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睿
(溫州大學教育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新時代的中國正處于加快建成教育強國的關鍵期。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1]。擁有全球教育話語權是世界教育強國的重要表征之一,全球教育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國家全球教育話語權的基本路徑。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是教育領域協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全球教育話語權塑造則是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核心價值。話語權是行動者作為主體所具有的話語自由與主體作為權威話語者對客體的多方面影響的統一。全球教育話語權是以國家教育利益為核心,在國際公共空間對本國和全球教育事務擁有自由表達、傳播及參與的權利及貫穿這一過程的權力。中國結合自身國情及時代變化趨勢選擇適合的治理工具介入全球教育治理進程之中,隨著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進步,中國塑造全球教育話語權的工具與路徑漸趨多元化。從理論層面梳理中國基于全球教育治理塑造全球教育話語權所取得的成效,可為中國的全球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形成、加快建成教育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益參考。
場域理論認為,場域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構型,既指物理環境,也包含人與組織的行為及其相互關系,是結構化的關系空間。[2]合適的場域是治理生發的前提,全球教育治理場域在物理形態上表現為國際組織平臺的建構與融合,在關系形態上表現為全球教育運動、教育議程以及教育標準規則相互間的結構化關系網絡。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必然需要尋找與治理目標契合的治理平臺與機制,通過平臺的加入、合作與融合,以及參與教育運動、議程、規則實現全球教育治理場域的營造,建構與目標契合的結構化關系網絡,以此獲得全球教育話語權。
加入國際組織是主權國家融入國際社會的基本方式,也是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路徑。中國積極加入各類涉及教育領域的國際組織,開展教育對話與交流,建立教育共識,提升國家在全球教育領域的話語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是中國實行教育對外開放、開展國際教育合作的重要伙伴與關鍵場域。中國與教科文組織的合作經歷了三個階段:作為平臺,學習世界先進理念和經驗→邊學習,邊實踐→雙向互動,實現共贏。[3]教科文組織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傳播優秀教育思想和理念,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教育發展水平,也是中國傳播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的重要平臺。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不僅促使中國與該組織的合作關系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而且推動了二者在教育領域合作關系走向新高度,中國的全球教育治理場域建構進程加速。中國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實踐活動是中國參與國際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對中國和國際社會文化體系而言是一個互構過程。2017年,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了《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合作諒解備忘錄(2017-2020)》,表明中國積極參與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30教育議程”(Education 2030),推動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努力。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深入合作,讓國家的教育事業與世界教育發展實現鏈接及互動,對中國全球教育話語權塑造產生了積極影響。
中國與國際組織合作設立教育分支機構,改進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體系結構和治理能力。國際組織選擇在一個國家設置某領域的專業分支機構,說明該國此專業領域具有全球領先的能力水平與國際地位。中國積極爭取在國內設立了一系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類、二類機構,如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國際工程教育中心、高等教育創新中心、教師教育中心、中國創業教育聯盟、聯系學校國際中心等。綜合型、專門型的國際組織教育研究分支機構的設立有利于密切中國及中心所在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類教育機構的合作。中國可以更便捷地參與全球性教育發展議程,實現中國教育事業與全球教育的同步發展,擴大中心所在地及中國的教育國際影響力、國際知名度,中國具有了更多樣化的全球教育話語權塑造場域。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運動,推動教育普及、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的實現,促進社會進步。全球教育運動是全球范圍內發起、世界各國普遍參與的大規模教育行動,包括教育普及、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等運動。新中國成立70余年,中國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教育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以高等教育為例,1949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0.26%,全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11.7萬人,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60.2%,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增加到4763.19萬人,相比1949年增長了407倍。