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卓,吳璇
(1.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2.華東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職業主義在高等教育領域邁進的新坐標,也是職業原理在教育變革中的意識喚醒。在全球范圍內,職業本科教育的演進趨勢主要聚焦于層次提升、學位授予以及類型建設等核心議題。各國紛紛采取積極探索的態勢,以確立定位明確、進路清晰、標準科學的職業本科教育模式。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高端實踐性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托職業本科院校,其對自身發展目標的明確界定、辦學特色的準確把握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擬定與切實落實,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而關系到勞動力市場的高效運轉。諸如此類改革實踐,都可以被視為職業本科院校建設的愿景規劃,它們明確地勾勒了院校的目標狀態、發展藍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路向等基本圖景。
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除在實踐層面追求制度的落地之外,更應注重從大局觀的視角去審視未來的可為路徑。愿景(vision)通過提供一個組織目標的概念化表達,為組織創建和傳達有效的發展路徑,相當于職業教育實踐變革的頂層設計?,F有文獻對愿景方面的研究主要圍繞研究型大學與職能機構展開,涉及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則尚付闕如。在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亟須轉變研究思路,關注職業教育在愿景建設方面的做法。
愿景是建立在組織員工共同價值觀基礎之上對組織發展的共同愿望?;诖髮W的語境,愿景反映的是大學對未來的期望,它描繪了大學未來發展方向的全面景象。愿景既要與社會發展同步,又要保持其管理上的獨立性、視野上的前瞻性、學術上的自由性。隨著人本主義的盛行,大學愈發強調通過喚醒學校教育利益相關者的主觀能動性,支持和鼓勵其積極的利益訴求與學習表達,進而激活學校發展的生命力和實踐力。鑒于此,首當其沖的便是廓清愿景與愿景聲明的內涵及要素結構,為大學的愿景表達提供理念性支撐。
第一,愿景的內涵?!冬F代漢語詞典》將愿景一詞解釋為“所向往的前景”,即愿望中的景象,它是對積極、理想未來狀態的預設,具有吸引力和啟發性。目前,學界對“愿景”概念的界定不一,但戴夫·奧康奈爾(Dave O'Connell)濃縮了這些定義中的共同要素,提出愿景是一個理想化的目標狀態,是一套未來的藍圖,是一個發展議程,是成員要遵循的原則,是一個需要被激活并實現的形象;它既可以包括長期、面向未來的目標,也可以包括蘊含在一套價值觀中的情感訴求;它專注于變革,描繪出一個可信、現實、有吸引力、鼓舞人心、比現狀更好的未來。[1]不難看出,奧康奈爾對愿景內涵的界定是一個全方位的思維,囊括目標、原則、價值、路徑等重要因素。此外,也有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認為愿景是一個組織未來的心智模型,主要從調動個人主觀能動性、啟迪思想及體現積極效益的工具性角度呈現愿景的作用機制。[2]鑒于愿景是組織共同擁有的,因此其必須被組織的所有利益相關者明確理解和分享。愿景既可以由領導者個人產生,也可以由團隊成員共同制定。
此外,作為組織有效管理的工具,使命(mission)與愿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綜觀已有研究,發現既有的研究語境大多對愿景和使命并置討論,但也有部分學者對其進行本質區分,在表達上進行了邏輯分野。[3]通過對內涵本質的挖掘,不難發現,愿景和使命對每一個期望將政策轉化為有效實踐的組織機構來說,它們既是指南也是標準。組織的使命很少改變,而它的愿景可以隨著組織的成長以及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做出響應而多次調整。
