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校園欺凌”等話題屢上熱搜,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的、獨特的,都應得到平等的尊重;每一個主體都是獨立的、自主的,都應享有基本的權利。隱私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生命健康權、生存發展權、社會參與權等公民權利的保護、張揚和行使,就像一把成長之路的“保護傘”,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保障我們的精神自由,捍衛社會的發展正義。
日常生活中,面對來自他人的強勢侵犯,你是否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否勇于發出求助信號?能否為維護自己的權利而抗爭?你如何看待人際交往中的底線和邊界?走近小明的生活故事,聽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吳革律師為我們答疑解惑。
場景11 爸爸非要給我報不喜歡的興趣班,怎么辦?
場景22 我做完作業想出去運動,媽媽不同意,怎么辦?
場景33 真煩,媽媽偷看我的微信聊天記錄,還用我的口吻回信息。
場景44 糟糕,被同學鎖在廁所里了,怎么辦?
場景55 被高年級同學盯著要錢,不給還挨打,好害怕!
場景66 唉,又被罰站,太丟人了。
場景77 照片被惡意“改造”,要忍著嗎?
場景88 同學發朋友圈,給我實名編了很多“丑事”,怎么辦?
場景99 玩游戲時平臺讓我填家庭住址,要填嗎?
不做侵犯別人權利的事,向侵犯我們權利的人說“不”!
如何從責任年齡界定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還是刑事責任?
《民法典》關于民事行為能力的相關規定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刑法》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相關規定
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當未成年人沒有達到刑法規定的相對應刑事責任年齡時,不需要承擔相關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