[4]中國的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成為全球教育普及運動的典范。中國還積極參與聯合國教育發展議程設置。議程是事先安排在某個指定時間進行討論的一項事務,世界性教育議程設置能力是一個國家在全球教育事務中話語權最直接顯現。教育問題是世界發展議程的重要內容,中國通過發布報告、文件表明中國的主張和態度,同時通過參與各類會議,與世界各國對話、交流,把中國的教育主張及實踐經驗推介出去,以此對世界性教育發展議程產生影響。中國還參與發布全球性教育宣言,積極推動全球教育信息化進程。互聯網絡和通信技術的普及使教育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教育管理以及教與學的過程應進行重塑,以適應個人自我發展和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重需要。[5]2014年,中國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議高級別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支持將“確保到2030年,實現全民享受公平、包容和有質量的終身教育和學習”作為2015年后全球發展議程的重要目標列入文件框架。隨后,中國參與了教科文組織《教育2030行動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的起草,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唐虔與全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席丹克特·維德勒(Dankert Vedeler)共同擔任起草委員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通過的《教育2030行動框架》體現了中國提出的終身教育目標。上述活動表明,隨著教育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全球教育議程設置中的地位與話語權得到提升。
參與國際標準與規則的制定是國家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及維護全球共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公共服務標準化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教育作為一項公共服務,其標準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標準是指“以教育教學實踐及理論研究為基礎,對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事項制定的相關規范與技術規定”[6],其目的是有效實施國家教育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及維護教育活動的秩序。世界各國的教育標準一般由政府主導,社會專業機構參與共同制定,質量標準是教育標準體系的核心部分。中國目前有30多所高校從事標準教育,培養標準制定相關人才。2007年,中國計量大學宋明順教授代表中國獲得第30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大會頒發的“標準化高等教育獎”[7],該獎項是對中國在高等教育標準化方面努力的認可,中國的標準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積極影響。
教育服務標準化為教育服務走出國門奠定了基礎。2009年,教育部、人社部、文化部等單位共同組建成立全國教育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443),承擔義務教育和國家正規高等教育之外的市場化教育服務。2017年,國家設立了“全國教育服務標準化信息平臺”,涵蓋留學服務標準化、語培服務標準化、研學服務標準化、早教服務標準化、成教服務標準化、職業教育標準化等,為中國教育服務標準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2018年,全球首個“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大學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中國計量大學成立,已有來自3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05所高校加盟,其中境外高校37所,涉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19個。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2020年)》與《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都致力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互聯互通,標準與教育有機結合,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標準化教育以及教育的標準化,為各國相互交流、增進了解提供有效的工具,將確保各國的民心相通、和諧共處共贏。上述聯盟的成立為打造“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提供標準層面的場域,推動全球標準化教育和研究的共商共享,提升了中國標準化教育方案在全球標準化教育領域的話語權。
教育能力建設是指國家或教育組織通過建立教育治理制度、體系和機制,開展教育技能培訓,開發教育資源和構建學習網絡,促進教育問題解決,進而實現發展愿景的一系列過程,對教育問題的解決及實現教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國通過供給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促進發展中國家教育能力建設是獲取國際社會認可的重要路徑,是塑造全球教育話語權的基礎。一個健全的教育體系是以權利為基礎的,旨在增強社會凝聚力、實現機會平等和公平。因而,中國提供教育國際公共產品對促進世界教育發展的公平性具有積極作用。教育國際公共產品包括三個維度:最高層次的教育國際公共產品——知識,條件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規約、倡議與標準,器物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資金與援助。[8]本文主要從組織建設、知識、資金與援助的維度分析中國的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與發展中國家教育能力建設的互動關系。
