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鄒引明(1990—),工程師,研究方向:瀝青路面施工技術。
摘要:受氣候及交通量的影響,SBS改性瀝青路面易出現水損害、裂縫等病害,對此,文章研究了纖維類型(玄武巖纖維、聚酯纖維和木質纖維)、長度及摻量對SBS改性瀝青混合料低溫及水穩定性能的影響,并對相關因素(纖維類型、長度及摻量)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結果表明:推薦纖維為玄武巖纖維,推薦長度為18 mm、摻量為3.5%,基于灰關聯瀝青混合料低溫及水穩性能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為纖維類型>長度>摻量。
關鍵詞:纖維改性;SBS改性瀝青混合料;灰關聯分析
中圖分類號:U416.03
0 引言
由于我國早期瀝青路面設計并沒有考慮地域、氣候差異的不同,部分地區的瀝青路面出現了水損害、裂縫等病害,導致道路使用壽命大幅度降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有學者嘗試在SBS改性瀝青中添加不同類型的纖維來進一步改善其性能[1]。纖維能夠與瀝青形成良好的界面粘結,增加瀝青的黏度和稠度,提高瀝青混合料的粘聚力和內摩擦力,從而改善其使用性能[2]。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探討了不同類型的纖維對瀝青和瀝青混合料性能的影響,Wang S等[3]探討不同長度及摻量的玄武巖纖維對瀝青混合料性能的影響,通過流失率試驗、坎塔布羅磨損試驗、凍融劈裂強度試驗,確定了最佳的纖維長度為12 mm和摻量為3%。Zhao H等[4]通過室內試驗綜合評價玄武巖纖維對瀝青混合料路面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玄武巖纖維可以顯著提高瀝青混合料耐高溫性能、耐水敏感性和抗疲勞性能。Yuan xun等[5]分析了不同應力水平下,摻加玄武巖纖維瀝青混合料與未摻加纖維瀝青混合料的殘余模量和疲勞損傷,結果表明,摻加玄武巖纖維瀝青混合料的殘余模量均高于未摻加纖維瀝青混合料,且疲勞損傷較低。由上述研究可知,目前大部分研究是針對普通瀝青或其他改性瀝青,而針對SBS改性瀝青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類型的纖維(玄武巖纖維、聚酯纖維和木質纖維)對SBS改性瀝青混合料性能的影響,并探討纖維的種類、長度、摻量對瀝青混合料性能的影響機理。
1 工程概況
河北某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長期受到降雨沖刷、低溫凍融等作用,以往道路采用普通瀝青混合料路面結構,由于水穩定性和低溫抗裂性較差導致路面發生水解剝落、裂縫擴展等病害。因此,為了適應工程所在地的氣候和地質條件,決定對該項目高速公路瀝青上面層采用AC-13型纖維改性SBS瀝青混凝土,項目道路各結構層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2 原材料及級配設計
2.1 原材料
為了研究纖維增強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在項目工程道路面層的路用性能,本文在實驗室內選用了以下3種不同類型的纖維作為改性劑。
2.1.1 力學性能對比
纖維力學性能的優劣直接影響SBS改性瀝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本文對3種纖維力學性能進行對比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玄武巖纖維力學性能最佳,其中木質纖維、聚酯纖維、玄武巖纖維斷裂強度分別為254 MPa、760 MPa、3 254 MPa,玄武巖纖維斷裂強度是木質纖維的11倍左右,是聚酯纖維的4倍左右。
2.1.2 熱穩定性
為了保證纖維在瀝青混合料中的有效作用,纖維應具有足夠的熱穩定性,瀝青混合料的拌和溫度應控制在150 ℃~180 ℃,因為纖維應能夠耐受200 ℃以上的高溫環境,否則,若纖維在高溫下發生分解或變形,會導致瀝青混合料的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和環境適應性能下降。為研究3種纖維熱穩定性,本文選擇纖維放置180 ℃的烘箱中10 h,對比前后質量損失情況,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玄武巖纖維熱穩定性能最佳,其中玄武巖纖維、聚酯纖維、木質纖維質量損失率分別為3.6%、7.8%、26.1%,玄武巖纖維質量損失率最低,說明高溫條件下,玄武巖纖維熱穩定性最佳。
2.2 級配設計
經確定AC-13型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各種集料的取值范圍,設計級配如表4所示。
3 不同類型纖維對SBS改性瀝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3.1 試驗方法
3.1.1 彎曲梁試驗
按照《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程》(JTG E20-2011)(以下簡稱《試驗規程》)中《彎曲梁法測定改性瀝青低溫性能》的規定,使用萬能試驗機測定瀝青混合料的彎曲應力σ和彎曲應變ε。
3.1.2 凍融劈裂試驗
按照《試驗規程》中《凍融劈裂法測定瀝青混合料水穩定性》的規定,使用萬能試驗機測定瀝青混合料在凍融循環后的殘余強度RCS和殘余強度比RSR。
3.2 試驗結果分析
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彎曲梁試驗及凍融劈裂試驗結果如表5及圖1所示。
由圖1可知:
