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鎮
關鍵詞:中國體育事業;體制改革;社會化
文章編號:1001-747X(2024) 01-0001-04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G80-051
DOI: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24.01.001
中國體育改革已經持續了40多年,作為這場改革的觀察者、親歷者和受益者,縱論這段為期不短的歷程,深深地體悟出以下4句話:
主張體育改革需要勇氣;
堅持體育改革需要韌性;
推動體育改革需要理論;
完成體育改革需要合力。
1何謂體育改革?
改革,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組織作出的改良革新,不以革命的方式達成改變現狀的目的。改革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強大動力。改革是否能成功會影響一個國家的走向,改革成功則可讓國家走向穩定繁榮。
1995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定:“國家推進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興辦和支持體育事業”。這段文字有2個含義:
(1)體育改革是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經過幾十年的社會演變,“管理”一詞已逐步讓位于“社會綜合治理”。
(2)體育改革的宗旨是社會化。橋歸橋,路歸路,該給社會的給社會,該給企業的給企業,政府把屬于公共服務體系的各項工作做好。以前講的是“鼓勵”,而今天講的是“必須”。政府要尊重社團,善待企業。要按照市場原則配置體育資源。最終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管辦分離,政事分離,政企分離。
2中國體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中國體育改革要向以下4個方面努力:
(1)權利。保障每個公民都有參與體育的權利,包括參加競技體育的權利,政府要保障這一權利的實現。要實現體育“工具論”向“目的論”的轉變。
(2)效率。要由國家作為唯一的管理主體,實行封閉性和單向度管理的國家管理模式,轉向由開放的公共管理與廣泛的公眾參與這2種基本元素綜合而成的公共治理模式,表現為高效的開放性和雙向度。
(3)公平。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社會均等化,由少數人的精英選拔轉向多數人的社會參與。
(4)科學。由經驗的走向科學的。
3中國體育改革為何如此緊迫?
體育改革的緊迫性是因為面對種種強大的壓力造成的。
3.1來自國際體育的壓力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正在崛起之中,競技體育的成就是崛起的一部分。體育改革必須面對國際競賽活動。當前中國體育在國際體育競賽中的頹勢已經顯現,在近幾屆奧運會上中國隊的表現整體形勢非常嚴峻,含金量較大的“三大球”與其他集體項目下滑趨勢嚴重,奧運備戰工作較為被動。
3.2來自億萬民眾的壓力
民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空前高漲,自覺性、自發性極大提高,競技體育的多元化趨勢趨于明顯;
民眾對競技金牌的價值觀回歸冷靜,“金牌至上”的觀念有所改變:
由于足球等項目暴露出假球、黑哨、賭博等問題,民眾對競技體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民眾議題十分廣泛,話語極其尖銳,這是必須給予重視的。
3.3來自全社會改革與發展的壓力
由于教育改革,運動員的入學、轉學受到限制,業余訓練的流動性下降:
由于醫療體制的改革,運動員疾病可以納入醫保,而解決傷病問題需要另辟財源;
由于住房體制的改革,對運動員的獎勵縮水;
由于退休體制的改革,體育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團的人員不再發放退休金,而進入社保;
由于社團體制的改革,體育社團化發展不再是可待商量的事情,必須限時解決:
由于健康中國的推行,體育鍛煉進入健康的非醫療干預,體育的價值觀必須盡快轉變。
4中國體育改革的重點
毫無疑問,競技體育是體育改革的重點。因為:
(1)中國體育的行政體制與競技體育體制關系十分密切,在國家體育總局的行政機構和40多個直屬事業單位中全面負責群眾體育的只有2個,其他不是全部服務于競技體育,就是賦予了大部分服務競技體育的功能。
