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一浮“以中攝西”文化視域下的中華文化發展觀

2024-05-30 09:38:50袁新國
浙江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化

袁新國

提要:馬一浮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前后都有轉變,開始企慕西方文化,質疑中國傳統文化,后又質疑西方文化,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他雖極力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但并沒有完全排斥西方文化,在對西方文化從企慕追逐到理性揚棄的轉變過程中形成了“以中攝西”的世界主義文化觀。這種文化觀突破“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之思維,提出中西古今同“體”之思想,為當今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思考方向,即超越中西古今“體用”思維,注重學習和培養的中華文化發展觀。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走向外有侵略內有戰亂的大變革、大動蕩、大分裂的時代。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有志之士開始尋求救國富強的道路。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西方船堅炮利,中國的器物不如西方,從器物層面尋求救國強國之路,但沒能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為代表的維新派又認為中國的制度有問題,開展了君主立憲的維新運動,以從制度層面尋求變革,但戊戌變法只維持百日而慘遭失敗。以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為代表的知識人又意識到文化觀念的變革才是根本,率先將民族危機置換為文化危機,發動了以民主和科學為宗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當然在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轉變之路,并非直線遞進,而在一開始就已經伴隨著古今文化之變、中西文化之爭的思考和討論。不過在器物和制度上無法尋找到真正救國良方時,國人才最終歸結到文化問題上,掀起了古今文化之變、中西文化之爭的救國大討論、大爭鳴、大探索。

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馬一浮也認為“國家生命所系,實系于文化”(1)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1頁。,尋求文化救國。在普遍向西方學習的背景下,作為文化“逆流”的馬一浮卻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學的傳承和弘揚,尤其是他的“以中攝西”文化自信論至為特別。論古之事,原以衡今,究西之學,意在鑒中,就要涉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認識,古之是否適今,西之是否適中?古今中西有無共通性?對此做出回答,才能給出自己的中華文化發展方案。馬一浮認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和精髓為六藝之教,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這是中國固有的至高特殊文化。六藝之教不僅是中國至高特殊的文化,而且可以統攝西方文化,是全人類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化。他堅信“天地一日不毀,人心一日不滅,則六藝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類一切文化最后之歸宿必歸于六藝,而有資格為此文化之領導者,則中國也”(2)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9、755、585、202頁。。這對于當時正面臨外部威脅和內部困擾的中國而言,大大增強了人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當下,重新審視馬一浮的“以中攝西”文化自信論,無疑對弘揚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啟示意義。

一、黜西崇中的文化認識觀

關于如何認識馬一浮的思想,任繼愈認為“馬先生的遺文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重視,主要是他的著作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馬先生學術造詣深廣, 世人鮮能望其涯矣。他治學廣大而又精深, 能會通儒佛, 兼容文史, 是一位難得的通儒”(3)虞萬里點校:《馬一浮集》第一冊《序》,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頁。, 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理解馬一浮思想的全貌。馬一浮對待中西文化的認識有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先受教于中國傳統文化,后企慕學習西方文化,終歸于中國傳統文化。

馬一浮雖從小受教于傳統文化,但生活在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凌而歸罪于傳統文化落后的時代,也曾從西學中尋求文化救國之道。早年馬一浮曾致力于學習和傳播西方思想文化,參與創辦過《二十世紀翻譯世界》雜志,也曾以公職身份派駐美國,切身感受到西方文化的不同。在美國,馬一浮感受到了中國和西方的巨大差距,西方文化充滿了美好和活力,而中國的亡國之危以及奴隸性格國民的麻木不仁使之悲憤不已。他在美國的日記中曾寫道:“中國經數千年來,被君權與儒教之軛,于是天賦高尚純美之性,都消失無余,遂成奴隸種性,豈不哀哉!”(4)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五冊《日記·輯佚》,第55、30、44頁。馬一浮對中國文化的主要代表儒、道兩家進行深刻反思與批評,認為道家放曠難以實行,陋儒緣飾經術以諂媚人主,都不能使人純美和國家昌明;(5)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五冊《日記·輯佚》,第55、30、44頁。而對西方文化非常認可,認為歐美人是“能造美的國家”,是能產生幸??鞓返拿赖氖澜?。(6)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五冊《日記·輯佚》,第55、30、44頁。馬一浮在美國期間購買了大量的西方政治學、哲學、法律、社會學的專業書籍,并如饑似渴地閱讀,尤其喜愛盧梭、孟德斯鳩、密爾、斯賓塞等西方近代思想家的政治學、社會學著作,希望從西方文化中尋找救國之道。1905年回國時,馬一浮帶回了德文原版的《資本論》,成為“原版《資本論》傳入中國的第一人”(7)散木:《馬一浮和陳寅恪誰最早讀原文〈資本論〉》,《中華讀書報》2002年4月17日,第10版。。

