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iletto”可音譯為“斯蒂萊托刀”。這種刀在優雅、獨特的外表下掩藏著巨大殺傷力,迄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已經發展成為式樣眾多、結構各異、用途廣泛的龐大家族。在500余年中,它參與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戰爭,既作為戰士手中的得力武器而享有盛譽,又因總是與犯罪、暗殺糾纏不清而聲名狼藉,既是常見的個人隨身自衛工具,同時又是各國法律競相管制的違禁品,充滿矛盾性和神秘感,總是引來各種爭議。
斯蒂萊托刀是少數幾種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現代刀具之一,有著豐富而悠久的歷史,在其身上折射出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傳統刀具的演變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比刀具本身更為有趣。
斯蒂萊托刀最早出現在意大利——當時整個歐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時間大約是15世紀晚期。意大利語中的“Stiletto”一詞,來自拉丁語的“Stilus”,后者是一種在古羅馬時代用于在蠟版或泥版上作記錄的細長書寫工具,其作用類似現代刻蠟紙的鐵筆。斯蒂萊托刀保持了這種工具細長、尖銳的特征,這一點至今未變。
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斯蒂萊托刀由朗德爾匕首及米塞里科迪亞匕首演變而來,后兩者均是中世紀晚期流行的隨身冷兵器。郎德爾匕首是一種以長、尖為主要特征的戰斗刀,形似短劍,其對稱式刀身往往長達300~400mm,前端窄小而尖銳?!袄傻聽枴保≧ondel)本意是圓形,意指這種刀上通常帶有醒目的圓盤狀護手和柄端,整體看起來很像一個放大的“工”字圖釘。郎德爾匕首平時佩帶在使用者右手一側的腰帶上,圓盤狀護手和柄端的形制設計,可以在實戰的緊張狀態下,幫助使用者迅速而正確地攥緊刀柄,從而順利地將其拔出。


米塞里科迪亞匕首的外形更像一把超大號冰錐,結構比較簡單,鐵質刀身和刀柄一體成型,刀身多采用三棱或四棱錐形,即使是劍形刀身,也沒有鋒刃,一般長300mm。該刀的特點是帶有大型十字形護手,護手和刀柄上往往旋切加工出各種美觀的紋路。該刀從14世紀開始出現,逐漸推廣到整個歐洲。特別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米塞里科迪亞匕首是騎士的一種重要輔助武器,著名的耶路撒冷圣約翰醫院騎士團,其成員都隨身配備這種刀具。
無論是朗德爾匕首還是米塞里科迪亞匕首,一般都在一對一格斗中使用,它們能夠很容易刺穿皮毛和厚織物,而且只要施加足夠的力量,刀尖就可以穿透當時大多數的鎖子甲,或者扎進板甲的連接處,由于它們的刀身很窄,甚至能直接插入覆面盔的眼縫等縫隙中,從而殺死全副武裝的對手。受當時的醫療條件限制,騎士一旦受重傷就很難存活,因此兩種匕首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出于人道目的,為受重傷的敵人甚至同伴補上一刀,幫助其盡快解除痛苦。米塞里科迪亞(Misericorde)一詞即來源于法語“Missamicorde”,后者又源于拉丁語“Misericordia”,意為“仁慈”,所以米塞里科迪亞匕首的另一個別名是“仁慈之刃”。