(2)競技體育體制占據著全國絕大部分體育資源。
(3)競技體育體制改革制約著其他體育體制,包括體育行政管理體制、群眾體育體制、學校體育體制、體育產業體制的改革與發展。
我國的競技體育體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是一種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契合具有行政壟斷性質的體育體制。這種體制將體育資源高密度地集中在高水平競技體育的高端。
今天,我國競技體育已經暴露出越來越多的、難于克服的弊端,因為這些弊端的根源來自這一體制;這種體制的壟斷性壓抑了它的創新性,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制度性成本和代價,包括文化成本、經濟成本和政治成本,從而使競技體育無法得到從容的發展。
這些弊端成為中國競技體育必須作為改革重點的理由。
5競技體育體制改革中的重要關系
(1)業余訓練與專業體育的關系。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與教育有緊密聯系的業余體校體制,到20世紀80年代每年以15%的速度在衰減。我國的業余訓練至今沒有找到一個適宜的體系,以及與專業隊銜接的方式。
(2)專業體育與職業體育的關系。進入職業化的足球、籃球等項目,始終未能解決好職業比賽與專業比賽(全運會、奧運會等)的關系,未能解決好專業比賽的社會效益與職業比賽的經濟效益的關系,處于兩敗俱傷的局面。更甚至于有用此事為借口來否定職業體育的觀點和現象。
6競技體育體制改革的難點
(1)推動體育改革的領導者的決心還需更加堅定。
(2)推遲、回避改革的借口:大型運動會過多,政治包袱沉重;認為舉國體制的優勢大。
(3)相關管理人員對這場改革的認識和信心方面還顯得不夠充分。
(4)體育界人員的綜合素質還需提升,有些人不愿意放棄既得利益。
(5)體育彩票改變了競技體育財力不足的窘境,改革的經濟動力不足。
于是,體育改革出現“腸梗阻”的現象。
7競技體育體制改革的理論疑點
在當今的體育改革中,有些理論上的疑點直接影響著對改革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以下2點。
7.1對“舉國體制”的認識
“舉國體制”的本質是競技體育由政府來管、政府來辦。事無巨細,全由政府包辦。在建國初期,迫于國家積貧積弱的原因,政府直接操辦競技體育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值得稱道的。然而,它排斥了競技體育除爭奪金牌以外的其他功能,特別是競技體育對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功能,以精英競技將絕大部分兒童青少年拒之于競技體育大門之外,也拒絕了體育的產業化發展。如此最終使競技體育的路越走越窄。
7.2對金牌功能的認識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最終都會走向競技,競技就要爭奪金牌,任何一個有尊嚴的國家、有骨氣的民族都視金牌為瑰寶。金牌對激發民族意識、愛國精神所起的作用在和平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深受儒學影響、較為排斥競爭的民族,金牌尤具文化意義。
然而,過分夸大金牌的政治功能,搞到“金牌至上”“唯金牌論”的程度,就事與愿違了。而且,與獲取任何稀缺財富一樣,爭奪金牌必須付出代價并承擔風險。我們只看到金牌正面的政治效益,而諱言失去金牌可能隱含的負面影響。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再回避這些可能造成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這些因素若轉嫁到政府部門,是很危險的。
我們的觀點是,反對將金牌數量作為衡量政府體育業績的唯一指標,反對不擇手段地獲取金牌,惟金牌論英雄;但并不拒絕金牌。“金牌至上”是錯誤的,但沒有金牌是萬萬不行的。
8中國體育改革“夾生飯”帶來的危害
中國體育改革的長期滯后,導致了體育改革煮成一鍋“夾生飯”,帶來的問題是嚴重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體制落后造成的運動成績下滑日益嚴重。中國體育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制度性成本和代價,體制的壟斷性質也極大地壓抑了創新精神,當其他國家針對集體運動項目開始實行全面市場化的職業化體制時,中國在這些項目上曾經的優勢蕩然無存。最典型的就是“三大球”與大部分集體項目的日漸衰落,特別是中國足球,亟需整治令人不齒之頑癥。
