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內外發展趨勢表明,構建研究生導師團隊培養模式將成為高校研究生培養的主流。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與利用團隊為例,闡述了傳統單一導師培養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研究生導師團隊建設以及研究生培養的具體實踐方案,以期為食品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 食品工程;導師團隊;培養模式;素質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8-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64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f Mentor Team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Food Engineering
WANG Shu-jie1,YANG Zhou-hao1,Charles Brennan1,2 et al
(1.Faculty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Yunnan 650550; 2.School of Science,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Melbourne,Australia 3000)
Abstrac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trends indicate that building a team of graduate supervisors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n the basis of Food Functional Factor Team,Faculty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single supervisor training mode,and proposes specific practical pla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m of graduate supervisors and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food engineering master’s students.
Key words Food engineering; Mentor team; Training mode; Quality
高素質科研人才對于一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世界范圍看,研究生教育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承擔著培育高水平人才和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和發展要求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研究生教育發展已從高速擴張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研究生教育大國,高質量的研究生培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1]。
目前,研究生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國際形勢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革考驗著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育人水平,導致其培養模式也必將發生改變。食品工程作為應用學科,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承擔著服務健康中國戰略、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隨著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食品工程與生物學、化學、材料、醫學等學科之間的交叉日益緊密,學科之間的滲透逐漸突出,而傳統的單一導師培養模式的局限性確越來越明顯,難以滿足我國食品學科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社會需求,已成為制約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的瓶頸[2]。
在這種情況下,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導師梯隊,開展研究生導師團隊培養模式將會是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變革的主流趨勢,這有利于集思廣益,優化人才資源,提高導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從而為研究生提供更高效、更全面、多元化的指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與培養質量[3]。筆者以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與利用團隊為例,闡述了傳統單一導師培養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研究生導師團隊建設以及研究生培養的具體實踐方案,以期為高質量食品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提供一定參考。這對提升研究生整體素質,增強其就業競爭力,有著很大的實際意義。
1 傳統單一導師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傳統單一導師負責制為主,這有利形成研究生對于導師的信任關系。然而,隨著學科交叉融合以及研究生的大量擴招,現有單一導師培養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位導師往往會同時培養多名研究生,面對較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導師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導致不能及時、有效地指導每一位研究生在科研遇到的關鍵問題,造成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方向和動力,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較低。由于每個導師主要專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相對固定、知識結構較為單一,涉及交叉學科的研究有限,而食品學科的發展趨勢是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這就導致研究生導師在交叉學科知識儲備、學術思維、研究方法、技術路線設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培養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4]。在單一導師指導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活動往往受制于導師的研究領域,難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競爭力,從而導致思考能力下降,研究風氣淡薄,缺乏合作精神,這也不利于形成多元化和開放式的學術氛圍,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團隊協作能力。對于食品工程專業學位碩士而言,對實踐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學校導師絕大多數為全日制學術型導師,其知識體系與工程碩士的應用需求不匹配,對于學生更注重理論知識培養,缺少實踐經驗的傳授,對實踐環節的關注較少,相應的也導致工程碩士對生產設備、加工工序及操作應用無從下手,使得專業學位碩士教育質量令人擔憂[5]。隨著傳統培養模式的不足之處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已無法滿足科學發展和社會需求對研究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2 研究生導師團隊式培養模式
針對以上傳統單一導師負責制的局限性,結合研究生教育的客觀規律和發展方向,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與利用團隊提出了學科交叉融合、團隊合作的導師團隊培養模式,具體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2.1 團隊管理
