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溢彩,傅暢梅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沈陽 110136)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深刻地呈現了我國國情與社會主義屬性的共生發展,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順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歷史演進路徑,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不是其他國家現代化道路的簡單套用,而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根據我國具體實際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文明沃土,吸收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借鑒了西方現代化的合理內核。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1]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是以中國共產黨百折不撓的艱苦探索為依托的,無論何時,社會主義本質特征都必須體現于中國式現代化之中。因此,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入探討與詳解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并以此來保證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和深化。
社會主義本質問題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關乎我國未來發展的現實問題。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現代呈現也明確了兩個重要問題,首先是深入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此外也直接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本質有著內在的統一性,主要體現在:
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口規模始終是衡量國家或地區大小的重要指標,也是研究各國發展模式或現代化道路的主要依據。我國人口總數超14億,人口規模巨大,實現現代化道路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創造出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充分考慮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把堅持社會主義本質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和主要路徑,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本質,才能更好帶動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共同富裕”一詞,直觀體現出了社會主義國家對于共產主義事業的終極追求,并通過最為簡單的表述宣示了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人民立場,同時彰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追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意蘊。在堅持社會主義本質的條件下,努力實現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馬克思恩格斯洞察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進路中出現的兩極分化問題以后,以批判的視角闡釋了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020 年底,我國宣布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中國絕對貧困問題,為實現共同富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堅持社會主義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僅僅局限于物質方面,精神富裕也是推進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指標。早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國領導集體就預見了精神富裕的重要性,提出“兩個文明”相協調,既要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也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更要注重二者協調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領導人在“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同發展,為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注入了時代精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也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崇高追求。堅持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我們既要堅持共享發展也要堅持協調發展,在新征程上,實現物質富有、精神富足的高質量發展。
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的回答,在我國的體現就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問題的理論構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高質量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了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注入了新的時代活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而堅持社會主義本質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所以,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不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發展現代化,我們要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在堅持社會主義本質的基礎上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牢牢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共謀人與自然永續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和”文化為我國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自古以來愛好和平的大國風范為現代化建設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基因。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對西方現代化血腥方式的批判與否定。我國不走西方國家殖民、掠奪、戰爭的現代化的老路,而是始終堅持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矢志不渝地踐行和平發展理念,在自身發展中兼顧世界發展。在新征程上,我國順應全球化發展大勢,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
社會主義本質探索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兩條歷史主線,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本質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性和其本質內涵所決定的,因此,在現代化建設歷史進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內在統一性。在理論層面,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并讓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強大的生機活力,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們國家求建設、謀發展,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就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答決定著我們國家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當做觀察和指引我國發展方向的重要理論武器,為了在這片土地上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為了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而不斷探索和奮斗,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最初認識。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所建立的社會主義模式——蘇聯模式,給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可借鑒的經驗。但隨著蘇聯模式弊病的暴露,我國領導人帶領人民果斷地從“學習蘇聯”轉向“以蘇為鑒”。在破除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和歷史局限之后,毛澤東開始從“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本質問題的研究入手,不再局限于對蘇聯模式的照搬照抄,開始結合自身情況自主探索。毛澤東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探索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實行公有制是保障社會公平和防止兩極分化的有效措施。無產階級革命產生的原因就是無產者看到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巨大的貧富差距。所以,為了消除貧困、促進社會公平就只能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第二,發展生產力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水平和發展程度受到生產力水平的直接影響。在探索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清楚地認識到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2]第三,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要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群眾推翻了一直以來壓迫人民、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三座大山”的統治。毛澤東在1955 年7 月所作的《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指出“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逐步地實現對于手工業、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于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的改造,即實行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3]毛澤東同志對“共同富裕”思想的探索是鄧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論的思想源頭,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同志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為后人重新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那一代共產黨人始終在苦苦追尋新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之路。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也經歷了很多坎坷。對于在實踐過程中所出現的得失,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觀點進行正確分析,歸結吸收有利于現代化建設的優點,并深入反思經驗教訓,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和實踐依據,將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思考推向一個更深的維度。