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澤京


鄉規民約是基于當地風俗、依靠道德力量、有溫度、有人情、有靈活性,自發性的行為準則。鄉規民約起著教化的作用,規范村民言行舉止,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俗,減少了官府訴訟,增加村民的凝聚力。傳統鄉規民約的內容對指導新時代基層鄉村治理仍有時效性,尤其是與楓橋經驗有著高度契合,是我們不斷豐富基層自治思想的另一種途徑。學習傳統鄉規民約,完善好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能把矛盾就地解決,就能維護好基層社會的長治久安,切實保障好農民的切身利益。
中國傳統文化鄉約智慧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對當今鄉村自治建設中仍有引導和借鑒作用。文章從傳統鄉規民約中汲取智慧,通過論述現當代基層自治與傳統鄉規民約的契合之處,希望能在面對現當代基層在制定村民道德行為規范、人員選拔、節儉倡廉的村風、互助救助、調解和思想教育這六個問題上有所幫助。
傳統鄉約與現代基層治理高度契合。傳統鄉規民約的德治與現當代基層民眾道德行為規范的契合之處體現在以下幾點。在《呂氏鄉約》“德業相勸”內容中規范了村民的道德行為。原句指出,“至于讀書、治田、營家、濟物,好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皆可為之。非此之類,皆為無益。”對村民的日常行為規范起到了積極作用。現代鄉村文明公約對村民提出愛國、守法、崇尚科學、互助、贍養父母、完成教育未成年兒女的義務、不打架斗毆、不酗酒滋事、不惹是生非,嚴禁侮辱、誹謗他人等個人行為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基層的生動體現。鄉規民約以個人為主體出發,是村民日常行為規范的守則,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村規民約介于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間,更因地制宜。如江西婺源縣《洪村光裕堂公議規碑》中提出“凡買松蘿茶客入村,任客投主如祠校秤,一字平稱。貨價高低,公品公買,務必前后加一”,對村民的茶葉質量、稱量標準提出要求,保證了村民共同的茶葉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傳統的鄉規民約對集體產業治理有著很大的啟迪作用。現在對以村為單位從事果蔬種植的農民提出人工養殖,采用自然化肥的要求;對從事農家樂的村民提出了量大實惠、食材新鮮、不得宰客的要求。對集體采摘園、山貨供銷點提出足稱保質的要求。對菜市場的商戶,提出足稱的要求。不容許一個人的問題破壞集體營商環境。因地制宜的鄉規民約既約束村民行為也切實保證了村民的權利,是責任與義務的統一,是保證村民集體產業永續發展的基礎。
傳統鄉規民約與基層自治中人員選拔、監督的契合之處。在《呂氏鄉約》中提到約正的選拔,設“約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明朝王陽明《南贛鄉約》擴大了村民自治的管理層,設約長、約副長、約正、約史、知約等人,對基層領導干部的德行和學識提出了要求,要求約正在德行上和學識上能服眾。而呂坤的《鄉甲約》管理人員的組織更為龐大,取消了當月輪班制,要求更加明確,更加重視領導班子的紀律建設。要求約正和約副“俱以正直公道、能管束處斷者為之”。要求約史和約講“俱以正直識字、能勸善戒惡者為止”。如果在一百家之內評選不出來,就在二百家里選,如果約正、約副不能在百家里讓人信服,可以上報官府,取消他們的職位。設立“公正”職務,約束約正、副、講、史的行為,伸張公平正義。呂坤在《鄉甲約》中增加了培訓鄉約領導的內容,重視領導干部的培訓,分批宣講宣教,要求“將約中事體,盡令正、副、講、史、甲長人人明白,個個通曉。”隨著基層改革的深化,基層干部的選拔和考核尤為重要,基層干部要時刻關注基層居民的日常生活、化解基層內部矛盾、維護鄉里的安定團結。新時期新時代,我們要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基層干部的培訓,提高基層干部為民眾服務的本領,加強對基層干部及黨員的監督,基層干部要大量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有能力對因地制宜的鄉村經濟發展環境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基層要充分發揮鄉賢五老: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老模范、老軍人的先鋒模范榜樣作用。