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夷戎
“氫”車上路,又“氫”又快
2024年4月19日,兩輛以氫為燃料的汽車實現了北京到上海的1500公里長距離運輸測試,這是我國氫能車輛首次大范圍、長距離、跨區域的實際運輸測試。3月21日,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長春完成了每小時160千米滿載運行試驗,首次實現了時速160千米氫能列車的全系統、全場景、多層級性能驗證。列車內置的氫能動力系統為車輛運行提供了動力源。試驗過程中,列車每千米實際運行平均能耗僅為5千瓦時,最高續航里程可達1000千米。與傳統內燃動力市域車輛相比,每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全壽命周期可實現5萬噸二氧化碳減排,相當于5萬輛汽車各開5000千米的碳排放量。此外,由于擺脫了接觸網運行條件的束縛,氫能源列車可以廣泛應用于現存的非電氣化線路區段,大幅提升市域車輛的應用范圍,同時避免了電氣化改造帶來的龐大基建投入和維護成本。
氫能具有能量密度大、獲取方式多樣、制取和使用過程清潔等特點,是國家推進“雙碳”目標落地的重要新型能源選擇。氫燃料電池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排放污染物;使用效率可以達到50%,比內燃機的效率高出很多;燃料電池本身比蓄電池更輕,跟燃油車的加注時間相近;隨著儲氫技術提升,氫燃料電池汽車可以輕松續航500千米。
挑戰和難題
氫能源汽車雖然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優勢,但是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難題。
第一,成本問題。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價格還很高。燃料電池系統包括了電堆、催化劑、壓縮機、儲氫罐等部件,其中催化劑通常使用貴金屬如鉑、鈀等,而儲氫罐也需要高強度、高壓力的材料來保證其安全性。在氫能源汽車無法實現低成本量產的前提下,一般會作為公共服務車輛使用,例如氫能源列車和冬奧會接送選手所用的大巴。
第二,基礎設施問題。目前,全球的加氫站數量還很少,分布也不均勻,往往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或者示范區域。用戶在使用氫能源汽車時會面臨加氫難、加氫貴、加氫慢等問題。
第三,制氫問題。目前,大部分的制氫方式都是通過化石燃料如天然氣、煤等進行蒸汽重整,或者水煤氣變換等工藝來實現的。如果要實現真正的零排放和低碳化,則需要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進行水電解等方式來制取氫氣,這種方法成本較高,還會受到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波動和地域限制的影響。
要想實現氫能源汽車的大規模推廣和普及,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大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降低成本和門檻,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提高用戶的認知和接受度。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氫能源汽車出現在身邊,為我們帶來更加綠色、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你對氫能源汽車有什么看法?你認為它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嗎?
科學小實驗
通過電解水產生氫氣、氧氣,我們可制作出簡易的氫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是一種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它利用原電池的原理,通過電解質,讓氫氣和氧氣發生反應,從而產生電流和水。
準備材料:電解水裝置、學生直流電源、火柴、帶火星的木條、硫酸鈉固體、純凈水
第一步:往電解水裝置中的玻璃管中注滿硫酸鈉溶液。
第二步:關閉活塞,接通電源。仔細觀察,兩個電極上都產生了氣泡。
第三步: 兩支玻璃管液面下降。陰極與陽極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比約為2:1。
第四步: 用燃燒的火柴可以點燃陰極產生的氣體,觀察到氣體燃燒,是氫氣。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陽極產生的氣體,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是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