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璇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商學院,吉隆坡雪蘭莪州 060100)
作為一種活的思想精神,社會文化觀念一經形成,便塑造著人和人的社會。面對文化領域出現的矛盾和沖突,是守舊還是創新、是保守還是開放、是進步還是蛻變,成為主體參與文化實踐活動過程中必須做出的抉擇。對先進文化的選擇和創造、對正確的文化發展道路的探索和追求、對文化理想的堅守和努力,形成了主體文化向上的心態。社會文化活動過程中,人們只有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儲備積極向上的社會心理動能,才能創造文化人生,匯聚文化發展力量,克服習慣勢力與落后思想的影響和束縛,推動自我與社會的發展進步。
人類通過文化創造的方式超越既有的生存狀態。舍棄現存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前瞻性地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位,引進或創立新的文化要素,改造和革新舊有的文化要素結構,重塑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構成了文化發展的豐富內涵。文化的浸潤和熏陶能夠改變人的精神世界的結構,重塑人的思想和心靈。文化心態折射出人們對文化環境的認同程度。社會倡導和形成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行為偏好、風俗習慣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心態。文化向上反映了主體創造文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凝結為主體追求文化理想的精神性力量。主體通過文化選擇、文化創造,開辟文化發展的道路,實現文化力量的綿延、文化精神的提升、文化道路的拓展。擁有文化向上心態,意味著主體能夠超越現實的羈絆,對現實文化進行反思,從而樹立文化理想,自覺地參與到新的社會文化的創造活動之中。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創新的能力,要求主體形成文化向上心態,擺脫文化上的迷戀和盲從,克服落后文化、反動文化、腐朽文化帶來的有害影響。質言之,累積向上向新的文化能量,打破文化環境的束縛和限制,探求先進文化發展的道路,是發展先進文化、防止文化倒退、培育文化向上心態的實踐基礎。
“文化上的每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了促進文化發展,提高國民的文化素養,必須堅持進步的、積極的、向上的文化價值取向。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價值取向反映到人們的精神和心理層面,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向上的文化心態。當代世界,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催動思想觀念的多元與分化發展,加劇了文化發展領域傳統與現代、民族性與世界性、主權與霸權、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及其相關的認同與排異、固守與創新、沖突與融合之間的矛盾。隨著政治經濟利益格局的重塑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全球化網絡化發展,各種文化之間的高下、優劣、好壞對比更為突出,古今文化之間的傳承創新更為重要,中外文化之間的交融交流交鋒更為復雜。構建社會效益為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體制機制,提供人民群眾期待和滿意的精神食糧,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培育文化向新向上的發展動能。建設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力、說服力、影響力,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抵制資本邏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配,克服錯誤思潮的不利影響,調諧“一元與多樣”“差異與共識”“先進性與廣泛性”之間的矛盾,讓“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必須大力培育全民族文化向上的心態。這是建設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帶領人們創造“更有質量、更有修養、更高尚也更美好的生活”的重要條件。
新中國成立四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發展原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出生機蓬勃的新中國文化,開創了闊步前行的改革開放文化和引領民族復興的新時代文化,開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眼界,拓展了中華文化向上向新的發展空間,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向上心態培育的堅實社會基礎。
經歷新中國建立時期文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懷疑爭論,再到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國力的顯著提升,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華民族走向了文化上的自信和成熟。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在文化建設領域實現了向內與向外兩個方面的開放發展。黨在治國理政的戰略框架設計中,堅持將文化建設納入“五大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把弘揚先進文化與促進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強調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了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動力基因與開放自信的文化心態。面對敵對勢力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黨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掌握了文化領域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塑造了中華民族日益強大的世界形象。隨著綜合國力與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進入了自信綻放的新時代。可以說,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執政自信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在文化自信自強的精彩綻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中國文化“走出去”“引進來”,展現出中國精神生長的恢弘氣度,形成了中華文化前行的強大力量。