他指出,要理解社會主義本質,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除迷信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鄧小平以巨大的理論創新勇氣,在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基礎上又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時代問題。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著名論斷:“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這一論斷的提出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探索的新飛躍,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此外,鄧小平還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本質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維度,我們不能只講一個方面,要把它們聯系起來看。總結過去最主要的教訓我們可以看出,單一強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變革問題,忽視生產力因素的發展會導致國家機器運轉出現嚴重問題。社會主義本質論實際上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我們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僅要聯系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特征,也要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相統一。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4]認真學習和深入理解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對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此基礎上,江澤民進一步指出:“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5]江澤民的重要論述將社會主義本質認識推進到更寬的維度。胡錦濤同志則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6]的重要論斷。這些論述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其基本趨勢是從著眼經濟發展拓展到四位一體協同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新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基本上是以經濟維度為中心,但是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同志在繼承前人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解的基礎上,從經濟維度拓展到多種維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5]習近平同志把黨的領導提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創新性發展。
進入新時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改革發展困難重重,社會治理面臨嚴峻考驗。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黨的領導能力得以充分凸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以充分體現。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堅強的領導核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只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旗幟永遠鮮亮,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得以實現。
2012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考察時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7]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始終堅定人民立場,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責任。”[8]2021年底,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夯實了基礎。真正完成了從以社會為中心到以人民為中心的轉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黨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對“人”作出了基本界定。這里的“人”不是脫離實際的、抽象的人,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是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中國人民。其次,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黨和國家一切事業的基本立場。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史觀,堅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方面面。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10],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社會主義本質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探索的新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的重要論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不斷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深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11]中國式現代化是一代又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兩個結合”,是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先進性與創新性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作用,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而不斷更新,各屆領導人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是在接續的基礎上根據時代和實踐的特點不斷創新發展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新時代,現代化的大背景給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它們共同組成了社會主義本質論這個多層次的統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從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生態五個維度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進行豐富發展,破除了之前領導人的探索大多都局限于經濟領域的桎梏,說明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想要讓社會主義本質付諸現實,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生態文明,尤其是政治領域“最本質特征的論斷”,將黨的領導上升到本質高度,這是前所未有的。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12]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論述,從多維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并且這種新認識是跟隨著我國具體實際不斷深化發展的,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對于具體的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是無法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找到的,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的。如:共享發展、共同富裕、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本質都是在結合時代特征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實際進行創新發展的理論成果。我們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人民立場,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相結合,在對社會主義本質探索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能夠在今天仍然煥發光彩,歸根到底是因為它對于生產資料的性質問題進行了根本上的剖析。在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宏大藍圖下,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實現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在促進物的全面豐富中,不斷促進分配公平、社會公平,從而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建立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基礎之上的,是帶有時代烙印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原則的新的表現形式。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為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日益進入國際舞臺的中央。各種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歪曲和質疑也接踵而至,國內外一些人認為中國走的不是社會主義道路,而是實際意義上的“資本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等等。這些言論顯然是完全錯誤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是一個隨著實踐不斷開展和呈現的過程,社會主義本質在各個時代的表現形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國領導人就實事求是地結合時代特征和實踐發展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時代解讀。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就有理有據地回答了姓“資”姓“社”的問題,破除了姓“資”姓“社”的禁錮,為社會主義本質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土壤。再到如今,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從未停止,雖然在不同時代社會主義本質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是都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在解決自身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中不斷實踐得出的真理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中國發展的唯一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中所包含的科學性、真理性不容置疑,中國的蓬勃發展給那些質疑的聲音致命一擊。
中國式現代化是命運與共的人類現代化新路,充分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高度先進性,并以強大的生命力貫穿于21 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理念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體現我國人民對未來新社會的理想追求,我們要不忘初心,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在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不斷豐富人民生活的精神文明,著力推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歷史意義、世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