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旺勝,李相柏,連玉霞,李小利,高紅霞
(會寧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會寧 730700)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的細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病,具有較強傳染性,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最嚴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相關防疫部門應加大布病防控力度,保障畜牧業發展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近年來,會寧縣搶抓政策機遇,以畜牧養殖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培育壯大牛羊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但由于部分農戶、販運戶不落實防疫主體責任,從布病高風險區引進基礎母羊,導致一些帶病羊混入羊群傳播布病,使畜間布病防控面臨嚴峻挑戰。據統計,2013—2022年會寧縣累計人感染布病403例[1],布病的蔓延及傳播阻礙了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動物生產性能下降,還嚴重危害著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會寧縣針對動物布病防控采取“免、檢、消、殺、管”等防控措施[2]。“免”即通過免疫接種的方式對所有健康動物進行無差別免疫。目前,動物布病疫苗主要有3種類型,分別是布氏桿菌病活疫苗S2株、A19株、M5株。M5株生物安全風險較高,A19株主要針對牛布病效果顯著,S2株毒力弱、使用安全,免疫效果好,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用較廣泛。會寧縣統一采購S2株疫苗進行免疫,雖然S2株毒性較弱,但依然會導致懷孕母畜流產、接種人員因自身防護不到位而感染。2016—2020年,會寧縣共免疫羊230.730 2萬只,對109 488只進行布病檢測,其中陽性羊932只,平均陽性率0.85%,對檢測出的陽性羊只全部進行了撲殺無害化處理。“檢”即檢測,檢測是切斷疫病傳播途徑的有效手段,會寧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向群眾宣傳動物布病防控知識和政策,教育引導養殖戶積極配合政府做好調運前的檢疫監管工作,對不能免疫的孕畜和種畜進行采血檢測。“消”即消毒滅源,會寧縣畜牧獸醫部門對檢測出陽性畜的圈舍、水槽等飼養環境及用具進行全面消殺,對糞污等排泄物消毒后進行堆肥發酵處理。“殺”即撲殺,對檢測出的陽性畜全部進行撲殺,根據會寧縣畜間布病防控方案,在每個村遠離人煙的地方設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點,將撲殺的動物倒入事先挖好的生物坑進行焚燒,進行環境消毒后掩埋,掩埋深度在1.2 m以上。“管”即加強流通監管,加強檢疫監督力度,嚴禁布病陽性畜進入流通環節,對于異地調運進入轄區的動物要求出具動物原產地的布病檢測陰性報告,實行落地隔離觀察制度。同時,加強對販運戶、人工授精技術員、鄉村獸醫等從業人員的監管,嚴防從業人員因衛生消毒不到位而染疫傳疫[3]。
從2021年起,會寧縣停止所有牛羊布病免疫,實施牛羊全覆蓋的檢測凈化措施。分區域,將全縣劃分為輕度感染區、零星散發區和未感染區3個區域。輕度感染區包括劉寨、新塬、郭城、土高、草灘、河畔、白塬等7個鄉鎮;零星散發區包括頭寨、甘溝、土門、大溝、四房、漢岔、新莊、會師、翟所、老君、柴門、中川、楊集、新添、太平、平頭等16個鄉鎮;未感染區包括丁溝、侯川、八里、韓集、黨峴等5個鄉鎮。分畜種,重點針對肉羊、奶牛、肉牛等易感動物進行全面檢測。分時段,2021年針對重點區域和重點畜種進行全面檢測凈化,每3個月全群復檢1次,直至連續2次檢測結果均呈陰性為止,目標是將全縣牛布病陽性率控制在0.8%以下,羊布病陽性率控制在1%以下;2022年對全縣所有牛羊進行全覆蓋檢測凈化,對所有檢測出陽性動物的場點,每3個月全群復檢1次,直至連續2次檢測結果均呈陰性為止,目標是將牛布病陽性率控制在0.4%以下,羊布病陽性率控制在0.5%以下;2023年對2021年、2022年檢測出布病陽性動物養殖場(戶)所在社(組)的牛羊全部進行兩輪次檢測,目標是將牛布病陽性率控制在0.2%以下,羊布病陽性率控制在0.1%以下,自此達到布病穩定控制標準。分層次,指2021年覆蓋會寧縣所有重點區域,2022年達到全覆蓋,2023年達到穩定控制標準。
2021—2022年,會寧縣共檢測牛1.76萬頭,陽性率0.07%,共檢測羊21.32萬只,陽性率0.32%。在檢測凈化的兩年里,由于需要對轄區內牛羊全覆蓋多輪次進行采血化驗,基層一線工作人員工作量較大,染疫風險極高,因此會寧縣給全縣村級動物防疫員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根據工作量對布病采樣人員進行補助。同時,加強與防疫部門協調溝通,雙方建立通暢的信息溝通交流渠道,協同進行布病的流調、監測、檢測,嚴防嚴控,切實防控布病。此外,督促養殖戶購買養殖業保險,提高保險投保率,實行保險與無害化處理無縫對接,通過保險理賠進一步增加牛羊布病撲殺補助。通過資金支持、宣傳引導、加強管理等手段,會寧縣動物布病凈化工作穩步推進。
