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淑音,藍 剛
(1.廣西桂禹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南寧 530023,2.廣西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南寧 530023)
廣西自古就利用天然河道連通解決水運、分洪、灌溉、供水、生態問題,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公元前214年修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不僅連通了湘江與漓江,更在于其連接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改變了中國自然水系的格局,發揮了更多區域間經濟、政治、文化融合方面的作用。唐宋以來,廣西修建了桂柳運河。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了大藤峽水利樞紐、百色水利樞紐、巖灘水電站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蓄、引、提、調工程相結合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已在建各類灌區近5萬座,其中馱英水庫及灌區、百色水庫灌區等大型灌區15 座,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597 萬畝,基本覆蓋全區各市縣;建設西江干流治理工程等江河堤防5 646.6 km,海堤1 209.5 km,結合西江龍灘水庫、郁江百色、老口水庫等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設,主要江河防洪體系初步建立;以西江、郁江、柳江等“兩橫八縱”自然河流水系為基礎,引調水工程為通道,供水管渠為脈絡,控制性調蓄工程為節點的廣西水網“綱、目、結”格局初步形成。
廣西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 901.1億m3,居全國第三;人均水資源量3774 m3,約為全國人均的1.9倍;單位國土面積水資源量80 萬m3/km2,約為全國平均2.7倍。全區集水面積50 km2及以上的河流有1350 條,總河長52 386 km,河網密度0.22 km/km2,約為全國平均的1.4倍。
廣西水系密布,區內河流分屬珠江流域、長江流域、桂南沿海諸河和紅河流域四大流域,其中珠江主流西江橫貫全區,是連接滇桂黔、通往粵港澳地區的“黃金水道”,在我區境內流域面積為20.24萬km2,占廣西國土面積的85.4%,占珠江流域總面積的44.5%。廣西地處珠江流域西江中上游,是珠江流域的主要產水區,河川徑流豐枯影響著珠江三角洲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防洪和供水安全。
在桂林市漓江風光帶漫步,去南寧市那考河濕地公園賞花,到會仙濕地公園欣賞晨霧,近年來,廣西充分發揮山清水秀生態美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基于廣西山形水系脈絡和生態空間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治理,推動治水與治山、治林、治草、治岸、治濕、治海高效結合,強化山地丘陵區水源涵養保護和石漠化綜合治理,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強化河谷平原區節水減污,改善水體環境質量;強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提升河湖水域岸線區水動力條件和水生態功能;維護河口濕地區河口生物多樣性,新增全州天湖國家濕地公園、灌陽灌江國家濕地公園等多個跟水利有關的網紅打卡地,治水與造景相得益彰。
廣西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年內分配及年際變化不均衡,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存在區域性、季節性缺水現象。特別是桂中、桂西北、左江“三大旱片”多處于流域分水嶺地帶。沿海地區以獨流入海河流為主,源短流急,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差,存在較嚴重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北海市等地已成為地下水超采重點區域。僅靠節水和進一步開發當地水資源,已不能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
廣西地處南方豐水地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發展水經濟具有資源稟賦良好的先天優勢,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后,河湖面貌不斷改觀,水生態水質不斷向好,為水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條件。目前,廣西水力資源蘊藏量約1751萬kW,其中可開發約1418萬kW。由于廣西的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水平較低,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處于全國較低水平。新時期,廣西應根據其水資源稟賦特征,立足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定位,加大水資源利用相關科技投入,推動全國水上運動中心、綠色生態養殖、綠色水電、飲用水產業、水旅產業、涉水工業等業務,助力我區水經濟發展高強度、高效率、高水平推進。
