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鳳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是實現不同國家人們的正常交流。英語聽力不僅是英語測試的需要,還是實際應用英語知識和英語綜合能力的體現。學習策略和技巧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的新領域,分析近年來學者對英語聽力策略的研究成果,發現研究對象大多為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生,聚焦認知與元認知策略的研究,存在系統性和全面性不足的缺陷。“雙減”背景下,研究提升小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策略,不僅能夠在理論上完善英語學習和聽力學習策略的理論內涵,還能夠為學生的英語聽力學習提供參考,從而促進其英語聽力水平的提升。
聽力作為日常生活交流的核心與載體,其水平決定個體的語言整體發展水平。聽力除了是一種語言技能外,還是一種非語言的認知與社會技能。聽力理解是一個分辨、篩選、整合、記憶、解釋、存儲和預測信息的過程。簡而言之,英語聽力是聽懂以英語作為中介語的口頭交際活動的能力。
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認為,聽力在語言學習中居于首位,在英語學習中應將聽力訓練作為重要任務。聽力與其他語言技能相比,是對語言信息進行解碼和再構建的過程,是將表面信息內化的過程,是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應用的過程(任桂婷 2012)。若想學好英語,需要經歷多次聽力輸入后理解說話者的意思,然后進行語言輸出,從而將正確的英語應用于口語交際。可見,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
語言知識指語音、語調、詞匯及語法相關知識。聽力指通過運用語言知識識別語音信息,對語音信息進行加工。語言知識掌握程度好的學生多以詞組、短語、句型為聽力中的信息單位,而語言知識匱乏的學生則將每個單詞作為信息單位,只能獲取部分單詞。在實際學習中,部分學生缺乏語言知識,沒有掌握單詞的語音與語調、語素的發音要點和部位,存在發音不準的現象,不能掌握連讀、弱讀、省音、失去爆破等發音規則,且語感差,對聽力材料反應遲鈍;部分學生對語法知識掌握不牢,影響理解程度和反應速度。因此,在學習語言知識時,學生要從語音、詞義、語法知識等方面展開學習。
語言學習中的情感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的感情、感覺、情緒、態度等。情感因素包括緊張、焦慮、沮喪等消極情緒,制約英語聽力學習熱情和聽力練習的準確度(許冰潔 2012)。在聽力學習中,部分學生對英語聽力學習缺乏興趣,存在不想聽與不愛聽的現象;部分學生害怕自己聽不懂,擔心聽力和考試成績差,存在焦慮和沮喪等消極情緒,從而制約英語聽力學習效果。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應從以往強調語言知識學習過渡到語言能力培養,從單一學科知識學習轉向更加綜合的跨學科融合(教育部 2022)。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用英語做事,形成英語思維,而不是單純地學習英語知識,訓練語言技巧。王薔(2022)提出以主題為引領,語篇為載體,語言知識為語言要素,文化知識為內容資源,語言技能為途徑,學習策略為具體方法的課程六要素,涵蓋意義內涵及實踐要求。聽力策略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三類。在聽力訓練時,部分學生不會通過捕捉非言語提示、推理、做筆記等檢索信息來解決問題,不會借助上下文推理、發揮聯想等策略處理輸入信息,更不會控制情緒,消除緊張和不安,而是在聽力訓練過程中無從下手,僅依靠“蒙”和“猜”選答案。
學業質量是《課程標準》新增加的內容,目的是給予教學和評價更具體的方向和指標依據,主要包含對英語輸出結果、英語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培養的描述。在具體教學時,教師要特別關注這些要求和指標,因為它是學習效果的要求和體現,也是檢測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
在小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目標幫助他們積累英語知識。教師可以把聽力內容設計成A、B、C 三類,其中A類偏重于綜合能力的運用,C 類偏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和積累,B 類則介于二者之間。這樣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獲得成就感。例如,在講授PEP 6 Unit 3 Last Weekend 中的 Let’s talk 時,教師設計以下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A 類:讓學生自由撰寫Last Weekend 的活動,然后描述;B 類:由兩個學生自由組合表演文中的對話。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要完成前兩類教學活動有很大的難度。為了讓這部分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于是設計了C 類教學活動:能看著課本聽懂錄音,選擇部分片段進行復述。這樣的作業設計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了解所學內容,并從中體會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還能提升其聽力水平。