇);第三活躍的學科是植物學與動物學(Plant amp; Animal Science,68篇);第四活躍的學科是化學(Chemistry,65篇)。發文較多、排名靠前的學科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該校的優勢活躍學科。
利用InCites數據庫進一步分析北部灣大學2020—2022年ESI 22個學科的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以下簡稱“CNCI值”)。可以得出,論文數量排名前10的ESI學科且CNCI值大于1的學科一共有4個,表明近3年來北部灣大學這4個學科發表論文的被引表現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發展較為活躍。其中,CNCI值比較高的兩個學科為農業科學(Agricultural Science)和工程學(Engineering),CNCI值分別為2和146,說明這兩個學科的被引用情況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程度較高,具備相當程度的影響力。特別是農業科學,其ESI學科論文的引文影響力達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其他兩個CNCI值超過1的學科是環境與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131)和生物學與生物化學(Biology amp; Biochemistry,108)。此外,社會科學、藥理學和毒理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Psychiatry/Psychology)這3個學科雖然發文量較少,但該學科的CNCI值也超過了1,說明這個時間段有某位學者的發文影響力非常高。
依據InCites教育部一級學科分類體系來對北部灣大學近3年(2020—2022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科研論文的學科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北部灣大學近3年發文數量前10的學科、Web of Science論文數量、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CNCI)、總被引頻次、國際合作論文百分比等指標數據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發現,北部灣大學生物學學科的成果最多,有110篇研究論文產出,共獲得被引頻次467次。在發文數量前10的教育部一級學科中,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學科雖發文量相對較少,但累積被引頻次較高,均超過500次,且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論文的CNCI值大于1。說明化學學科,特別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在發表論文的國際合作百分比方面,以數學學科的國際合作百分比較高,為4595%。
3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北部灣大學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優秀成果,其SCI論文的收錄數量每年呈穩步上升趨勢,其中2020—2021年增幅較大。SCI論文的來源期刊分布中,大部分期刊位列其所屬學科Q1~Q2區間,這表明所發文的期刊具備一定程度的學術影響力。這3年間共有8篇高被引論文,但沒有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身份并以第一單位發文的高被引論文,這說明在高被引論文方面該校還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學術影響力方面,發表論文的質量不斷提高,其影響和輻射作用越來越大,論文被引數量呈現穩步上升趨勢,科研機構合作也越來越廣泛,科研成果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地區以及科研機構的引用與關注。在學科發展方面,其優勢學科也日益凸顯,海洋科學、化學、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領域正在向前發展,但是距離ESI全球前1%學科還具有一定的差距,這說明該校的學科發展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黃民理,段雪茹,李英遠.C9高校與常青藤聯盟科研績效及一流學科比較研究——基于ESI和InCites數據庫[J].圖書情報導刊,2022(3):56-64.
[2]謝龍蓮,曾筱芬,李曉娜,等.基于InCites和ESI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研成果評價[J].熱帶農業科學,2019(2):111-118.
[3]李豐,朱夢月.臺州學院2009—2019年科研論文產出及影響力分析——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數據庫[J].臺州學院學報,2020(5):79-85.
[4]羅梅蘭.基于ESI的計算機科學研究熱點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20(5):106-107.
[5]張紅敏.河南省高校科研競爭力的計量研究——基于WoS和InCitesTM視角[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9.
[6]卓毓榮.2001—2008年SCI收錄和引用廣州大學論文情況分析與思考[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6-91.
[7]譚英,路霞,郭永健.基于Web of Science的西北工業大學科技論文統計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30):52-55.
[8]孔繁秀,趙艷萍.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西藏民族大學自然科學論文產出統計及分析[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74-182.
[9]李茂秋.基于Web of Science的高校ESI科研成果引文分析——以泰山學院為例[J].泰山學院學報,2018(3):139-144.
[10]李峰,張慧麗,張春紅,等.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競爭力分析的流程與方法——以《北京大學學科競爭力分析報告》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20(16):13-21.
(編輯編輯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