(2)體育改革停滯為腐敗留出空間。近10年來,中國體育的格局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前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文化事業系統,全國只有幾十億元資金的小進小出,而現在已成為亮眼的龐大的“紅海”,上千億元資金大進大出,人員交易頻繁,錢貨交易日增,若體制不改革、法治不完善,貪婪腐敗必將愈演愈烈。當下中國足球的種種怪現象背后有腐敗作祟,體制漏洞給腐敗留足了活動空間,體育界再不認真從體制源頭查找原因,從政體育也將面臨風險。
(3)機構重疊繁復,不適應國際競技體育的競爭環境。由于體育改革不徹底,原有機構、改革過渡性機構與改革完成性機構長期并存,形成了多重機構“齊抓共管”的復雜局面。比如某個球隊,其上級領導單位包括協會、項目管理中心、競技體育司主管處室、訓練局以及總局分管領導,加之地方體育部門也參與其中,如此政出多門,一線隊伍如何專心訓練比賽?現在的國際競技體育技戰術發展變化很快,運動成績排序也千變萬化,中國這臺沉重的體育管理機器如果不能輕裝上陣,還能持續多久?值得思考。
(4)體育運動的各區塊難以協調共處。放眼世界體育發展趨勢,競技體育、大眾體育、職業體育、學校體育與體育產業不僅分工明確,更是協同發展。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學校、社區等各司其職,達到充分動員社會、人人分享體育。國內對于全民健身,需要更多有創新價值的活動開展起來。“體教融合”叫得很響,仍是剃頭擔子一頭熱。“校園足球”今后如何推進還有待觀察。
(5)中國職業聯賽幾近寒冬。足球、籃球是中國體育市場化、職業化改革的排頭兵,翻看過往,中超、CBA的廣告贊助商已悄然變局。職業聯賽舉辦之初,大量外企冠名贊助并參與運營,僅僅幾個賽季外企便識趣離開。冉冉升起的民營企業家欣然接盤,但好景不長,民企不堪重負,地方政府只好做媒引進了大量國企和房地產商。隨著中國GDP放緩,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一些房地產巨頭“爆雷”,個別職業球隊應聲解體。集體項目資金投入大,又幾乎不可能獲取升國旗、奏國歌的政治效應。這種市場化改革,成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棄嬰”,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體育行政部門則以備戰奧運會、世界杯,安排國家隊集訓為由,更改賽制,減少比賽,壓縮賽期。廣告贊助商、職業俱樂部沒有太多話語權,斷離成為唯一選擇。中國職業體育聯賽的寒冬已至,期盼春暖花開。
9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體育改革應注意的問題
(1)要保護已有的體育資源不因改革而流失。在這場改革中,特別是在體育行政部門的機構改革過程中,如何將政府手中的體育資源有效轉化到體育社團中去,已經成為這一時期必須著重解決的問題。
(2)做好多方面的政策協調。在未來10年,隨著體育社會化程度提高,體育資源與體育活動等要素增長加快,使體育與社會其他部門行業的體制、機制之間的沖突點也越來越多:體育空間發展與規劃、土地、水利、環保等部門之間,賽事活動與公安部門之間,業余訓練與教育部門之間,社團建設與民政部門之間,體育產業與財政、稅務、工商等部門之間,都可能出現種種沖突。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必須由體育行政部門著手協調解決。每解決一組矛盾就意味著體育社團獲得一次認可、一次解放。
(3)大力培養體育社團的領袖與骨干。這場改革的成敗既取決于體育行政部門有沒有勇氣分權讓利給社會,也取決于社會團體具備不具備接受的能力。大力培養與提升體育社團的治理能力是當務之急,也是考驗這一輪改革者決心與誠意的試金石。
10結語
體育改革是打開中國體育春天大門的鑰匙。
只有改革,中國體育才能為今后更大的發展贏得時間和機遇,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業中擺脫落伍者的困境:
只有改革,中國體育才能在國際競技賽場上重塑輝煌;
只有改革,中國體育才能給體育產業的發展開拓出更大的空間和更豐富的資源;
只有改革,中國體育才能真正使兒童青少年和整個民族的體質強健起來;
只有改革,中國體育才能與美麗中國、綠色中國、健康中國和幸福中國并肩走向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