第二,愿景聲明的內涵。愿景聲明是對愿景的文字表達,用于在組織內部傳達基于組織狀態的未來發展宣言,它是每個管理者或組織都應該擁有的工具。管理學家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簡明扼要地將愿景聲明概括為組織未來的共同圖景。[4]此外,許多研究者已經從多個角度對愿景聲明進行分析。就內容表達而言,愿景聲明可以非常簡短,一些學者甚至就其平均長度和最佳字數提出明確的研究結果。[5]然而,本研究出于對文本充分挖掘的需要,豐富了愿景文本的內容表達。在作用發揮上,愿景聲明應該回答一個基本問題,即“我們想成為什么”,也就是對未來積極狀態的清晰描述。[6]從本質上看,愿景聲明源自組織內部,為組織提供內源性動力,傳達組織最終需要實現的目標狀態。
愿景聲明一直被認為是戰略規劃過程中的第一步,并為戰略、計劃和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礎。愿景聲明如果缺乏科學性,那么就很難為組織提供明確的戰略行動方向?;谶@一點,已經有研究對有效愿景聲明的要素進行了系統性的評估。一個有效的愿景聲明應該包括三個主要元素:重要的目的、未來的圖景和明確的價值觀。[7]有研究通過回答關鍵問題來解釋愿景聲明的主要元素,即希望組織未來成為什么樣、如何超越競爭對手、希望被如何看待、什么品質使組織能夠獲得競爭優勢。[8]加姆貝勒·約翰(Gamble John)等人認為,一個有效的愿景聲明應具有七個關鍵特征;[9]而維托里奧·達馬托(Vittorio D'Amato)和弗蘭切斯卡·馬基(Francesca Macchi)則指出,為了發揮強有力的作用,愿景聲明必須具備八個具體特征。[10]通過對兩種觀點的整合,有效的愿景聲明應包含以下要素:要實現的首要目標,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期望,具有前瞻性、激勵性、方向性、穩定性、易于理解和可行性等特點。在吉姆·柯林斯(James Collins)和杰里·波拉斯(Jerry Porras)創建的用來分析愿景聲明的典型框架中,愿景聲明的具體維度包含了使命或核心價值觀、組織的價值和大膽的目標。因此,為了確保后續分析的精準性,避免由于語義上的細微差別帶來的研究失真,本研究將愿景聲明視為整個分析文本的主要內容。
職業本科院校作為職業主義進軍高等教育領域的關鍵力量,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傳遞著重要的社會影響和教育價值。本研究選取了日本實踐型高等教育機構的典型——19 所專門職大學作為研究對象,系統收集學校網站上關于愿景描述的文本資料,尤其關注教育理念、辦學精神、校長寄語等版塊的內容。為明晰愿景內涵及掌握內容表達形式,本研究將收集到的19所學院的愿景文本進行翻譯與整理,形成如表1所示的愿景文本。

表1 日本專門職大學愿景聲明文本
理論分析框架通過對某一事件進行解釋,為特定現象、研究性問題提供線索,起著“審視教育問題、做出解釋乃至解決問題”的功能,為整個研究提供清晰的概念框架,并生成理論探討的分析維度。[11]本研究綜合參考兩種頗具信服力的理論構想,作為明晰分析框架的主要思路。一種來自日本知名研究機構野村綜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該研究所將組織的志向(愿景)分為四種類型:組織整體的志向,商品、技術、經營方面的志向,對顧客、市場、地域、社會的志向,以及基于工作者立場的志向。[12]另一種是以著名戰略研究專家弗雷德·戴維(Fred R.David)的使命陳述九要素模型為基礎,即觀念、自我認知、產品與服務、技術、組織發展關切、用戶、市場、公眾形象關切、組織成員關心。
鑒于野村綜合研究所的四種“志向”與戴維的九要素在內涵旨向及實踐表達上大體遵循類似思路,它們得以互相確證。如“組織整體的志向”對應“觀念”“自我認知”;“商品、技術、經營方面的志向”對應“產品與服務”“技術”“組織發展關切”;“對顧客、市場、地域、社會的志向”對應“用戶”“市場”“公眾形象關切”;“基于工作者立場的志向”對應“組織成員關心”。為使研究向度及內容呈現更為細化,本研究采用戴維的九要素作為分析框架。[13]九要素的內涵如表2所示。
本研究對愿景聲明文本的處理主要采取三個步驟。一是利用中文版質性資料分析軟件(NVivo 12)的詞頻分析功能對最終形成稿進行詞頻統計,以揭示或表達分析文本的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初步窺探愿景聲明的內容表征,為后續的深入編碼提供認知參考;二是對愿景聲明文本進行編碼,將看似雜亂無序的文本內容概念化、數量化,試圖挖掘其內容中隱含的深層內涵和規律;[14]三是通過建構的理論分析框架,對愿景聲明文本進行分析,從理論視角完成文本的價值表達。具體主要運用以下兩個方法。
第一,詞頻分析法。詞頻統計是指統計某個文本中各個字詞出現的次數與頻率,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詞頻統計分析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客觀性、系統性、標準性。[15]本研究利用NVivo 12軟件對19 所專門職大學的愿景聲明文本進行詞頻統計分析。在詞頻分析中,將顯示字詞數量設置為500,字詞長度設置為2。通過合并同義詞、詞頻較低的具有包含關系的特征詞,剔除歧義詞和無意義詞,篩選常用字詞后得到頻次前50的高頻特征詞,最終形成表3所示的日本專門職大學的愿景聲明高頻特征詞及其頻次表。

