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蘊
在湖南會同的大山深處,春天的田野猶如一幅畫卷,展現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春風輕拂,金黃色的油菜花如海浪涌動。小小少年們手持風箏,吟誦著新學的詩篇,在廣袤的田野中自由地穿梭。每當靈感萌發,少年便席地而坐,將詩句記錄在風箏上,讓這些童真的詩歌,隨著風箏一同在天空中翱翔。這就是粟裕希望小學田野詩班的同學們和李柏霖老師的日常。
少年的詩
陶紹焜:我喜歡寫詩,記錄下開心的事和難過的事,以后我想寫更多的詩。
鞋
我每次出門
都會把鞋弄得臟兮兮
回家洗鞋
我總會把它們洗掉一層皮
就這樣
我的鞋越來越瘦
而姑姑幫我洗
它們就不會掉皮
她像對家人一樣撫摸它
龍夢瑤:通過寫詩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現在我眼中的世界像一本知識豐富的書。
英雄
知道嗎?
我在夢里做英雄
我建一座給螞蟻住的城堡
養一只比樹還高的貓咪
這都是很酷的事情
別問我為什么能做到
畢竟我的夢里也沒人認識我
梁毓書:爸爸媽媽出去打工的時候,我走在路上,替他們欣賞家鄉的風景。花草陪著我,就像爸爸媽媽一樣。
腳步
我是爸爸媽媽的腳步
他們不在家的時候
我乖乖地
走遍村里的每一條路
這里的詩映照童年
田野詩班的詩篇,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真實而多彩的世界。
清明時節,大家一起探討生命的意義,讓深沉的思考化為詩行,流淌在紙上。中秋佳節,明月高懸,大家一起吃月餅,圍繞團圓的主題抒發內心的情感。有的同學感嘆,為何別人家都能團圓,而他的父親卻不在身邊。
李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鮮活的生活經歷,他們的詩篇正是這些經歷的見證。因此,讓每個孩子寫詩,不僅是記錄生活,更是讓他們用詩意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這個世界。”
“我是真的不會寫!”
寫詩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位剛接觸詩歌的同學因為不會寫,急哭了。
李老師問他:“你想寫什么?它有什么特點?”
“想寫白雞,它的身體像雪一樣白”,同學哽咽著回答,話音未落,眼淚又溢出了眼眶,“我真的不會寫!”
李老師忍俊不禁地安慰他:“沒事兒,你先把這句話寫下來。”
于是,這個同學乖乖照做,一篇題為《不會寫詩》的作品誕生了。
不會寫詩
白雞身體像雪一樣白
……
天哪,我是真的不會寫!
放風箏的少年在成長
有一天,同學們放飛了一只老鷹風箏,大家興奮地牽著線奔跑,試圖讓它飛得更高。當風箏從班級門前掠過,那威武的形象立即吸引了同學們。驚羨的“哇”聲此起彼伏,他們像小鳥一樣歡快地沖出教室、眺望遠方,向著風箏飛舞的方向。此時,追風箏的少年正在寫詩的路上漫漫求索——
有的同學大膽嘗試,以襪子為主人公創作了一篇童話故事。
有的同學性格急躁,通過寫詩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不僅情緒控制能力顯著提升,還找到了夢想——成為一名軍人。
李老師也觀察到,同學們在成長之路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選擇。有的對學習失去興趣,有的對人生感到迷茫。然而,也有人堅定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克服困難,努力創作。
你寫的詩最想給誰看?
大家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柏霖老師是最忠實的讀者。
她不斷鼓勵同學們:“寫詩和人生一樣,都是充滿挑戰的。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充滿自信、努力追尋,就一定能夠走得更遠。”同學們也從中獲得力量,面對質疑時能夠自信的回應:“就算你覺得我寫得不好,但是我覺得很好。”
就這樣,田野詩班的少年帶著些許跌跌撞撞的勇氣,堅定地生活著,書寫著他們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