與經濟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相輔相成,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在不斷探索中取得了顯著成績。1988年,國務院相關部門頒布文化市場建設與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2000 年,“文化產業”一詞首次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寫進《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2002 年11 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要求“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強調處理好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2006 年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2009 年9 月,我國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發展文化產業首次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決策,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統一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來,在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品質、發展文化事業、培育文化產業、改善文化消費、建設文化強國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文化強國、網絡強國、教育強國等重大發展戰略,增強文化、制度、道路、理論上的自信,在東西方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塑造國家形象、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以及網絡空間治理、社會心態培育等方面激發出更加強大的活力,呈現出社會經濟、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適應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總結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強調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統一,提出了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要求,在堅持文化服務經濟建設方針的同時,反復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通過加強政治文化建設與社會輿論引導,清除精神污染,克服虛無主義、消費主義、保守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文化思潮的影響。新世紀以來,黨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認識,提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主要任務、發展途徑,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與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繼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吸收借鑒西方優秀文明成果之間的關系。全黨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進一步形成和深化了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最根本特征”的價值共識。在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進程中,發展黨內政治文化,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構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認可,形成了培育文化向上心態最為可靠的政治屏障。
然而,我國的文化領域依然存在一些有違于文化發展要求的現象和問題。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保守主義、民族主義、虛無主義、犬儒主義等錯誤思潮滋生出浮躁、庸俗、頹廢、偏執等不良的文化形態,社會上存在娛樂至死、精神物化、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等有害的思想文化現象,侵蝕著文化強國的根基,阻礙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社會主體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逐利化、淺表化、短期化的浮躁心態,華而不實,缺乏理性、堅守、踏實和認真干事的從容,制造文化泡沫、文化垃圾和精神污染。在市場化發展的大潮中,一些媒介組織為市場和利益所驅動,在文化生產過程中堅持資本邏輯優先,陷入了娛樂主義、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的誤區。文化精神的墮落為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的出場和傳播創造了條件。逐利的資本視文化領地為淘金之地。粗制濫造的影視作品、天價片酬、眼球經濟、山寨文化、快餐文化,侵蝕著人們的文化精品意識。成功學、厚黑學行銷市場。一些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商業廣告以娛樂化的姿態登臺亮相,刻意向受眾獻媚,喪失了建設先進文化的價值立場。戲說成風,翻拍上癮,文化注水現象嚴重。拒絕深度,拒絕責任,“過把癮就死”,迷戀于情緒的釋放和感官的享受,成為一些人樂此不疲的文化體驗。這些現象盡管不是主流,但它損害了文化滋養人心的功能,成為敗壞社會風氣的重要污染源。
