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暢 楊星月 聶坦 田征



中華民族泱泱數千年歷史,經歷了朝代更替與時代演變,建城歷史越悠久的城鎮,越容易變得面目全非。雖然這些歷史城鎮現狀損毀嚴重,歷史遺存較少,歷史風貌瀕臨消失,但是千年建城史賦予了它們獨特的文化脈絡,是無可替代的重要財富。針對這些物質基礎薄弱但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老城,如何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才能使其得到活化復興?文章希望運用文化生態學的相關理論方法,為歷史城區的保護更新提出探索性的規劃模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歷史城區的環境和傳統風貌,重塑老城活力。
文化生態理論視角下的歷史城區解讀
文化生態學的基本概念。文化生態理論將城市文化視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與城市所處的自然環境、物質空間、技術條件、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等都有密切的關系,強調文化與環境的互動。文化生態系統具有動態性、開放性、整體性的特點。
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歷史城區特征解讀。從文化生態理論出發,歷史城區具有以下特征:歷史文化悠久,具有清晰的文化發展脈絡;特定的地理區域和空間環境范圍;物質遺存較少,但歷史城區格局較為完整;保留了豐富的、多種形態的文化遺產。
基于文化生態理論的歷史城區保護與更新思考
保護方面。加強文物古跡遺址的前期研究與評估體制,不以歷史文化遺存的現狀情況簡單地評價其價值,而是通過全面挖掘史料,理清文物古跡遺址的變遷過程,整理出官署建制、文化教育、祭祀壇廟等各類歷史遺跡的現存情況及遺址對應位置,從文保等級、建筑年代、歷史地位、藝術價值、文化影響力等方面進行計分評估,力求客觀、合理地確定其文化價值。
區域性的整體保護。不僅保護歷史城區內的物質遺存,同時保護歷史城區的街巷空間、城池建制,以及傳統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等隱性文化形態。這種綜合性的保護方式改變了舊有的文保單位點狀保護形式,不僅體現了有形物質遺存的保留意義,更包含了城市的歷史文脈與現代社會交流互動而產生的新意義,為復原無形文化遺產承載空間尋找到新的生存語境。
更新方面。重要文化載體復建更新,以史料記載為依據,重建重要的遺址風貌建筑,使其成為承載老城歷史和文化的物質載體。賦予其現代展示、游覽職能;針對部分遺址風貌建筑的職能特點,在場地設計和附屬設施配套上融入現代設計手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職能的有機統一。
人口疏解與職能更新。在人口疏解過程中,結合“微循環”模式,尊重居民意愿,避免大規模“危改拆遷”帶來的資金問題和社會問題,保護當地社會發展活力。
在職能更新方面。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城區生態環境、居民居住品質,來提升歷史城區的產業與居住活力。遷出行政辦公、大型醫療衛生等職能單位,重點開發文化和旅游職能,提升城區的歷史文化影響力。
生態保護與修復。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一脈相承,生態環境的惡化對城市文化的演變有消極的影響,因此欲改善歷史城區落后衰退的城市面貌,喚醒老城的文化記憶,首要任務便是整治修復老城的生態環境。
政府、市場與居民協同規劃。歷史城區的更新實施是多方博弈的過程。只有政府、市場與居民協同規劃,才能使歷史城區的更新活化得以實現。政府統籌主導,強化規劃引導;借助市場模式,進行公共區域建設;引導居民住宅自建行為,改善居住環境。
河南省淮陽老城保護與更新探索
河南省淮陽老城的基本情況。河南省淮陽老城的歷史背景:淮陽縣位于豫東黃淮平原,居周口地區之腹。淮陽老城位于城區東部,由萬畝龍湖環抱,如一葉方舟,古城墻內又有內湖環繞故城,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湖互映,和諧共生”的中原水城的獨有特色。淮陽古城從伏羲時代起開始形成,后歷經不同朝代的行政變遷,老城城池位置始終不變(圖1)。
淮陽是太昊伏羲所代表的中華根祖文化與媯滿陳氏所代表的姓氏文化的發源地,從建城初始便具有較高的行政地位與規制等級。同時,淮陽歷代賢臣名士輩出,又賦予了古城以孔子、汲黯為代表的先賢文化,以李之龍等革命志士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古城歷史上曾存在眾多的文化勝跡和傳說故事,文化底蘊極其厚重(圖2)。
河南省淮陽老城的現狀問題:目前,淮陽老城內以居住用地為主,陳楚故城城墻遺址完全被形式簡陋、質量與風貌較差的私搭住宅所占據。沿主要道路兩側分布沿街商鋪及大型商業,建筑風貌各異。古城是淮陽縣的政治文化中心,現存眾多的行政辦公單位和教育設施。古城內湖水質惡劣,湖岸垃圾堆砌,污染嚴重。
