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栩 李祺菁菁 林木蓉 陳揚帆



中國古民居建筑展示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和底蘊。當前古民居建筑歷經歲月沖刷,活化利用是對古民居建筑最好的守護。在推動古民居建筑數字化過程中,采用VR技術助力古建活化利用是當前熱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利用VR技術可以使古民居建筑擺脫傳統意義上的時空限制,展示以往傳統方式無法呈現的文化精神和歷史底蘊,帶給觀者多感知、交互性、沉浸式體驗。
福建是數字中國的發源地,在數字技術與古民居建筑結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省會福州的古民居建筑資源豐富,“古厝”是福州稱呼古民居建筑的方言,狹義指古老的房屋,廣義泛指古民居建筑。筆者基于古民居建筑活化開發的現狀,以福州古厝為例,從VR技術角度入手,尋求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的方式手段,讓古民居得以數字化傳承,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古民居建筑活化開發現狀
當前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的典型策略。觀光研學展示古厝風采。福州采用保用結合,以用促保的原則,鼓勵古民居建筑進行展覽陳列,利用圖文資料、場景模擬、語音講解等形式,將古厝打造成村史館、紀念館等場所。如福州長樂文石村內一座座陳舊的古厝改造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村史館,重獲新生;三坊七巷內的林則徐紀念館結合古厝特色與名人精神,精心策劃展陳,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此外,“古厝+研學”業態興起,大量古民居建筑開發利用成研學基地。如三坊七巷街區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研學基地,福州倉山螺洲鎮陳岱孫紀念館是教育精神的重要研學基地。但單一的觀光研學策略很難讓游客立體化感受古厝的建筑藝術和人文底蘊。
融入非遺加強古厝利用。“古厝+非遺”模式以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最為典型。非遺資源是街區文化展示及創意開發的重要載體和旅游吸引物。目前,三坊七巷街區已入駐商戶200多家,文化類業態達到60%以上。在圍繞書局、佳肴、旅舍、博物、展示等文旅融合業態布局的同時,著重引入能夠展示福州傳統文化、福建非遺文化的業態,形成了可推廣的“古厝+非遺”模式經驗。如葉氏民居開發成具有非遺特色的福建非遺博覽苑,成為展示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常設基地。
科技手段賦能古厝活化。科技手段包括AI、AR、VR、3D打印、人工智能等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等。福州充分發揮數字優勢,進行古厝“科技+旅游+教育”數字應用開發,推動全市80處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歷史建筑的數字化復原和古厝文化資料數據整合。如福州重點整合嚴復文化遺址資源,將三坊七巷嚴復故居、陽岐嚴復故居、嚴復墓等嚴復文物、展陳內容進行VR數字化展示,建設“云上嚴復博物館”,推出嚴復系列文物VR云游覽。
傳統方法在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中的局限性。在古民居建筑修復方案制定和實施方面,傳統方法在了解和分析古建筑體量、結構和細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古民居建筑通常具有復雜的立體形態和裝飾,然而傳統方法常使用古籍文獻材料、2D圖文和視頻為參考,在缺乏三維成像技術支持的條件下,可能無法全面理解建筑物的立體空間結構和復雜細節。以宏琳厝的“燕尾脊”這一建筑特色為例,其由特殊形狀的瓦片或木質構件組成,設計和制作涉及建筑工藝、材料選擇、雕刻技藝等多個方面。
在古民居建筑人力維護和保養方面,傳統方法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人力和物力,成本不穩定。由于古民居建筑歷史悠久,部分年久失修導致破敗甚至倒塌,進行人力勘測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部分的建筑細節可能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到,容易出現檢測重復、遺漏甚至錯誤的情況。加之文物修復具有不可逆性,不恰當的修繕會導致古建筑受到二次傷害。這增加了成本的不確定性,給古民居建筑的活化利用帶來了經濟上、技術上的挑戰。
由此可見,傳統方法在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中存在諸多局限性,亟需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尋求古民居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充分發掘古民居建筑的潛在價值。
VR技術在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中的價值
VR虛擬現實技術是一項適應大數據化趨勢的重要現代科技手段,其助力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具有發展前景和使用價值。
提供古民居建筑修復的新手段,減少古建破壞。古民居建筑中存在大量易受脆化、褪色的構件,盲目修復會導致古民居建筑二次破壞。VR技術可預先模擬展示文物建筑修復后的影像,確保古民居建筑的修繕工作能夠更加科學、精準地推進。不同于傳統的建筑復原,利用VR技術減少了對古民居建筑的破壞,有利于文物建筑壽命的延長,且無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夠高效完好地展示古民居建筑外部結構和內部細節。
成立古民居建筑線上的展覽館,擁有沉浸式體驗。基于VR技術建立的展示館能夠全方位、多角度還原古民居建筑內外部場景,并兼具細節展示,為游客提供更理想的觀賞體驗。此外,VR技術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打造歷史場景,能夠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曾經建筑內人們的生活圖景,對其文化底蘊和內在魅力有更加充分的領會。
建立古民居建筑信息的檔案庫,實現實時性更新。在VR技術的推動下,古民居建筑的內外信息和史料資源可以更簡單、快速、全面地記錄與存儲,在云端建立起古建信息檔案庫,實現實時性更新,從而使古民居建筑脫離地域限制,實現資源信息共享,便捷相關工作人員的使用。