(1)同一纖維類型下,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彎曲勁度模量和殘余強度比隨著纖維摻量的增加呈上升趨勢。具體來看,當瀝青混合料使用長度為18 mm的玄武巖纖維時,隨纖維摻量逐級遞增,其彎曲勁度模量分別增加了18.64%、9.39%、1.49%,其殘余強度比分別增加了5.46%、1.51%、0.21%,因此彎曲勁度模量和殘余強度比增加幅度隨纖維摻量的增加呈衰減趨勢,繼續增加纖維摻量對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提升幅度較小。這是因為纖維能夠與瀝青形成良好的界面粘結,增加瀝青的黏度和稠度,提高瀝青混合料的粘聚力和內摩擦力,從而抵抗水對瀝青混合料的侵蝕以及低溫對其的破壞變形。同樣,其他纖維類型的瀝青混合料彎曲勁度模量和殘余強度比也遵循此規律。因此纖維摻量不能使用過高,應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2)同一纖維類型下,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彎曲勁度模量和殘余強度比隨著纖維長度增加呈上升趨勢。具體來看,當瀝青混合料使用3.5%的玄武巖纖維時,隨纖維長度逐級遞增,其彎曲勁度模量分別增加了19.54%、30.72%,其殘余強度比分別增加了33.04%、62.51%,因此彎曲勁度模量和殘余強度比增加幅度隨纖維摻量的增加呈上升趨勢,繼續增加纖維長度能進一步提升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這是因為隨著纖維長度的增加,纖維在瀝青混合料中起到了更強的吸附、穩定、橋接和加筋作用,使瀝青混合料性能得到提升。同樣,其他纖維類型的瀝青混合料彎曲勁度模量和殘余強度比也遵循此規律。因此可以通過增大纖維長度來提升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3)同一纖維長度及摻量下,不同纖維類型對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優劣影響為玄武巖纖維>聚酯纖維>木質纖維。具體來看,當使用3.5%的18 mm纖維時,玄武巖纖維彎曲勁度模量較聚酯纖維與木質纖維分別提升了8.54%、12.98%,殘余強度比分別提升了6.69%、11.12%。這是因為玄武巖纖維具有較高的強度、剛度和耐熱性,可以提升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3.3 灰色關聯分析
本節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影響SBS改性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試驗因素進行重要性分析,即對相關因素(纖維類型、長度及摻量)進行灰色關聯分析,對關聯因子重要性進行量化排序,得到關聯系數結果。計算步驟如下[6-7]。
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計算差數列:
計算灰色關聯系數:
式中:Δmax、Δmin——序列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ρ——分辨系數。
計算灰色關聯度γ0i:
彎曲勁度模量、殘余強度比與各影響因素灰色關聯系數及分析結果如圖2及表6所示。
由表6及圖2可知:3種因素(纖維類型、長度及摻量)對SBS改性瀝青混合料低溫及水穩定性能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纖維類型>長度>摻量。由此可知,改善纖維類型瀝青混合料性能得到提升,這是因為纖維能夠與瀝青形成良好的界面粘結,增加瀝青的黏度和稠度,提高瀝青混合料的粘聚力和內摩擦力。由此可知,為提高SBS改性瀝青混合料低溫及水穩定性能應選擇玄武巖纖維且適量增加其長度。
4 結語
(1)SBS改性瀝青混合料低溫抗裂性能及水穩定性能隨著纖維長度及摻量的增加呈上升趨勢,且3種纖維類型對瀝青混合料性能優劣影響為玄武巖纖維>聚酯纖維>木質纖維。
(2)綜合考慮SBS改性瀝青混合料低溫及水穩定性能,推薦纖維使用玄武巖纖維,推薦長度使用18 mm,推薦摻量使用3.5%。
(3)3種因素對于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響順序是纖維類型>長度>摻量。
參考文獻:
[1]Etin A,Evirgen B,Karsliolu A,et al.The Effect of Basalt Fib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Stone Mastic Asphalt[J].Periodica Polytechnica Civil Engineering,2020,65(1):299-308.
[2]王小杰.玄武巖纖維改性瀝青混合料的試驗及應用[J].中國公路,2021(11):142-143.
[3]Wang S,Kang A,Xiao P,et al.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Chopped Basalt Fib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J].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9(6):1-12.
[4]Zhao H,Guan B,Xiong R,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Basalt Fiber Reinforced Asphalt Mixture[J].Applied Sciences,2020,10(5):1 561.
[5]Yuanxun Zheng,Yinchun Cai,Hongyuan Fang,et al.Fatigue property of basalt fiber-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under complicated environment[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材料科學英文版),2014(5):996-1 004.
[6]張 偉,張 釗,曹 暉,等.表面預處理PVA纖維改性瀝青的高溫流變特性[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22,39(4):409-416.
[7]張 航,凌天清,王學武.鹽凍融循環條件下復合纖維改性瀝青混合料耐久性能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9(9):88-9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