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翀 雷霆



摘要 武漢地鐵19號線是首條從光谷地區直達武漢火車站的快速軌道交通,促進了武漢火車站以及天河機場等交通樞紐之間的相互聯系。花山河站是武漢軌道交通19號線上的一個重要站位,為花山車輛段接軌站。文章通過分析客流吸引、與基本農田關系、與高壓塔關系、工程實施難度和風險、對地塊影響、同精度下線路條件等重要因素,探究了沿線重要控制因素對于車站站位比選的影響。設計了三種線站位方案,并且進行比選,為今后軌道交通站位研究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 地鐵選線;選線設計;線路比選;車站
中圖分類號 U2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6-0035-03
0 引言
中國是世界上軌道交通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1]。地鐵是大容量的軌道交通,并且效率高、污染小[2-3]。地鐵的車站站位選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通常需要設計多個方案進行比選才能最終確定。設計者會結合周圍的重要控制因素,對不同的方案進行比選[4]。通過對武漢地鐵19號線花山河站站位研究,可以為之后的地鐵設計打開思路。
1 項目概況
19號線起于武漢火車站,主要沿武東路、花城大道、花山大道、光谷五路走行,線路串聯楊春湖副中心、青山區武東、花山生態城、光谷中心城,止于高新二路站,起終點均預留延伸條件。線路全長21.2 km,設車站6座(全為地下站),其中換乘站3座,平均站間距約
4.3 km。該線為武漢市外交通樞紐提供了便利聯系,對形成武漢快速交通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 工程概況
線路自花城大道轉入花山大道,設站2座,其中花山新城站設于花城大道和雙谷路路口,站位穩定,較好地照顧了花山生態新城的新城區。在此段線路上還需要設1座車站,即花山河站,作為花山車輛段接軌站,在19號線的建設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3 控制因素分析
3.1 花山河
花山河河面寬度約34~65 m,河底標高16.5 m。線路與出入線均下穿花山河,需保證與河底的豎向安全距離。
3.2 鐵路
武黃城際鐵路,起自高鐵武漢站,止于黃石大冶北站,延伸線武九客運專線已全線通車,是國家規劃的“五縱五橫”高鐵網絡之一。武九鐵路,起于武昌站,終至廬山站,是國家路網“八縱八橫”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黃城際、武九鐵路線位于九峰山地區北端,為地面路基段,與花山大道采用框架涵形式立交,線路穿越時應盡可能加大隧道埋深,以降低對鐵路線運營的影響。
3.3 市政道路
花城大道為花山片區東西向主干道,道路紅線寬60 m,雙向八車道,設有路中8 m、路側20 m綠化帶,局部路段設有排水管涵。
花山大道為花山片區南北向主干道,道路紅線寬70 m,道路兩側均設有綠化帶,道路條件良好。其中,花山大道采用箱涵下穿花城大道,立交處高差較大,線路在由花城大道轉入花山大道的過程中,應保證線路下穿涵洞最低點或邊坡的豎向覆土盡量加大,以保證隧道的抗浮要求。
希琥路,道路西側為濕地公園,道路東側為已建成的碧桂園高層小區,道路紅線寬20 m,目前該道路(紋璜街—贊璋街)段處于改造狀態。
立琮路,原名土吳路,道路紅線寬40 m,為花山河片區南北向主軸道路,采用高架橋上跨武黃城際、武九鐵路線,兩側均以規劃居住用地為主,周邊有部隊用地、學校、小區等既有控制物。目前,該道路(花城大道—大長山路)段處于圍擋施工狀態。
3.4 出入線及車輛段接軌
花山河站為花山車輛段接軌站,需考慮出入線及車輛段接軌等控制因素[5]。
3.5 500 kV高壓鐵塔
花山河以南和規劃已出讓地塊以北的綠地存在既有高壓線,設有2處500 kV和1處220 kV高壓鐵塔。這三處高壓塔及高壓線于2019年拆除,從時間上來看,不會對線路施工產生影響。若要改遷500 kV高壓塔2座,需上報國家電網申請停電事宜。
4 線站位方案
4.1 方案1:希琥路方案
