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在線課程是國家倡導的信息化教學的重要體現,本文從網絡在線課程構建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出發,審視當下的網絡在線課程構建,發現其在使用上囿于傳統教學,使用頻次較低;內容上強調學科本位,缺乏系統體系;形式上呈現教師中心,忽視學生需求;效果上師生熱情不高,存在拒斥心理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原因探析,得出課程意識、學生意識、共同體意識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缺乏是重要影響因素。因此,為推進專業網絡在線課程的構建應該多角度推進改革,本文從營造網絡在線課程的教學氛圍、系統開展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培訓實效,制定科學標準,優化網絡在線課程評價體系三方面入手,淺析構建專業網絡在線高質量課程,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泛雅平臺;網絡在線課程;信息化教學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常態。在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指引下,教育和互聯網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根據中央政府發布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的指導,支持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的全面覆蓋。加速推動教學和學習行為的數字化記錄和分析,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以及課內課外學科之間的互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質量。超星泛雅智慧教學系統是一個集教務、教學管理和資源支持于一體的網絡教學系統。該系統由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學習通APP移動端和大數據管理端構成,可實現課前預習、小調查;課中投屏、隨堂提問、討論、隨堂測驗;課后點播和復習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功能。
一、網絡在線課程構建的重要價值意義
(一)實現教學內容模塊化,調整課程結構
網絡在線課程的發展需要突破傳統的教材體系,淡化學科界限,并整合課程資源。這意味著課程內容應該按照模塊化和項目化的方式進行設置,并結合學習者的需求分析、特征分析以及學習目標進行教學設計。與傳統的線下教學相比,網絡在線課程更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并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
(二)促進人際互動多向化,增進師生關系
網絡在線課程的出現使得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聯系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這樣的課程教學環境中,個體既可以獨立進行學習,又可以相互聯系和交流。教師能夠在短時間內關注到更多學生的需求,而學生也可以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動。這種多向化的人際互動有助于增進師生關系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三)利于教學資源多樣化,擴大學習空間
網絡在線課程不僅僅有文字版的課程內容,還可以通過加載圖片、幻燈、動畫、音視頻、電子文檔、電子圖書、微課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來提供更具豐富性的學習體驗。這些資源的建設由教師團隊共同完成,形成一個資源庫,并通過不斷更新和完善來推動教學的發展。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設備獲取所需的學習資料,這擴大了學生們的學習空間。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這帶來了更便利和靈活的學習體驗。
二、網絡在線課程構建的現實審視
(一)課程使用:囿于傳統教學,使用頻次較低
目前,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學校的信息技術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教師們對信息化教學也經歷了從陌生到了解再到嘗試使用的不同階段。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已經成為教學比賽中重要的評價內容,從而推動了信息化教學的普及。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們更傾向于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只有在公開課或教學比賽等特定場景中才考慮使用信息化教學。網絡在線課程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體現,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二)課程內容:強調學科本位,缺乏系統體系
網絡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大部分文字內容基本上從教材中提取,類似于教材的“縮寫版”;不同學科之間存在內容重復和缺乏整合的情況。例如,《學前教育學》與《學前兒童游戲》之間、《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與《學前衛生學》之間、幼兒園各領域活動設計與實踐課程之間都存在內容交叉的問題。此外,同一門學科的教師互相之間缺乏溝通和合作。每位教師都單獨開發課程,導致資源的分散和重復開發,缺乏整體化的課程體系。
(三)課程形式:教師中心主義,忽視學生需求
在網絡在線課程中,教學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教師的講解部分可能采用文字、幻燈片或微課視頻等形式,同時還可以通過主題討論、課堂小測驗或拓展閱讀等活動來促進學生參與。然而,即使在網絡在線課程中有了這些豐富的教學形式,如果教學設計依然以教師為中心,而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那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仍無法得到體現。
三、網絡在線課程建設問題的影響因素探尋
(一)課程意識偏狹,忽視能力發展
課程意識是指對教育體系全面理解并形成相應的教育理念,涉及課程目標、結構、實施方式和評價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核心觀念[1]。對于每位教師來說,他們都有自己的課程意識,但關鍵在于是否具備明確合理、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意識。有些教師的課程意識較為狹窄,將“課程”僅僅理解為“學科”、“教材”或“教學”,把教材視為權威,無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導,將教學目標的達成視為課程目標的實現。這種傾向在很多線下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如今的網絡在線課程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大量的知識學習和講授在網上進行,學生機械地完成觀看視頻、參與討論、做測驗等活動,關注于獲得相應的得分。然而,課程的價值遠不止于此。以《中外教育史》為例,除了教授學生一些固定的歷史事實,如人物生平、人物思想和教育制度發展軌跡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這些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發現規律的能力,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分析當下的教育現象等。這要求教師不僅僅局限于一本教材、一個學科,而是要廣泛閱讀、篩選內容,并精心組織教學,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規律,發現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和愿望。
(二)學生意識缺乏,忽視興趣需要