圍繞國家水網建設要求和總體布局,立足廣西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配置,結合廣西水網建設基礎和特點,以西江、郁江、柳江等自然河流水系為基礎,科學推進工程規劃建設,加強廣西自治區級水網與國家骨干水網、市縣區域水網以及相鄰省份水網的相互銜接,推動三大水網功能之間、水網與水電、內河航運等協同融合,推動實體水網與數字水網協同融合,形成以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平陸運河、湘桂運河等骨干輸配水工程為通道,以區域河湖連通和供水渠管為脈絡,以大藤峽水利樞紐等控制性調蓄工程為節點,綜合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保護修復等功能,強化水網智慧化建設,構建“兩橫八縱、六河連通,引補相濟,調蓄結合”的廣西水網主骨架,逐步形成廣西水網“一張網”,實現水資源統籌調配、互濟互通,洪水排泄通暢,水生態環境改善。
到2035 年,基本建成“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現代廣西水網體系。全區1~5 級江河堤防達標率提高至90%以上,新增防洪庫容30 億m3以上;骨干水網水流調配率提高至65%,新增供水能力80 億m3以上,城鄉一體化供水覆蓋率提高至85%以上。治水體系基本完善,區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應急能力明顯增強;水生態保護治理格局持續優化;水網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各層級水網高效協同融合,現代水網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1)加強水網支撐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實施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平陸運河等人工輸配水及水運骨干通道,實現自然水系有效貫通,統籌航運用水、城鄉供水、灌溉補水以及水環境改善等需求,充分發揮水網工程綜合效益,更好服務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實施南盤江調水、湘桂運河,推進西江、郁江、柳江、桂江等具有水運功能的骨干天然河道多通道協同建設,加快完善廣西水網“兩橫八縱,六河連通”主骨架,探索積累水網融合發展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2)加強水網支撐工業振興。按照全區工業園區布局、用水量增長趨勢和當地水資源稟賦,因地制宜蓄引提調,實施新建重點水源、區域引調水、產城一體化聯網供水、工業園區獨立供水工程等供水保障工程,提升工業園區供水保障能力,基本實現全區工業園區穩定可靠水源全覆蓋。圍繞廣西沿邊臨港產業園區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及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打造產業二次轉移目的地,滿足當地發展石化化工、化纖紡織服裝、新能源材料、電子信息、光伏組件等重點產業鏈條用水需求。
(1)加強水網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立足糧食安全生產和耕地保護需求,推進新建大型灌區建設、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改善灌溉條件;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畝均產量,實現全區耕地有效灌溉率、畝均糧食產量趕超全國水平;重點滿足桂中盆地、南流江三角洲、潯郁江平原、桂北、右江河谷、桂西南等6大農業主產區和柑橘、香蕉、荔枝、芒果等多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六主多區”農業發展空間用水需求,助推廣西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強區。
(2)加強城鄉供水安全。實施長塘水庫等新建水源建設,加強水源聯網聯調、互聯互備,完善城市水源布局和供水網絡,形成多源保障的供水保障體系。以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規模化為方向,推進城鎮供水向農村延伸,實施一批新(改、擴)建規模化供水工程,提升城鄉一體化供水覆蓋率,打通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提高干旱或特殊時期城鄉供水抗風險能力。
推進綠色水網建設。立足廣西山形水系脈絡和生態空間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充分銜接“三區三線”劃定、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紅線等成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治理。強化山地丘陵區水源涵養保護和石漠化綜合治理,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強化河谷平原區節水減污,改善水體環境質量;推動珠江—西江千里綠色生態走廊等生態廊道建設,提升河湖水域岸線區水動力條件和水生態功能;實現我區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位于全國領先水平,進一步擦亮“廣西山清水秀生態美”金字招牌,筑牢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強化區域水網互補。