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倫


日本要與東盟實現跨境二維碼支付互聯互通
日本已啟動與東盟的互聯互通談判。日本經濟產業?。∕ETI)日前表示,日本和東盟國家將于2025年實施跨境二維碼支付互聯互通,各方已開啟相關談判。實現互聯互通后,日本民眾前往東盟國家只需掃描在本國使用的“JPQR”(日本統一二維碼),即可使用本國的電子余額完成支付,不需要換匯,在此過程中的中間結算則自動完成,這需要通過雙邊的政府和央行以及商業銀行等統籌協調,共同構建高效可行的跨境掃碼支付結算體系。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的聲明,運營“JPQR”的日本無現金推進協議會最早將在2024年建立與海外服務互聯互通的系統。
目前已有多個東盟國家實現了雙邊跨境實時支付。2022年11月14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印度尼西亞銀行、馬來西亞中央銀行、菲律賓中央銀行和泰國銀行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G20峰會上簽署了一項有關區域支付連接(RPC)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在啟用跨境二維碼、快速支付模式等方面進行合作,以支持更快速、廉價、透明和包容的跨境支付交易。2023年5月東盟峰會期間,東盟領導人重申對該合作的支持,并承諾打造將東盟10個成員國納入在內的跨境支付系統。2023年8月25日,越南國家銀行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東盟五國央行簽署了區域支付互聯互通的諒解備忘錄。
東盟各國對擴大跨境支付系統持開放歡迎態度。據日經新聞報道,2024年4月,東盟的高級金融官員已就通過兼容平臺推動擴大跨境二維碼支付達成一致,可見東盟對持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決心以及對擴大跨境數字支付系統的持續努力。鑒于東盟國家內部和東盟國家之間建立跨境支付系統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且對于東盟來說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建立跨境支付系統可以讓自身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東盟各國很可能會同意與日本達成二維碼支付互聯互通的共識。
日本與東盟實現互聯互通對日本有積極意義
此舉將增強日本的經濟影響力。日本希望通過打造同東盟國家之間快捷的消費環境,大幅提升雙方經貿往來的效率,屆時日本在東盟的影響力也會相應提升,也會促進跨境貿易和旅游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區域內部的一體化發展。通過跨境互通的經濟手段,日本將嵌入東盟,削弱中國與東盟緊密的貿易伙伴關系,并與中國爭奪對東盟的影響力。此外,這一布局還將提高日本的國際結算地位。目前,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以及主要的國際結算貨幣,具有強大的霸權地位。而日本可能通過跨境支付繞開這一體系,實現更為自主的國際經濟交往。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日元的國際購買力,還能夠增強日本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
由外向內普及二維碼支付。目前日本數字支付的普及率較低,日本政府擬通過2025年完成與東盟各國的跨境二維碼支付系統,讓日本人出國不得不掃碼支付,從而在國內形成風潮,在社會層面打破日本人保守和從眾心理的桎梏,實現國內支付市場的轉型升級。二維碼支付的普及將促進日本金融科技的發展,鼓勵創新支付解決方案的出現,推動日本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
日本要實現與東盟互聯互通仍面臨一些現實挑戰
目前日本的“JPQR”普及率仍較低。盡管日本已建立了統一的二維碼支付規格,但仍有許多日本店鋪不知道“JPQR”的存在,截至2024年4月,已引進的店鋪僅有約1.5萬家。這與大型二維碼結算企業動輒100萬家店的商家數量相比,普及的空間仍然很大。運營日本統一二維碼規格“JPQR”的無現金推進協議會事務局長福田好郎表示,在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舉辦之前,爭取到2024年度末將引入“JPQR”的商家數量突破10萬家。
日本數字支付普及率較低。日本雖然是二維碼發明國,但一直面臨著移動支付普及率過低的難題。推廣無現金支付是日本國家復興戰略和未來投資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早在2018年4月,日本政府就發布了“無現金愿景”報告,提出到2025年實現非現金支付比例提高到40%的計劃①。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據,在2022年,日本的非現金支付比例已經達到了36%,其中信用卡支付的占比達到了84.5%。然而二維碼作為比信用卡更容易安裝,成本更低的支付手段,僅占非現金支付手段的9.7%,占整體結算方式的2.6%。目前日本數字支付的普及率遠不如東盟+3的其他國家,從而為日本與東盟的跨境支付系統的建立創造了障礙。
中國與東盟實現跨境支付互通的意義
2024年3月7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該意見提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針對不同群體的支付習慣,統籌力量打通支付服務存在的堵點,彌合數字鴻溝,著力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務體系,為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務。這不禁引發了我們對如何為外籍來華群體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服務的思考。目前,中國已建立起先進的移動支付體系,但東盟打造區域國家之間的跨境掃碼支付系統具有創新性。據日本《外交學者》雜志報道,東盟也有把該系統與東盟以外的地方連接起來的打算。日本要實現與東盟的跨境支付互通讓我們反思:建立一套便利的跨境結算體系的國家為什么不能是中國呢?