朗德爾匕首和米塞里科迪亞匕首的用戶一般是騎士或貴族武士,而普通平民、商人和農民很少使用,這主要因為它們是專用的戰斗刀,日常生活中難有其他用途,而且添加它們需要一定的額外開銷。因此,它們通常與華麗的盔甲和服裝相配,并由上層階級佩帶使用。
當盔甲騎士的時代結束時,朗德爾匕首和米塞里科迪亞匕首也隨之逐步淘汰。取代朗德爾匕首的是帶有更寬刀身和鋒利刀刃的短劍,比如法國的波伊格納劍,除了刺戳之外,還可用于砍殺和切割,更適合戰場的實際需要。而米塞里科迪亞匕首則逐漸演變為雙手劍中的短劍,一直使用到16~17世紀,其主要作用是在格斗中攔截對方的兵器,輔助另一只手中的長劍負責進攻任務,為了更好地格擋,短劍的十字型護手會特意做得更大更寬。
真正作為朗德爾匕首和米塞里科迪亞匕首繼承者的,則是斯蒂萊托刀。早期的斯蒂萊托刀兼有兩種匕首的共同特征,但更多來自于米塞里科迪亞匕首,比如十字型護手,細長的刀身和針一樣的刀尖,刀身可以是劍形,也可以采用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或菱形橫截面的棒狀刀身,通常沒有刀刃,而刀柄則與刀身一體鍛造而成,并用車床加工成細長的紡錘狀。在意大利,斯蒂萊托刀起初和兩種匕首一樣,也被用作輔助性的近戰武器。比如16世紀著名的意大利博羅尼亞劍術大師阿奇利·馬羅佐(Achille Marozzo)在1536年撰寫的關于歐洲武術的著作《武技新篇》中,就包含了如何用這類武器格斗的內容。



隨著斯蒂萊托刀的逐步流行,其他歐洲國家也開始使用這種刀具,同時其細節也在不斷地修改完善,這一變化過程是緩慢、多線程并行、融合發展的。在文藝復興時期,“斯蒂萊托”這個名字已經用來代指一系列的細長刀具。意大利工匠們改進了這些刀的設計和制作工藝,將其長度縮短、質量減輕,并改用窄而薄的劍形刀身,在兩側或一側帶有鋒利刀刃,也有一些為了簡化加工,刀身不開刃或只有部分開刃,刀柄則有更多式樣和材質選擇,護手部分縮小甚至干脆取消。但所有的這種刀都保持著纖細的整體輪廓,而且都帶有銳利的尖端。有些斯蒂萊托刀已經上升到藝術品的層次,刀身帶有繁復、華麗的紋飾,金屬護手經過精心設計和雕琢,并使用金銀進行裝飾,刀柄由橄欖木、月桂木等硬木或更加昂貴的象牙、鹿角等材料制成,處處體現著優雅和精致。這些刀往往與權力、社會地位聯系在一起,是當時貴族流行的腰間配飾。
另一個變化也在悄然發生,那就是斯蒂萊托刀的使用范圍在不斷擴大,從騎士、貴族階層到街頭平民,甚至間諜、刺客和罪犯這些見不得光的群體。到16世紀,斯蒂萊托刀已經是意大利殺手首選的攻擊性武器,因為它比較短小,很容易藏在上衣或衣袖里,而且尖銳細長的刀身能夠輕易穿透當時最厚重的衣物,給對方造成致命的傷口,比起其他武器,使用斯蒂萊托刀的動靜更小、效率更高。所以,從16世紀到19世紀末,斯蒂萊托刀一直是撒丁島、西西里、科西嘉等地中海周邊地區職業罪犯和政治刺客最喜愛的武器,在突襲、暗殺或其他類似的近距離搏斗中,斯蒂萊托刀比其他刀具更受歡迎。由于斯蒂萊托刀牽扯進的“臟活”過多,以至于意大利當局一度頒布禁令,將其作為一種危險武器而加以禁止。直到現今,黑色的斗篷加上尖銳的斯蒂萊托刀或匕首,在歐洲仍然是間諜、刺客或其他神秘危險人物的象征。


但與此同時,斯蒂萊托刀并未在軍隊中絕跡,反而隨著火藥武器特別是火炮的出現,演化出了新版本,用于新用途。比如在17世紀,就出現了一種刀身長度約250mm的炮兵用斯蒂萊托刀,其特點是刀身表面設有刻度標記。它主要用來清理大炮火門中的殘渣,保持其暢通,同時刀身刻度可用于測量炮膛內的火藥深度,使用方法類似于現代的油尺,有經驗的炮手可以通過這一工具估算出下一發炮彈的大概射程。
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斯蒂萊托刀已經在意大利各地以及社會的各個階層中廣泛傳播。特別是其西北部港口城市熱那亞,依托當地的工業基礎,很快成為這種刀具的重要產地。在熱那亞,誕生了斯蒂萊托刀的第一種重要變形——熱那亞刀,它標志著斯蒂萊托刀徹底從一種軍用武器過渡為一種民間的通用刀具。熱那亞刀通常沒有護手,長圓形的硬木或牙質刀柄通常精心雕刻而成,其刀身并非完全對稱,但從后向前逐漸收窄,尖端十分銳利,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側開刃,另一側則在前端加工有假刃,以提高穿刺性能。