立足左右江革命老區、桂西北大石山區等沿邊、少數民族聚集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差,桂中桂東沿江區水源單一、過境水豐富、洪澇災害威脅大,桂林生態走廊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等區域特性,按照人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的原則,適度超前進行水資源優化配置,以桂西北供水保障工程、桂林水資源配置提升工程等水資源配置及引調水工程為骨干,以區域內水庫、大中型灌區為節點,以城鄉供水管網及河湖溝渠為紐帶,加快建設多源相濟、豐枯調配、循環通暢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1)強化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以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獨流入海河流等流域為單元,以城市等為主要保護對象,統籌洪澇水蓄泄關系,實施洋溪水利樞紐、勒馬水庫等一批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實施那板水庫、鳳亭河水庫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推動平陸運河分洪工程等骨干排洪通道建設,全面提升江河蓄洪行洪能力,及時有效消除風險隱患,提高應對洪澇災害能力。
(2)強化重點工業園區及重要基礎設施防洪安全保障。依托防城河、欽江等主要支流及獨流入海河流治理,保障沿河分布的重點工業園區達到20年及以上防洪標準;對于交通、電力、工礦企業等重要基礎設施,其防洪安全保障應按照當地防洪規劃要求做好建基面設計以及路基、橋涵、隧洞等防洪水位設計。
(3)強化農村及重要農田防洪安全保障。以流域為單元,逐流域規劃、逐流域治理、逐流域驗收、逐流域建檔立卡,統籌推進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實現“治理一條、見效一條”,推動沿河鄉鎮達到10 年一遇防洪標準,農村以及重要農田達到5 年一遇防洪標準;繼續實施重點山洪溝治理,加強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提升山洪災害防御能力,及時有效消除山洪災害等突出風險隱患。
(1)加強區域引調互濟。圍繞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等重點特殊區域特點及用水需求,在包括平陸運河經濟帶在內的北部灣城市群區域,建設平陸運河、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推進那垌水庫等骨干水源工程,開發第二水源互為備用,實現北部灣沿海地區生產生活用水常備結合;在珠江—西江經濟帶等桂中桂東沿江區,實施岑溪市水資源配置工程、沙埔河水庫等水源工程,擴大沿江取水設施供水能力;在左右江革命老區、桂西北大石山區等沿邊、少數民族聚集區域,實施桂西北供水保障工程,提升沿邊地區供水能力,推進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在桂林生態走廊區,推進桂林水資源配置提升工程前期工作,推動研究古桂柳運河、湘桂運河連通珠江、長江流域,保障重點特殊區域供水安全。
(2)加強城市供水保障。圍繞城市水安全供水保障需求,實施長塘水庫工程,謀劃推動伶俐水庫、屏山水庫、蕉林水庫等水源工程,續建新建擴建一批小型水庫及區域內引提水工程,形成覆蓋全部縣級行政區城區,全面實現雙水源或多水源供水、常用和應急相結合且具備調蓄能力的供水保障體系,構件更高保障水平的城市安全供水格局。
(3)加強園區供水保障。圍繞沿邊、臨港等區域重點產業園區用水需求,實施平陸運河經濟帶供水工程、黎塘工業園區清水河提水工程、南寧市賓陽供水工程等產城一體化聯網供水工程、工業園區獨立供水保障工程,全面保障自治區B類及以上產業園石化化工、化纖紡織服裝、新能源材料、電子信息、光伏組件等產業供水需求。
(4)加強農村供水保障。以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規模化為主要發展方向,分類更新改造和提標升級一批供水工程及管網;在有條件地區,推進城鎮供水向農村延伸,挖掘城鎮水廠供水潛力,推進水廠聯通并網,擴大規模化供水范圍,推進農村供水與城鎮供水同標準、同保障、同服務;實施一批新(改、擴)建規模化供水工程、小型供水工程、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更新改造工程;強化水源和供水水質檢測監測,健全完善農村供水管理體制機制,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1)推進新建大型灌區建設。根據農業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分布特點和灌溉需求,按照現代化灌區“用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建設要求,新建大藤峽水利樞紐灌區、龍云灌區、下六甲灌區、邕北灌區、平陸灌區等一批現代化灌區,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夯實廣西糧食安全基礎。