依靠各自調解專長,實現矛盾就地化解,為鄉村的“自治”“德治”“法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鄉規民約對現代節儉倡廉的智慧。在藍田《呂氏鄉約》中,呂氏兄弟提出“多不過三千,少至一二百”,在慶賀和發葬所送的份子錢和肉禽蔬果最多不能超過三千銅錢,少的一二百銅錢即可。在《南贛鄉約》中主張:同約的男生女生,在到達婚嫁的年齡時就及時婚配,女生不要糾結男方給的聘禮,男生也不要惦記女生的嫁妝。在辦白事上,盡心盡力就好,大做法事都是無意義的。在《訂鄉約事宜》中,明朝李春芳簡明地對婚嫁、喪葬、壽誕、宴會、分資、柬帖等做出規范,將禮數和陳列物品減少,人際關系簡單化,對社會的風俗起到積極作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對高價彩禮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倡導新時代的青年人要有正確的婚戀觀,追求純粹平等的婚戀關系,在婚禮上摒棄重于形式的奢華排場。各地有關部門和相關組織紛紛響應號召。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嫁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也是防止腐敗行為的一部分。我國嚴禁公職人員以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等為借口行賄受賄,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紅線。傳統鄉約與現當代的婚喪嫁娶的風俗倡議有很大的契合之處,切實保護基層人民不為人情所擾,不為私情所困。
傳統文化鄉約與現當代基層社會救護的契合之處。《呂氏鄉約》中提出在同約之人面對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貧乏等困難時提出“大則親往多率人救之”“貧無資者,助其養疾之費”“無財不能自存者,葉力濟之,無令失所”“眾以濟財之”等,提出凡是事出緊急,就可以告訴同鄉約的人尋求幫助,如果事情不那么急,就告訴約中的主事,主事再告知鄉里,凡是知道他人困苦的人都應該伸出援手,給予幫助。在《南贛鄉約》中把救護的責任落實到約長、約正的職責上,凡是遇到緊急、危險,難辦的事情,約長和同約的人都要給予幫助,出謀劃策,幫助他人困境,如果坐視不理、冷眼旁觀,主事要受罰。在《治鄉三約》中設立恤約,恤長的職責就是掌管鄉里的救濟事務,提出“凡有鰥寡孤獨,則聞于官府而養之”恤長把鰥寡的人報告給官府入住養濟院。“歲荒則設粥賑濟”在荒年設粥廠。在《申飭鄉約保甲示》中“真正有病及孤兒寡婦稚若啼嘰者,保長將所管甲內查確,另具一呈,報明印官,即量給米養贍”。從鄉里自己約定救護事項,再到帶有官辦的色彩,都體現了古人對社會救護的重視,都在保證基層民眾最基本的生活。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大家難以享受到同樣的教育、就業、醫療和社會福利等資源。當前我國社會救助慈善事業逐步完善,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始終能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我國的第三次分配社會救護慈善事業也需要黨和政府的引導和監督,要逐步完善第三次分配的政策,提高監督力度,積極宣傳擴大群眾的參與度和公開的透明度。
傳統相約中給予基層調解的智慧。在《南贛鄉約》中王陽明提到“親族鄉鄰,往往有因小忿投賊復仇,殘害良善,釀成大患。”親族和鄰里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情沒有及時化解矛盾就進行報復,傷害對方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恨,造成了不可收場的大禍。王陽明主張;“今后一應斗毆不平之事,鳴之約長等公論是非。”凡是有不公平、不平等需要爭論的事情,必須告訴約長,由約長出面分辨是非黑白。約長聽到大家的訴求,也要公平公正地予以勸誡。如果有人沒有及時報告約長,像以前那樣胡作非為,約長把斗毆的人送到官府,請求嚴懲。在呂坤的《鄉甲勸語》中提到“一則小事情,本約和處,記于和簿,省的衙門告狀,受怕耽驚,打點使用,吃打問罪,坐倉討保,破了家業,誤了營生。”可見,在當時,小矛盾沒有化解上到了官府,耗費錢財耗時耗力。呂坤同樣主張,鄉里能及時化解的矛盾就應該有約長帶著本約的人及時調解。呂坤更是在后續補充《和處事情以息爭訴訟》,根據當時的村莊和官府的性質提出了化解婚姻問題、土地劃分不明、辱罵打架、商品買賣、生出破壞田地等鄉親鄰里易觸發的矛盾提出了解決辦法,希望辦法能落實到各個村莊,成為村民共同遵守的契約,這樣就能避免大家上報官府,出現“原告被告四六使鈔”的情況。