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霈堯
生產力理論是唯物史觀的理論支柱之一,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經驗積累與理論整合。馬克思通過對生產力的研究,使政治經濟學和唯物史觀在發展過程中協同共進,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到來的論證。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體現了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新認識、新判斷,彰顯了社會主義國家對更高層次社會文明的認識。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理論創新和內容拓展,代表新型高水平生產力的發展。從理論上看,馬克思生產力理論與唯物史觀建構具有內在邏輯關聯性,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創新離不開唯物史觀的理論根基,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時代化豐富。從現實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需要新的動力機制和力量源泉。
一、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確立及其唯物史觀的建構
(一)從具體到抽象:唯物史觀中生產力建構的歷史進路
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是在對思辨哲學家施特勞斯、鮑威爾等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中逐步得到確立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通過對思辨哲學家將哲學神秘化現象的揭示,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顛覆的可能性,科學的生產力概念也得以呈現。馬克思在文中發現了真正的歷史基石——現實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具體的,一定時代的歷史就是一定時代具體的人的歷史,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是歷史和現實的統一?,F實的個人具體范疇的確立,是馬克思實現哲學邏輯轉換的關鍵。從人的生產方式出發,馬克思指出,“由此可見,一開始就表明了人們之間是有物質聯系的。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歷史,它不需要有專門把人們聯合起來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痹诂F實的個人基礎上,馬克思從人類歷史的時間維度對生產力概念進行考察,賦予生產力具體的形態范疇。
馬克思總結出生產力的一般規定性,指出生產實踐是人最基本的活動,以現實的人為基礎才能把握社會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現實個人的物質需要和極端貧困的社會狀態,相對于空想社會主義者求助于他者的借力,馬克思認為消除貧困的有效路徑在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各民族之間實現普遍交往的根本原因,也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推手。馬克思認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梢?,各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需要建立在物質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社會鑒于發展的需要,推動資本尋找更為廣闊的市場,各民族在資本的連接中成為有機整體,其歷史亦逐漸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
(二)科學與價值:唯物史觀中生產力建構的雙重維度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是加速調整的社會生產關系與特定社會歷史背景的產物。馬克思對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關系問題的考察,是生產力理論形成的重要依據。從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作用看,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科學技術的應用豐富了生產的基本要素,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勞動者作為生產過程中的主動力,科學技術對生產基本要素的全面滲透,促使勞動者的分工更加細致;資本家對勞動者進行的技術培訓,提升了勞動者的文化素養和勞動技藝,生產時間亦由于勞動者操作熟練得到縮減。在勞動要素上,科學技術使人類將高級勞動要素運用于生產過程中成為可能,煤、鐵、鋼等原材料的精細化生產使勞動要素得以擺脫粗陋要素供給的困境,解決了勞動要素對生產發展的限制。新型勞動工具的出現,機械自動化取代原有的生產工具,使勞動者的雙手被解放,反過來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在唯物史觀中,科學技術的價值理性是其較為突出的維度,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這種價值理性表現在人與科學技術的關系中。科學技術是人對象化的產物,它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人自身能力的發展。在現代生產過程中,簡單勞動被復雜勞動代替,人的智力能力和知識素養在生產過程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加大,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提升程度,亦是人自身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第二,這種價值理性表現在自然與科學技術的關系中。馬克思認為,“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界”??茖W技術是人類應用于自然界的一種能力,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逐步得到體現。從生產力的源頭看,無論是人化自然,還是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物質生活資料,終歸是自然的一種變體,自然始終是供給的源頭。從科學技術的作用對象看,無論是天然的自然物質,還是經過改造后的第二物質,皆源于自然界,自然是科學技術作用的第一對象,沒有了自然,科學技術的作用也就無從談起。
(三)整體與結構:唯物史觀中生產力的運動方式
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核心動力,它既反映了技術與人類活動的結合,也是塑造社會結構的關鍵因素。馬克思明確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边@強調了不同生產方式,即人的活動方式與工具使用的結合——如何深刻影響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奠定了社會的經濟基礎,還定義了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因此,分析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對理解社會結構的演變至關重要。
在整體視角下,生產力的運動既表現為各個局部的變化,又表現為整個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生產工具的發展,作為衡量生產力進步的客觀依據,既是某個時代的特征,又是貫穿和驅動整個人類歷史的恒定要素。馬克思從整體上審視歷史,以生產工具的進步為標準,將人類社會的歷史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不同社會形態。從宏觀的視角看,生產工具的演變遵循從原始到先進的發展軌跡,這一進程催生了生產力的階段性飛躍,標志著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深刻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工業社會不單是承接了農業社會的生產工具,更創造出具有決定性特征的新型生產工具。這一轉型深刻影響了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結構,從基于土地的農耕生產轉變為依賴機器和高度分工的大工業生產。整體上,這些變革體現了社會形態是如何通過生產工具和生產力的演進實現其結構的轉型和提升的。
