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的空間向度

2024-06-03 20:58:36馮永剛張琳
中國電化教育 2024年5期

馮永剛 張琳

摘要:道德教育葆有顯著的空間屬性,空間因素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變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為道德教育空間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推進了道德教育空間環境變化與智能社會空間的深度融合,促進了道德教育空間資源配置與協同育人空間的和合共生,助力于道德教育空間拓展與無限空間演繹的彼此交織。然而,由于道德教育空間發展還沒有與生成式人工智能同頻共振,尚存在空間理論研究淺顯、空間倫理風險和空間創生困境等桎梏,阻抑了道德教育空間的良性發展。為此,必須轉變空間思維,匡正空間倫理,重塑空間結構,穩步提升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建設的水平。

關鍵詞:生成式人工智能;道德教育;空間向度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學校立德樹人的長效機制研究”(課題編號:BEA190108)階段性研究成果。

空間是人類活動的基本領域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本身處在不斷發展與建構過程中。人的活動總是圍繞一定時空場域,且不斷形塑著時空結構。道德教育作為人與人交往的一種活動,其活動過程是在一定的空間中展開。道德教育具有空間維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致使道德教育從傳統物理空間向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空間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推進教育數字化”寫進黨代會報告[1],進一步凸顯了釋放教育數字化的潛力,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革新,驅使著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展。近年來,人工智能持續升級并逐漸滲透到教育領域,加快了教育現代化進程,人類社會已步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尤其是2023年3月15日,Open AI公司推出的GPT-4(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4)火遍全球,它可以模擬多種人類情緒和語氣[2],以合乎情理的方式理解和響應人類復雜的請求。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因其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多模態能力等數據優勢,改變了信息分發獲取模式,為人類社會開創了新型的虛擬時空,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生成式人工智能無疑已經撼動了道德教育空間的價值定位。為此,引發了人們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立德樹人要求下的價值審視:生成式人工智能為道德教育空間帶來何種境遇?它會給道德教育空間帶來哪些新挑戰?人類如何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促進道德教育空間創新?這些問題是時代的發問,是道德教育必須應答的社會課題。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向度是道德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維度,其不僅體現在社會空間與道德教育的互構中,也體現在道德教育內部空間的構建與發展上。狹義的道德教育空間是指主客體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所需要的空間場域,泛指學??臻g。廣義的道德教育空間是指人類社會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經驗生產、情感支持、社會交往活動的場域。道德教育空間作為社會產物而存在,泛指社會空間統籌下以人的思想為對象的空間,其內容主要包括物理空間、關系空間、思維空間以及虛擬空間。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物理空間是道德物化的直接生產者,促使道德教育具備智能技術基礎上的高效資源配置和智能空間設置能力;關系空間是各要素有效聯結的基礎,是道德教育中主體間、客體間、主客體間以及主客體與各空間之間所構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思維空間是道德超越的引領,泛指道德教育中如何廓清、指認以何為本體的問題;虛擬空間是不同行為主體利用智能技術傳播和交流思想的陣地,其不斷打破已有的空間結構,又不斷生成新的空間。各個空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向度的主要內容。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賦予道德教育空間新的含蘊,必然要求道德教育空間進行應有變革,推進道德教育空間建設縱深發展。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發展的空間境遇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利用算法機器學習的方法,按照用戶特征生成原創的、創新的且與原始數據類似的內容、產品或任務[3],又可稱之為生成內容系統(AIGC System)。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道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推進了道德教育空間環境與智能空間的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是指為了實現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發展,通過一定的形式或手段將兩種或多種事物有機地整合為一個整體的資源共享過程[4]。深度融合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道德教育空間結合的一種新的發展范式,其融合不僅貫穿于道德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還推進了道德教育各空間的有機互聯和高效協作。