起先的斯蒂萊托刀刀柄都是固定式的,但熱那亞刀有一種可換刀身的變體,刀身通過螺紋擰在刀柄上,可以隨時取下更換。固定刀柄的斯蒂萊托刀不僅體型較大,為防止誤傷自己,攜帶時還要套上刀鞘,目標比較明顯。為了方便攜帶,在18、19世紀之交時,意大利出現了早期的折疊款斯蒂萊托刀。這種新事物遞次傳播,每個地區都會改進出不同的刀身形狀、鎖定方式和刀柄類型,這導致斯蒂萊托折疊刀出現了很多類型。其中最主要的幾種類型包括:“皮埃蒙特”(Prioletta)折疊刀,最早出現于撒丁島,是18世紀后期最常見的斯蒂萊托刀,為適應當時盛行的決斗風氣,其體型較大,最大的一種完全打開時全長可達700mm,刀身的打開和關閉靠一個按鈕控制,刀身單側開刃、另一側前部開有假刃,該刀雖然未設護手,但刀柄末端常有一側稍微突起,以方便握持;“拉文納特”(Ravennate)折疊刀,因在意大利拉文納城制造而得名,是現代斯蒂萊托刀的直系先祖,以長刃和帶有小型固定護手的直刀柄為特征;“ 羅馬”(romana) 折疊刀, 經常在街頭斗毆中使用,外形尖細,最大的打開時全長超過450mm,其刀身靠刀背上的一條彈性金屬片來固定,其結構也為后世許多折疊刀所借鑒。


斯蒂萊托刀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刺殺武器之一,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形狀所決定的。絕大部分這種刀都有著細長的尖針狀或銳三角形刀身,刀身從根部向刀尖方向逐漸變細,尖端十分銳利,這種設計有利于實現精確的刺戳動作,從而使其成為刺殺武器的理想選擇。
無論是形狀還是功能,斯蒂萊托刀都更接近于匕首(dagger),而不是刀(knife),前兩者都更強調穿透性能而不是切割、砍殺等能力,功能比較單一,不像刀那樣能夠勝任多種工作。但斯蒂萊托刀也不能與匕首簡單劃上等號。一方面,匕首通常都會開刃,但斯蒂萊托刀并非都有刀刃,特別是其早期型號,往往由一整塊金屬制成,刀身橫截面有三角形、四棱形、菱形或圓形,雖然堅固,卻沒有鋒利的邊緣,刀身也無法折疊,但這種斯蒂萊托刀同樣可用來刺殺。另一方面,采用劍形刀身的斯蒂萊托刀多半會開刃或加工出假刃,但這只是為了減少刺入時的摩擦力,并非為了切割。此外,斯蒂萊托刀的刀身通常都是細長的,尤其是其采用的劍形刀身,既薄又窄又長,以利提高穿透能力,而匕首的長度一般有限,整體看起來短粗一些。業界較為統一的一種觀點是,斯蒂萊托刀是匕首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專門以捅刺為主要使用方式的刀具。


斯蒂萊托刀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它的刀身長短、是否開刃,甚至橫截面是何形狀,也不管護手、刀柄采用何種式樣,總是會有一個特別尖銳的刀尖部分,刀身整體也是細長并且逐漸變窄,這種設計可有效減小刺入目標時的阻力,使該刀成為一種高穿透工具,即使是對方身著鎖子甲或板甲,斯蒂萊托刀也能插入或撬出足以讓刀尖深入的縫隙。對于有生目標來說,斯蒂萊托刀能夠輕易穿過最厚重的織物和皮革,深深刺入或穿透其軀體,進而損傷重要器官,或是那些劍、刀一般難以切割或砍到的位于體表深處的血管,從而給目標造成嚴重的傷害。斯蒂萊托刀造成創傷的特點是小而深,往往流血很少,在檢查時不易發現,但這種傷口非常致命,嚴重的內出血很快就會讓傷者一命嗚呼,即使從當場斃命的厄運中逃脫,以當時落后的醫療技術,這樣的創口無法縫合,傷者很大機率上最終會因嚴重感染而在痛苦煎熬中掙扎死去。