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與利用團隊,是依據該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特點和優勢,逐步建立起來的科研團隊,團隊老師均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內食品專業頂尖高校。在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元化的導師團隊。為了進一步提升科研團隊的整體水平,必須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讓每位導師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保障導師團隊的有效運行。其中,團隊管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明確團隊中各位導師的責任與分工。團隊帶頭人作為研究生導師隊伍的核心成員,應把控團隊發展方向,制定研究生學術科研整體規劃,協調、分配研究生導師團隊的資源,安排科研任務,把握科研進度。其他團隊成員應該發揮所長,積極協助、配合團隊帶頭人,共同努力使團隊不斷進步、發展[6]。二是促進團隊導師開展全方位協作。團隊導師中資深教授一般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和實踐經歷,而青年博士教師具有較為活躍科研思維,對于學術研究的激情以及科研成果的持續產出,可以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持續發揮積極的帶動作用。通過相互深入交流協作,青年教師可以迅速地提高自身的科研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增強綜合實力,這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研究生導師團隊梯隊,使團隊在理論和實踐上既具備扎實的功底,又不乏科學研究的闖勁和創新能力,從而實現團隊的可持續健康發展[7]。三是提倡學術自由與學術交流。在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團隊導師應接納不同的學術觀點,學術面前人人平等,要尊重但不盲從學術權威,要讓不同的學術觀點相互碰撞、交流,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同時,邀請國內外食品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來開展學術研討、講座,通過學術交流,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拓展導師團隊研究領域的范圍,促進高層次人才協作以及重大科研項目的聯合攻關。四是加強團隊導師的各項考核。為了快速提升導師自身的科研能力及指導能力,最大程度激發導師學術創新的主動性,使其更好地滿足專業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的要求,在學院對專任教師年度績效考核的基礎上,建立導師團隊多元化考核體系及動態管理機制,制定合理的量化指標,對其科研項目、高水平論文數量、獲獎情況、研究生培養水平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核評估,以確定下一個聘期錄用與否,進而對教師隊伍進行優勝劣汰。
2.2 團隊指導
研究生導師團隊培養模式,是由多位具有不同學術背景的導師組成一支隊伍,對團隊研究生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教學。該培養模式的優點在于團隊成員的優勢互補和團隊協作指導,彌補了單一導師專業領域過窄、精力有限等問題。同時,導師團隊成員在成長經歷、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和研究領域等方面各具特色,對研究生進行團隊培養時,整合團隊力量制訂培養方案,同時團隊成員也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在研究方法、教學經驗等方面深入交流、協作互補,促進學科融合,拓寬研究思路。從而可以為研究生提供專業精深指導以及多元化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學術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8]。
2.3 團隊保障
有效整合社會的教育科研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協同效用,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針對食品工程學科特點,團隊保障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從相關食品企業聘請從事研發具有一線工作經驗且業務能力強的高級人才作為校外導師[9]。例如:聘請了云南省某食品企業總經理作為企業導師,該公司與校內教師團隊于2022年合作申報并獲批云南省雙一流學科建設重大專項科研項目。在校企協作導師團隊的指導下,既拓展了食品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課題的來源,又保證了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二是利用學校人才柔性引進政策,積極聘任國內外著名學者作為兼職導師,充實導師隊伍,加強與海外知名高校的合作[10]。例如:引進澳大利亞RMIT大學科學院院長Charles Brennan作為云南省高端外國專家,擔任研究生校外導師。通過構建“校內教師+校外專家”研究生導師團隊,不僅有效提升了導師團隊的師資層次和科研水平,也保障了高質量食品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 研究生導師團隊式培養的實踐
3.1 導師團隊培養目標
提高導師團隊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完整的師資梯隊,獲得多項科研成果并實現成果轉化;為研究生提供多元化的指導,提升其多維思考能力、學術創造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培養研究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進入社會后從事食品及相關行業的就業競爭力。
3.2 確定團隊培養模式主要任務
3.2.1 強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導師的育人核心作用,細化科研育人的職責清單,將人才培養和立德樹人、國家民族復興、食品產業振興結合起來,以滿足新時代“立德樹人”和“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11]。導師團隊成員與學生一起參與到黨團建設中,將價值教育貫穿在專業科研培養的各個環節,這不僅可以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合作的緊密程度,更有利于團隊導師對學生及時了解,這對于推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8]。
3.2.2 及時掌握研究生科研動態。例如,每周舉行學術討論會,導師團隊及時掌握并跟進研究生學習和實驗進展情況,碩士一年級需要大量閱讀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文獻,并撰寫文獻綜述,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對于碩士二、三年級研究生,要求定期分享各自的科研進展,輪流進行匯報。與此同時,導師團隊對學生在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成果總結、論文撰寫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鼓勵研究生參加食品專業相關會議,做會議報告,爭取獲得優秀會議論文獎項,并將此作為一項重要的培養指標[12]。
3.2.3 滿足研究生多元化培養需求。研究生在選擇具體研究方向的時候,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基于導師團隊成員的研究方向及側重點不同,研究生則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不同研究方向的團隊導師,同時也得到團隊多位教師的指導,也更有利于實現個性化培養。此外,導師團隊也可以根據研究生的個性和發展目標,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和指導方案,培養研究生發掘和利用自身的優勢和潛力,提高研究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13]。
3.2.4 培養研究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對于食品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應加強其職業素養教育。實施導師團隊培養模式時,通過校內導師傳授專業基礎知識,校外導師指導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以企業需求、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實踐過程中指導研究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開展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關鍵技術開發,培養研究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符合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提高研究生畢業后在食品行業的生產和研發方面的競爭優勢[14]。
