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出的一項減負政策,自提出以來,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熱度和討論度最高的改革舉措。綜合教育改革實踐和實踐成效來看,“雙減”也可以說是義務教育階段影響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改革舉措之一。在“雙減”的大背景下,學校回歸教育主要責任主體的定位,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的地位被進一步確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和教師需要在“減負”的基本追求下,通過對內容和方式的調整來解決中小學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的問題,尤其是在作業設計這一“雙減”提出了明確要求的領域。本文主要圍繞“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展開,首先簡單介紹了“雙減”內容與要求,其次從“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改進點和創新點這兩個視角出發,就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如何調整和優化進行探究。
一、“雙減”概述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也是社會發展的前提,為了培養出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人才,教育內容和方式也需要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而有所調整。“雙減”就是基于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新需要而提出的一項教育改革政策,最核心的追求是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并在“減負”的同時追求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即“減負”加“增效”。從“雙減”政策本身的內容來看,“作業”和“培訓”是最核心的兩個關鍵詞,而學校教師主要負責的也是對“作業”的減負增效。作業本身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能夠有效鞏固學生對課上所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同時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完成對課程知識的內化。而在“雙減”的大背景下,教師對作業的優化調整就需要落實在內容、形式、目標、類型、數量、難度等多個層面,從心理和生理的雙視角出發減輕學生的壓力,以便更好地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可持續成長的優秀人才,為國家未來的建設和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改進點
一直以來,課后作業都是課堂教學的伴生物,無論對于哪一個學段的哪一門學科而言,作業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組成,承擔著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學會知識運用的重要職責。但是就長期以來各學段各學科的作業設計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對作業價值性和功能性的認知都存在一定的欠缺,而這種片面認知會導致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出錯,設計出來的作業不僅不能有效促進學生知識、思維、意識與能力的發展,還可能讓學生養成錯誤的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導致作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為作業而付出的努力變成無用功。而在“雙減”的大背景下,結合當前階段作業設計實踐來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改進點包括四項基本內容,即片面的設計理念、單一的表現形式、脫離生活的內容和“一刀切”的難度,教師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出發探究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路徑。
(一)片面的設計理念
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秉持的設計理念主要來源于自身對作業功能的認知,而部分教師對作業功能的認知存在片面性,因此在設計作業時秉持的設計理念同樣存在片面性。我國的人才選拔模式主要以考試為核心,因此大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過程中也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形成知識本位的教學設計觀念,從知識視角出發,將作業功能定位在強化學生基本學習技能和鞏固學生基礎知識記憶的顯性層面,沒有意識到作業還具有開發學生思維和鍛煉學生能力的隱性功能,這直接影響了教師對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的設計。
(二)單一的表現形式
就過去和現在的小學數學作業形式來看,大部分教師設計出來的數學作業以書面形式呈現,且大部分試題是從配套教輔和試卷中篩選出來的,或者說直接就是配套的課后練習冊,除了口算訓練以外,很少有非書面形式的作業。再加上小學數學知識點十分基礎,對小學高段已經具備基本理解能力與基本運算能力的學生來說,哪怕教師還沒有講過的內容,學生也可以依靠教材和教輔建立基礎認知,進而連蒙帶猜地提前完成課時作業,以達到早一些玩耍的目的,而單一的作業表現形式就為學生的這種“投機取巧”提供了便利。
(三)脫離生活的內容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課程知識大多從生活中來,也需要回歸到生活中去,因此也可以說數學是一門處于“知識世界”和“生活世界”中間地帶的學科。作業作為學生需要在課后完成的學習任務,就很好地將“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聯系了起來,能夠幫助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是,現實世界中,許多學生的數學學習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而造成這些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數學與生活脫節,包括教學與作業。因此,在“雙減”提出“減負增效”的改革要求后,脫離生活的作業內容就成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一個改進點。
(四)“一刀切”的難度
由于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的差異,學生之間也客觀存在著指向知識、思維、習慣與能力層面的各種差異,而這意味著學生對作業的需求和能夠從作業中取得的收獲存在差異,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作業難度,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收獲全面、個性的成長。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不夠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尤其在作業難度的設置上秉持“一刀切”的基本原則,設計出來的作業要么過于簡單而喪失了對大部分學生的訓練價值,要么過難而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對此,“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改進點之一就是合理調整作業難度,避免“一刀切”。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點