除此之外,斯蒂萊托刀還具有某些獨特之處,比如細長的外形使得該刀在制造時比較方便調節質心位置,緊湊的外形和較輕的質量則有利于揮動,能夠連續發動多次快速進攻,護手與圓形刀柄的配合更使得它很少意外脫手??梢哉f,斯蒂萊托刀天生適合作為近距離戰斗武器,既可用于進攻,也同樣適于防御。實際上,如果格斗的一方使用這種武器,對手很難貼近并有效控制住其刀身。而且,在同等檔次條件下,斯蒂萊托刀的制造成本要低于匕首和短劍,但殺傷力并不比后兩者小。所以,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斯蒂萊托刀一直受到戰士、刺客和決斗者等不同群體的青睞,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取代了匕首與短劍的地位。




一戰的爆發,讓斯蒂萊托刀有機會在軍隊中重新獲得它的地位。當時,隨著戰爭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機槍和鐵絲網的廣泛使用,發起大規模進攻的一方必定遭受重大傷亡,雙方在很多戰線上不得不就地挖掘壕溝固守,形成長期對峙的局面,這導致了塹壕戰的出現。在狹窄封閉的戰壕中,現代化的武器難有用武之地,每前進一步,往往都需要經過短兵相接的激烈戰斗,因此產生了對近戰武器的強烈需要,最終出現了著名的塹壕刀。
這些武器有眾多版本,起先由士兵們自行制作,比如將鐵絲網的釬桿截短,一頭鍛打出矛頭的形狀,這種稱為“法國釘”的粗陋武器就是塹壕刀的最早版本。很快,法軍開始使用由M1886勒伯爾步槍四棱槍刺改造而來的“波雅德刺刀”,其刀身長度只有185mm左右,配上同樣截短的圓錐形刀鞘。此后的塹壕刀,大多是官方批量改造或專門采購的。比如德軍配發了專門的近距離戰斗刀(Nahkampfmesser),最常見的一款全刀長284mm,刀身長136mm,總質量226g,該刀大多在索林根制造,其改進型號甚至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這兩種刀實際上都屬于斯蒂萊托刀的范疇,只不過“波雅德刺刀”只能捅刺,而德國近戰刀在自行開刃后,還可以作為隨身小刀使用。




遠道而來的美國遠征軍發現他們的M1917長刺刀在戰壕中使用十分不便,于是設計了專用的M1917塹壕刀。該刀由位于康涅狄格州新不列顛的蘭德斯、弗瑞和克拉克家庭用品公司(L.F.amp;C)生產,全長約360mm,總質量375g,其形制和“波雅德刺刀”異曲同工,刀身實際上是一根長235mm的三棱形尖利鋼錐,全包式護手表面沖壓出成排的四棱錐形突起,可以兼作指套,更是為了防止武器因刀柄沾血后打滑脫手。在此基礎上,又推出了更經典的M1918 Mk.1塹壕刀,生產商仍是L.F.amp;C公司。后者的指套式刀柄由青銅整體鑄造而成,表面鑄有“U.S.1918”等銘文,全刀長298mm,刀身長172mm,總質量650g,樣式與后期的經典型斯蒂萊托刀相似,為防止反光暴露目標,其表面還經過發黑處理,刀柄末端帶有稱為“碎顱錐”的鋼質尖刺。M1918的原始設計為刀身不開刃,盡管下發后士兵們通常會將它們磨出鋒刃,但相對來說仍不適合劈砍或切割。這兩款美國的軍用版斯蒂萊托刀非常適合一戰末期常用的“突擊”戰術,在針對敵方戰壕的突然襲擊中用于貼身肉搏,以捅刺或錘擊等方式制服對手,也可以用于偷偷接近并消滅敵軍哨兵,確保戰斗任務不會被過早發現。法國仿制的M1918塹壕刀刀柄材料改為黃銅,刀柄銘文仍為“U.S.1918”,但工藝較為粗糙,刀身根部帶有獅子以及“Au Lion”銘文組成的商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