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2024年4月15日,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提出,由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牽頭編制的《碳配額抵質押融資實施指南》正式發布,這標志著全國首個碳配額抵質押融資標準在廣東正式落地,有利于推動廣東省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金融、服務產業結構轉型以及金融機構、控排企業綠色發展。
近年來,廣東省生態環境系統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需求,在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學普及、科技幫扶等方面持續發力,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廣州塔是廣州的知名地標,來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而這里也建有一座全國已知最高空氣質量梯度監測網(標準站),24小時運作守護“廣州藍”。放眼全省,廣東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涵蓋空氣、水、土壤、生態、噪聲等要素,全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不斷提升。
為助力美麗灣區建設,生態環境部和廣東省共同打造了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在廣東建設了國內首個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可以對高風險新污染物進行精準識別和管控,還可以針對飲用水源地開展新污染物篩查識別和健康風險評估,有力推動廣東省新污染物治理走在全國前列。
在制造領域,廣東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00多家、綠色工業園區十余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數十家家,綠色制造名單總數居全國首位。眾多廣東企業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于節能減碳的場景中,形成了研發、采購、生產、銷售高效協同的綠色生產體系。
在能源領域,目前廣東全省核電、抽水蓄能、生物質能裝機規模居全國第一,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居全國第二。2023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4億噸,累計成交額63.68億元,繼續位居全國區域碳市場首位。眾多廣東企業協調統籌節能、減排、降碳一體化管理,大力推進清潔能源供應,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舉目展望,到2030年,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五大產業集群將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構建綠色增長新引擎,鍛造綠色競爭新優勢,廣東必將跑出新質生產力發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