智能技術、情境感知、沉浸式體驗等智能技術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應用,將真實世界的物理空間、關系空間、思想空間以及虛擬空間便捷地聯通起來,創造出道德學習者體驗探究、協作討論的深度融合空間。在物理空間中,道德教育主體與智能機器實體交互,運用各自擅長的認知和技能,以相互作用的形式完成道德教育目標;在關系空間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架起一座橋梁,促使人與人之間的認知相互碰撞,進一步豐富了道德教育的關系空間;在思想空間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人與人思想碰撞和融合提供紐帶,成為人人皆可發聲的思想陣地;在虛擬空間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促使道德教育學習空間呈現出多樣化的學習場景,為道德教育空間與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提供了技術基底。

此外,物理空間因其地緣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道德教育主體間的有效溝通,而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智能技術作用下,道德教育主體可以擺脫物理空間的限制實現在虛擬空間中的碰撞和交流,在虛擬空間中可利用智能穿戴設備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協同下進行道德學習。借助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高度融合,不僅打破了傳統以學校為主要陣地的道德教育空間,同時為道德學習者提供了“千人千面”的空間體驗[5]。生成式人工智能促進物理空間資源從相對匱乏邁向豐富,關系空間被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梳理得更為清晰,思維空間中產生了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匹配的道德知識生產體系與能力、推動了虛擬空間中不同行為主體利用網絡傳播和交流思想,共同推進了道德教育空間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二)促進了道德教育空間資源配置與協同育人空間的和合共生

和合共生是指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道德教育既不能趨之若鶩,更不能漠不關心,而是能夠與其泰然相處。道德教育空間資源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和合共生是實現生成式人工智能優勢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有效途徑。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突出道德教育發展的空間向度不僅是時空關系變革的必然趨勢,更是與道德教育領域的改革息息相關。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改革推動了道德教育空間資源配置。從道德教育改革進程看,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進、思政課程創優行動的有序進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整體構建,以及“三全育人”的綜合改革實施,為推動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開創新格局、增添實效性。因此,積極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破除空間障礙以推動學校空間資源高效配置已成為道德教育創新發展的突破口[6],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動并實現道德教育空間的現代化轉型,深入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話語的內在技術邏輯,避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道德教育空間中被不當利用。其二,生成式人工智能推進“家校社”協同共育空間的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破了傳統時空壁壘,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大空間,解決了道德教育過程中“家校社”之間溝通渠道不暢、形式單一等難題。同時,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構建了融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道德教育平臺,緊緊圍繞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內容,為道德學習者提供涵蓋道德教育理論學習、職業規劃、個人發展等多維度個性化服務,以數字空間為載體融合道德教育多方資源,推動社會資源在道德教育中的深度參與和應用,“家校社”協同社會資源為道德教育提供豐富的適切性資源。借助智能技術搭建“家校社”協同共育空間,促進道德教育從傳統的物理空間、有限的學??臻g向多元參與、虛實融合的道德教育空間協調發展。

顯而易見,與道德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開展相伴隨,空間已嵌入道德教育實踐全過程,成為制約和影響其改革深度的關鍵變量。因此,只有積極開展空間規劃,理順空間關系,道德教育改革創新和“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才能持續推進、和合共生,從而覆蓋全領域、調動全要素,推動道德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三)助力于道德教育空間拓展與無限空間演繹的彼此交織

傳統道德教育空間一般指道德教育活動和實踐發生的特定物理空間,如學校教室、圖書館等,導致道德教育活動和實踐往往局限于封閉有限的學校空間內,造成道德教育主體被束縛在圍墻規訓的空間區域中。隨著智能技術的迭代升級,道德教育空間得以拓展,進而形成了虛擬互補、立體化的道德教育空間。從技術視角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擁有不斷迭代升級和廣泛多樣的使用場景,為道德教育空間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為其拓展提供了堅實的底層平臺和技術支撐。