利用VR技術助力福州古民居建筑開發的案例
VR云游全景展示坊巷故居。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為例,福州古厝集團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游客推出嚴復故居VR云游覽線路,可720°全景旋轉展示嚴復故居的實景,見圖1。在此VR系統中,首頁下方有簡介、場景選擇等選項,頁面有箭頭和文字提示,點擊場景選擇可自由切換展廳,點擊文字提示可彈出嚴復先生的作品、生平事跡等圖文介紹。該VR系統精心設計路線,場景立體,圖片高清,介紹詳實,帶給游客沉浸式體驗。
此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上線了具有豐富功能的“金牌解說”小程序,見圖2。集智慧化、個性化、便捷化于一體,突破時空限制,包含VR實景與真人講解等。游客可一鍵擁有“專屬講解員”,深度了解三坊七巷的人文歷史。小程序提供單點與講解專輯,便于游客邊走邊聽,還可以試聽不同講解員的講解風格后再選擇購買。
VR技術搭建數字博物館。以福州古厝數字博物館平臺為例,它依托VR等技術,采用“互聯網+文化”的體驗模式,全面整合古厝的空間信息、文史資料、照片、音頻視頻、三維模型等多元數據,深入挖掘福州古厝所蘊含的特色元素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利用大數據存儲技術,將福州古厝搬到云端,構建起集知識性、空間性、科技性的古厝博物館數據庫。該平臺由地圖、街區、古厝、活動、文創、學術、教育等模塊組成,滿足了公眾在線觀展的需求,賦予古厝全新的生命力。
VR視角助力福建文旅事業。當前,智慧旅游已成為各地旅游業的新亮點。以福建文旅為例,《古厝里的中國》節目在介紹古厝文化的同時融入本土文化、非遺文化,推出吉祥物“小福團”,見圖3。采用了5G傳輸、5G+AI視頻動捕、虛擬同框等技術手段,從VR視角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古厝中的人文底蘊,提升了古厝文明的可視性和互動性。
基于VR技術的古民居活化開發對策與建議
VR技術助力古厝活化利用的對策總結。
堅持原真性原則。外觀層面上,在前期調研中要做扎實測繪工作,真實完整記錄歷史街區的數據,嚴格還原固定特征,進而基于原始的數據制作三維模型,保證最終VR化的古民居建筑還原其特質。例如,福州應用了無人機傾斜攝影、激光掃描、三維建模等手段,對古厝進行毫米級真實完備復原和數字化再現;內涵層面上,使用VR技術需還原古民居建筑時要將本土特色、精神內涵、歷史風貌充分地傳承下去,真正做到把握文化基因、激起文化認同。
增強人機交互感。VR技術助力福州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的策略包括了VR云游覽線路、系列文物VR云游覽、配備語音講解的VR實景視頻、數字古厝小程序等。為更好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可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需求人群,考慮界面設計、視線高度等視覺效果,充分利用好語音提示、高亮閃爍等輔助性工具。由于沉浸感來源于對虛擬世界的多感知性,除計算機圖形技術所生成的視覺感知外,還包括聽覺、觸覺、力覺、運動等感知,因此可以提升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系統,讓游客主動地與場景互動交流。還可嘗試突破人體本身條件限制,開發真實世界中無法親身經歷的體驗功能,如在虛擬古民居建筑空間內外飛翔、空中漫步等。此外,構建故事線是互動的重要途徑,可挖掘利用古厝背后的歷史事件,讓游客以數字替身方式在沉浸式體驗中實現娛樂性和教育性并存。
建立專門數據庫。古民居建筑信息數字化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為古厝保護活化利用有關人士提供基于互聯網的數據平臺。福州運用先進的大數據存儲技術,將古厝信息搬上云端,成功打造了一個集知識深度、空間廣度與科技前沿于一體的古厝博物館數據庫,包含古厝空間信息、文史資料、照片、音頻、視頻、全景、三維模型等多元數據,見圖4,為其他地區活化利用古民居建筑起到良好的先行示范作用。
融入非遺等元素。激發閩都文化、侯官文化等本土文化基因,其“古厝+非遺”模式值得全國推廣應用。梁厝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等福州歷史街區大力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非遺文化與數字化技術結合。因此,古民居建筑與VR技術結合過程中可融入本土方言、民間傳統故事和民間藝術表演等非遺文化,構建非遺VR體驗空間,用戶便可以在虛擬空間中看到非遺場景的真實還原。
VR技術助力古厝活化利用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挑戰。盡管VR技術助力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中存在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但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系列挑戰。
經濟成本較高。前期的測繪工作、高質量的VR展示內容需要昂貴的硬件配置和軟件支持,這可能會增加項目成本。
宣傳普及不足。目前數字化時代下人們對VR技術等現代科技有所耳聞,但較少人實際使用VR設備,也鮮少了解相關古民居建筑VR系統平臺,這可能會限制VR技術在古民居建筑活化利用中的推廣。
技術需要更新。VR技術需要大量服務器,需要高速網絡的支撐,此外在圖像質量、感知互動、保障用戶隱私和安全、數據獲取和處理上的技術需要突破阻力,與時俱進。有研究表明,虛擬現實頭盔的分辨率至少要達到4k甚至更高,才能獲得較好的畫質。然而,當前大多數虛擬現實頭盔的分辨率遠未達到這個水平,而且設備使用中的眩暈問題也難以徹底解決。
針對上述挑戰,可通過政府支持、社會投資等途徑降低技術成本;可加強線上線下宣傳古民居建筑VR系統平臺,引起公眾對VR技術使用的興趣;可優化VR設備,提升游客體驗感。
古民居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一座城市文脈的延續,值得保護、活化和利用。通過VR技術運用,它能夠突破傳統的游覽模式,促進活化利用形式從淺層靜態展示轉變為深層動態呈現,帶給游客更加滿意的沉浸式、互動式、個性式體驗,有助于在新時代建構人們的文化記憶與歷史認知,弘揚和傳承好古厝精神。
(作者單位:1.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2.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3.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