(2)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按照實施深度節水控水的要求,推進五化灌區、洪潮江水庫灌區、右江灌區、合浦水庫灌區、青獅潭灌區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持續開展長歧、總江水閘等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適時實施大任水庫、鯉魚灣、周家、新灣等一批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善灌排骨干工程體系,創新并推廣高效節水新技術新機制,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糧食生產保障能力。
(1)加強重點流域水生態修復治理。以“流域—河流廊道—河段”為單元,統籌水流連續性、空間完整性和水體功能多樣性保護要求,分流域、分河段、分類型實施漓江河湖生態修復,開展北部灣重點獨流入海河流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和古桂柳運河生態修復等前期工作。開展流域面積1000 km2以上的81 條河流水域岸線空間清理整治。分區分類確定河湖生態流量目標,嚴格生態流量監管;強化跨市縣河流水資源統一調度,實施流域用水總量控制和主要斷面下泄流量水量控制。推進水電站清理整治和綠色小水電站建設。
(2)加強城市水生態修復治理。對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按照“水量保障、水質合格、監控完備、制度健全”的目標,圍繞“劃、立、治”重點任務,實施“一源一策”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繼續建設崇左市城區生態水系修復工程、賀州市水環境治理與城市綜合發展項目。對南寧、桂林、梧州、北海等其他重點城市和縣區,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和生態修復工程,對城區內河湖采取截污納管、清淤疏浚、河道生態整治及生態補水等措施,維護健康水生態和宜居水環境。
(3)加強農村水生態修復治理。以桂林市興安縣、陽朔縣、全州縣,賀州市八步區,北海市合浦縣,貴港市覃塘區等全國試點縣以及柳州市三江縣、崇左市扶綏縣、玉林市北流市、桂林市龍勝縣、河池市宜州區等自治區試點縣為代表,通過水系連通、清淤疏浚、堤岸生態化改造、生態修復及濱水綠道等建設和保潔管護等綜合措施,推進水美鄉村建設。以桂西北石漠化區等為重點,因地制宜推進坡耕地、淤地壩、侵蝕崩崗治理等工程,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治理效益。以流域或片區為單元,統籌配置溝道治理、生物過濾帶、水源涵養、封育保護、生態修復等措施,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
推進數字孿生建設。基于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廣西水利“一張圖”;推進漓江、郁江邕江段等數字孿生試點建設,通過智慧化模擬,支撐水網全要素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分析,提高水網防洪、供水、生態等綜合調度管理水平,完善水網調度指揮體系。建立健全水網監測感知體系,推進廣西水文基礎設施、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設施、小型水庫雨水情測報及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建設,完善水網監測體系;形成“監測一張網、數據一個庫、設施一張圖、管理一平臺”的智慧水利網。
(1)推進水網與多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掘水網工程的外溢效益,探索推動“水利工程+”模式,對具有城鄉供水、水力發電、文化旅游等經營功能的水利工程,探索通過合理確定水價、電價和開發經營權等方式取得投資回報;對缺乏經營功能的防洪治理、水生態修復、灌溉等公益性或準公益性水利工程,通過整合、優化等方式,將工程與土地開發、新能源開發利用、文化旅游、生態凈水漁業、灌區“旱改水”等進行多形態、多業態組合,實行綜合開發利用,實現共贏開發。
(2)創新水網建設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自治區級水利發展投資平臺主力軍作用,鼓勵市縣相應組建或確定市縣級水網承接主體和平臺公司,積極探索投建運營一體化建設管理模式。健全水網良性運行機制,提高水網運行效率和效益;研究建立水網運行調度管理等制度體系,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加快水權水市場改革與水網供水價格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促進水資源節約和水利工程良性運行、與水利投融資改革相適應的水價形成機制。完善水網工程運行管護常態化機制,積極推進管養分離,促進管理專業化、標準化。深化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探索集中管理模式,促進工程良性運行。
水是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是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的重要舉措。本文立足新發展階段,從地理區位、自然本底條件、水網骨干構架等方面總結了“壯美廣西”現代水網的建設基礎,多角度剖析了廣西水網建設的優勢與特色,詳細闡述了“壯美廣西”現代水網先導區的建設思路、目標任務和重點突破方向,提出防洪排澇網、城鄉供水網、農業灌溉網、水生態修復網和智慧水利網“五網”共建的實施路徑,推動五網合一、一網多能,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水網智能化水平,各層級水網高效協同融合,形成示范效應突顯、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