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所引致的道德教育空間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特征,其開放性使智能技術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空間中,道德學習者的道德素養、思想活動等意識一般通過語言、文字等方式展現,為道德教育者短時間內認識和了解道德學習者提供依據,也為道德教育者評價道德學習者提供“參數”,使道德教育者在道德教育空間中獲取和分析道德學習者信息更為高效、道德教育的決策更為系統化;其多樣性表現為人人皆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輸入個人需求,從而使個人道德教育空間得以拓展。與傳統道德教育空間相比,智能技術將點、線、面拓展到實時、立體、多維的交互空間[7],豐富了真實的道德教育場景與道德教育主體的關系,為道德教育主體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內容、方法和路徑等,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根據使用者的提問方式、追問技巧以及對回答內容的滿意程度,為其選擇更易接受的對話方式和語言邏輯,給予其有針對性地引導,使得道德教育更加契合隱性化、個性化的目標。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豐富了道德教育內容,重塑了道德教育主體的師生關系,突破了傳統關系空間的限制,同時也重塑了道德教育活動形態。道德教育主體從單一空間走向多元空間,進而推進“教師—同伴—個人—機器”多元主體混合交互模型的發展。

其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道德教育空間實現從有限到無限的躍遷。人工智能在虛擬空間中通過模擬和再現基于現實世界場景、交往、物品等元素概念,為道德教育活動提供了與現實高度融合的虛擬空間環境,借助虛擬交互、腦機接口等智能技術使學習者體驗深度沉浸的狀態,從而增強了其直觀感受和仿真環境的真實體驗。除此之外,虛擬空間還能與學校道德教育活動進行聯合,實現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交互嵌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有限的空間內為道德學習者創設無限的學習情境,同時在無垠的虛擬空間中構建高效的道德教育學習環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虛擬性和場景性的特征,為道德教育提供了超現實空間體驗和即時再現互動,由此道德教育空間呈現出從有限空間到無限空間的演化,實現人人可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智能道德教育服務空間。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效解決了目前道德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其在道德教育教學上的應用是對傳統學校道德教育空間的延伸與拓展。它豐富了道德教育呈現形式、拓展了道德教育學習環境、整合了道德教育教學過程、重構了師生關系、精細化了教學組織形式、加強了師生互動頻率,真正做到以道德學習者為中心[8]。生成式人工智能實現了德教育空間場域拓展與無限空間演繹的無縫銜接、線上與線下的雙向“互嵌”、虛擬與現實的全面貫通,從運行方式看,無限空間演繹是空間拓展的延伸,兩者彼此交織、交匯互融。在無限演繹的道德教育空間里,道德教育主體溝通交往主要通過信息傳遞、語言交流和符號展開;其交流方式具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特點;道德教育共識超越了個體與群體的界限,使道德教育空間進入到不確定、無邊界、分延擴散的更高層次。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的實然困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從面世至今在全球掀起話題狂潮,《科學》《MIT科技評論》等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歸為2023年最具突破性技術[9]。然而爆火表象背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淺化、倫理越界以及創生困境也頗受關注。

(一)觸發研究基座: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亟待深化

學界在探索各個技術革命階段與道德教育之間的互構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但是已有文獻多拘泥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甚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等來闡釋信息技術賦能道德教育而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與創新路徑方面。然而,現代信息技術并非以單一的技術形態嵌入社會,而是以技術群的方式來重構道德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形塑的數字化場域,早已嵌入到人們的生活空間并與之疊合,尤其是其主觀性論證能力可能帶來錯誤思潮傳播風險。有研究稱“生成式人工智能創建的摘要被提交給學術評審人員,他們只發現了63%的造假”[10]。其在學術和思想中的語言理解偏差、價值觀偏差以及對話質量不能和人類相提并論,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升級,其輸出的文本甚至可以“騙過”專業的學術研究者。基于此,深入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勢在必行。