在社會結構中,生產力的運動表現為同一社會內部中要素的變化發展。生產力具有歷史性,這種歷史性表現在同一社會內部中存在對低級社會形態生產要素的繼承和改造。為了深刻理解這一過程,必須從人的實踐交往活動著手分析,因為這些活動是社會內部主體性因素的直接表現。第一,人的實踐交往活動是一定社會內部的主體性因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生產力發展背后的主體依然是現實的個人,從人的實踐交往活動維度對生產力進行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才不會是一種表現為外在于人的純客體活動,社會內部結構才不會出現主體性缺失的問題。第二,在一定社會內部結構中,人的實踐交往活動深度和廣度處于不斷發展之中。人的實踐活動能力隨著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深入得到逐步增強,實踐活動能力的提升決定了作為人的能力的外在體現——生產力,在社會內部的發展也絕非一成不變。人的能動性反作用于生產力的層層遞進,同一社會內部結構總會與生產力前進的方向發生沖突,社會內部總要對生產組織方式、社會政治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配合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在社會內部要素結構的改革優化中展現自己的運動方式。
二、唯物史觀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特質考察
(一)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從歷史的視角看,新質生產力既是對以往生產力的繼承與發展,也是科技創新的直接產物,標志著新階段生產力的誕生。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程中,世界市場的形成將各民族國家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原有生產的民族性逐漸被全球化的歷史性所取代。在這一過程中,各民族的傳統生產力不僅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也逐漸演化為全球生產力網絡的一部分。馬克思曾指出:“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這一觀點強調了生產力的歷史連續性和限定性,在這個框架下,社會主義社會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延續,更是對其進行批判性繼承的體現。因此,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批判與反思,更是對當前現實生產關系發展需求的一種回應與適應。
從現實的視角看,新質生產力是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理論創新響應,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動力源泉的理論回答。在國際層面,人類社會在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之后,正迎來以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標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科技性因素在生產方式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既拓展了人類的肢體能力,又推動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引領人類從工業文明向以數字和符號為核心特征的信息文明過渡??萍几锩跒樯a過程“賦智”的同時,新的產業態勢表現出交叉融合的發展前景,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在國內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成為我國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期的奮斗目標,創新驅動、科技變革都離不開推動生產力的新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經濟新常態和科技新革命的宏觀把握,它體現了我國對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理性認識。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生產力的躍升成為必要條件,新質生產力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撐。生產力的革新總是在社會的變革中前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人類文明形態的創新,也推動著社會構成要素的改變。新質生產力在把握科技核心的基礎上,重要的是對社會要素的全面更新,以此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的自由解放,從而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二)科學與價值的統一
新質生產力代表了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并在理論上具有明顯的科學性。這種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勞動主體方面,新質生產力突出了勞動的智能化方式,并強調腦力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隨著技術在勞動工具系統中的更新,腦力勞動所占比重增加,提升了人類勞動效率,對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具有決定性影響。面對我國傳統工業無法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的現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為經濟轉型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第二,在勞動工具上,新質生產力強調勞動工具的智能化屬性??茖W技術的應用不僅延伸了人的物理能力,也增強了物質生產的能力。新質生產力將科技元素置于生產過程的核心,特別是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系統的應用,這些技術的整合極大提升了生產工具的智能化水平,促進了整個生產系統的效率和質量。第三,在生產要素上,新質生產力重視數字、信息等虛擬性生產要素的應用。在數字時代,大數據平臺通過對數據的精確掌控實現利潤的增長,通過數字化改革重塑生產流程。生產的每個環節都能被轉換成易于存儲和分析的數據,通過數據建模和分析發現生產規律,不僅優化了生產過程,也明顯降低了生產成本。
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性表現為三個方面,即個人勞動的解放、社會形態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礎的夯實。第一,新質生產力通過變革人的勞動方式,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在不同的社會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人的發展條件。例如,在資本主義時期,大機器工業的興起打破了封建時代人與自然的依賴關系,使人依賴于物質,這雖提高了人的自由度,但自由仍受限于資本的逐利邏輯。新質生產力強調智能化生產,智能勞動逐漸取代傳統的簡單重復勞動,節約人力成本,加強人的自主性,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可能。第二,新質生產力的應用推動社會形態的前進和發展。作為矛盾的統一體,生產力的發展對生產關系變革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生產關系勢必會演化出適合新質生產力的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朝著更為高級的形態發展。第三,新質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動力基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在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新質生產力是黨中央在新時代對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性發展,是我國未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此外,新質生產力對數字和數據的重視,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社會財富的理解,也加速了對物質財富之外的精神財富等非物質財富形態的重視,拓寬了共同富裕的視野。
(三)人與自然的統一
