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亞



摘? 要:傳統建筑材料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屬性與記憶。將傳統建筑材料運用到現代室內空間裝飾設計中,可以讓整體的室內空間具有文化屬性,同時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呼應與感知。通過查閱關于傳統建筑材料瓦在室內外設計中運用的相關實際案例,找到瓦與室內裝飾設計的契合點,并具體分析瓦在現代空間中的運用方式,為設計人員提供參考,同時也能夠喚起我國傳統建筑材料的生機。
關鍵詞:瓦;室內空間;裝飾設計;創新應用
在現代室內設計實踐過程中,如何從同質化的設計中尋求突破,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選擇把中國傳統建筑作為學習和借鑒的對象。而瓦作為我國傳統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屋頂元素,同時具備功能、文化、裝飾屬性,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如何借鑒并利用,對室內設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溯源我國傳統建筑屋瓦的起源及價值屬性,探究瓦的形式與分類,并通過具體案例,如余平設計的 “瓦庫”茶餐廳、登昆艷設計的“蘇荷天地”KTV、張永和主持設計的“京兆尹”素食餐廳等,總結瓦元素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方式,使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室內空間中煥發出新的活力,也讓人們對傳統建筑元素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獲得良好的空間體驗。
一、關于瓦片的概述
(一)瓦的溯源
在原始土屋階段還無法生產瓦件。夏、商時代雖然已經脫離了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但建筑的發展是依技術和藝術的發展逐步積累的,此時還沒有“瓦”的出現,即使貴為帝王宮室仍然采用“土筑草覆”的方式。直到西周早期瓦才出現,并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廣泛使用。《史記·廉頗菌相如列傳》中就有“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的描述,說明在戰國時代瓦已經得到相當普遍的應用。到了漢代,規模較大的建筑都使用瓦鋪設屋頂。后來隨著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瓦出現了多種材料類型,包括青瓦、銅瓦、金瓦、鐵瓦和明瓦等。瓦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標志性符號,自瓦出現以來,人們的居住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始的“茅室土階”轉變為瓦房,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和完善。瓦是農耕文明的歷史產物,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象征[1]。
(二)瓦的價值呈現
1.功能價值
隨著歷史的演變,中國人的居住方式經歷了從穴居、巢居等原始居住形式到亭臺樓閣、廟宇宮殿等中式特色建筑類型的演變過程。追溯起源,最根本的構造動機都離不開其最原始的功能需求,即屏蔽與保護、遮風擋雨與保溫隔熱。所謂“有瓦遮頭”,就是說瓦能為人們遮風擋雨、提供庇護,在很多人眼中,瓦是家的象征。杜甫一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道出了無片瓦遮身的凄苦。傳統瓦片作為一種常見的屋頂建筑材料,起到了屏蔽和保護房屋內部的作用,既防止了外部環境的侵入,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
2.裝飾價值
傳統瓦片不僅具有實用性能,還起到了美化建筑外觀的作用,豐富了建筑的視覺效果,為建筑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古人“以青為美”,青瓦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在當代建筑中也經常使用。而琉璃瓦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標志性元素,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傳承。隨著建筑材料的不斷演變和升級,早期的水泥瓦、陶土瓦等傳統瓦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新型材質如亞克力、不銹鋼、PVC、玻璃等瓦片開始興起,并在室內外設計中展示出極高的裝飾價值。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瓦片不僅提升了空間的優雅和精致度,也展現了生活的趣味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3.文化價值
瓦作為古建筑的屋頂裝飾元素,與宮殿、廟宇、園林等形成了獨特的景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等級制度的存在。例如,富貴人家的建筑屋頂可以使用貴重的琉璃瓦,并搭配金飾或彩色瓷磚進行裝飾;而一般平民百姓的建筑屋頂只能采用灰瓦或毛草。可見,建筑屋頂的形狀、色彩、裝飾和材料都與建筑的主人或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相關。因此,瓦不僅是一種建筑材料,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為傳統建筑體系中重要的結構構件,瓦承載著歷史沉淀。通過在室內設計中運用瓦作為裝飾元素,可以為室內空間賦予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同時也能夠提升室內空間的環境體驗和審美享受。
二、傳統瓦片的使用
(一)瓦的類型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瓦逐漸演變出不同的種類、形狀和材質。傳統的瓦除了以材質來分,有青瓦、琉璃瓦等區別之外,還可以根據形狀分為板瓦和筒瓦兩大類。
青瓦是不上釉的普通青灰色的瓦,它是用泥土燒制而成。青瓦可以做成板瓦形式,也可以做成筒瓦形式。板瓦,就是看起來比較平整的瓦,而筒瓦則是橫斷面呈半圓形的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