回國后,馬一浮雖救國有志,但深感回天無力,開始杜門讀書,廣閱文瀾閣《四庫全書》,尋找學術救國救民之路。此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相繼爆發,中國也遭受日本的侵略,馬一浮開始反思西方文明。他認為西方“上下凌夷, 爭斗劫奪, 無所不為”(8)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9、755、585、202頁。,不得謂之文明,所謂的西方近世文明只是草眛,西方文化是“循習”的文化,并且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只有利害的結合,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只有利害,逐物競爭,好言征服,以至于暴力征伐,無道德可言,絕無中國禮樂文明之溫情,直言西方社會無道德教養的政治和社會狀況。因此,馬一浮十分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培根的知識論,“西人自倍根說‘知識即權能’一語先已錯起,沿流而下,遂有征服自然之論”(9)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9、755、585、202頁。。對于時人開口便言“生存競爭”“知識即權能”,強調征服大自然,馬一浮認為不僅鄙陋,而且謬誤,并斷定西洋人即不識己,亦不識物,一味向外索取終是害己。在馬一浮看來,富強與否不是政治的治理標準,好的治理需是德教。當時看起來以富強為榮的西洋國家恰恰缺乏德教文化,是危亡之道,不能稱之為好的政治治理。(10)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9、755、585、202頁。而中華傳統文化是具有德教傳統的文化,馬一浮于是轉身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對治之道。

馬一浮深感傳統文化本身之博大精深,存天地之道,明人生至理,實為中華民族之瑰寶。在當時西化成風的時代大潮流中,馬一浮逆流而上,高揚文化自信的旗幟,把對我國固有特殊之文化上升為堅定的信念,認為“國之根本,系于人心;人心之存亡,系于義理之明晦;義理之明晦,系于學術之盛衰。中土圣賢要道,盡在六經”(11)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四冊《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29頁。。他在浙江大學開設的“國學講座”中把國學定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之學。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于六藝之學,六藝之道是人性分內所具的事,用六藝之學可代表一切固有的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不僅可以統攝中土一切學術,西來學術亦統于六藝。馬一浮駁斥了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解和抨擊,六藝之學“不是零碎斷片的知識”“不是陳舊呆板的物事”“不是勉強安排出來的道理”“不是憑借外緣的產物”,而是“有體系的”“是活潑潑的”“是自然流出的”“是自心本具的”,既不能把六藝之學“當成雜貨”“目為古董”,更不能“同于機械”“視為分外”(12)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3、19、19、575、19頁。。馬一浮指出六藝之道是“前進的”“日新的”“是普遍的”“是平民的”文化,不是“倒退的”“腐舊的”“獨裁的”“貴族的”的封建思想;(13)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3、19、19、575、19頁。并高度贊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真正的解放”“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平等”(14)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3、19、19、575、19頁。。