表3 日本專門職大學的愿景聲明高頻特征詞及其頻次
第二,文本編碼法?;谇懊鏄嫿ǖ睦碚摲治隹蚣?,本研究采用NVivo 12文本分析軟件和人工編碼兩種方式對整理后的愿景聲明文本進行編碼分析。參考愿景聲明的內涵要義與要素組成,結合高頻特征詞的統計結果,對文本進行逐句編碼,提取文本中蘊含愿景聲明要素維度的關鍵表達,最終歸納出日本專門職大學在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價值取向及社會建設等方面的顯著做法及突出優勢。編碼結構安排如下:首先,日本專門職大學愿景聲明的一級編碼組成要素,分別是觀念、自我認知、產品與服務、技術、組織發展關切、用戶、市場、公眾形象關切、組織成員關心。這9個要素是在結合專門職大學自身特點,充分論述愿景聲明框架作用于專門職大學的適切性基礎上完善而來的。其次,對整理后的19 所專門職大學愿景聲明文本進行梳理、分析和歸并,提煉出29個二級編碼,同時確保二級編碼與一級編碼下的高頻特征詞具有強關聯性,即兩者的意義表達殊途同歸,最終編碼結果呈現如表4所示。

表4 日本專門職大學愿景聲明一、二級編碼統計
高頻特征詞統計結果較好地體現了愿景聲明的外化形式,反映了愿景主題下內容的聚焦點,起到了接駁研究內容的橋梁作用。如在“觀念”要素中,實踐(95)和創造(92)這兩個高頻特征詞出現的頻次斷層式領先,這與專門職大學注重培養具有較高實踐能力和豐富創造力的職業專門人才的職能定位不謀而合。鑒于高頻特征詞統計的不足之處在于詞匯提取不靈活,容易產生對要素的錯誤理解與內容錯配,因此,后續采用了文本編碼的方法,對愿景文本進行了深度挖掘與解析。從表4可以看出,日本專門職大學愿景聲明一級維度的編碼頻次位于45~100之間,并無明顯的斷層現象,只是各要素在專門職大學發展過程中受重視的程度存在差異。如“產品與服務”這一要素編碼頻次最高,不僅與其內涵表現較為豐富有關,而且也凸顯了職業本科教育在兼顧學術研究與專業性人才培養方面的高等性和職業性。相反,對“技術”和“組織成員關心”要素的編碼頻次相對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專門職大學制度從政策走向實踐的過程較短,還未形成健全的專業發展機制,對發展過程中“道器合一”的價值邏輯滲透不夠,導致職業教育存在深陷“唯技術”“唯器物”“去人本化”泥淖的風險,這也是風險社會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必須直視的問題。[16]見微知著,基于高頻特征詞和文本編碼的客觀結果,本研究對日本專門職大學建設過程中的顯著特征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總結。
在專門職大學的愿景中,人才培養成為重要的核心要素,這一點可以從前述的數據中得到證實。以“產品與服務”維度為例,高頻特征詞培養(92)、學習(79)、職業(75)、掌握(58)、課程(23)、領導(15)等,均與學生的綜合發展緊密相關。在二級編碼中,“人才培養”以46個參考點的數量在所有參考點中位居首位,彰顯其重要性。同時,“面向學生”也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共計35個參考點。這些數據結果明確凸顯了院校對于學生培養和關注的重要程度。作為開展“實踐型職業教育”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專門職大學存在的首要追問。如國際時尚專門職大學意在培養能立足于時代創造價值、在全球活躍的高級專業型人才。東京保健醫療專門職大學旨在培養具有高尚的職業倫理觀、能對地區社會保健醫療領域的發展作出貢獻,且具有豐富人性的即戰力高級專門職業人才。[17]東京國際工科專門職大學則希望培養能發現社會問題并開發創造性解決方案的數字人才和創新領導者。[18]
