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習題課作為高中地理教學中常見的課型,是高中地理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地理習題課的學習目標已不局限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是更加重視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實踐能力。尤其在高二、高三學生所做的習題中,有許多是通過真實的情境來考查學生區域認知、地理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能力的試題。教師可以通過真實情境,在習題課教學中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習題課問題表現
一是習題課的組織形式難以把握。從教師層面來說,習題課的組織形式傳統上是教師講,學生聽,形式難有創新。有些教師嘗試讓學生參與,負責某些習題的講解,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二是習題課的課堂時間分配隨機。在習題課中,某些知識點以不同的命題方式反復出現,教師在一個知識點多個題目上耗費的時間較多,課堂效率受到影響。其中基礎知識題目較多,占據太長課堂時間,一些延伸遷移題目上分配時間不夠,導致習題課課堂時間分配有些隨機,課堂效果不佳。三是習題課上學生的學習效果欠佳。在習題課中學習過的題目,有些學生仍然有較高的錯誤率,沒有打破思維定式,即習題課課堂效果的有效性難以提高。四是習題課忽略了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習題課的授課內容千變萬化,但是地理課堂培養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不會變化,而在實際習題課中教師只注重知識本身,忽略了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習題課問題原因分析
習題課沒有模式借鑒。與新授課有固定教材相比,習題課沒有固定教材,尤其是到高三,習題的情境千變萬化,考查知識點眾多,課時較多,教師一般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在組織形式方面,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習題和備學生的精力欠佳。究其原因,每節習題課教師都面對不同的習題,備習題課的過程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手中只有習題的答案。
習題課授課題目層次性需分明。習題課上,教師如果從第一個問題講解到最后一個問題,課堂沒有重難點,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這需要教師不但要對知識層面的要求精益求精,而且要研讀課程標準,熟知地理教學考查的四大核心素養,對習題課進行分層次處理,分清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習題課學生學習方式需要改善。一節好的習題課不僅可以發散學生思維,還可以總結、拓展、延伸、整合教學內容。由于高中階段地理課課時少、任務重,教師在課時安排方面,新的教學需要花費很大精力,對于地理習題往往都是傳統的“師講生受”模式,沒有專門對習題課進行教學設計。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創新學習方式,以習題來引發討論,并在討論中做到合作交流,活用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實現高效課堂。
習題課的學習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習題課的學習中,教師和學生在處理習題時,沒有重視情境和地理核心素養的結合。因此,教師需要在試題情境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人地協調觀:把區域看成一個系統,系統內各自然、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以區域為對象的綜合分析,并要用辯證、發展觀去具體分析主要矛盾。在習題課中,教師應通過對題目高屋建瓴的建構引導,通過互動的反饋機制,既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又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具有專業素養的合格公民。
習題課模式探究
筆者嘗試以不同的形式來探究習題課的相對比較有效的模式,經過學生的反饋和課堂效果檢測,最終確定習題課的環節如下:選題—分類—互評—講評—延伸。
選題(課前完成)。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需要對所講習題進行篩選。全班設有地理學習小組,按順序,每次習題課由某一小組代表全班把需要講解的習題統計一下。統計的原則:標出簡單的題目(或者錯誤率低的題目),標出知識點重復的題目,標出難度較大的題目(或者錯誤率高的題目),標出考查的知識相對陌生的題目。
分類(課前完成)。地理小組把卷子中的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體系或者考查的核心素養寫出來,如氣候、河流、地貌、人口、城市、農業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對各種典型例題進行歸類。在習題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從題干中精確提煉出題目所考查的基礎知識,通過適當的練習培養和鞏固學生審題、析題的能力。
互評(10分鐘左右)。地理小組成員在互評環節中相互講解,做好標記。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中指出: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兩周之后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分別為50%、75%和90%。其中,教授給他人,即學生將自己會的內容教給其他人或者學以致用,學習效果最好?;ピu環節,教師充分踐行這一理論,讓學生在相互講解中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講評(20分鐘左右)。此環節主要針對較難的題目,授課人是教師或者是在某些題目方面比較擅長的學生,如果是由學生講評,學生要在課下充分準備,和教師溝通講課環節,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著重突出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如果由教師講評,教師注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提問。對于有難度的題目或者錯誤率較高的題目的講評,需要教師高效備課,注意講評環節的提問,及時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答疑解惑。
延伸(10分鐘左右)。此環節主要由教師找出習題中錯誤率較高的題目和難度較大的題目,明確此類知識或者題目考查的能力屬于哪方面,在這一環節對某些知識進行強化或者查漏補缺。以題論題并不能使學生的知識形成系統,只是簡單的查漏補缺,甚至會使學生只局限于某道題目,在做題時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縮小思維空間。解答習題時,學生要善于從考查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入手,擴展思路,從給出的情境和題干中抽絲剝繭,找出主要關鍵信息,提高知識遷移能力,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