二、以中攝西的文化整體觀

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是西風壓倒東風,還是東風壓倒西風,抑或是東西互相融合以及如何融合?這些疑問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一直是中國思想文化學者思考的主題,其間雖有各種主張和解決方式提出,但該問題至今依然未能得以妥善處理。關于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問題,有學者認為馬一浮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存在局限和片面,并有所排斥,“馬一浮后來以‘性’與‘習’來分判中西學術,對西學的各領域都充滿輕蔑乃至敵視,既是缺乏平等與開放心胸的表現,也反映了他對西學之理解的局限和片面”(15)王聰:《馬一浮與西學》,《孔子研究》2022年第2期。。事實上,馬一浮雖終歸于中國傳統文化,但也并非完全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對中西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以中攝西”的文化整體觀。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將馬一浮的思想體系理解和把握為整體貫通的文化哲學創造, 可能更接近于他的思想原貌。”(16)許寧:《文化抉擇的儒學省思——馬一浮文化哲學導論》,《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因此,對于馬一浮的思想,從文化整體觀入手更可窺其原貌。

馬一浮雖然由傾慕西方文化轉向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但并沒有忽略或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他曾論道:“吾說六藝,頗采義學家方法?!m推論遠及西方,未嘗有外之之意?!?17)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3、19、19、575、19頁。從整體文化觀出發,馬一浮并不認為有東西文化這樣的說法,“謂若克實而談,有東有西,即非文化。圣凡猶不許立,更說甚東甚西?”(18)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二冊《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14、414頁。如果一定要說東西文化有別的話,只是“圣凡心行差別”,“由性”與“由習”之不同,東方文化“由性”,西方文化“由習”(19)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二冊《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14、414頁。。由此可見,馬一浮是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看待西方文化,并用六藝統攝中西一切學術的理論框架,把西方文化攝入中國傳統文化中來,開辟出一條六藝統攝中西一切學術的中西文化融合之路。

具體而言,馬一浮從三個方面闡述西來學術可統于六藝之中。一是從人類共同追求“真、善、美”來講,西方文化追求的真、善、美也都包含于六藝之中?!啊对姟贰稌肥侵辽?《禮》《樂》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詩》教主仁,《書》教主智,合仁與智,豈不是至善么?《禮》是大序,《樂》是大和,合序與和,豈不是至美么?《易》窮神知化,顯天道之常;《春秋》正名撥亂,示人道之正,合正與常,豈不是至真么?”(20)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3、19、19、575、19頁?!罢妗敝饕萦凇兑住泛汀洞呵铩?“善”主要涵容于《詩》和《書》,“美”主要涵容于《禮》和《樂》。二是從學科分類方面來講,馬一浮把西方學術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易》可統攝自然科學,“凡言象數者,不能外于《易》”(21)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8、18、18、18、18頁。,西方的基本學科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都是《易》之支與流裔。而《春秋》可統攝社會科學,“《春秋》明人事,凡研究人類社會一切組織形態者皆屬之”(22)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8、18、18、18、18頁。。至于社會科學中的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法律、文學、藝術等不同學科,馬一浮認為都可統攝于相應的“六經”中,如政治、法律、經濟統于《書》《禮》,宗教統于《禮》,文學、藝術統于《詩》《樂》。至于哲學有所不同,馬一浮把哲學總結為本體論、認識論、經驗論,唯心者和唯物者,宇宙觀和人生觀,而這些也都可以涵容于相應的六藝中,“大抵本體論近于《易》,認識論近于《樂》,經驗論近于《禮》;唯心者《樂》之遺,唯物者《禮》之失。凡言宇宙觀者皆有《易》之意,言人生觀者皆有《春秋》之意”,雖然“哲學思想派別雖殊,淺深小大亦皆各有所見”,“但彼皆各有封執而不能觀其會通”(23)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8、18、18、18、18頁。,這導致了分科及中西文化之不同,如果能“睽而知其類,異而知其通”,則明“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三是從本體和人心上融通中西文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來的也是這個六藝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24)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8、18、18、18、18頁。,東方出的圣人或西方出的圣人行的都是六藝之道,只不過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所以說,“全部人類之心靈,其所表現者不能離乎六藝也;全部人類之生活,其所演變者不能外乎六藝也”(25)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8、18、18、18、18頁。,西方文化可以統攝于中國文化。賀麟很贊許馬一浮“一切文化,皆自心性中流出”的文化觀,“一切文化, 皆自心性中流出, 甚至廣義講來, 天地內萬事萬物, 皆自心性中流出。只要人心不死, 則人類的文化即不會滅絕”(26)賀麟:《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6頁。。在這里,馬一浮其實強調的是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文明自信,呼吁國人不要自卑于人而盲目崇外。