縱觀道德教育已有研究,無論是對于道德教育或是人工智能的研究皆有豐碩成果,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的研究成果寥寥。智能技術“熱”,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冷”,一邊是“喧囂的技術”,另一邊是“沉寂的理論”[11]。顯而易見,在充滿活力、時尚新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面前,道德教育空間理論顯得步履蹣跚且力不從心。道德教育空間的理論困境主要表現為:空間理論存在二元論傾向、傳統空間理論缺失社會性以及空間處于弱勢地位[12]。所謂二元論傾向即空間理論割裂為兩個部分:自然科學傾向以及人文傾向,兩者不可調和且互相矛盾;傳統空間理論缺失社會性,將空間理解為“幾何學概念”,按照列斐伏爾的解釋:空間是源于“數學與現實的關系——是自然現實或社會現實——并不明顯,而實際上這兩個領域之間存在著深層且不斷加深的裂縫”[13]??茖W傾向忽視了道德教育空間的社會性存在,人文傾向雖涉及社會因素但思考和分析尚淺;在道德教育理論中,空間的維度是缺失的。空間的弱勢地位,??驴芍^是一語中的:“當今的時代或許應是空間的紀元”[14]。面對這些問題,盡管道德教育學界已然生成研討的理論自覺,然而并未觸及問題實質,對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過于淺化的現象以及在其病灶歸因上依然含糊其辭,這嚴重桎梏了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的發展步伐。

(二)誘發倫理越界:道德教育空間中人機關系的異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為道德教育空間注入新活力,實現了以仿真性空間、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智能化育人模式,其能讓道德教育主體在虛擬空間中體驗超越現有認知空間,但也造成對道德教育空間以及空間中主體的過度塑造,逾越了智能技術與道德教育空間融合發展的邊界。這意味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復雜的倫理、法律和安全問題”[15]。通過對個體層面以及人機關系層面的空間倫理的剖析可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對道德教育空間造成的風險一觸即發。

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道德教育空間隱私泄露與倫理失衡。在賦能道德教育空間的過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要實現道德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可視化,需全程追蹤其學習情況,并對其產生的相關數據進行捕捉分析,從而提供個性化、適切性的道德教育空間。通常情況下,為確保數據采集的準確性,道德主體借助智能感知技術采集其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等不同層面的數據,然而,這種對于道德教育教授者和學習者全方位監控的行為誘發了道德主體的隱私安全問題[16]。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主體的生活高度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空間,使數據化生存成為現實。基于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滿足道德教育個性化需求的同時,要求道德主體隨時隨地地提供個人數據,然而,技術的非透明性致使平臺對道德教育數據采集和使用存在“黑箱”效應。對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來說,參與預訓練所需的數據是呈幾何級數增長,僅模型參數就高達1750億個,對龐大數據的需求導致算法在收集數據時也加大數據信息泄露隱患,無論數據信息是否對外公開,其收集痕跡、存儲和使用均存在泄露風險。

其二,道德教育空間智能化致使人機關系趨于異化。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使道德學習者陷入“信息繭房”之境地。智能化道德學習空間可為道德學習者提供適配度極高的道德教育內容,但是這種內容是基于人工智能的精細篩選而生成的文本,使道德學習者局限于基于個人認知特點所生成的知識,極易造成“信息繭房”,削弱了道德學習者的自主選擇[17]。長此以往,道德學習者猶如“井底之蛙”在智能技術構建的“信息繭房”中故步自封,道德教育空間越來越窄化,道德主體的具身體驗被剝奪。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道德教育中,師生雙方的對話與交往一定程度上遭到解構。道德學習者與教授者之間的“人—人”關系轉變為“人—機—人”的三維關系。在傳統面對面教授的物質空間中,焦點在于道德教育者,而技術媒介的應用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種技術對于道德教育關系空間的再造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有效對話。生成式人工智能過度嵌入道德教育關系空間使得面對面交往變為冰冷的人機互動,道德學習者的負面心理和情緒變得難以察覺。質言之,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一旦大量使用智能化教學方式,勢必會遵循諸多固定的算法模式,否則無法呈現特定的教學內容,從而造成生成式智能技術異化以及道德教育主體功能的慢性喪失,生成式人工智能對道德教育主體的倫理越界便由此產生。

