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英
〔內容提要〕青年發展型城市是青年發展與城市發展兩個維度的相互統一,需要全社會各個方面共同努力。高校和城市產業聯系緊密,與城市建設息息相關,也是青年學生踏入社會的起點。高校共青團更加貼近青年,了解青年,擁有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職責。在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建設浪潮中,高校共青團應率先做好青年價值觀培育,通過社會實踐等多種模式,建好青年與城市之間的聯系橋梁,成為推動青年與城市共同發展的先鋒力量,更好地服務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價值觀;社會實踐
注:本文受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22年委托課題“教育服務東北振興有效模式和路徑研究”資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中國發展要靠廣大青年挺膺擔當”。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是青年事業的創新,城市治理的創新,更是發展動能的創新。2022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共青團中央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對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作出一系列部署。一年多來,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推進該項建設走深走實,取得很多實質性進展和良好的成效。讓城市對青年更友好,讓青年在城市更有為的愿景愈加清晰。
青年發展型城市是青年發展與城市發展兩個維度的相互統一。二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新征程上,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需要更多的對話交流,讓青年與城市更加契合。高校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高地,聚集著天南海北的青年人才,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是青年學生踏入社會的起點。高校共青團更加貼近青年,了解青年,擁有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職責,肩負教育引導廣大團員青年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的歷史使命,因此,在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建設浪潮中,高校共青團應當積極承擔起思想引領、實踐育人、服務成長等方面的主要職責,強化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更好滿足青年多樣化、多層次發展需求,以高質量青年服務助推青年發展型城市高質量發展。
一、高校共青團要下好青年價值觀培育的“先手棋”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離不開對青年價值觀的引領,培育青年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引導他們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勇挑重擔。高校是做好新時代青年工作和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陣地,高校共青團履行為黨育人政治職責,以引領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為己任,是引導青年積極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重要途徑。
首先,高校共青團應結合自身優勢特長,牢牢扭住“黨管青年”這一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重要原則,在青年學生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團員青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政治認同、涵養家國情懷、增強使命擔當。譬如,充分發揮高校共青團貼近青年、貼近學生的區位優勢,在青年學生中組建青年宣講團,讓青年人聽同齡人說,感同齡人想,做奮斗者事。
其次,以“青馬工程”為抓手,深度開展各級各類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訓,提高青年同學政策理論水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幫助他們加深對黨的科學理論的理解掌握,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再者,高校共青團應依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契機,通過拓展青年參與渠道,提供青年發聲表達的機會等舉措,培育青年的參與精神、提升青年的參與能力,讓青年在規范引導下享受參政議政、參與城市建設的權利。譬如,依托“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等活動載體和青聯、學聯等組織樞紐,組織青年志愿者參與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暢通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構建青年廣泛參與的共治共建體系。在實踐中深化思想理解,感悟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充分激發青年建功立業的奮斗激情,鼓勵青年積極投身于城市高質量發展之中,讓青年把自身成長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結合起來,積極融入社會、奉獻青春力量。
二、高校共青團要建牢連接青年與城市的橋梁紐帶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需要城市設身處地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理解青年所思所需,了解青年中不同細分群體的需求,才能激發城市更蓬勃的創新創造活力,讓城市成為青年成長成才的沃土。同時,青年也需要一個了解城市的窗口。青年人需要在踏入社會之前,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擁有普遍的社會認知,明確自身的價值和目標。青年特別是在校青年與城市兩個維度間的缺口,需要高校共青團發揮服務學生成長的主要職責,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關心幫助解決學生在就業發展、身心健康、社會融入、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為青年和城市提供雙向對接的橋梁。
首先,推動實踐育人常態化、系統化、穩定化發展。要充分利用好青年學生在校閑暇時間,按照不同年齡段青年同學的思想狀態,分批次、有針對性地設計青年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讓青年人在關心呵護與自我探索中逐步融入社會,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譬如,以團支部為基本單元,有計劃、大批量、小規模、經常性地組織團員學生開展社會觀察和社區實踐,加強校地共建、區域聯建,提高青年人社會化能力,培養家國情懷。鼓勵在校大學生積極參與,走進周邊社區、企業、公共場所,開展常態化社會實踐工作,增加同學們在社會中的活動頻率,為在校青年創造更多了解社會、認知社會的機會。
其次,拓展實踐育人模式,激發實踐育人新活力。加強高校共青團對社會實踐的統籌規劃,與時俱進增加校外活動場所,不斷創新高校共青團實踐育人模式,提高校外社會實踐質量,以高質量實踐帶動青年高質量成長。譬如,以“一周一企”等模式,廣泛動員青年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企業、社區參觀實踐,提前了解行業發展前景,企業薪資待遇,城市建設情況,增加青年人社會閱歷,讓青年人提前感受城市的溫度,在“零距離”的交流中,為城市發展留住人才。
再者,開辟青年與城市交流新渠道,提高城市對青年的了解度。充分發揮高校共青團與團省委、團市委、屬地黨委政府、黨群組織的聯系便利,依托“青馬工程”“揚帆計劃”的高質量社會實踐項目,帶動更多的在校青年參與到城市建設之中,在實踐中交流想法,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
三、高校共青團要成為推動青年與城市共同發展的先鋒力量
黨和國家事業要發展,青年首先要發展。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需要拓寬青年與城市共同發展的空間,以產聚人、以人興產,多措并舉建設青年發展高地,形成青年群體與社會發展方向高度契合的服務體系,為青年發揮作用、施展才華、實現價值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和條件。
首先,高校共青團應加強頂層設計,聚焦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主要方向,積極拓寬“科技小院”“鄉村振興小院”等載體的服務職能,針對地方重點工作開展調研和科創活動,讓青年學生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產出越來越多的新質生產力,助力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青年人留在城市發展創造空間。
其次,完善服務體系,常態化支持城市發展。可以立足城市未來發展需求和青年發展需要,創新開拓更多與學科培養、定點幫扶等工作緊密融合的服務模式,引導大學生服務隊走進基層深入開展長流水、不斷線的科技服務活動。譬如,擇優支持大學生科技服務隊、青年突破隊依托學科專業優勢,圍繞國家戰略和民生需求,開展主題鮮明、覆蓋廣泛的科技服務項目,創造青年參與城市建設的機遇,豐富青年參與城市治理的路徑,最終實現城市產業與青年人自身的共同發展。
再者,匯集高校青春智慧,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要形成與之相匹配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不僅要在硬件上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更要在軟性的城市管理上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高校共青團可以針對城市治理的問題、難點,組建青年調研團,深入政府、街道調查研究,積極利用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解決城市治理的舊有難題,逐步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讓城市的治理方式更加貼近青年人,打造更加友好的青年發展型城市。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