因此,馬一浮十分重視中國文化向西方的傳播。在《復性書院簡章》中,馬一浮提出“書院宜獎勵譯才,其學有根柢,兼擅長外國文字者,由主講指定翻譯古籍,以中文譯成西文。略仿翻譯佛乘之例。須經潤文證義數番審定,可由書院酌予印行,流播國外,以增進西方學者對于吾國學術文化之認識”(27)吳光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馬一浮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31、331頁。,獎勵翻譯人才用西文譯介中國古籍,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同時,馬一浮也非常重視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亦須備置外國文主要書籍,使學生兼明外學,通知外事”(28)吳光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馬一浮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31、331頁。,并且定期或不定期邀請研究西學的知名學者來書院講課。只有對自己的文化真正了解才能更加自信,對西方文化真正了解才能談借鑒和融合。馬一浮對當時那些并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盲從耀世的人頗不以為然, 1907年在給舅舅的一封信中,馬一浮寫道:“見當世為西學者,獵其麤粕,矜尺寸之藝,大抵工師之事、商販所習,而謂之學。稍賢者,記律令數條,遂自似蕭何;誦章句不敵孺子,已抗顏講道,哆口議時政。”(29)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二冊《文集》,第294頁。

馬一浮是中國傳統文化論者,高唱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提倡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馬一浮也是文化世界主義者,把人類文化看成一個整體,不是西風壓倒東風,也不是東風壓倒西風,而是相互借鑒,相互融通,都是為了人類的發展;馬一浮更是立足中國本位文化的文化世界主義者,突破“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之思維,提出中西古今同“體”之思想,以世界主義的文化觀開辟出“以中攝西”的中西文化融合之路。這對重新認識和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文化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如何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三、超越中西古今“體用”思維的中華文化發展觀

中西古今在最終的追求上是一樣的,體是唯一,用非專用。體是不變、恒久的,達到體的用是可變的,具有時代性和空間性,但又都是殊途同歸,百慮一致。用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并不是有這個體就一定會有這個用。所以西方好的用可以直接拿來用,拿來后還要培養這個用。體是同體,就不存在用不附體之問題,也不存在適合不適合之問題,只是存在能否學習好、培養好的問題。中西古今體同,“體”為何?不是所謂的“中體西用”之體,也不是“西體中用”之體,而是生而為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為體,即“真、善、美”,這是古今中外共同的追求。該“體”對應了無數的用,所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從同一個“體”出發可能出現不同的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人注重點不同,也會相應地出現“同體異用”之情況。體無時代性、空間性,用有時代性和空間性。用是依附于人對體的理解而開發出的體之不同用,對體的理解深淺不同及著重點不同會導致開發出不同之用。體是在中外古今一直都在,但用不一定在中外古今都會出現。所以,要在對體的不斷理解基礎上開發出適合時空的用,同時對仍然適合的過去的用要繼承發展,對自己沒有而別人已有的適合自己的用要拿來使用。不管是開發出來的用,還是繼承發展的用和從別人拿來的用,都需要學習、培養的。比如古代的仁愛、中道、和諧、誠信,西方的民主、科學、自由、平等,已經過了歷史實踐的證明,就可以直接拿過來學習和培養。通過對這些用的學習和培養,也會反過來促進對體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在馬一浮這種“以中攝西”文化觀視域下,思考中華文化的發展之路,首先要突破已有中西古今“體用”思維的框架,人類文化有多種形態,但并不是有多個“體”,人類只有一個“體”,人類文化只有一個“體”。其次,要認識這個“體”是什么,它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真、善、美。為了實現這個“體”,需要合適的“用”。體是唯一,用是多途,體是不變,用是可變。再次,當今中華文化之發展應注重于古之可用于今者,西之可用于中者。不是古今中西“體用”合不合適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意學習和培養合適之“用”的問題。

