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蘆作為自然界中的一種常見植物,由于其形態各異、易于生長和加工的特性,被廣泛用于制作各種手工藝品。其中,葫蘆雕刻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因其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備受推崇。葫蘆雕刻技藝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南派葫藝”被業界廣泛認可為中國葫藝領域一大主要體系,以其較高的技藝與理論水平在葫藝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雕刻材料的選擇
在原料方面,優質的葫蘆通常具備凈、重、正三要素,即皮色干凈,無霉斑、無陰皮,并且皮厚肉實,達到一定重量,在不借助底座的情況下能夠直立穩坐,便是一件好材料。當然,有些創作性的隨形雕刻作品不必同時具備以上條件。常見的葫蘆有亞腰葫蘆、冬瓜葫蘆、油錘葫蘆、異型葫蘆等數十個品種,這些品種各具特色,適合不同的雕刻需求。葫蘆的質地直接影響雕刻的難易程度和成品的精細度,因此,選擇質地堅硬、密度均勻的葫蘆是制作高質量雕刻作品的關鍵。此外,葫蘆的形狀和大小也需根據設計需求進行挑選,以確保最終作品的和諧與美觀。例如,南派葫蘆雕刻藝術的核心在于運用浮雕技巧,其精髓在于挑戰葫蘆外皮之堅硬與內部之柔軟空洞,可雕琢之處厚度僅有兩三毫米。這種材質的獨特性,無疑是對浮雕技藝的一大考驗。唯有生長逾三載的老葫蘆方能選為原料。葫蘆表皮的每一處瑕疵都是對雕刻者的考驗。面對這些自然賦予的不完美,雕刻者需在動手之前深思熟慮,巧妙地將瑕疵轉化為設計中的一部分,使之成為整體藝術的點睛之筆。
雕刻工具的選擇
葫蘆雕刻所用工具多樣化,包括定格圓規、斜口刀、直口刀、圓口刀、針刀、V形刀、刻筆等。針刻出的線條纖細,可以達到“細如絲”的效果,適合雕刻某些白描圖案和線條變化較少的動物毛發、裝飾紋案等??痰兜牡窨碳挤ū柔樋虖碗s得多,挑、拉、皴等技法能夠表現出中國水墨畫和書法的韻味,其線條變化、畫面墨色濃淡等細節的表現與毛筆相似。針刀并用刻法將針和刀的優點結合起來,能表現所有的傳統繪畫元素,包括書法、水墨、白描、印章等。例如南派葫藝的雕刻技巧,在業內享有“肌理深邃,刻畫入微”的美譽。與木雕藝術迥異,葫蘆因其球形構造而無法采用平面設計思路。就材質而言,木雕硬度恒定,而葫蘆的表皮硬度或超木材,內部肉質密度卻各異,因此,葫蘆雕刻無法如木雕般大刀闊斧地作業,需細膩地逐層削減,循序漸進。這一特性也決定了葫蘆雕刻在工具運用上的復雜性。從表皮至肉質,由硬至軟,每一層的質感都需配以相應的刻刀與技法。與木雕的一刀一式相對固定不同,葫蘆雕刻要求雕刻師必須根據材質的微妙變化,靈活調整雕刻手法,這無疑是對技藝的極大考驗。
雕刻技法的運用
葫蘆雕刻技法講究“刻破肌理,入骨三分”,布局注重“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在雕刻過程中,大處拙刀彰粗獷,小處用針顯精微,整體追求“穩、準、輕、慢、巧”的精湛技藝。雕刻師要根據葫蘆的形狀、質地和題材內容,靈活運用各種雕刻技法,以達到最佳藝術效果。在雕刻山水時,要運用挑、拉、皴等技法表現山石的紋理和質感;在雕刻人物時,要注重刻畫人物的神態和表情,使其栩栩如生。例如,南派葫蘆雕刻藝術的匠師們根據葫蘆的天然形態靈活構思,采用別具一格的雕刻技藝。在他們的精心雕琢下,作品展現出清晰的層次與生動的形態,空間感撲面而來。這些作品不僅工藝精湛,更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色澤持久鮮亮如初。《墨香》(圖1)是這一藝術流派的杰作,為原創作品,匠師對材料的選擇極為嚴格,同時雕刻技巧必須跟得上。匠師以刀代筆,精妙模仿筆毛的細膩,線條處理得極為精細,同時巧妙地保留了部分葫蘆外皮,再以墨色點綴,使作品更顯靈動與不羈。在筆桿上,匠師鐫刻了書法大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全文,并巧妙地搭配了一枚“惠風和暢”閑章,與“墨香”主題相得益彰,互為映襯。

