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在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中提出,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并創新課程形式……”以數字化技術為抓手促進小學音樂課堂創新發展,賦能小學音樂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深化學生美育教育,已然成為現階段音樂課程優化變革的新趨勢。
本文旨在小學音樂課堂知識講解中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并借助數字化手段為學生的跨學科學習創設情境、搭建支架,進而促進學科之間深度融合,以跨學科和拓寬學生接受知識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從而深化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一、傳統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教學方式呆板僵化
小學生正處在懵懂的年齡階段,他們對歌曲的演唱技巧、音樂片段的欣賞是一個緩慢成長的過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以往呆板僵化的教學方式,就難以引導學生學習歌曲演唱的技巧,也難以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自然就會造成學生音樂素養發展情況欠佳、學習效果不理想等問題。
(二)缺乏教學情境創設
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教學素材,創設適合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的情境,尤其是對于小學課堂教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是在目前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只是針對教材內容本身展開理論或者口頭講解。例如:在講解某一民間音樂由來時,教師只是針對音樂進行了播放,再結合口頭語言就完成了對民間音樂的講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結合教師的語言自我構建音樂情境,自然也無法真實深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缺少師生、生生互動
加強課堂師生、生生互動是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興趣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音樂課堂學習的重要方法。但是,在當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由于課程時間限制,或是缺乏設計思路,導致很多音樂教師在設計音樂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忽視了師生、生生互動環節的設計,只是簡單地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多是以“聽眾”角色為主,學生缺乏參與感,自然提不起音樂學習興趣,也無法在音樂活動中深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數字化賦能小學音樂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設計思路
(一)依托數字化,加強情境創設
跨學科融合意味著要立足現實,在現實情境中,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將主觀認知和客觀現實有效結合,將理論知識與生命情感融為一體。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空洞乏味的知識概念不僅不能夠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反而還會導致學生失去參與音樂課堂學習的興趣。情境便能夠讓學生進入故事、案例之中,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感受和思考,再借助跨學科知識便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進入音樂歌曲故事情境之中,提高音樂課程教學效果。
因此,在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應當立足學生音樂學習實際,依托數字化和音樂教學內容融入與學生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生活化情境案例,借由生活化情境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此在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中,將知識育人與生活情境結合,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思,促進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依托數字化,創新教學形式
創新性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創新設計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既能夠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課程形式中提高音樂課程活動參與興趣,又能夠讓學生借助跨學科知識理解、感受音樂歌曲,深化學生音樂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發展。但創新性并非只是指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活動的形式新穎,而是包含整個課程活動的各個環節,如教師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
為此,音樂教師要依托數字化的教學手段創新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活動的融合形式,要讓學生在富有創意、趣味性的課堂中自主發現、自主探索,互動合作,以此通過學科之間的橫向勾連、知識體系之間的深層建構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數字化賦能小學音樂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依托數字化平臺,做好跨學科融合準備
在新課標視域下開展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就需要小學音樂教師基于音樂課程教材,結合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和課程教學目標制訂音樂課程教學目標、跨學科融合目標。在制訂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數字化做好跨學科教學實踐前的準備工作:一是基于小學音樂教材內容,探尋與之相匹配的跨學科知識,做好學科融合計劃;二是基于新課標音樂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細化制訂課程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
(二)借助數字化手段,搭建跨學科融合支架
建構主義理論提出,學習者的有意義建構,離不開情境。于教學而言,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營造出來的教學環境,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學習,更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背后的人文意義與情感價值,同時串聯起音樂與跨學科知識,以此互為載體,既成為助力小學音樂課程學習的支架,又成為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情感、感受音樂藝術的載體。在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借助數字化手段創設情境、搭建支架。
(三)實施跨學科融合評價,發揮評價育人功能
評價是師生之間展開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教學手段,它可以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教師教學改革。通過評價,教師不僅可以明確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以便于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而且還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自我檢測與反思,達到以評促教、以評導學的目的。在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中設置評價方案,教師不能只局限于以小學音樂課程內容為主進行評價,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跨學科知識獲取、運用與遷移能力。
因此,在小學音樂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設置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只是在比例中有所區分。例如: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學生表現情況占比70%,而學生跨學科知識運用與遷移能力評價占比30%,如此便能夠促進學生音樂學科知識與跨學科知識的協同培養。教師還可以借助數字化平臺,利用大數據功能對學生進行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習評價記錄,建立成長檔案,以此縱橫分析學生的音樂素養發展情況、跨學科教學成效情況等,進而以評促教、以評導學。
數字化賦能的小學音樂跨學科學習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更像是一種集知識、行動、態度于一體的學習實踐。在這場學習實踐中,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對多門學科知識的掌握,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思維遷移能力與知識構建能力的提升,既促知識又提能力,既強素養又助發展。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更是應該立足音樂課堂教學實際,借助數字化平臺、軟件和手段不斷創新、優化小學音樂跨學科主題活動,做好跨學科學習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評價工作,以跨學科學習助力學生音樂素養進階式發展。
注:本文為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音樂課程跨學科主題活動體系設計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HE220023)的研究成果。
(李"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