3.2.5 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嚴格把關。要求導師團隊嚴格審查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確保選題的質量以及研究內容的創新性,并進行定期的匯報與審核,及時指導學生解決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督促研究生認真做實驗、并按照學術規范撰寫學位論文[15]。
3.3 研究生導師團隊式培養取得的建設成效
導師團隊協作培養研究生的模式,讓具有不同專業知識結構的導師對研究生進行指導,從而使得研究生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食品專業發展所需要的多學科交叉知識,避免了在過去的單一導師指導模式下,研究生缺少主動性和創新意識的缺陷。近年來,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與利用團隊在這種培養模式的指導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已申報并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課題,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授權,并在國內外食品領域重要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團隊培養的多名研究生獲學校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并在國內多項競賽中獲獎,3人考取江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名校博士研究生繼續深造。
3.4 擬采取的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上的改革突破
3.4.1 改革團隊考核及獎勵機制。導師團隊將各導師的學生進行統一整合,實行績效制的考核獎勵辦法。定期對研究生的創新及實踐情況進行考核和獎勵。對于具有突出研究成果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學生,以分級獎勵的方式,鼓勵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和創新[16]。
3.4.2 建立多方聯合培養研究平臺。以學院和導師團隊為依托,與其他研究院所以及相關食品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三方所擁有的科研平臺、實踐基地等,拓寬研究領域、開辟視野,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研究生的主動探索和自主創新,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17]。
3.4.3 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食品工程(專業學位)是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為目的的學科,研究生導師團隊與校外企業合作,邀請企業技術人員或專家擔任團隊兼職導師,圍繞食品行業、企業需求提出研究方案,由研究生參與其中,以企業實際問題為論文課題,研究成果應當對產品創新、工程應用有指導作用,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循環推進[18]。
4 結語
研究生導師團隊培養模式的確立,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筆者以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與利用團隊為例,探討了導師團隊建設以及研究生培養的具體實踐,突破了傳統單一導師負責制的瓶頸。這項探索對于規范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孟梅,李雅婷,洪振家.導師團隊制下的研究生培養機制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1,7(21):4-6.
[2] 黃微雅,吳淑琰,陳勛俊,等.基于研究所的導師團隊制培養模式改革初探:以化學工程專業研究生為例[J].廣東化工,2021,48(19):240-242.
[3] 劉敬敏,夏雨,楊巖巖,等.地方院校研究生導師團隊建設初探[J].科教導刊,2022(32):87-90.
[4] 馮濟琴.基于團隊導師制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2):4,10.
[5] 尹小君,張小賓,茍貞珍.面向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團隊構建機制研究[J].科教導刊,2020(29):61-62.
[6] 張清安,趙武奇,宋樹杰,等.食品工程碩士創新人才導師團隊培養模式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4):117-118.
[7] 傅莉莉.“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工科院校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研究:以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為例[J].中國輕工教育,2022,25(5):12-18,25.
[8] 楊福芹,肖乾浩.課程思政理念下研究生導師團隊的構建模式和育人機制初探:以機械工程專業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4):22-24.
[9] 慕鴻雁,代蕾,李曼,等.校院企聯合培養食品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以青島農業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為例[J].農產品加工,2021(21):118-120.
[10] 張媛.高校柔性引進人才的現狀及優化路徑[J].黑河學刊,2020(5):7-9.
[11] 季偉峰,任寶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路徑建構:以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四課聯動”思政育人體系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3):40-44.
[12] 王浪.研究生培養中學術交流的功能提升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0.
[13] 賈巍,顧雪祥.學術型與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多元化培養模式[J].中國地質教育,2015,24(4):60-62.
[14] 曹艷燕,秦鏡,趙海斌.提高工科研究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新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45):253-254.
[15] 周芳,趙國華,周大明,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全程控制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5(24):12-13.
[16] 倪彬,張吉祿,劉新榮.研究生導師團隊構建機制及其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5):46-53.
[17] 楊夢飛.跨學科教育視域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15):115-116.
[18] 孫海濤,邵信儒,劉鵬.產學研一體化背景下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江蘇科技信息,2022,39(19):51-53.
基金項目 云南省研究生導師團隊建設項目,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項目,云南省科技廳重大專項子課題 (202202AG050009-3)。
作者簡介 王姝杰(1990—),女,河南南陽人,講師,博士,從事油脂營養與安全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從事云南特色食用菌資源利用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