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參與全球治理步伐的加快,中國積極參與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能力建設進程。21世紀以來,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交流制定及實施教育戰略規劃、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思想理念及實踐經驗,并通過教育發展項目支持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區的國家進行教育能力建設,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水平與自我發展能力。
一是完善組織建設,建立專門機構,為對外教育援助搭建組織平臺。在組織層面,中國對外教育援助管理部門由分散走向統一。2018年,中國成立了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統籌對外援助,結束了多頭分散管理的局面,其他部門如商務部、外交部、財政部、駐外使領館等協同開展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對外援助工作,提升了對外教育援助的成效。在實踐層面,中國廣泛交流和分享自身教育減貧經驗與智慧。減貧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任務,教育作為減貧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可以有效改善民生。2005年,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組織聯合成立國際扶貧中心(International Poverty Reduction Centre),以提升發展中國家減貧與發展能力為目標,以分享中國減貧政策與經驗為基礎,組織開展國際減貧培訓。截至2020年底,在國務院扶貧辦、商務部、財政部、外交部等中國政府有關部委和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各國政府的支持與協作下,共舉辦了159期國際減貧研修班,對136個國家(地區)的4233名政府官員與扶貧工作者進行了專題減貧培訓。[9]減貧培訓有效地提升了參訓國家人員的減貧能力。此外,國際扶貧中心還發布一系列研究報告,不僅研究總結中國通過教育減貧的經驗供世界各國借鑒,而且還研究發展中國家與教育相關的減貧經驗,供中國和其他國家參考,實現了“中國減貧經驗國際化,國際減貧經驗中國化”[10],體現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倡導的互學互鑒、共贏共享的理念。中國與國際組織共同設立專門機構,通過培訓和教育等方式推動了發展中國家減貧事業的進步。2021年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了典范,進一步塑造了中國在教育減貧領域的全球教育話語權。
二是通過基金和合作計劃建設人才培養平臺,為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國家培養高級人才。受益于基金和合作計劃,許多來華留學人員歸國后逐漸成長為所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的領軍人物。據統計,改革開放30年間來華留學畢業生中已有30 多人先后擔任所在國的部長級職位,近20人擔任駐華大使,有30多人擔任駐華使館參贊,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進行友好交流與合作的使者。[11]中國還通過與國際組織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培養高端人才。例如,中國與聯合國合作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與上海合作組織聯合開展“中國-上海合作組織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計劃”,依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信托基金”,設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長城獎學金計劃”等。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信托基金”項目既是中國首次通過多邊機構成立信托基金支持非洲發展,也是聯合國系統國際組織首次收到來自中國、用于促進非洲教師培訓的大額資助,開創了通過多邊機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新途徑。中國通過基金和計劃在有關發展中國家實施近百個能力建設項目,改善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源狀況,推動了發展中國家教育能力建設進程,改善了相關國家教育治理能力,加強了中國與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的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未來,中國的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將更多地轉移到強化發展中國家自身的教育能力建設層面,堅持平等互利原則,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自主性、獨立性,增強其內生動力,讓發展中國家能獨立、高質量地制定本國的教育發展戰略、實行教育改革,最終實現教育的自主可持續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發展中國家教育能力建設的成功也將為中國提供更為長久的優質合作伙伴,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
一個國家的專業人員在國際組織擔任教育領域的重要職位是該國全球教育話語權的象征。中國1972年恢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席位,盡管一直擔任教科文組織執行局委員,但話語權有限。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中國代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話語權日益凸顯。2005年,時任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當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理事會主席。2013年,時任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上當選為新一屆大會主席。這是該組織成立68 年來中國代表首次獲選大會主席,創造了歷史上首次獲得全體195個會員國全票通過的紀錄。這是包括第三世界國家、非洲國家、周邊國家在內的眾多國家對中國能夠在教科文組織中發揮大國積極作用的期待。教科文組織大會主席其中一項重要職責是組織制定與教育科技和文化相關的國際規則和標準,中國過去都是以執行局委員的身份參加教科文組織的活動,更多時候是旁觀者和觀察者的角色表達意見和訴求,而這次當選標志著中國成為關鍵參與者,為中國有效參與教科文組織的教育議程制定提供了更多話語空間。