如今,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使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更加普遍。注重能力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倡導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意味著教學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出發,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生意識,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作為教學的核心。教學中的學生意識要求教師從備課、上課到教學的評價和反思始終將學生置于中心位置。教師應時刻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任何與這個標準相違背的教學行為都需要進行改變,以實現最大的教學效果[2]。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往往受到師生交流的頻度和深度、學生主動性的程度以及作業、考試、作品等間接載體的限制。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往往有限,有時甚至是主觀的,脫離實際。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尤其需要具備學生意識。互聯網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也更容易得到展現,師生之間的時空互動得到了擴展。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在線課程中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以及信息資源的獲取與運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指導和促進學習者更好地構建知識,更好地服務和促進學習者的成長和發展。但如果教師仍然缺乏學生意識,那么再先進的技術和手段也只是擺設。
(三)共同體意識不足,難以優勢互補
教師是一個學習共同體,這種隱喻強調了教師需要在合作中成長[3]。在當前越來越強調教育質量的背景下,要出色地完成各種教育教學任務,單打獨斗的教學往往難以達到團隊協作的效果。尤其是在信息化教育時代,一位教師很難同時具備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各種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既能深入了解學生又能深刻把握教學知識。唯有本著共同的教育目的,共同的興趣和利益,與其他教師或教育工作者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不同教師之間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補充,共同致力于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或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年長的教師可能具有豐富的教育經驗,而年輕教師在教育技術方面可能更有優勢。任課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把握可能勝于對學生的了解,而班主任則相反。教師之間可以互相請教專業問題,并從彼此的經驗和知識中獲益。
這種共同合作不僅有利于教育任務的完成,還有助于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形成一個教學共同體需要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意味著教師們認可共同體是一個擁有共同價值觀、規范和目標的實體,每個成員都把共同的目標視作自己的目標。教師們通過合作和協作,形成整體,為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或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共同努力[4]。對于網絡在線課程的構建來說,教師樹立共同體意識尤為重要,否則就容易出現各自為政、獨善其身的情況,無法形成教育合力,導致資源的浪費。
四、基于泛雅教學平臺構建專業網絡課程的改進策略
(一)多角度推進改革,營造網絡在線課程的教學氛圍
首先,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比賽,并提高宣傳與獎勵力度。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先鋒引領一批具有較高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教師,從而影響其他教師的發展。其次,經常組織以信息化教學為主題的研討活動,特別是網絡在線課程方面的研討。這些活動可以增強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同時提供一個平臺,讓教師們合作解決在網絡在線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再次,可以成立網絡在線課程開發團隊,負責支持和推進優秀網絡在線課程的開發和評選活動。這個團隊的存在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供專業的支持和培訓,促進更多教師參與在線課程的開發。最后,努力推動教案、作業和考試等方面的電子化改革。當教學資源和技術在網絡空間變得隨時可得時,教師對網絡教學的依賴會不斷增加。通過電子化改革,教師可以更方便地制作和使用教案,管理學生的作業和考試[5]。
(二)系統展開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培訓實效
網絡在線課程的發展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密不可分。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因此,信息化教學的培訓應該包括各種信息技術培訓,如使用泛雅學習通平臺、微課制作技術和智慧實訓室等工具的培訓。但是,信息化教學能力不僅僅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信息化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由教學能力決定,包括教學準備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等方面[6]。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建立在教學能力基礎上的,以信息技術應用為基本特征的綜合能力。
根據武馬群教授提出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信息化教學能力包含信息化教學理念、課程組織與評估、教學法運用、技術與裝備運用、課堂教學與管理、學習與專業發展等多個方面。因此,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位教師都應該清楚自己在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中的優勢和不足,并接受相應的培訓,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三)制定科學標準,優化網絡在線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是一個科學方法下的價值判斷過程,它根據一定的標準和系統的課程信息,檢查一個課程是否實現了教育目標,并評估實現程度,以便做出改進課程的決策。評價的結果和意見通常會受評價者的教育價值觀影響,并對教師的教學實踐起到指導作用。為了提高網絡在線課程的質量,需要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這些標準應當充分體現“課程意識”“學生意識”和“共同體意識”等觀念。可以參考教育部教育技術標準委員會制定的《網絡課程評價規范》作為參考,該規范明確了四個評價維度:課程內容、教學設計、界面設計和技術,這些維度不僅關注教育性,還關注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等方面的要求。
評價的目標應該聚焦在學生的學習成效上,而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的對象也應該是整個課程而非僅僅是教學部分。評價的方法應該多樣化,不僅包括量化評估,也需要進行質性衡量。評價的主體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尤其是應該讓學生參與到評價活動中去。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網絡在線課程建設問題的影響因素,找到基于泛雅教學平臺構建專業網絡課程的改進策略,利用多角度推進改革,營造網絡在線課程的教學氛圍,系統化的展開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培訓實效,確保網絡在線課程教學質量得到提升,滿足我國目前教學發展的需求。通過構建更加科學的、標準化的網絡在線課程,也能保證教學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促使教學資源分配效果更加平均,實現不同地區的學生可以學習到更豐富的知識。
作者單位:盧春燕 常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李紫陽. 教師教育專業學生課程意識培養的對策研究[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6):48-50..
[2]楊泉良. 試論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的學生意識[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2(4):31-34.
[3]邁克爾·富蘭.教育變革新意義[M].趙建中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張增田,趙慶來.教師教育共同體:內涵、意蘊與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32-135.
[5]左明章,盧強,雷勵華. 困惑與突破:區域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實踐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6(5):104-111.
[6]謝傳兵.信息化教學意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