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柳國濤,牛 敏
(會寧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會寧 730700)
會寧縣地域遼闊,耕地面積大,境內溝壑縱橫,飼草資源豐富,是傳統的肉羊養殖大縣。近年來,會寧縣羊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從數量到質量的大幅提升,但羊產業的高效發展仍然缺乏精細化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不僅能提高優秀種公羊的利用率,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而且能加快品種改良步伐,促進羊產業高質量發展。該技術在會寧縣起步晚、發展慢、影響小。因此,必須以產業短板為抓手,精心研究探討推廣模式,優化工作方案,將人工授精技術應用到綿羊生產中。
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種公羊的利用率,自然交配時一只種公羊每次只能配種一只母羊,而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把精液按照科學比例稀釋后,一般一次可以同時授配幾只甚至十幾只母羊。因此,應用人工授精技術可以充分發揮良種公羊的優勢,快速推廣良種。
自然交配受種公羊及母羊自身狀況及環境要求等多重因素影響,配懷率相對較低,而采用同期發情技術,不僅對母羊的繁殖系統進行了鑒定,而且對種公羊的精液活力及其他技術指標都進行了檢測,從技術層面上看,人工授精實現了多重保障。
人工授精技術從表面看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設施設備、藥品等,但實際是從根本上降低了勞動強度,在自然發情交配的情況下,需要根據不同的配種日期接產,而采用同期發情人工授精技術,幾乎在同一時間完成配種,同一時間接產,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成本。
在自然交配的情況下,如果其中任何一只羊有相關傳染性疾病,隨著時間及胎次的增加,整群羊都會受影響,比如布魯氏菌病會很快感染全群,但采用人工授精技術可以大大降低疫病傳播及交叉感染的風險。
根據《白銀市千萬只優質肉羊產業集群創建方案》要求,由會寧縣委、縣政府牽頭,專業技術部門制定了適合會寧縣的技術方案及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財政部門制定了財政支持計劃。2023年以來,利用項目資金為發展基礎好的綿羊品種改良示范合作社購置了羊人工授精器械2套,配齊了可視數碼顯微鏡、可視輸精槍、操作臺、滅菌鍋等人工授精設備,配備了羊發情硅膠栓、血促性素等同期發情藥品[1]。
借鑒肉牛人工凍配技術的成功經驗以及生豬常溫人工授精技術成果,編寫了《會寧縣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規范(試行)》,已提交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并預備在甘肅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立項發布。
利用政府項目資金撬動民間資本建立種羊基地,為會寧縣羊養殖農戶提供適合發展的優良品種。種公羊要求:調教好,能采精,且精子成活率高,不同品種的種公羊隨著市場的需求變化而不斷選育、不斷更新;種母羊要求:品系純、品種多、繁殖力強、反應靈敏,乳房發育良好,從而建成全縣最大的種羊供種基地,以政府為主導,投放到農戶中飼養。通過政府主導發放的種羊所生產的羔羊,按照不同的品種、規格依政府保護價收購到合作社進行育肥或者屠宰。一方面,保護農戶的利益,提高農戶擴繁積極性;另一方面,合作社抱團發展,既能選育,又能育肥屠宰,多條線路為綿羊產業發展壯大作出貢獻,從根本上為會寧縣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行業發展規則,實現良性運行[2]。
在銷售種羊的同時配套技術服務,讓合作社掌握綿羊同期發情評估要點。以輸精配種實操為重點,并進行現場指導,合作社技術人員學習如何準備采精、清洗人工輸精器械、安裝調試顯微鏡、安裝使用采精設備、調教種公羊采精、稀釋鑒定精液品質、確定母羊的配種時間、確定保定位置和輸精位置及熟悉掌握輸精技術等知識。讓合作社帶著人工授精技術和種羊回家,并且在第一時間會操作、能配懷、有收益[3]。
在養殖示范鄉鎮建立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示范村、示范點。制定可操作的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推行方案,利用項目資金對每個鄉鎮的示范村中最好的示范點進行財政補貼,在周邊養殖場(戶)自愿的情況下,按照補貼方案實施要求,免費對綿羊進行常溫人工授精。同時指導推廣該技術,讓周邊農戶隨時學、隨時比,在生產中發現人工授精技術的好處與經濟效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接受,到村級示范點學習交流和實踐操作常溫人工授精技術。示范點可自行銷售人工授精設備,獲得的收入可用于擴大再生產。
會寧縣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在全縣的1.3萬戶養羊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養殖場(戶)中,僅有10戶嘗試進行了人工授精技術。會寧縣28個鄉鎮中綿羊常溫人工授精專業技術人員儲備幾乎是0。總體上來看,繁殖技術相對滯后,特別是綿羊人工授精技術水平整體落后、發展緩慢,缺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更沒有企業自愿購置專業的人工授精設備。