中國的國際化人才在國際組織擔任教育相關的重要職位逐漸增多。2012年,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汪利兵教授成功競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局教育創新和技能發展部負責人。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為該組織副總干事,時任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成功競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部門協調和伙伴關系局局長。王燕擔任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發展工作組教育網絡協調人、展濤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人陸續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涉及教育事務的高級官員,彰顯中國的國際化人才在多邊國際合作領域參與全球教育事務的能力,豐富了教科文組織結構與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中國的國際化人才加入教科文組織,可以把中國教育的經驗、中國智慧、優秀的教育傳統文化向世界推介,同時吸收世界教育的先進理念與思想,從而實現本土與國際的融合創新,形成國家教育軟實力。
國際教育援助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國際公共產品,是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塑造全球教育話語權的重要形式。國際教育援助是指國際間援助方為受援方在教育領域所提供的貸款、無償贈款及專業技術資源的一種援助形式。[12]進入21世紀,中國在國際發展機構中已經從受援國的角色轉變成為一個重要的援助國,成為國際組織發展議程的關鍵合作伙伴,開始注重由“援助的有效性”向“發展的有效性”的轉變,在全球發展議程的討論和協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中國的對外教育援助通常表現為資金、知識和技術的融合援助,為受援國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資金援助。新中國成立至2015年,累計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資金,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13]其中,相當一部分用于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領域建設,推動了南南合作水平走向新階段。二是教育知識、技術援助與人力資源開發。中國在61 個國家開展對外教育知識及技術援助與合作,其中包括文化教育領域項目。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人力資源開發是旨在通過組織發展及提升績效的個人培訓來提高人員專門技能的過程。中國通過多邊、雙邊機制為發展中國家開展政府官員、管理人員、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的研修培訓,開展不同層次的學歷學位教育、人員交流互訪項目。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為周邊及非洲發展中國家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截至2016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11000多期;培訓人員26萬人次[14],包括官員、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累計資助來自119 個發展中國家共計70627 名留學生來華進行各類專業學習,派遣近1萬名援外教師,為受援國培訓校長和教師1萬余名;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15]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以“學堂在線”“愛課程”為代表的首批高等學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面向全世界各國大學生和學習者免費開放,并提供高質量教與學服務。隨后,這些平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聯盟,為全球學習者提供遠程教育解決方案。向世界各國開放大規模在線課程資源,這是中國向全球提供最高層級的知識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的舉措,為彌補全球日益加深的數字鴻溝做出了嘗試。
中國提供的教育國際公共產品涉及教育資金、硬件設施、技術支持和師資培訓,助力發展中國家教育能力建設,提升受援國教育內生性發展的動力,從而為受援國長期良性發展奠定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調整了對外援助戰略和方式,既注重提升受援國的自主發展能力,又同向推動聯合國《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中國開展對外教育援助、交流與合作,反映了中國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具有全面性、針對性和深度參與性的結構特點,目的是幫助受援國逐步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經合組織(OECD)、世界銀行等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組織附加政治條件的援助理念和價值取向存在顯著差異,是中國塑造全球教育話語權的獨特性所在。
設立全球性教育獎項是知識性與器物性相互融合的一種教育國際公共產品,是一個國家面向世界傳遞教育價值觀、塑造全球教育話語權的重要路徑。2005年,在中國的支持和倡導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全球設立“孔子教育獎”(The UNESCO Confucius Prize for Literacy),表彰在教育領域取得非凡成就的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實施計劃由中國具體負責。該獎項是首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全球性獎項,是教科文組織系統內僅有的支持掃盲和弱勢群體教育的兩個獎項之一。截至2023年,“孔子教育獎”已評選并表彰18屆,涉及致力于掃盲教育工作的30多個國家的47個項目,體現了該獎項的發展性與全球性。“孔子教育獎”已成為全球性教育獎項,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及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全民教育”理念有內在的一致性,在價值層面獲得了世界各國認同,被譽為教育界的“諾貝爾獎”。這表明中國倡導的“有教無類”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國際傳播加速,中國在全球教育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得以擴大,這是中國教育智慧對世界的貢獻。