(三)引發創生困境:道德教育空間創造性生成的窄化

激發道德智慧并推進道德發展是道德教育的本真使命,也是社會文明發展之需。從技術邏輯看,正因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缺失人類的自主意識,自然缺失人的創造性思維。而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屬于“投喂”模式,即如果不向其“投喂”關于道德教育空間的知識信息,便不會產生相應的答案,這意味著其本身不具備生成知識內容和創造性理解空間的能力,因而導致道德教育空間創造性生成的窄化。

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創造”道德教育空間的有限性。采用“自注意力機制”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能夠豐富物理空間、厘清關系空間以及拓展虛擬空間,還能基于道德教育主體歷史對話內容實現連續多輪人機交互與對話,從而持續推進自身的學習能力。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創造”的本質是通過從道德教育空間的信息和數據中學習關鍵要素,繼而生成與此道德教育空間相似的內容和產品,而非全新的道德教育空間。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本訓練和知識體系來自人類現有的知識結構,因此其道德教育空間創造性生產的邊界與人類向其“投喂”的道德教育空間知識數量、質量以及豐富度密切相關。從內部視角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知識生產源于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涉及其開發者和無數次的文本數據訓練;從外部視角看,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缺少有效的驗證過程,因此對于道德教育空間知識生產過程的準確性難以把握,往往只能輸出“半成品”,致使道德教育空間創造性生成的窄化。

其二,傳統學校物質空間的“壟斷”阻抑了道德教育空間的生成。一直以來,道德教育空間相對重視學校內部空間而輕視外部空間。傳統以物質空間為根基的道德教育,其中的關系、權利、資源等皆有穩定的物理性基座,其核心機制即“實在”的“此處”:即不管空間的生產、消費、資本等內涵多么龐雜,它總是在“此處”的視野內,即哲學存在論的實在性。傳統空間機制下的道德教育意蘊主要表現為:學校是道德教育空間經驗筑模所在地,所謂學校就是“此處”,即在空間關系上學校具有高度的地緣親近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時,“此處”的人便進入了“圍墻之內”。加之,傳統學校道德教育被視為封閉性的結構化空間,通常是“真理”或“真相”所保證的經驗世界,一定程度上具有“壟斷權”。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所生成的知識信息不會超出“已知”范圍,無法生產出未知的道德教育空間,而其創造性空間的生成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但是數據的質量和數量存在偏差,進一步加劇了道德教育空間創造性生成的窄化。在這種既有的傳統道德教育空間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所生成的知識是將“既有”的東西經過濃縮或者轉譯后成為另一種“有”,即它是一種從“有”到“有”的生成[18],因而,其對學??臻g結構性權利的創造性優化有待深化。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變革的空間路徑探賾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所面臨的空間困境并“不是不正?,F象,而是在其本質規定中的否定物”[19],是道德教育內在矛盾的空間表征,是促進道德教育進一步創新的著力點。直面困境,亟待我們從深化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構建道德教育空間規約機制、創造道德教育空間新型樣態為著力點,不斷推進道德教育空間優化發展。

(一)轉變空間思維,深化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

信息技術是道德教育空間向度發展的重要工具,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則是道德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保持人文性、科學性的必要基礎。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時代新興產物,應加強在此背景下宏觀與微觀、橫向與縱向的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增強道德教育空間研究的問題意識,強化道德教育空間在道德教育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就其本質而言,算法即計算規則,以設計流程或規則的形式完成某項任務,通過設定相關路徑和規則,運算及推演輸出相應結果[20]。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其背后的強大算法構建道德教育空間知識理論體系是時代之需。

