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
洗衣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當下,很多家務正逐步被智能設施取代。加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收納師、開荒保潔等新職業出現,我們還有必要自己動手去收拾嗎?
莫非,“勞動最有滋味”的觀點已經out了?
先別急著下結論,閉上眼睛回想一下:當你摘下一件剛晾曬好的衣服,將還帶著清香與陽光氣息的衣服折疊好放回衣櫥時,是不是有一種舒心熨帖的感覺?當你從碗柜中拿出一個光潔如新的碗,飯的清香與這只碗共同組成了家的味道和記憶?;蛟S機器和其他人力會方便我們的生活,但實際上,整理和收納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無處不在,而且他們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美學大家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談道:“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已經學會制作石頭項鏈,并且知道了均勻規整的項鏈更好看。”在審美多元、鼓勵“不一樣”的當下,“勻稱”“秩序”“一樣”,同樣也是一種美,而且這種美由來已久。對美的追求,刻在人類的骨子里,或許這正是整理收納的樂趣所在。
整理收納,無疑會使我們的周圍變得干凈??刹灰∏七@份“干凈”,如果不是時常清掃,細菌病毒就會和灰塵同流合污,威脅到我們的健康。對干凈的追求,也是人類的生物本能。
整理收納還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有個成語叫“心靈手巧”,現在許多精細活、手工活被機器取代了,人類的手失去了許多“精細動作”的鍛煉空間。不妨多動動手,刺激大腦的神經元,促進智力發展。
近讀《日常的深處》一書,書中闡釋了“物”與“我們”的關系——你對物的態度,藏著你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我們處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世界,和許多物品的關系都是“匆匆過客”。只有那些被珍視、善待的物品,才能走進心中,成為情感和記憶的一部分。在這種“惜物”的精神之中,我們或許能更好地學會“選我所愛”“物盡其用”“收藏記憶”,以及“斷舍離的藝術”。
自己動手,是自主和自信的重要來源。我們身邊的外物乃至周圍的環境,一定程度上是我們自我的延伸。整理收納,某種意義上,也是收拾自己的心田。從一只筆袋的布局到一個書包的收納再到一間臥室的清掃……從生活點滴做起,體驗干凈整潔帶來的精神享受,每天、每周、每個月都有
所堅持,用雙手在勞動中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小世界。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