教育領域的性別歧視既是社會上更多形式的性別不平等的原因,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為促進全球性別平等,支持和推動全球女童及婦女教育發展,中國政府于2016 年提議并資助設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女童和婦女教育獎”(UNESCO Prize for Girl's and Women's Education),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該領域設立的唯一獎項。該獎項主要表彰個人、機構和組織為推動女童和婦女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和創新,發揮展示成功項目的獨特作用,促進和改善女孩和婦女的教育機會,從而提高她們的生活質量。該獎項從影響、創新、可持續性、可復制性和可擴展性、優先領域貢獻5個維度明確了參加評選的項目或方案所需具備的基本要素,注重項目或方案成果的可觀測性、過程的延續性和推廣價值,為全球女童和婦女教育的未來發展確立了基本價值取向。同時,中國也通過獎項搭建的平臺與世界分享了自身獨特的教育發展理念及經驗。
中國設立的一系列全球性教育獎項實質是教育國際公共產品的一種表現形態,既推動了發展中國家教育變革,又廣泛傳播了中國本土教育實踐經驗和理念,塑造了中國在全球教育領域的新形象,擴大了中國教育的全球影響力和話語權。
全球教育治理按運行機制的不同可以分為全球正式教育治理與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以國際組織為主體的全球正式教育治理往往由西方國家主導,廣大發展中國家話語權不足。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是指全球主要國家,包括發達國家與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新興經濟體,通過國際論壇、峰會等非正式國際組織交流形式就全球性教育問題進行平等協商、達成共識的非正式制度設計[16],它具有自由性、靈活性、開放性和軟約束性等特征。參與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可以充分表達中國的教育主張和觀點,是塑造全球教育話語權、推動全球教育秩序走向公平與公正的重要路徑。中國參與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簡稱“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G20)、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或區域性論壇,介入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增進中國的全球教育話語權。
中國通過亞太經合組織教育部長會議提出教育議題,凸顯中國在亞太地區教育領域的影響力。中國派出教育部帶領的代表團參加歷屆亞太經合組織教育部長會議,在會上宣傳推介中國積累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為各國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加快了中國教育智慧走向世界的步伐。2016年,中國牽頭、聯合各成員共同研制的《亞太經合組織教育戰略》(APEC Education Strategy)在亞太經合組織教育部長會議上通過。該戰略是亞太經合組織成立以來首個教育領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文件,確定了到2030 年亞太地區教育發展的愿景、目標與行動,引領未來亞太地區教育發展。2017年,中國牽頭制定的《亞太經合組織教育戰略行動計劃》(Action Plan of the APEC Education Strategy)被順利寫入《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聯合部長聲明》(APEC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Ministerial Statement),中方人員還在其中承擔了教育網絡協調人的角色。在這項關涉整個亞太地區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及其行動計劃的倡議、商定和出臺過程中,中國不僅是一個參與者,而且承擔著協調者和引領者的重要角色,發揮著建設性、開創性作用,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體現,表明中國在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得到強化。此外,中國主辦了2001 年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2008年第四次亞太經合組織教育部長會議預備會、2018年亞太經合組織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對話會、歷屆亞太地區教育部長會議等高級別活動,中國的國家領導人、教育部負責人、國家級教育智庫負責人等均在歷屆會議上充分闡述、宣傳推介中國的教育理念、主張與實踐經驗,展示了中國在亞太地區教育領域的領導力和影響力。
知識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與器物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相對應,外顯為應對全球性教育問題而設計的一系列教育治理制度、機制、規則與標準等。知識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是解決全球性教育問題的重要工具,需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遵循多邊主義原則和攜手合作,才能保障教育國際公共產品的充分有效供給。G20作為21世紀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國際論壇之一,教育議題逐漸成為其議程的組成部分,屬于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模式的典型,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扮演著傳統國際組織之外的另一種角色,發揮著獨特作用。G20公報涉及的教育議題是展現全球教育伙伴關系及發展平等性的重要載體。G20峰會每次結束后均發表公報,并附上一系列行動計劃、改革議程等,以此協調各國關切的優先事項,其涉及教育的內容如金融教育、青年教育與培訓、反腐敗教育等,對推動G20各成員國的教育變革與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與推動作用。歷屆G20峰會發布的公報及所附的文件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在全球教育領域發揮的影響,尤其是中國2016年主辦的G20杭州峰會,以及主辦為落實峰會教育共識的G20教育對話會議,充分表明了中國參與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的重要角色與地位。