推動構建一個統一的中國—東盟金融生態系統。中國與東盟的金融合作一直以來都是亞洲金融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東盟目前致力于打造的跨境支付系統讓參與國之間的貿易結算、投資、匯款更便利。中國的加入能夠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金融市場的融合與互聯互通,實現資金的便捷流動,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居民和企業提供更便捷、快速、安全的支付服務和金融產品,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創新。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能夠借助跨境支付系統深化金融監管合作與信息共享,加強風險管理與防范措施,確保中國—東盟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健康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倘若中國與東盟實現二維碼跨境支付互聯互通,將更好助力中國—東盟經濟金融合作和發展,從而提高中國與東盟的國際競爭力。
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發展。實行跨境支付連接可支持和促進跨境貿易、投資、金融深化、匯款、旅游和其他經濟活動,以及讓區域的金融生態系統更包容,這特別有利于微型和中小企業利用中國—東盟自貿區帶來的便利參與國際市場。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往來始終保持著良好增長勢頭,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在多領域更加緊密的經貿合作中結出累累碩果,生發源源動力。而數字貨幣的使用與貿易協定相結合,有助于降本增效、減少貿易壁壘和推動國際貿易的創新。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當年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各方共達成458項成果,包括369項務實合作項目成果,其中,涉及東盟國家的項目有近80項,超五分之一。在中國對東盟有如此深遠影響力的前提下,中國推動東盟二維碼支付互聯必然事半功倍。
中國與東盟實現跨境支付互通的挑戰與優勢
中國目前缺少支付二維碼的統一規格。由于國內二維碼應用的歷史原因,導致企業身份標識眾多,網站、公眾號、App、小程序入口不一,且受限于各數據平臺政策所限,無法實現數據共享。應建立官方層面的統一編碼、統一解析的二維碼體系,使不同的App終端掃此碼可以進入不同的應用服務,比如同樣是“掃一掃”一個二維碼,用百度App就進入百度智能小程序、用微信App就進入微信小程序、用支付寶App就進入支付寶小程序,從而為用戶提供便利。之前日本的二維碼支付服務也是多種多樣,這使得商家必須在收銀臺準備多個不同運營商的二維碼。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日本自2020年起正式引入了被稱為“JPQR”的統一規格,包括銀聯、PayPay、LINE Pay、樂天Pay在內的,日本目前已商用的18種主流支付服務都將被接入到“JPQR”系統中。不同的支付App均可使用這個專用二維碼。通過在國家之間相互利用這些標準,日本人在并未引進“樂天Pay”等日本結算服務的國家也可以進行支付。
中國急需將支付二維碼統一規格。東盟五國之所以能于2022年順利簽署互通備忘錄,邁出多邊移動支付互聯的重要一步,是因為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本國官方的支付二維碼,使東盟五國之間能實現更快、更無縫和更實惠的跨境數字交易。例如,馬來西亞的官方掃碼支付體系為DuitNow QR,在2019年7月17日被推出,是馬來西亞的國家二維碼標準,任何符合標準的二維碼都可以從任何參與的銀行和電子錢包App接收付款;印度尼西亞的官方掃碼支付體系為QRIS,是由印度尼西亞央行和印度尼西亞支付協會監管的標準化二維碼,于2019年8月17日被推出,允許當地24家手機銀行App和17家電子錢包在其平臺上使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化二維碼進行支付,且印度尼西亞央行已經禁止商戶使用QRIS以外的其他自營二維碼支付系統,商家如果在印尼接入二維碼支付方式,則必須接入QRIS,目前已經有超過1900萬商戶使用QRIS。相似的,我國若想推進與東盟各國的跨境支付互聯,首要的工作是在官方層面推出我國統一的標準二維碼系統,以此二維碼系統整合目前我國流行的支付寶二維碼、微信支付二維碼等,先實現國家層面二維碼的統一,才能進一步促進跨境支付系統的構建。
中國有比日本更多的優勢。首先,中國的移動支付覆蓋率極高。目前我國移動支付普及率達到86%,居全球第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移動支付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形成了廣泛覆蓋、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體系,并且能夠有針對性地優化國際來華游客等人士的用戶體驗,為他們提供便捷的數字支付服務。其次,中國已經成為東盟最大的旅游客源國,也是東盟游客最喜愛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之一。隨著雙方關系的發展,推進跨境支付互聯互通建設,將使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文化旅游領域合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最后,中國具有相對健全的法律監管體系。中國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了支付機構的運營行為,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能有效地防范數字支付風險。這樣一來,能夠在更大程度上確保支付互聯互通系統的穩定和安全。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