通過對日本專門職大學愿景中相關部分內容的梳理,可以發現其多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培養。一是領導力,即具備一定的溝通、管理能力,能站穩所在行業的前沿位置,引領專業不斷推進變革。二是即戰力,重點強調提升學生的就業即戰力,縮短其初次就業時間,即戰力的養成需要職業本科院校拉近課堂教學與工作場所學習之間的時空距離,確保學生能及時進行反思性實踐活動,這也是專門職大學一直奉為圭臬的培養原則。三是應變力,即能在現代化驅動下的產業結構轉型浪潮中保持靈活應對變化的思維與能力,這也是職業教育人才身處復雜勞動力市場中亟須掌握的基本能力,更是走向行業前端的關鍵能力。因此,能力發展是專門職大學深描其區別于中職和高職院校能力培養的主要觀測點,在為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培養不可替代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說日本短期大學的成立是為了縮小傳統專門學校向四年制大學轉型的標準落差,那么專門職大學的發展則是在短期大學成為永久性高等教育機構后,對職業教育變革作出的又一次重要制度創新。不過,專門職大學不僅自身是一種創新實踐,而且也將創新作為自身的基本行為準則。在上述分析結果中,“觀念”維度中出現了與此相關的高頻特征詞創造(92)和革新(8),高達100次,足以體現創新創造是日本專門職大學普遍追求的核心價值。如信息管理創新專門職大學提出,其建校使命與目的便是堅持“享受變化、自主學習、創新創造”的教育理念,培養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具有實踐與應用能力,能夠對社會持續貢獻一生、富有志向和氣概的“創造革新型”人才。[19]受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轉型、勞動力市場變化以及受教育者需求多樣化等因素的影響,勞動力市場對兼具理論反思和實踐行動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大學在科學—研究導向型專業之外設立職業—行動導向型專業,以回應異質化學生群體的多元需求,促使職業本科院校也逐漸加強科研引領,滿足希望同時接受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或在兩者間靈活轉換的兼得型、猶豫不決型學生群體的發展需求。[20]
依據文部科學省的解釋,“專門職大學及專門職短期大學作為培養有素養、理論支撐的實戰力的機構,在大學體系中與一般大學等具有等同的價值”[21],這間接表明了專門職大學作為職業教育中的本科層次,理應具有與普通高等教育類似的學術屬性,區別在于職業本科追求的是以技術知識為生產對象的學科建制。徐國慶曾在論述中職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關系模型時提出“碗形課程模式”,位于碗部頂端的技術應用本科課程,其職業能力的范圍覆蓋了中下端的高職和中職課程。[22]因此,職業本科在職業能力發展范圍上也絕不僅限于職業教育領地,更有望同一般學術性大學一樣,承擔技術知識更新與創造的使命。正如“知識三角”理論(Knowledge Triangle)所指出的,教育、研究和創新三大知識領域構成具有互動性、再生力和協同增值性的生態系統,有助于成為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基石、推動大學的系列改革及產學研深化。[23]在智能化時代,技能操作高端化與工作方式研究化趨勢帶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勞動力結構日益向“智能、創新和多元”的方向發展,專門職大學有必要在高新技術與前沿理論的支持下實現對創造力和創新性的追求。
在愿景聲明分析框架中,“技術”的內涵表達為大學的特色領域和專業范圍。而且,“技術”作為職業教育的本體及其核心構成要素,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觀測維度和依托載體。在技術要素方面,日本專門職大學的愿景聲明中出現的高頻特征詞主要涉及技能(72)、專業(68)、知識(54)、理論(24)。結合二級編碼發現,其相關的愿景聲明表達依次強調深耕技術理論知識(19)、習得職業技能(15)、聚焦專業領域(13)等。既強調了專門職大學追求技術知識創生的本質訴求,又揭示了其功能表征的具體形式。如藝術文化觀光專門職大學基于藝術文化和旅游觀光的雙視角,構筑藝術文化觀光學,在組建共同體過程中實現專業知識的互動與價值增生。[24]信息管理創新專門職大學則以提高近代科學為己任,聚焦電子技術領域,聚攏相關專業領域的師資、課程與設備資源,協同培養富有創造性的專業性人才。[25]
職業教育發展的最終價值在于促進職業教育國際話語權的價值認同,服務國家政策更迭,激發地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潛能。具體到專門職大學愿景刻畫層面,其愿景導向具有層次性,包含地區、國家、國際三個方面。從參考點數量可知,其側重于強調宏觀的“國際接軌”(20),微觀的“地區創生”(22),而較為缺乏對“國家服務”(9)這一要素層面的關注。作為服務區域發展的職業教育,其激發地區活性的價值回歸不言而喻。