召開部長會議發布與教育相關的聯合聲明,是G20提供知識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式。從2010年至今,G20峰會的勞工和教育部長會議均對全球的就業、教育及培訓等問題提出了政策倡議,做出承諾和發布宣言,并將其作為建議提交給領導人峰會。中國在歷屆G20教育部長會議上均積極分享中國教育經驗和主張。2018年,中國在阿根廷舉行的G20教育部長會議和勞工與教育部長聯合會議上提出倡導終身學習理念,推動教育培訓國際合作,實現各國共同發展;[17]在2021年的教育部長會議上,中國分享了中國政府破解教育貧困、保障教育連續性、推進后疫情時代教育的探索,倡議推動實現可持續的全球教育減貧;在2022年的教育部長會議上,中國宣介了教育均衡發展、教育數字化建設經驗,提出共同引領教育數字化轉型執行力的倡議,展現了中國在世界教育領域的引領性。當然,相較G20在全球經濟政策中具有的重要影響力,G20在全球教育治理中仍處于邊緣地位[18],且近十年受國際形勢劇變影響,其作用的發揮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在G20為全球提供知識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將扮演積極參與者、承擔者的重要角色,繼續推動世界教育秩序走向公平公正。
論壇是參與主體間就相關議題進行平等對話的平臺,以平等性、交互性為基本特征。亞洲教育論壇是中國以博鰲亞洲論壇為依托主導設立,關注亞洲教育問題的一個國際性交流對話平臺,通過定期舉辦論壇推動亞洲教育問題的解決。截至2023年,中國已成功舉辦20屆亞洲教育論壇,開展了包括亞洲教育部長級會議、博鰲亞洲教育合作磋商機制(司局級)在內的一系列官方磋商活動,論壇各個級別的官方磋商議題廣泛,涉及各級各類教育,與全球教育發展趨勢相呼應。亞洲教育論壇把政府、民間力量聚集起來,形成一個穩定的亞洲教育對話與磋商機制,有利于亞洲教育成果經驗、資源的交流與共享,提升亞洲在全球的整體競爭力。中國協同各方充分發揮亞洲教育論壇的作用,進一步擴大其在亞洲乃至世界教育領域的影響,真正實現論壇“架起亞洲教育合作橋梁”的宗旨,促進亞洲教育發展,中國在亞洲教育領域的話語權日益彰顯。
中國借助亞太經合組織、G20、亞洲教育論壇等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平臺與機制介入全球教育事務,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實踐場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提供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智庫、非政府組織和企業既是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行為體,也是建構全球教育話語權的多元主體。非政府主體的介入可以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推動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主體多元化與決策科學化,豐富中國全球教育話語權主體的多元性,增進話語形式的多樣性。
教育智庫是對國家教育重大戰略及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研究與咨詢的專門機構。教育智庫發揮公共外交功能,與國外機構進行教育交流與合作,共同開展聯合研究與咨詢,與世界分享中國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經驗,可以推動中國與世界的溝通與理解,塑造中國教育國際形象。教育國際形象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歷史、教育思想、教育文化及師生風貌等在國際社會的總體印象。教育智庫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是塑造國家良好教育國際形象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對智庫建設的高度重視,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等為代表的一批官方、高校、民間的教育智庫積極發揮公共外交功能,與眾多國家及國際組織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積極為全球教育活動貢獻智慧,在對外交往活動中塑造了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良好國際形象。智庫作為對未來負有預見性責任的專門機構,尤其要通過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對未來不確定性問題的前瞻性、預測性研究,共同努力將不確定的因素轉化為確定因素,將確定因素更多地轉化為積極正面的因素。[19]中國的各類教育智庫通過與各國機構、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等行為體開展合作、舉辦國際研討會、國際論壇、參與全球教育問題研究、發布全球教育相關主題研究報告、組建聯盟等形式,將中國及全球教育領域諸多的不確定性漸進地轉化為確定性或積極的正面因素,從智庫層面塑造了中國教育國際形象,增強了全球教育話語權。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及國家治理體系的變革,非政府組織正逐漸壯大,并參與到全球教育治理之中,與政府部門形成重要的互補關系,成為中國開展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行為體。非政府組織是在地方、國家或國際層面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的自愿公民組織,非政府性、非營利性、公益性是其共同特征。在全球治理層面,非政府組織面對的主要是全球性問題和全球治理公益性議題[20],傳播公益性價值,與主權國家、跨國企業互為補充,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的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組織、發展中國家的公益組織合作開展與教育相關的國際發展項目和國際人道救援,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傳播公益性價值的重要力量。