傳統鄉約與我國20世紀的楓橋經驗“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寶貴社會治理經驗高度契合。楓橋經驗充分發揮群眾智慧,突出法制與德治的結合,情法結合,易地就地及時化解矛盾,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鄉村治理是鄉村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隨著我國脫貧攻堅的勝利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中牽扯的利益問題越來越復雜、產生的矛盾主體日漸多元化,村民對各類組織活動的要求和訴求大大提高,這就需要鄉村加強組織建設,整合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村黨支部委員、村民委員會、德高望重的老人、鄉賢等人才資源,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對癥下藥、早發現矛盾早化解矛盾,防止矛盾蔓延升級。中國傳統鄉約智慧中關于調解的內容與歷久彌新的楓橋經驗與現當代的基層治理實踐高度契合,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幫助我們在鄉村自治中解決不同的矛盾,也是當今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旗幟。
傳統鄉約教化村民與現當代的基層自治中思想教育、思想建設的高度契合。《呂氏鄉約》中,呂大鈞十分重視鄉民的教化,要求鄉里每月一小聚會,每個季度一個大聚會,“遇聚會,則書其善惡,行其賞罰”。明確提出聚會的目的就是討論鄉里的好事壞事,對做壞事的人給予懲罰和處分,更是專門“眾推出正直不阿者為之,專主平決賞罰與否”,讓大家推選出剛正的人主張公平正義,決定賞與罰。《南贛鄉約》的第三部分,主要講的是村內聚會的儀式,主持的流程。第一個階段是宣誓,學習圣諭。第二個階段是表揚行善的人。第三個階段是批評行惡的人。第四個階段是申誡。會期是每月十五,如果有事不能來需要提前告訴知約,無故不來,罰錢充公。可見,明朝王陽明重視利用聚會教化村民。王陽明設“其二扇一書彰善,一書糾過”,在書寫過錯時,王陽明提出“糾過者,其辭隱而婉”,讓約長和約副委婉教化,希望通過鄉里的教化能感化有過者,希望不通過上報官府讓行惡的人改邪歸正。呂坤《鄉甲事宜》是《鄉甲約》的具體措施,《鄉甲事宜》共有21條,主要講到修建旌善申明亭表揚行善的人,揭露惡事。把不良行為和破壞村里和諧的事分為不孝、賊子等十類,把記錄表明確分為紀善、紀惡、紀和、紀改等十類。在《紀惡以示懲戒事》中,有23條,明確規定了什么行為是惡行,加以嚴懲。
傳統鄉規民約善惡分明,注重鄉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與現代鄉村治理高度契合。現當代鄉規依據當地地理環境和風俗特色,自我制定規章制度。完善城鎮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基層干部的培訓,增加基層文化組織建設,如設立鄉鎮民俗館、廣播站、宣傳板、讀書角,潛移默化地加強對基層民眾文化素質的熏陶,涵育美好新風尚。新時代,鄉村振興需要思想的保證,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轉化為村民的自覺行動,更需要農村基層群眾促進村內團結和諧的環境,所以,加強基層自治的思想教育尤為必要。
傳統的鄉規民約,并不是中國具體哪個階段的描寫,而是地方治理與國家制度的相輔相成,貫穿著村里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鄉規民約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解決基層問題中與時俱進地發揮作用。自治的最大特點,是因地制宜,緊密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和生產特色,所以基層鄉規民約更為具體。對當地了解最深的就是基層民眾,欣賞什么善,厭惡什么惡,最有發言權。只有與當地民眾充分交流,不斷完善基層鄉規民約的制定;完善基層干部的選拔制度;及時調節矛盾;慈善救護,解決民眾的困難,合理滿足基層民眾的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實現基層社會自治、德治、善治、法制的結合。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