羊產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收益受國際國內市場影響,價格波動大。在全國經濟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有一部分社會資本流入了羊產業,受大資本控制,羊產業價格波動更大,壟斷式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部分小企業。隨著其他行業的效益上升,資金會迅速流出羊產業,受養殖效益的影響,原來制定的綿羊人工授精技術規劃難以實施、購置的人工授精技術設備全部閑置。
羊產業的發展及品牌的建設需要政府的蓄力支持,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規劃更需要政府長期的政策支持以及市場的多元化調節,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沒有形成永久合力。
發展現代畜牧業必須改變傳統觀念,通過線下及線上等形式學習母羊的同期發情、人工授精及種公羊鑒定、調教、采精技術。讓養殖戶了解同期發情、人工授精兩項技術的優點。知道該技術對于提高優良種公羊的利用率、加速綿羊種群改良的好處。只有將同期發情與人工授精兩項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高效集中化配種的目的。同時控制母羊同期發情,可實現母羊配種、妊娠分娩及羔羊哺乳與斷奶育肥過程的集中管理。推廣同期發情和人工授精技術,有利于縮短空懷時間、減少不孕、提高繁殖率[4]。讓養殖戶全面系統掌握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操作技能,為推廣羊產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從而全面促進會寧縣羊產業健康高效發展。
加快良種綿羊引進。引進國外生長發育快、產肉性能好、抗病力強的澳洲白和白頭薩福克純種種公羊,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個種公羊基地;引進國內生長發育快、繁殖力強、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的小尾寒羊和湖羊純種基礎母羊,建設小尾寒羊和湖羊基礎母羊純種繁育場10個,年供種能力達2萬只以上。積極開展“會寧白羊”新類群選育,建設雜交擴繁場100個,率先在每個鄉鎮選擇1家養殖基礎好、開展選育積極性高的擴繁場進行選育,以后逐步擴大選育范圍;以澳洲白、白頭薩福克為父本,灘寒、灘湖為母本,通過人工授精技術開展擴繁,進行雜交選育。大力推廣優質高效雜交利用模式,在灘寒雜交擴繁區推廣澳寒、薩寒二元雜交及澳灘寒、薩灘寒三元雜交,在灘湖雜交擴繁區推廣澳湖、薩湖二元雜交及澳灘湖、薩灘湖三元雜交,生產出優質商品羔羊。同時利用該技術,做好灘羊提純復壯和保護利用,穩步擴大現有的2家灘羊保種場的核心種群,在灘羊保護區新建灘羊保種場2個,發展灘羊專業戶100戶。加快人工授精站點建設,大力推廣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5]。
實施“鏈主”企業提質增效行動。集聚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支持“鏈主”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創建知名品牌,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配套的“鏈主”企業群體,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扎實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行動,在每個綿羊養殖專業村培育2~3家“五有合作社”(有種養基地、有農業機械、有良種供給、有訂單銷售、有加工儲藏),為綿羊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培育綿羊養殖家庭農場。學習借鑒環縣、東鄉、古浪等地的綿羊產業發展模式,強化聯農帶農機制落實,優化聯農帶農方式,拓寬養殖戶增收渠道。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鏈主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戶”和“整合資金、聚焦重點、以獎代補、整體發展”的產業化運行模式,鼓勵引導經營主體通過抱團發展建立產業聯盟,打造訂單發展模式,保護下游利益,總體實現利益均衡化,堅決杜絕“二道販子”壓價,以防打擊養殖戶擴群繁殖的積極性,從而維護市場主體的公平性。綿羊產業發展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靠“鏈主”企業帶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合作、養殖戶多方參與。
力爭實現每個鄉鎮建立1個綿羊人工授精示范站,年人工授精綿羊2 500只以上,配合相關臺賬記錄,通過縣級驗收后,對鄉鎮人工授精站點進行獎勵;“鏈主”企業帶動骨干企業、合作社新建1處標準化綿羊養殖場,對養殖基礎母羊200只以上,帶動農戶20戶以上的合作社進行獎補;對年飼養量達到20萬只以上的養羊專業鄉鎮,達標驗收后給予一次性獎補;對年養殖量達到1萬只以上的養羊專業村,達標驗收后給予一次性獎補;建成省級現代綿羊產業園,達標驗收后給予一次性獎補;建成國家級現代綿羊產業園,國家揭牌的給予一次性獎補。
會寧縣綿羊產業發展需要技術支撐,特別是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該技術在會寧縣屬于起步階段,需要社會各界資金和力量的大力支持,只有對推行模式不斷探討、不斷改進,才能形成市場化的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