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琎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是革命實踐的偉大創造,是中國革命事業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傳承,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優良傳統、品格風范的集中體現,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思想政治課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就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促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得到發展。”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的革命文化處于承前啟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是立德樹人的寶貴思想資源,有利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作為一門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任務與革命文化的教育意義不謀而合。為此,我們可以通過對高中思想政治課作業設計進行優化來深入貫徹革命文化主題教學。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革命文化主題教學的重要環節,實踐性作業要遵循以下設計策略。
做好前期調研,深入掌握學情
與傳統書面作業相比,思想政治課作業的實踐性也預示著它的復雜性。開展一次實踐性作業要克服諸多困難,協調多方力量。走出教室不是一句漂亮話,它需要教師在作業實施前進行細致嚴謹的調研與分析,摸清實踐性作業實施的情況,為學生順利完成實踐性作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一般來說,在實踐性作業實施前,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做好學情和場地兩方面的調研工作。學情調研方面,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通過課堂觀察、訪談交流、成績分析等方式,深入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要素、思維水平、性格特點、行動偏好等個體差異,剖析學生學習的困難點、問題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有差異、多層次、個性化的發展點任務。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其在團隊協作和實踐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需要。實踐活動場地調研方面,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提前實地考察,為學生做好試點工作。具體而言,教師要事先聯系好實踐活動場地所在的第三方機構或單位,做好調研活動開展前的預約、調研活動場地的準備、調研工作重要流程的溝通等事宜,認真聽取、記錄并及時向學生傳達調研場地的安全要求等注意事項。同時,有條件的話要進行全程仿真模擬,認真記錄每一環節的完成時間與預期成果,寫下真實的體驗與收獲,真正站在學生角度,以學生成長發展為標準,反思作業設計中的不足并完善作業設計方案。
設計作業模板,明晰操作要求
作業實施方案的完整與完善折射的是設計者對學生成長的真正用心。盡管思想政治課實踐性作業沒有固定的模板,但完善的項目內容、清晰的任務要求、科學的方法指導是思想政治課實踐性作業取得實效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障。就構成而言,思想政治課實踐性作業模板一般由明確的作業目標、作業情境、活動任務、探究路徑或方法、實施計劃周期、人員要求、預期成果等幾大項構成。每一項內容教師都要用精準的語言進行具體化描述,不可籠統帶過。
如任務描述的格式一般為主體+動詞+內容。只有說得清楚、要求明確,學生的思考和行動才有抓手和方向,作業的可測性、可操作性、可評價性才會更強。在開展革命文化主題教學“以人民為中心”時,思想政治課教師課前布置參觀“疊彩洞精神”黨性教育館的紅色研學活動,設置查閱革命歷史資料進行研學訪談,找尋中國共產黨踐行執政理念足跡的作業目標,設計“參觀紅色展館,感受黨的初心使命”“走進老鄉家里,問問人民的新期待”兩項實踐性活動。學生借助熟悉的本地紅色革命教育資源“疊彩洞公路”,通過步步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體驗式學習,引發對黨的百年初心不變的強烈認同,從而將革命文化主題內容較為系統地融入滲透到思想政治課教學各項活動之中。學生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做好過程指導,提升育人價值
思想政治課實踐性作業的完成情況對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具有應用、檢驗、反饋的功用,是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拓展和延伸。實踐性活動的發生、實踐性作業實效的產生,都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具體來說,首先,在實踐性作業實施過程中,思想政治課教師不能做甩手掌柜,要摒棄作業是學生的事,布置完了就萬事大吉的錯誤觀念,努力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充分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教學更有效,在讀懂、引領中促進學生的成長。其次,教師要做好必要的過程性監控和指導,要全程參與,觀察學生在實踐性活動中遇到的在知識、思想方法、觀點分歧、溝通協調、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困難,及時予以提示和指導,充分發揮教師在知識解讀、方法點撥、價值引領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在積極的思考中啟迪智慧、促進發展,做好學生的引路人,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最后,教師還要及時總結“學生怎么學”“教師怎么教”的有效舉措,總結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不斷反思、不斷提升的過程。只有有效總結,才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之后的教學改進提供參照,真正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教學更加有效。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在審視社會、剖析觀點、解決問題時表現出的思想的獨立性、邏輯性、深刻性和多角度、多范圍提出問題解決方法的創新性及時進行記錄和肯定,適時追問,引發新的問題和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在知識應用、問題解決中的主體建構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優化評價方案,發揮導向作用
新修訂的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課程實施的教學和評價建議合并,意味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和教學的“評價”相一致。作業評價是作業實施的最后環節,它既能評估學生的學習質量,又是教學改進的重要驅動力。新課標提出了指向核心素養的評價建議和學業質量標準,為我們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科任務為引領,融評價情境、學科內容于一體,指向學生關鍵行為表現的評價體系提供了依據。
筆者認為,思想政治課實踐性作業的評價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評價作業設計質量和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為此我們要設計教師評價量表和學生評價量表,明確“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評價量表一般由評價維度、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和分數或等級等要素構成。指向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課實踐性作業設計質量評價維度,可以圍繞作業設計目標精準程度、作業情境創設的適切性、活動組織的恰當性、資源利用的充分性;作業任務對思想政治學科知識和技能、思想方法、觀點綜合應用的檢測程度,對學生思維啟迪和價值引領的價值;學生主體創造性是否得到充分發揮、交往能力是否得到增強、作業的可操作性等展開。學生實踐性作業質量的評價主體應盡可能多元,可以根據作業實際開展情況進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其他社會群體評價,可將各類主體的評價分數按一定比重進行加權平均,以改進學習和實踐活動方式,提高學生的社會理解和實踐能力。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高中思政課中革命文化內容一體化教學設計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C2209zy026)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