4.1.1 方案介紹
線路沿花城大道—希琥路—花山大道走行,線路走向如圖1所示。
4.1.2 方案特點分析
(1)設置的兩處車站分別覆蓋花山新城、花山河沿線并適當兼顧老城區。
(2)花山河站沿希琥路布置,站點周邊以商業用地和高層居民樓為主,建成后客流較好。
(3)線路繞行約400 m,最小半徑700 m,前后站間距分別為2 km、6.7 km,出入線長1.85 km。
(4)該方案的缺點是線路穿越璽院規劃地塊。
4.2 方案2:希琥路優化方案
4.2.1 方案介紹
考慮繞避璽院地塊,線路在原希琥路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如圖2所示,優化前后的線路長度基本相當,站位客流吸引條件基本相同。出花山新城站后,線路由花城大道轉至希琥路向南走行,于紋璜街路口設花山河站,與車輛段接軌。出站后線路下穿花山河、既有高壓走廊,轉入花山大道向南延伸,下穿武黃城際、武九鐵路后進入九峰山地區。
4.2.2 方案特點分析
(1)車站客流吸引較好,覆蓋花山河核心商務區及碧桂園左岸等小區。
(2)車站規模適中,為地下二層站,軌面埋深約17.6 m,總規模約28 000 m3。
(3)線路條件較好,花山新城站至武黃城際區段線路長度約3.74 km,共3個曲線,最小半徑600 m。
(4)工程可行、風險可控,正線繞避花山大道涵洞,線路中心線距離約27 m,下穿武黃城際路基段1次,隧道埋深約15 m。
(5)避讓了璽院規劃地塊。
4.3 方案3:花山大道方案
4.3.1 方案介紹
沿花城大道—花山大道走行,線路走向如圖3所示。
4.3.2 方案特點分析
(1)車站客流吸引一般,覆蓋璽院地塊、紀委工作基地等,對花山新城區及碧桂園小區照顧較好。
(2)車站的規模適中,車站設為地下二層站,軌面埋深約17 m,車站規模約30 000 m3。
(3)線路線形順直,出入線長1.7 km,車輛段前后站間距分別為1.7 km、6.6 km,花山車輛段站位于主干道路側,交通組織較方便。
(4)線路條件比方案1略差,花山新城站至武黃城際區段線路長度約3.4 km,共4條曲線,線路最小曲線半徑為500 m。
(5)工程實施難度大、風險高,出入線2次下穿武黃城際鐵路,與鐵路協調難度大。
(6)線路從中間穿越公園綠地,對今后土地整合利用不利。
(7)受出入線影響,車輛段整體需向西平移約280 m,同時,造成以下影響:占用基本農田約7.2公頃,需上報自然資源部審批;改遷500 kV高壓塔2座,需上報國家電網申請停電事宜。
(8)兩站點客流覆蓋范圍存在重疊,并且對花山河及立琮路沿線照顧不足。
5 方案比選
方案2、方案3比選情況如表1所示。
綜上所述,結合表1可得出方案3需占用基本農田、改遷高壓塔,協調難度大,同時,工程實施難度大、風險高、對地塊影響較大、線路條件略差,因此不予推薦。方案2線路條件較好,能覆蓋花山河片區,并一定程度上照顧老城區客流,對沿線既有構建筑物影響可控,予以推薦。
6 結論
選線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周邊控制點因素,與主要交通廊道的銜接關系進行充分考量。在進行設計時,主要農田的保護問題、開放地塊的避讓也需要多方溝通與考慮。花山城站的選址充分考慮城市軌道交通與周圍商業區的有機融合,站位的選取上符合前期的城市規劃與線網規劃,對三種線站位方案進行全面的綜合比選后,最終敲定了希琥路優化方案。由此可見,進行線站位的選擇與車輛段接軌的情況下需要多方面考慮,該文研究可為之后的站位研究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劉重慶. 洛陽地鐵1號線牡丹廣場站線站位方案研究[J]. 鐵路技術創新, 2019(5): 49-54.
[2]任星辰. 城市核心區地鐵線站位研究——以西安地鐵5號線新桃園—勞動南路段為例[J]. 鐵道標準設計, 2017(9): 120-124.
[3]田飛. 軌道交通復合型快線線站位研究——以廈門地鐵9號線為例[J]. 都市快軌交通, 2023(4): 23-29.
[4]潘錫舜. 廣州黃埔有軌電車5號線一期線路方案研究[J]. 山西建筑, 2023(8): 152-155.
[5]張華龍. 懸掛式單軌線路設計研究[J]. 現代城市軌道交通, 2022(5):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