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至關重要。這種自學能力并不僅僅局限于數字教學,更要注重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綜合技能。為此,教師可以通過互動課程設計、探究式學習、實踐活動和定期自我評估等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些方法可以提高學生數學理解、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反思,讓學生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游刃有余,點燃終身學習的熱情,對學生的學業和個人成長產生重大影響。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學業和個人發展至關重要。這種方法承認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學習進度和風格,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展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這種教育策略不僅能夠讓學生為接受復雜的高等教育做好準備,還能讓學生具備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所需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強調數學的自主學習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終生熱愛,從死記硬背轉向更具參與性和探索性的方法。這種方法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這種學習環境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和促進,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概述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日益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目標。這種方法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獨立探索數學概念,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帶著好奇心去學習的能力。盡早培養學生的這些技能,旨在讓學生為迎接高等教育和快速發展的全球環境的挑戰做好準備。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即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終身學習和探索的熱情。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基本目標,這項技能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應對挑戰,還能成為一種適用于各種情況的生活技能。通過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學會了分析情況、批判性思考和應用邏輯推理,這一過程使學生形成了堅持、創新和有條不紊克服困難的心態。在這個由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日益復雜的世界里,剖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一種學術財富,更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技能,為學生未來的學術追求和適應現實世界做好準備,使學生以實用和創新的方式應用數學知識和推理技能。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學習數字和公式,而是培養未來的思考者和問題解決者。
(二)提高思維獨立性
在小學數學教育領域,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很重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數學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能力以獨特和個性化的視角來處理問題、迎接挑戰。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營造一種學習環境,讓學生有信心探索、質疑傳統方法,這種思維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將概念聯系起來,并在各種情境中創造性地應用這些概念,從而加深對數學原理的理解。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至關重要,未來,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是非常關鍵的能力。獨立思考還超越了學術界限,使學生具備自信和技能,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里,獨立思考能力不僅是一種學術優勢,更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個人成長奠定基礎。
(三)增強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長期參與至關重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真正興趣,可以將學習體驗從任務驅動型活動轉變為愉快的探索旅程。當學生真正感興趣時,會更有動力深入學習數學概念,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這種內在動力促使學生探索課程以外的課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并將這種熱愛延伸到其他學科和終身追求。學習興趣的提高還能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挑戰,將難題視為成長的機會,而不是障礙。在未來的社會中,適應能力和持續學習是個人成功的關鍵,這種心態至關重要。此外,從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有利于讓學生不僅將數學看作是學校里的一門學科,而是將數學看作周圍世界一個迷人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種方法有助于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使數學知識變得更容易理解、更令人愉悅,從而打破學習的障礙,打開通向知識的大門。
(四)適應未來挑戰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學生應對未來的挑戰至關重要。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具備較強自學能力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跟上知識不斷發展的步伐。此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對學習的終身熱愛,鼓勵學生不斷追求個人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變得更加自立、機智,為面對復雜的未來做好準備,因此,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設計互動性課程
從設計互動課程的角度來看,提高小學數學自學能力,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互動課程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可以探索、質疑和發現的環境。從理論上來講,這種方法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吻合,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在建構知識,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通過參與互動活動,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這些活動使學習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扮演促進者的角色,而不是傳統的教員,這種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對培養自主學習者至關重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加投入,對自己的教育歷程擁有自主權。此外,交互式學習通常包含協作任務,可以提高學生的社交技能和團隊有效協作能力,而這是應對未來挑戰的一項重要技能。