針對“國家服務”這一短板,應從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經濟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三個方面,彰顯職業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進而促進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的價值認可,使職業教育贏得更多的政策關注,擴大其在服務國家發展功能上的空間。作為解決職業教育“檸檬市場”困境的一劑良方,職業本科教育應當進行改革,如果仍然沿用傳統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切實解決職業教育的根本問題,即如何打破經濟轉型發展中的技術障礙,培養適應技術變革的多樣化、高度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那么職業本科教育向下兼容職業專科教育、向上融通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具價值便無法傳遞。
為實現日本專門職大學的平穩性、可持續性發展,其內部體系化的制度設計與管理顯得尤為關鍵。在制度層面,強化制度內容的系統性是基礎要求。在組織發展關切方面的高頻特征詞主要為管理(87)、組織(27)、現場(24)、結構(17)、合作(15)、信賴(7),這些高頻特征詞凸顯較為全面的整體理念與管理風格,體現對組織發展重要方面的關注。結合二級編碼發現,其中專門職大學所強調的依次是鏈接現場(31)、協調發展(21)、科學管理(13)。第一點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屬性,也是專門職大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即如何強化實踐性教學的教育屬性。在二級編碼的參考點選取過程中,發現專門職大學往往側重于優化課程結構,通過課程建設來激發組織的發展活力,最大限度地釋放潛能。如名古屋國際工科專門職大學申明,教育活動應秉持開放、合作、務實的管理理念,通過設置地域共創設計實習和現場實務實習等嶄新課程結構,實現前所未有的學習體驗,引導師生與產業界、地區社會乃至世界的實務家共同分享課題,共同協作,以便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最大化地發揮實踐課程的教育性。[26]總之,類似對組織發展的關切,有助于以相對穩定與確定性的管理風格形成大學的文化,進而凝聚共同語言與人心,使其達到帕累托最優。
教育的核心問題在于人才培養,其關鍵要素是課程建設。因此,必須確立和保障課程建設的領導地位。職業本科課程建設思路離不開對職業本科類型屬性及其與市場內嵌式發展的深度理解?,F代技術的復雜性和復合性特征,決定職業本科培養的人才從性質上來說是面向生產服務一線的專業技能人才[27],與職業專科教育培養生產流程前端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不同,職業本科教育的高等性決定其人才培養應該更趨向生產流程后端、靠近產業化的漸進性創新,并且涉及關鍵技術的研發。這也是日本專門職大學建制以來一直遵循的根本性原則。
在組織成員關心維度,本研究收集到的高頻特征詞主要為能力(62)、自我(38)、成長(31)、和諧(14)、溝通(13)。進一步深入編碼發現,針對組織成員關心的一級編碼層面,最引人關注的參考點依次為:重視自我發展(24)、提供成長平臺(17)、營造融洽氛圍(7)。也就是說,日本專門職大學在對個體的關懷方面,傾向于從組織成員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例如,開志專門職大學的辦學精神強調“自學”(自主設定課題,成為主動學習者)和“挑戰”(有勇氣依據自我判斷向前邁進),這充分說明大學對個體發展的重視。此外,各類專門職大學還追求營造和諧融洽的氛圍、暢通與健全組織內部溝通機制,并將建設有助于個體發展的環境納入幫助成員與組織共同進退的愿景中。通過強調類似理念,日本專門職大學將組織成員的發展視為重要的關注焦點,并以一種人文關懷為自身愿景增添更多溫情色彩。這種關懷導向的愿景進一步凸顯該類大學對個體成員的關注,強調其在組織發展中將人的因素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體現出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