雕刻與上色的同步
葫蘆雕刻中常用的顏料種類多樣,通常由松墨、礦物質、油畫顏料、丙烯等按秘方配制而成,色澤厚重,滲透性強。傳統的蘭州針刻葫蘆在雕刻時,匠師要右手持刀針,左手著墨,雕刻與上色同步進行,力求達到“入骨三分”的色彩效果。這種方法不僅使作品線條明晰,還增強了作品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南派葫蘆雕刻的色彩運用則傾向于“古風”,以氣韻取勝,古樸而素雅,它不依賴于紅、綠等醒目色彩的頻繁使用,而是在細節處巧妙地融入少量暗調紅、綠,有意避開了過于鮮艷的色彩,以體現雕刻的意義,提倡“色不過三”。整體來看,這些作品的色彩布局極為和諧,毫無突兀之感。
山水題材
葫蘆雕刻的山水作品,往往以線條勾勒山石、樹木、云霧等自然景觀,表現出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和韻味。南派葫藝中的山水作品常常運用針刀并用刻法,將中國畫的勾勒、點垛、渲染、皴擦等手法用于刻畫葫蘆,仿制出歷代名家的潑墨寫意山水,使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如《山居隱逸》(圖2),不僅雕刻出空山新雨、清泉石流的美妙山居幽境,更展現了深長的意味與豐富的想象空間,引人遐思。

花鳥題材
葫蘆雕刻的花鳥作品,往往以細膩的線條和生動的形象,表現出花卉的嬌艷和鳥類的靈動。南派葫藝中的花鳥作品常常運用陰刻或陽刻技法,將花卉的紋理和鳥類的羽毛刻畫得栩栩如生,給人美的享受。如《十里蛙聲》(圖3),選用在自然中悠然成長、表面點綴著花皮與霉點的葫蘆,它們的外觀仿佛蓮葉與漂浮綠萍的美妙融合,幾朵嬌艷的紅蓮為葫蘆增添了幾分不凡的雅致氣息。通過精湛的“墨雕”工藝刻畫出的蛙群活靈活現,形態各異,與周圍的景致完美融合,共同構筑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面。

人物題材
人物題材是葫蘆雕刻極具表現力的題材之一。葫蘆雕刻的人物作品,往往以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表情,表現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南派葫藝中的人物作品常常運用針刀并用刻法,將戲劇人物、歷史人物、民間故事人物等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品孔子問禮》,采用彩刻藝術手法,再現春秋時代孔子東行至周都,向老子請教禮制的場景。畫面中,兩位智者佇立于黃河岸邊,共同思考人類世界與自然界之奧秘。背面則以精妙絕倫的微雕技藝,鐫刻了《道德經》與《論語》的內容,與正面主題形成了完美的呼應。
吉祥圖案
葫蘆雕刻中的吉祥圖案往往以寓意吉祥的動植物、符號和文字為題材,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南派葫藝匠師常常在葫蘆上雕刻“福” “祿”“壽”“喜”等文字以及蝙蝠、鹿、蓮花等寓意吉祥的動植物形象。如《福祿吉祥》(圖4),勾勒出福祿盈門、和諧共融的家庭景象。在作品中,紅磚紅瓦閃耀,古樸的老墻、門扉散發著濃濃的田園韻味。壁虎與瓢蟲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在屋檐的庇護下,燕雀勤勞地筑巢與覓食,家雞則在一旁悠然自得,沉浸于恬靜的生活中。匠師憑借別具一格的布局技巧,賦予了這些富含吉祥寓意的民間傳統符號新穎的表達。

線條美
葫蘆雕刻作品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法,線條的流暢、細膩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作品的藝術效果。葫蘆雕刻的線條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線條的流暢性,即線條的起伏、轉折和連貫程度;二是線條的細膩性,即線條的粗細、疏密和深淺程度。通過巧妙運用線條,葫蘆雕刻作品能夠表現出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的豐富內涵和生動形態。
紋樣美
葫蘆雕刻作品中的紋樣美主要體現在圖案的構圖、布局和裝飾效果上。葫蘆雕刻的紋樣往往以吉祥圖案、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等為題材,通過巧妙的構圖和布局,使作品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觀賞性。同時,葫蘆雕刻的紋樣還常常運用對稱、均衡、重復等構圖手法,使作品呈現出和諧、統一的美感。
吉祥文化美
葫蘆雕刻作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具有豐富的吉祥文化內涵?!昂J”諧音“福祿”,寓意吉祥平安,因此,葫蘆雕刻作品常常以寓意吉祥的動植物、符號和文字為題材,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吉祥圖案不僅豐富了葫蘆雕刻的題材內容,也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葫蘆雕刻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深入探討葫蘆雕刻技藝的藝術特點,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賞這一傳統工藝的魅力。同時,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工藝,我們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宣傳和推廣、傳承和培訓以及保護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葫蘆雕刻技藝一定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汕頭市工藝美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