在這種文化發展觀的關照下,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通過學習、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培養古之優秀傳統。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和精髓在于六藝之教,六藝之教是中國至高特殊的文化。之所以至高,是因為“可以推行于全人類,放之四海而皆準”;之所以特殊,是因為“百姓日用而不知”。(30)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9、19頁。所以,需要我們繼續大力弘揚和發展這個“六藝之道”?!肮式袢沼肓囍?并不是狹義的保存國粹,單獨地發揮自己民族精神而止,是要使此種文化普遍的及于全人類,革新全人類習氣上之流失,而復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盡己之性,盡人之性,方是圣人之盛德大業?!?31)吳光主編:《馬一浮全集》第一冊《語錄》,第19、19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保存國粹和單獨發揮自己民族精神,還要為了澤惠全人類,使人類能夠復“本然之善”,全“性德之真”,而成和諧之美。其次,自己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更愿意、更好地去學習、借鑒西方之用。之所以會出現“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之現象,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都是在不對等的情勢下的權宜之思。只有自己對自己的文化自信了,才能坦然地直面自己的不足,吸取別人的所長。現在雖然官方和民間都掀起了文化自信的浪潮,但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經過一百多年來的文化沖擊和自我破碎,在所謂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文化復興熱”等表象之下暗流仍然洶涌。比如現在有學者把“國學”改成“古典學”,先不論是否言之成理,但其為了便于與西方文化溝通、為中國文化爭取國際發言權的出發點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這種為了與西方文化溝通,把中華文化納入西方話語體系的做法,仍然是不對等的文化交流。再次,在“文化復興熱”的浪潮下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泥沙俱下、沉渣泛起的危險。比如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但不是完人,不是教主,不是神人,更不是神,有其時空的局限性,要避免盲目崇拜和極端追捧。所以,不能厚古薄今,而應明古惜今。同時也要警惕西不如中之陷阱。所謂的文化自信,不是自我文化獨尊,而是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家文化和不同文化,不自卑于人,也不鄙睨他人,而是既要發揚其長,也要正視其不足,看到別人的長處就坦然接受并積極學習和吸取。所以,也不能揚中貶西,而應借西揚中。

一種文化的形成要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的形成與該族群的生活環境、特性以及外來的沖擊都有關系。在形成的過程中,某些關鍵性的階段決定了整個文化的整體模樣和總體走向。而這些關鍵階段都必須經歷古今之變的思考和爭論,是循古還是變古?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是本位還是外化,抑或調和?伴隨著復古派、改革派和調和派的產生,就會出現一大批為文化尋找發展之路的思想家,提出卓越的文化思想。但總體來看,一般是在本位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來充實、發展本位文化,形成又一新的文化形態。在古今內外的相互融合過程中,可能要經過多次反復,涉及激烈的爭論、政權的更迭、戰爭的侵略、革命的殘酷、改革的艱難等。這需要改革者的勇氣,激進者的冒險,外化者的沖決羅網,也需要復古者的固守,保守者的謹慎,本位者的誓死捍衛,更需要調和者的客觀分析、理性思考和人類共同體的中和態度。在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不管是改革者、激進者、外化者,還是復古者、保守者、本位者,或是調和者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意義,是他們讓文化在激烈碰撞中發展,在相互爭論中融合。晚清以降,關于古今中西的討論和探索一直在持續進行。馬一浮則回溯中國傳統文化,從心性出發,立足中國本位文化,以文化世界主義者的視野,提出“以中攝西”的中國文化復興論的路徑。當下,中國正在創造自己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馬一浮的“以中攝西”的文化觀可為中華文化的復興提供若干啟示。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66|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免费激情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国产69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在线专区|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素人在线| 欧美国产中文|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538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在线小视频| 日本91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日本91视频| 色综合综合网|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四虎综合网|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区免费| 亚洲日本www|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日韩a级毛片|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成年人国产网站|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无码a∨| 午夜日b视频|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成人在线不卡|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色天天综合| 亚洲一区毛片| 亚洲综合香蕉|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