以“誰的眼睛亮——觀察物體”為例,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簡單物體的形狀,目的是能夠根據一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猜測可能是什么物體。這一看似簡單的活動卻蘊含著豐富的互動潛力。首先,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比較、辨認等活動,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以看到的不同視圖,并初步學會根據視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培養科學思維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其次,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對自己的預測和觀察結果進行討論,從而促進合作學習。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解釋為什么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鼓勵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并提出問題、形成假設、進行實驗。通過這種互動的方法,學生不僅學到了有關知識,而且學會了如何學習、思考和探究,這些都是自主學習者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
(二)鼓勵探究式學習
從鼓勵探究式學習的角度來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要將重點從單純傳授內容轉移到培養探索的心態上來。探究式學習的理論基礎源于這樣一種信念,即通過提出問題、調查和反思來建構理解,這種教學方法與建構主義理論相一致,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由學生驅動的過程。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通過探索、解決問題和推理來學習數學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關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以及獨立尋找資源的能力。在這種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源泉轉變為引導者或促進者,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提供支持。在歡迎提問、鼓勵探索的課堂文化中,學生更容易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并將對學習的熱情延伸到課堂之外。
以“愛心行動——圖形與拼組”為例,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面臨的挑戰是用一定數量的幾何圖形拼出各種形狀,目標是將這些碎片重新排列組合成一個心形。最初,學生進行開放式探索,在沒有太多指導的情況下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注意到圖形之間的模式和關系,如哪些圖形可以很好地組合在一起,或者每個圖形需要多少個。教師提出探究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思考為什么某些圖形可以組合在一起,或者預測如果嘗試不同的組合會發生什么。這項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幾何概念和空間推理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應對這一挑戰,學生不僅學習了有關形狀的知識,還參與了探究和發現的過程,培養了自主學習的技能,學會了面對困難時的堅持不懈,這些都是終身學習的基本素質。
(三)增加實踐活動
從增加實踐活動的角度來看,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以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實際經驗為核心的。增加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在于體驗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是通過經驗的轉化而產生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應用數學概念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情境,使學習更貼切、更有意義。這種方法有助于縮小數學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展示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教師鼓勵學生探索、實驗和建立聯系,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這些活動還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直接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此外,實踐活動往往要求學生協同工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因此,增加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所需的一系列能力。
以“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為例,在這一活動中,學生的任務是探索和計算在日常環境中遇到的各種多邊形的面積,如長方形的門、三角形的帆或六邊形的瓷磚。最初,學生只會測量尺寸,并應用公式計算面積。隨著活動的進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更深入地思考這些圖形的性質和關系,學生可以研究改變一個尺寸對面積的影響,或探索計算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不同方法。教師提出挑戰性的任務,要求學生在新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從而促進這種探索。這項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幾何測量知識的理解,還能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實際動手的方式接觸數學,學生對概念有了更直觀的理解,對自己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從而使學習之旅更加投入、有效、自主。
(四)定期自我評估
從定期自我評估的角度來看,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在于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和反思性思維。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源于元認知,即對自己的思維和學習過程進行思考。自我評估是元認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能夠評估自己的學習策略,這一過程促使學習者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設定目標,從而掌控自己的學習歷程。定期的自我評估可以培養學生的成長心態,使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學生學會欣賞自己的努力和進步的價值時,就會將注意力從外部驗證轉移到內在動力上來。此外,自我評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自我評估還能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和決策等關鍵技能,讓學生學會確定自己需要關注的重點,以及如何有效分配學習時間。通過定期自我評估,學生將成為更加自主的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應對挑戰,適應新的環境。
以“今天我做主——小數乘法”為例,在這一活動中,學生被置于需要使用小數乘法的真實場景中,如計算雜貨的總成本或確定項目所需材料的數量。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自我評估,學生會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計算的準確性以及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并對自己對小數乘法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分,找出造成困惑的具體原因,設定改進目標。教師可以提供核對表或反思提示,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批判性思考。這一活動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數學技能,還能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反思自己的表現和制定具體可行目標的過程中,學生會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敖裉煳易鲋鳌边@樣的自我評估活動使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增強,適應能力得到提高,從而自信、獨立地完成學業。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是教授數字和公式,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其未來做好準備。設計互動課程、鼓勵探究式學習、增加實踐活動、促進定期自我評估等策略,可以改變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反思能力。當學生成為更加自主的學習者時,就能更好地駕馭復雜的現代世界,適應新的挑戰,追求終身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者的過程既充滿挑戰,又收獲頗豐,這無疑會對學生的個人發展產生持久影響。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