中國扶貧基金會是中國扶貧公益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扶貧公益組織之一,2005年開始對外援助,2009年成立國際發展項目部開展國際項目援助,先后對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的1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援助項目,涉及包括國際饑餓兒童營養餐、大學生資助、移動學校等教育項目[21],有效地傳遞了中國教育減貧經驗,傳播了中國教育思想與理念,在受助各國中產生了積極反響。中國的非政府組織開展各類教育公益項目、合作交流活動等,具有非營利性和廣泛的社會效益性特點,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教育的發展,為增進中國與各國民心相通作出了積極貢獻,充分傳播了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公益性價值。
全國教育話語權的塑造一定程度上要以教育創新能力為依托。企業是教育創新的領導者,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加速,為了營造適宜的社會環境,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公益性教育創新活動成為內生性需求。21世紀以來,中國企業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引領全球教育創新的活動呈上升趨勢,如完美世界、海航集團、華為等。2018年,完美世界與南非及中國高等職業院校共同倡議發起成立“中國—南非職業教育合作聯盟”,通過自身豐富的資源優勢及校企合作經驗,與中國和南非高校、企業開展交流合作,為中國和南非學生提供人文交流、實習實訓的機會,發揮教育培訓在兩國人文交流和社會發展中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夯實兩國關系的社會和民意基礎。海航集團積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me)等機構合作,改善亞非地區教育狀況。海航集團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與國際航空業之間的“凝聚愛心”項目[22]、亞非婦女及女童教育保護項目、敘利亞難民救助、海地兒童救助、加納學校營養餐計劃、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高等教育援助項目、促進中非文化交流等,積極履行全球公民的責任,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也擴展了中國在全球教育領域的話語權。
華為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教育領域提供信息技術設備,培訓相關人才,推動各國教育發展與教育公平。2018年,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相關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大學合作,在南非信息化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推出有關ICT 學院項目合作計劃,利用自身行業優勢為全球培養信息技術人才。截至2023年,華為ICT學院已覆蓋110多個國家,建立2600多所ICT學院,擁有1.1萬名教師,每年培養20萬名學生。[23]華為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UNESCOICHEI)是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雙方在非洲、亞太地區和中東歐的教育事務方面開展了合作。合作領域涉及高等教育創新、非洲ICT人才培養和人工智能等。[24]高等教育治理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積極作用[25],華為開展的治理活動促進了非洲高等教育創新,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4作出了貢獻。華為還實施了“全球數字包容計劃”(TECH4ALL),平等優質教育是其四大領域之一。華為通過“未來種子計劃”已幫助超過108個國家的3萬多名學生提高了數字技能。[26]華為以長期積累的產品和技術為基礎,聯合國際組織、教育機構和相關伙伴共建人才生態系統,逐步形成領先開放的全球人才培養體系,為推動全球數字化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發揮了企業引領全球教育創新與發展的獨特價值。
可見,中國企業以自身行業特色及前沿科技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這是中國企業科技和軟實力不斷增強的體現,展示了中國企業的教育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全球教育話語權塑造維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優勢。
中國通過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塑造全球教育話語權的理念、組織、制度、機制迭代升級,能力持續增強,治理成效顯著。當前,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主體走向多元化,體系與能力漸趨完善,涉及教育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在拓展,中國的全球教育話語權日益彰顯。這既是中國全球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科技、人才等因素合力的結果,彰顯了中國攜手全球各國及組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與生動寫照。隨著新時代中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戰略的推進,時勢對中國的全球教育話語權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球教育話語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中國在教育理念與思想引領、全球教育規則與標準制定、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全球教育公共產品供給等維度持續加強能力建設,發揮中國在全球教育治理進程中的多元化與廣泛性角色,有效提升全球教育話語權,為加快建成教育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