老城街巷空間基本保持清末民國以來走向和尺度,呈現“四十二街十八坊”的肌理特征。根據史料記載,老城內不同時期的各類重要公共設施非常豐富,包括府治、縣署、鐘鼓樓、文昌宮等近40處,但現狀遺存很少,除省級文保單位陳楚故城城墻遺址、李之龍革命根據地,縣級文保單位端敏袁公祠外,僅有城隍廟和清真大寺兩處風貌特色建筑(圖3)。
保護更新模式:審慎更新、活態保護、分步實施。針對淮陽老城實行“審慎更新、活態保護、分步實施”的保護更新模式。“審慎更新”,是指通過對淮陽老城現狀的詳細調研,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的系統整理和挖掘,在“合情、合理、合時、合勢”的前提條件下,進行功能調整和空間重構。“活態保護”,是指賦予老城內的歷史人文要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傳承空間和現代功能,確保更新后的老城擺脫“展品式”的僵局,保留整體的生活氛圍。“分步實施”,是指要從城市整體發展部署出發,分期、分步驟、分片區,依具體情況及時調整,逐漸實施,這樣不僅有利于資金回流,同時也使古城民居實現再生,延續老城的生活氛圍。
淮陽老城保護更新規劃的具體對策。物質形態層面:對重要文保單位城墻遺址進行保護與修復。
動遷城墻遺址上的居民,保護現存墻基。修復西門——北門段城墻段落及西南角魁星樓,修復東明化、西平信、南孝義、北永安四門;對四門附屬甕城的城墻,采取設計地面標識符號方式進行改建;其他城墻段落結合內河水系,通過林蔭道、磚石臺階、特色花田、玻璃罩展示等方式進行標識界定。
通過修復老城的景觀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城湖互映”是淮陽老城重要的城市特色,為恢復老城基本的生態面貌,近期進行內湖清理整治工作,通過人工清運、生物手段來改善內湖水質惡劣、污染嚴重的現狀。打通涵洞,勾通內外湖水系,使內湖“死”水變“活”。建設完整的內湖遺址公園,以淮陽老城的歷史發展脈絡為主題,全面展現老城的自遠古至現代各時期的生活風貌與城市特色。
對重要歷史風貌建筑進行整修與重建。為恢復淮陽老城完整的城池格局,重建老城歷史上重要的風貌建筑,針對歷史建筑不同的現存情況,采取不同的修復策略。
社會經濟層面,功能置換帶動老城更新。近期遷出行政辦公、中小學、大型醫療等單位共計29所,騰遷建設用地面積10.6公頃。在騰遷的建設用地上,開發商業組團,建設文化旅游設施,以形成資金回流,帶動片區發展。
細化老城的道路系統,緩解交通矛盾。構建完善的四級道路系統:交通性道路主要為外部旅游人群服務,以完整的環城路作為主要交通干道,通過四門街道與外部聯系,避免將過多的外部交通引入老城;生活性道路主要為居民日常活動、通勤服務;觀光性道路主要為老城核心區游覽活動服務,采取輕型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結合方式,對私家車采取限時通行措施;慢行道路主要為街坊內部自行車和步行交通通道,非應急情況下禁止機動車進入。
復興歷史業態,傳承老城文脈。通過充分地挖掘與整理,將淮陽老城無形文化傳承的內容分為建筑文化、故事傳說、歷史風俗與祭祀典禮、民間音樂與地方曲藝、民間手工藝和特色美食六大類。以中心商業街區內具有文化底蘊的公共空間為承載空間,提供特色產品的展示空間,提供參與性的社會生活體驗項目,以弘揚地域性的無形文化遺產。
社會民生層面,妥善安置居民,實行多種征收補償措施。對動遷居民采取貨幣安置或易地安置的補償措施,給予中心步行商業街區動遷居民更多的自主權,鼓勵居民采用回遷的方式回到街區就業或居住,加入合作建設行列,在保持整體風貌氛圍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功能業態的需要及院落自身條件,進行再創造,從而構建出更為豐富多變的街區空間。
規劃根據豫東民居的風格特色和院落形式,設計了三種不同功能定位的民居模塊:小戶型獨院居住、與商業結合的合住院落、家庭旅館式的民居院落。留住居民在得到資金補助的前提下,可以根據這三種模塊形式,對自家院落進行循序漸進,小規模地修繕與建設。
階段性分步更新,緩解資金壓力。政府近期先行投資城墻基址保護與城墻復建、內湖清理整治項目,通過環境提升吸引投資,借助市場力量建設內湖遺址公園與中心商業區。為緩解拆遷量大帶來的瓶頸問題,暫時保留新華大街兩側質量較好的大型商業建筑,通過廣告牌匾整治、屋頂改造、色彩調整等立面整改手段來與周邊建筑的風貌特色進行統一。政府融資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更新改造。
事實證明,文化生態理論的引入對研究城市的歷史傳承和文脈復興有一定的價值。尤其是對于諸多形毀神俱的歷史城區,運用文化生態理論,能夠更好地挖掘老城區的文化價值,理清傳統發展脈絡,對規劃決策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為一名規劃師,應該尊重城市的歷史,以審慎的態度對待老城的更新改造,切實保護好已殘存不多的古城,拯危繼絕,使傳承了千百年的歷史城區在現代社會持續、健康地生長。
(作者單位:1.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2.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3.天津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