一些社會主體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娛樂化、低俗化、粗俗化、媚俗化的庸俗心態,格調低下,淺薄無聊,缺乏高雅的情趣與守正創新的文化理想追求。一些人缺乏對文化的深沉的歷史感、渾厚的現代性的深刻理解,信奉享樂主義和凡人哲學。庸俗的文化心態為粗鄙文化、灰色文化、黃色文化的傳播創造了便利。影射政治、庸俗淫穢、無厘頭的灰色幽默、黃段子順口隨性亂說、隨處亂傳。一些人在生活中相信潛規則,散播拉幫結派的“圈子”文化、光說不做的“號子”文化、酒池肉林的“杯子”文化。少數文化界的學者拋棄社會責任,充滿銅臭味,為低俗節目站臺,充當拉拉隊。惡搞文化與審丑文化的泛濫,更是迎合了少數人內心中粗俗不堪的價值取向。網絡空間,一些網民熱衷于制造謠言、假相、幻境、噱頭,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一些人在生活中借丑消費,以丑為樂,待丑為常,使得惡搞文化和審丑文化在異化中淪為了傳播社會丑惡現象的助推器。必須看到的是,文化上的庸俗心態減少了人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侵蝕著精神高地、思想領地和輿論陣地的防線,不僅極大降低了媒介組織的傳播公信力,同時也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執政公信力。
一些社會主體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悲觀、沮喪、消極、消沉、陰暗的頹廢心態,缺乏昂揚向上的文化精神與腳踏實地的文化行動,萎靡不振,自甘墮落,傳播那些以自嘲、頹廢為特征的文化與憤世嫉俗、麻木不仁的生活方式。文化創造是從精神層面上表征、確證和創造人的存在本質與價值的實踐活動。面對社會競爭產生的壓力,一些人感到失望、無奈和不滿,奉行犬儒主義,玩世不恭,憤世嫉俗,常常在文化狂歡中迷失自我。面對文化亂象,或者不說話,沒意見,冷眼旁觀,或者“假、大、空”,冷嘲熱諷,“恥言理想,嘲弄信仰,蔑視道德,躲避崇高,拒斥傳統,不要規則,怎么都行”。浮躁的文化環境與頹廢的文化心態助長了放縱之情。裸奔長嘯,縱歌酗酒,放浪形骸,清靜無為,成為一些人自認平凡、自甘墮落的借口。一些青年自詡新新人類,追求新鮮刺激,自認為站在流行前沿,追求另類美,利用亞文化的風格表達各式各樣的冷酷、嬌媚、安逸、下流、腐朽、荒誕、怪異。一些人自我認同屌絲、佛系、躺平,用形形色色的網絡表情包戲謔表達焦慮、頹廢、哀傷、自虐的情緒,傳遞“差不多廢了”“活著就好”“什么都不想干”的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價值觀,形成了充滿哀怨色彩,腐蝕大眾心靈的“喪文化”。
一些社會主體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固化認知圖式,存在思想文化觀念上的保守、陳腐和僵化的偏執心態。當代世界,文明的碰撞與沖突已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播,要以開放自信的文化心態,恪守中庸之道,做到“和而不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面對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一些人主張文明優劣論,缺乏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產生了食古不化、食洋不化、迷戀盲從的偏執心態。一些人打著民族復興的旗幟,滑向文化復古主義,主張馬克思主義儒學化;一些人陷入西方精心編織的話語陷阱,迷戀于西方宣揚的“自由主義”“民主主義”“憲政主義”思潮;一些人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將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歸結為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結果,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些人缺乏了解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自覺,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產生了文化認知上的思維定勢,信從一些錯誤甚或反動思想言論。
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風化人,是培育中華民族文化向上心態的根本遵循。大力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創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國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文化批判,樹立文化理想,加強文化治理,大力發展文化與教育事業,抵制錯誤的文化思潮,糾偏不良的文化心態,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構成了新時代培育中華民族文化向上心態的目標任務與路徑系統。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依托、共同傳承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強大力量。中華民族的幾千年恢弘歷史、中華民族近現代以來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國崛起進程中迸發出來的民族精神與文化氣象,是培育文化向上心態的重要資源。不良文化心態的形成與人們精神信仰上的迷失分不開。培育文化向上心態,要弘揚中國精神,運用先進文化滋養、浸潤和陶冶人民群眾,引導人們通過文化傳承理解中國精神,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既要通過宣傳、教育、學習等途徑和方式,讓人民群眾感同身受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的傳統文化精神,更要結合當下的現實,引導人們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大力宣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復述好中國人民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革命故事,講述好中國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建設故事,書寫好新時期銳意進取、趕超跨越的改革故事,堅定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形成自強不息、以德養心、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自覺地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奮斗。