結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外顯出來的各個改進點,教師可以明確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道路上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即課后作業與教育目的脫軌問題。作業原本的作用和價值應當體現在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鍛煉上,但是大部分教師設計出來的作業只是對基礎知識點的重復記憶和機械練習,很少上升到思維和能力發展層面,也很難真正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因此,“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減負點就在減少機械重復上,增效點在強化思維能力訓練上。綜合減負點和增效點來看,“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點可以被概括為四項內容,即推動作業類型從單一機械轉向靈活生動、推動作業形式從書面運算轉向動手實踐、推動作業內容從理論探究轉向生活應用、推動作業質量從量的堆積轉向質的提升,在科學化作業理念的支撐下,基于學生實際發展情況完成對作業的優化調整。
(一)從單一機械轉向靈活生動,豐富作業類型
在傳統的教學中,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尤為關注作業對學生的鞏固作用,設計出來的作業很多時候都存在著機械重復、形式單一的問題,枯燥乏味,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難以獲得良好的體驗感,進而喪失了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而在“雙減”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對作業的調整需要從作業類型入手,剔除作業“單一機械”的標簽,讓作業變得更加靈活生動。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方向與位置”課時作業設計為例,在作業類型上,教師可以設置非簡單判斷和運算的其他類型作業,如繪畫作業、情境作業。在這一課時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的是用方向加距離表示位置的方法,那么,教師就可以在看圖描述位置這類練習題的基礎上反向思考,在題干中用文字表述位置信息,讓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將文字信息表述到圖表上,進而繪制一幅簡單的地圖。例如,11路公交車是一輛從城市西南角開往東北角的穿城公交車,從起點站科技館出發,向東行駛2公里后到達城市花園站,出站向北行駛1公里,再向東北行駛1公里到達光明小區站,出站再向東行駛2公里到達第一小學站……相較于傳統類型的作業,繪畫作業更靈活生動,也更能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從書面運算轉向動手實踐,優化作業形式
獨特的作業體驗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還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能力,尤其是需要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實踐類作業。在“雙減”的大背景下,教師需要在減輕學生腦力與心理負擔的同時,實現對學生思維的有效鍛煉,那么,從作業形式入手,將以書面運算為核心的作業轉變為以動手實踐為核心的作業就成了一種必然,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引入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以強化學生的認知。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課時作業設計為例,在這一課時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分類、三角形的內角和,以及三角形邊的關系等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對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基礎認知以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主題為“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的實踐作業,要求學生以生肖“龍”為基礎,用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排列組合拼貼一幅“龍”的生肖畫,根據龍身體不同部位的形態特征,學生需要從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中選擇合適的圖形來拼貼,不同拼貼素材的邊長和角度可以不一樣,但是一定要具備對應圖形的基本特征。而與書面上的畫圖和分類相比,這種以拼貼為主的實踐作業更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也更能幫助學生建立對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完整認知。
(三)從理論探究轉向生活應用,調整作業內容
針對當前階段數學與生活脫節的實際問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點之一就落在了生活元素的融入上,教師需要從作業內容的調整出發,用指向生活應用的作業來替換一部分重復的理論探究作業,以引導學生展開對所處生活情境的探究與思考,進而鍛煉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生活應用類作業本身的生活屬性能夠拉近生活與學習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與價值。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可能性”課時作業設計為例,可能性指的是一種情況出現或一件事發生的概率,教材中用誰先走和摸球游戲對數學背景下的“可能性”進行了介紹,對應到生活中,教師就可以圍繞公平規則的設計來確定作業內容,如以“今天誰洗碗”為主題,要求學生設計一套公平的規則,從爸爸、媽媽和“我”中選擇一個人來洗碗。題目涉及三個選項,那么學生在設計規則時就要保證三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相當,如抓鬮,要想進一步強化結果的未知性,就要準備盡可能多的字條和小球,而要想保證三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相當,就要保證有著同等數量的小球和字條分別寫著爸爸、媽媽和“我”的名字。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生活實際來設計不止一種選人方案,來解決洗碗問題。
(四)從量的堆積轉向質的提升,提高作業質量
“雙減”對作業設計提出的最本質要求就是減少作業數量、提升作業質量。在設計一套完整課時作業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量的堆積轉化為質的提升,而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需要從作業指向和作業難度出發對作業進行分層,立足于學生思維開發與能力提升過程,分別為學生設置指向基本概念強化的習得類作業、指向知識融會貫通的遷移類作業和指向思維認知發散的創新類作業,并同時合理化不同層次作業占比,以提高作業質量。
其中,指向基本概念強化的習得類作業就是傳統書面作業的變式,以“分數混合運算”為例,教師設計出來的習得類作業可以是承接課堂內容的簡單運算及其變式。指向知識融會貫通的遷移類作業主要指向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以“用方程解決問題”為例,教師可以在作業中設置這樣的題目:一個班級共有45名學生,其中,女生的數量是男生數量的2倍,那么班上各有多少名女生和多少名男生?指向思維認知發散的創新類作業強調的是對問題的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與創造力,那么,教師就可以在作業中設置這樣的題目:A同學在2/3個小時里吃完了兩袋餅干,B同學在5/12個小時里吃完了5/6袋餅干,請問兩個人誰吃得更快一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業本質上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教育育人的縮影,與由教師主導、于課堂開展的教學相比,作業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也能對學生在知識、思維、意識和能力等層面的發展產生更加直觀的影響,而在“雙減”背景下,作業的減量與優化就是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小學生的思維認知正處于急速發展的階段,要想在不堆量的情況下借助作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設計同時具備活度、溫度、梯度和深度的數學作業,多維度、多角度地展開對作業類型、作業形式、作業內容和作業質量的優化,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真正收獲成長和自信,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作業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