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興趣廣泛,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會增強其學習意愿,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如課前利用兩至三分鐘時間播放一些英文動畫;用錄音機播放一段小對話或故事,以及色拉英語、迪士尼英語、洪恩英語等,在提高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其聽力。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新課程的生成性、建構性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讓他們通過一些實踐型任務鞏固所學知識,鍛煉動手能力,淡化作業痕跡,提高做作業的新鮮感和興趣,間接提升聽力水平。然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學生評價和指導。另外,教師還應嘗試讓學生自己錄音,以提高其朗讀和背誦的興趣,從而提高其聽說能力。
總之,通過有效利用設備,布置實踐型任務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而且能間接地鍛煉其聽力能力。
《課程標準》提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從教師教的角度思考,還要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教師是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語言實踐性活動,也就是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學習和運用語言,真正體現學習過程。另外,教師要設計相應的評價活動,從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及時作出反饋和調整。這些評價活動可以是口頭的,如流利朗讀、表演、復述等,也可以是書面的,如填空、造句、小練筆等。
教學活動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設法尋找與生活的結合點。只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才能使他們感興趣;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是有效的。同樣,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選擇聽力教學內容,并與他們的生活相聯系。例如,教師應引導學生隨時觀察周圍的生活,將與英語有關的歌曲、動畫、新聞等收集起來,形成自己的“聽力百寶箱”。經過一段時間后,讓學生將“成果”拿到班內進行交流評比。這種聽力訓練形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有利于激發他們主動學習英語的欲望,讓他們覺得英語就在身邊,樂意去學,從而提高聽力水平。
在聽力教學中,除了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外,還應注重提升其聽力策略。其一,元認知策略在英語聽力中的應用應從聽前階段、聽中階段和聽后階段入手,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聽力內容,在計劃、監控和評估方面完成對元認知策略的掌握。聽前策略指在聽力活動前的計劃和安排,包括尋找聽力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制訂目標等內容;聽中策略指在聽力過程中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檢驗、預測聽前策略是否有效,此階段的首要任務是集中注意力,同時篩選主次信息和掌握語篇脈絡,并根據敘述語氣掌握語篇內容和說話者的意圖;聽后策略指在聽完錄音后的自我檢測和評估策略,能夠檢測聽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檢測對材料的掌握程度,還包括對聽力策略有效性的評估,注重分析聽力策略的優缺點。其二,認知策略指對聽力材料的認知、理解和提取策略,包括預測聯想、篩選信息、推理與記憶,要求學生著眼于認知結構理論,在了解聽力過程與特點的前提下應用學習策略,注重發展分析、判斷和推理信息的能力,借助所學知識認識和理解未知信息,通過連貫性語感練習和認知推理技能練習,綜合運用精聽和泛聽兩種策略并有所側重、有的放矢(閉富春、黃景文 2015)。其三,情感策略在英語聽力中的應用指學生控制自身情感并確保信息的有效傳遞。情感策略在英語學習中的應用主要體現為學習、求解及調節情緒的策略(李恩亮 2013)。在學習策略方面,可以將合作學習應用到英語聽力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社交技能、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在求解策略方面,學生應主動提問,并和朋友、同學等進行互相交流和學習;在調節情緒策略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聽音樂、聽故事等方式排解緊張、急躁等消極情緒,從而為英語聽力營造良好的情緒氛圍。
英語聽力不僅是英語測試的需要,還是實際應用英語知識和英語綜合能力的體現。在多重因素的制約下,當前小學生英語聽力學習存在諸多問題,要想提升他們的英語聽力水平,應注重積累語音、詞匯、語法等英語知識,以完善的多媒體設備為其聽力學習提供保障,以良好的心態為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同時充分優化聽力策略,發揮對英語聽力學習的促進作用,從而提升他們的英語聽力水平,為其未來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