文化向上心態,是主體的文化精神氣質,也是主體的文化修養。人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人只有掌握了文化,才能利用文化化育自身,利用文化創造文化。在這一意義上,人的知識儲備、理論素養、文化視野、精神氣質、思想道德水準、理想境界、審美情趣,受到社會文化發展程度的制約。文化向上心態不是個體心靈想象的產物,而要建立在主體文化素質與能力提升的基礎之上。因此,培育文化向上心態,一刻也不能離開教育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教育活動能夠形成受教育者預知未來、堅守理想的文化氣質,提供受教育者探索未知領域的動力、勇氣和智慧。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與科技文化素質,推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培育文化向上心態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發展對提高民族素質,培養人們正確的思想觀念、豐富的文化素養、得體的文明舉止、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在社會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文化產業可以通過規模化、商品化、信息化的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和再生產的方式,實現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多樣化、精神文化服務的市場化。教育、科技、智力、信息、文藝、新聞、出版、設計、策劃、創意、咨詢、決策等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到人的文化素質與能力的提升,從而關系到文化向上心態培育的實際成效。
文化向上心態,形成于文化主體追求文化理想的實踐活動。在蕪雜叢生的文化環境中,開展文化批判,創造文化生活,追求文化理想,是培育文化向上心態的必由之路。文化批判是人類對自身的文化活動方式、文化發展過程以及文化活動成果進行檢視和反思的文化活動。文化批判包括對現實中不利于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的某些消極文化現象的審查和質詢,也包括從學理和思想面上對文化自我意識與文化發展狀況的深層次拷問。文化創造是人們實現自身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理想的過程。通過文化批判,主體實現了“從隱匿向現實、從對象意識向自我意識的打開和回歸”;通過文化創造,主體實現了自身的精神理想與價值追求,形成了真善美取向的文化情感,實現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代社會,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沖突,凸顯出文化批判、文化理想、文化創造的重要性。主體既要以清醒的文化自覺,洞察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功利主義、消費主義以及文化交鋒過程中出現的安全風險,認清資本主義文化殖民的本質,更要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堅持批判與建構相統一的文化立場,搭建起文化現實與文化理想之間的橋梁。需要指出的是,追求文化理想,開展文化批判,實現文化創造,應當是精英與大眾的合奏。開展文化建設,既要利用生活實踐塑造國民向上向善的文化性格,更要弘揚國家精神,創造出能夠敦風化俗、催人奮進、充滿民族和時代氣息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文化治理通過關注社會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實現文化政策的價值引導,促進文化的包容性發展,消除文化發展環境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文化治理績效的提升是文化向上心態培育的重要保證。文化治理包括文化方向的把握、文化訴求的解決、文化政策的實施、文化生產的推進等不同的目標任務。加強文化治理,要堅持意識形態引領,建設好文化發展的市場體系、服務體系和管理機制,弘揚文明新風,發揮文化治理對先進文化建設的推進作用,實現文化的共創共治共享。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要求文化工作者講究文化品位、文化格調,守護文化責任,克服不良的文化心態,自覺觀照人民群眾的生活、命運、情感,自覺抵制文化的資本化、娛樂化傾向,堅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堅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面對文化市場上存在的不良現象,文化工作者要增強自律意識,提高人格修養,沉下心來體驗生活,堅持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文化作品質量提高的追求,打造有深度、有價值、有情懷、有影響的優秀文化作品,在文化創作過程中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積累與創造、雅與俗之間的關系,堅持把文化藝術品位與審美情趣培養統一起來、把文化批判與文化理想構建統一起來。此外,網絡文化雜糅了不同類型的文化,在拓展人的現實生存方式的同時,存在“科技與人文相疏離、現實與虛擬相分裂、高雅與通俗相拒斥”的發展趨勢,帶有“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實用主義、資本邏輯操縱下的拜金主義、審美泛化演繹下的享樂主義”引致的文化癥候。培育文化向上心態,要重視網絡文化治理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建設,不斷提升網民的網絡文化素養,促進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文化心態是社會心態的重要組成。文化心態是社會心態在文化領域的反映和表現。不良文化心態正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產生浮躁、焦慮、迷茫、困惑、消極、失落等負面情緒心理的產物和體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是培育文化向上心態的基本途徑。培育社會心態,離不開社會治理與輿論引導。當前,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社會腐敗等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影響我國社會心態與文化心態培育的最大制約因素。培育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需要通過黨委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以及公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規范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機構承擔的社會事務管理工作,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切的教育、分配、就業、住房、醫療、環保等領域的社會問題,讓“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變為更加美好的現實,從根本上減輕人民群眾的社會焦慮感,增強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此外,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立體化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機制,引導人們運用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去分析和把握社會問題,為培育文化向上心態奠定更為穩固的社會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