一是資金投入有限,縣級動物實驗室承擔著全縣血清采樣化驗任務,設施設備相對簡陋,維護不及時,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風險;部分鄉鎮畜牧獸醫站的獸醫實驗室功能不健全,有的沒有完全做到與辦公環境隔離,設備老化問題很突出。二是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升,由于動物防疫工作工資待遇低、工作強度大,使得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少;有些從事布病防控的人員技術不嫻熟,操作不規范的事情時有發生;在崗人員往往年齡偏大,對于防疫理論知識的接受程度不高,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嚴格遵守防護要求,生物安全意識淡薄,處理突發應急情況的方法、經驗都不足[4]。三是規范管理有待提升,基層畜牧獸醫站的實驗室雖然有明確的管理體系,但大多數流于形式,在實際作業中個別從業人員不能嚴格按照規范操作,潛在的生物安全隱患較多。
布病防控是一項系統性的社會性工作,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傳引導,讓全社會認識到布病危害的嚴重性,動員所有養殖農戶及相關從業者共同參與布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牛羊養殖戶的培訓,倡導養殖戶進行自繁自養,在不得不進行種畜調入時及時和轄區內畜牧獸醫部門溝通,落實30 d隔離觀察制度,并進行布病檢測,確認無疫后方可合群。同時,引導養殖戶加強對人工授精技術員、販運人員等相關從業人員進行監督管理,確保其在接觸家畜前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加強養殖環境消毒,養殖場必須建立科學規范的消毒制度,技術員在飼喂動物、助產時必須戴口罩、手套,穿防護服,之后要用肥皂清洗手臂、指甲縫等部位,再對接觸部位進行消毒。此外,養殖戶要每年進行定期體檢,嚴防染疫。加強日常飼養管理,保持圈舍通風透氣,水源衛生清潔,及時徹底清理家畜糞便,建立每周1次的消毒制度,對動物盡量分群飼養和全進全出管理,動物出欄后對圈舍徹底消毒,嚴格落實門禁制度,嚴禁外來人員參觀。加強流通環節的監管,建立完備的免疫檔案,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對從業人員染疫傳疫行為進行嚴肅處理[5]。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把動物疫情列為生物安全領域的主要風險之一。當前布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應扎實做好源頭防控,只有形勢扭轉,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布病帶來的威脅。一是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提升布病陽性畜撲殺補助標準,提高基層一線畜牧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水平,提高一線從業人員補助水平,總體保持隊伍的穩定性。二是提升畜牧業數字化建設水平,建立動物標識終身可追溯體系,加大對活畜及動物產品的檢疫檢驗力度。三是加強專業技術團隊建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充分發揮人才在布病防控工作中的關鍵作用。四是加快無疫小區建設,緊緊圍繞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以養殖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食品工業帶動特色產業價值鏈提升”的新要求、新部署,加快會寧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牛羊),積極開展牛羊產業園無疫小區創建工作,不斷提升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水平。
準確識別陽性動物并及時進行撲殺,就能徹底切斷傳染源。在目前的動物實驗室化驗中,采用的是動物血清檢測法,這種方法本身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檢測出所有的陽性畜,有些血清陰性的動物也有帶毒現象,因此在檢測凈化中需要多個輪次的監測,一旦確認陽性畜就要及時撲殺,對養殖環境徹底消毒滅源,對同群畜進行多輪次的檢測,直到根除所有的病原菌。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會寧縣布病防控形勢總體上有了根本性的扭轉,但防控工作依然不容懈怠,需要畜牧獸醫部門和衛生部門進一步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布病群防群控工作,持之以恒做好養殖、運輸、交易、屠宰等重點環節的監管,進一步遏制布病傳播和蔓延。同時,宣傳引導養殖戶、獸醫等重點人群做好衛生清潔工作,切斷布病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