從生產力的特性看,新質生產力強調自然的客觀性,明確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環保能源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綠色發展理念。在唯物史觀視域下,生產力發展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人類不斷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馬克思認為自然具有客觀先在性,一方面,自然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是先于人類歷史的存在之物;另一方面,自然的客觀性為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人類在自然的基礎上進行自身需要的滿足,人的實踐活動的創造物也賦予了客觀性的特質。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綠色低碳、人本內蘊和高質量、高科技、高效能為特征,重視包括核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在生產中的應用,以尊重自然客觀性為基礎,為人類生活創造新條件。
從社會發展看,新質生產力發展將帶來社會分工的革新,使生產方式發生新變化、新發展,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分工的歷史體現著人與自然交往方式的變化,在第一次大分工中人類實現了從自然物的依靠到人類活動產物依靠的變化,在勞動中逐步實現對自然的探索。分工的精細化導致生產的剩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范圍擴大,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復雜。馬克思指出,“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對生產力的認知狀態體現著人們對自然占有的理念,新質生產力是對生產的全要素變革,要求生產的分工狀態朝著更加高效、更加環保的方向進行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生產方式變化調節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體現著新時代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理解。
從自然和歷史看,新質生產力對生產工具的影響體現著自然和歷史的雙向互動關系,彰顯歷史與自然的統一。但在唯物史觀中,歷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人的生產活動成為連接自然與歷史的紐帶。在這一互動中,人類在自然界中進行生產,塑造自己的歷史,自然界的變遷也直接塑造和推動人類歷史的進程。人類生產工具的演化不僅證明了人與自然在歷史發展中的統一,而且體現了人類如何通過改造自然來適應并推動社會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生產工具變革,特別是自動化工具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類的勞動和生產方式,加深了人類對其勞動實踐與自然法則相互作用的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對自然界的深入探索和主動適應的表現。
三、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
(一)新質生產力化解了生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難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這一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旨在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當前我國仍面臨生產力水平不高、社會分配不均的雙重挑戰。為此,急需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來推動生產力從量的增長向質的飛躍轉變,以夯實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更是社會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經之路。共同富裕需要與生產力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確保社會全體成員共同進步。特別是在新質生產力中,數據與信息的數字化變革提升了生產要素的普及性和共享性,使生產調控更為民主和廣泛,促進了社會公平與效率。此外,數字化生產要素的可復制性解決了生產發展的地理限制,為產業的地域調整和轉移創造了新的可能,進一步緩解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第二,新質生產力是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的方法對策,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現代化建設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理論堅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人民對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逐次提升,要求生產力的結構和發展須進行變革,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新質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的重塑,不僅變革了物質生產,也升級了生產供給體系,改良了精神產品供給,促進了低質文化產業和網絡生態的產業升級。通過這些措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發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逐步成為現實。
(二)新質生產力彰顯了堅持運用系統觀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系統觀念作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該觀念認為,一個系統是由多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部分之間不僅相互作用,還呈現出普遍的內在聯系。系統觀念的核心在于采用一種整體性的視角來認識和處理問題,強調在分析和決策過程中采用聯系和發展的方法,通過批判性思維深入考察社會現實。在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下,系統觀念特別強調對基礎性事物的重視,以及如何通過局部變化推動整體的進步。這種觀念不僅看重局部因素在整體發展中的作用,而且認為這些基礎性的變化是推動社會整體向前發展的關鍵力量。例如,新質生產力理論探討如何從社會生產的基礎性方面入手,解析并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確保社會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和引領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這要求我們要樹立系統思維,在把握事物發展規律中推進社會改革發展。這一要求,有助于深刻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有效推進社會改革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倡和應用涵蓋了從多層次、多方位出發對生產發展進行整體規劃的戰略,同時識別和創新那些可以在局部實現全局效應的生產力要素。此外,系統觀念在唯物辯證法視域下,認識到事物的整體性是由其各個部分的動態相互作用和普遍聯系構成的。新質生產力以這種整體性為基礎,強調從部分出發,在遵循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實現對系統觀念的深入理解和應用。例如,新質生產力在重塑基本生產方式時,強調部分性要素的整合與相互作用,以此推動社會整體的提升。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成為整體現代化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的作用都是在整體性原則的統領下展開的。通過這種方式,新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既推動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適應性調整,又促進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作者系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廷國 楊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