馬克思曾指出,人的發展的最高歷史形態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28]即每個人都能在組織關照下實現自我能力的超越,正如存在主義者所追求的終極目的在于個人的自由,教育應該為個人而存在,它的使命是教會個人活出自己的本性,自發、真誠地生活。[29]個人的自由不會受到組織的限制,始終保持著主客體之間對抗的平等性和自然性,使個體同組織的發展持有內嵌的張力。質言之,組織成員的成長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組織的發展,而組織的發展又是成員成長的反映。組織的愿景正是通過組織成員志向的自我達成而實現的,這是使組織能夠產生活力的重要因素。在強調組織與個人共感共生的今天,大學能夠秉持這一觀點進行運營,將會更加具有魅力。
日本專門職大學在愿景聲明中明確了“關懷倫理”“解決社會問題”的觀念,人性(22)、心靈(34)、共生(9)這些高頻特征詞在專門職大學的愿景聲明中共被提及65次,在愿景聲明編碼中,“關懷倫理”這一理念的參考點為28個,可見其在專門職大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理念引導地位。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職業教育對技術倫理的僭越亟須被匡正和糾偏。倫理的本質在于“人理”,其目的在于以道德統攝自然,使道德規律成為自然規律。[30]這在醫療類專門職大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如琵琶湖康復治療專門職大學聲明,以“有愛的醫療”為理念,致力于培養不僅是在特定醫療、護理方面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專家,而且也是能夠理解患者心情、與之產生共鳴、給予關懷的心靈方面的專家。[31]東京國際工科專門職大學表示,要發展對“人性化”實務實習和新學問的認識,以便擺脫目前人類社會面臨的狀況,讓人類走出一條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32]
現代技術的外部嵌入,既打破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技術瓶頸,也使教育結構優化更為精準與有效。馬克思·韋伯(Max Weber)提出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成為教育改革發展中重要的理論工具與價值借鑒。此后,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提出技術理性概念,并將它等同于韋伯的工具理性。但技術理性作為一種觀念如何外化成人類的行為?技術理性主要是通過倫理表征訴諸行為,成為規約人類實踐活動的倫理規則,引導人類的行為,希冀以權衡一種代價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的方式達到最終目標。[33]與技術理性同等重要的還有價值理性,所謂的“價值理性”,是行為人注重行為本身所能代表的價值,即是否回應政策需求,關注社會公共利益,注重對教育、經濟與政治系統的反哺。它指向事物的“應然”狀態,聚焦于“應該怎么做”,追求事物的應有面目。職業教育本質的跨界融合性與受益的非排他性,決定了它是介于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因此,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應規避技術的精神蠶食,關注學生及教師作為“人”的存在。在道德或倫理層面,職業本科教育主要強調職業道德的生成,如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等方面,而日本專門職大學在此方面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更強調豐富的人性,以一種對人類的普遍性關懷與悲憫來踐行專門職大學的社會責任。
改革是政策制定者基于理性設計開展、意圖促進治理轉型的目的性社會行動。但伴隨著現代社會的技術進步與分工專業化,高知識復雜性成為意外后果頻發和行動者對此類后果的把握愈加困難的客觀原因之一。意外后果可以被視為一種系統性風險;而現代化、現代性境遇的擴張進一步增強知識復雜性水平,使有限理性的行動者更可能無意識地觸發一些非意圖后果。[34]例如,職業本科學位授予工作,容易產生趨同普通本科的結果,導致學位授予的“學術漂移”,招致職業本科教育喪失職業教育最基本的屬性。再者,職業本科教育學科建設,旨在重構社會對職業本科教育的“本科”想象,或因社會科學學者和實踐者現有的知識狀態、文化認知框架及應對復雜制度情境的系統能力,而產生職業本科教育學科建設的同質化傾向,即忽視技術知識的獨立性而復刻普通本科教育學科建設路徑。這些都是職業本科教育制度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非意圖后果,具有一定的改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