一方面,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的關系研究。道德教育空間理論與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理論是一套相互關聯的定義、概念和建議,通過翔實地說明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對現象提出的系統看法,其目的是對這種現象作預言和解釋”[21],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算法系統認識和把握現實空間,是智能環境下傳統道德教育理論的延伸。道德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并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22],道德教育空間自身理論具有解決道德教育問題的內在規定性,道德教育空間原理“決定使用何種技術,而不是技術工具來決定應用什么原理”[2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先進性在于其可推進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的創新,人們的“搜索”、開發者的“投喂”無不記錄著每個用戶留下的數據和算法軌跡,其背后所隱藏的態度或偏好、情感、價值觀可生成用戶真實在線行動空間,形成了多維化表述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傳統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相對枯燥或艱澀的圖表公式、專業術語、玄奧莫測的考據、引證等單維觀點和見解的表達,形成了融聽覺、視覺、語義、行為于一體的理論表達,在此過程中,一種新的道德教育空間理論文體已經呼之欲出,即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的多維表述邏輯和表述方式共同編制而成的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傊赖陆逃臻g理論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指引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則揭示了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的合理性,二者相互作用且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新的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形態。這一生產的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形態主要包括橫向形態和縱向形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橫向形態。主要是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生產者之間的合作形態和交往形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然改變了研究者科研合作、信息共享和相互聯結的方式,構筑了新的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共同體,這一共同體主要來自道德教育理論專業研究者、道德教育主體以及智能技術開發人員,使得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突破原有學術圈的限制,在帶來更加多樣化理論資源的同時,也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對話交流,擴大了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交互性和即時性特征,即理論觀點一旦產生碰撞,就極易產生熱度導致理論觀點的交鋒。另一方面是縱向形態,即過程形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級改變了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研究的生產形態,尤其是已然深入到了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生產的“過程”之中,成為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生產過程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智能技術在深入到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生產“毛細血管”與“骨髓”的同時,也再造了新的道德教育空間理論的“毛細血管”,創造了新的道德教育空間的“骨髓”。

在深入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于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尤其需注意的是應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以實際應用為導向的實證研究,整體推進道德教育空間理論建設,以此形成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的明顯優勢,進而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生成式人工智能凝聚了道德教育各個空間的內在機理和規律,涵蓋空間生成、空間設置、空間管理、空間維護等方面。

(二)匡正空間倫理,構建道德教育空間規約機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人機關系的異化呼喚空間倫理的救贖。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空間倫理是指在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整合和保護過程中所涉及的道德原則、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它要求我們應秉持可持續性、公正性、多樣性的原則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于動物而言,人的尊貴之處在于人的高級倫理價值和人的道德訴求[24]。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空間倫理應強調制度倫理和責任倫理。在制度倫理中不僅強調充分尊重道德學習者的自由與權利,同時提倡兼顧他人以維護他人權利得以實現;在責任倫理中注重用道義論平衡功利主義效益論,兩者的平衡發展是道德教育空間順利建構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契約化、公平與正義空間倫理的底線??镎臻g倫理,構建道德教育空間規約機制,應將社會層面健全外在監管機制、技術層面恪守“技術向善”原則、個人層面建立內生規約作為落腳點。

其一,匡扶社會空間正義,健全外在監管機制??臻g倫理具有社會屬性,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道德教育空間以人為中心是對“以功利為中心”“以資本為中心”的否定,是有效防止技術至上的基礎保障。現實中,研發者憑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的掌控,無償地侵占甚或濫用數據信息,甚或牟取暴利,引發道德風險和倫理失范。因此,從社會層面設計可操作的監管機制是有效預防并控制道德教育空間倫理風險的關鍵。這種監管機制不僅可以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收集、應用、存儲的數據進行管理和監督,而且可以制定公平公開的法律制度以進一步明晰責權歸屬,從根本上保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的安全性、合法性以及透明性。除此之外,還應在政策層面構建倫理標準體系,保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道德教育空間中的合理使用。同時還要細化數字教育的倫理規范和道德準則,進一步構建具有共識性的數字教育倫理標準體系及其治理框架。

其二,突破技術局限,恪守“技術向善”。一是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避免道德教育空間陷入倫理陷阱。為防止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層面的隱私泄露,數據使用者應對道德教育主體進行信息采集、應用和存儲的各個環節進行合理解釋,確保數據使用過程的合法性、安全性和透明性,加強數據安全,避免數據信息的濫用和泄露。二是恪守“技術向善”,即賦予道德教育空間一定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創造可信任、負責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負責任、可信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要求研發者必須遵循技術開發和使用的道德準則,并以此為基準構建機器倫理準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觀念取決于其開發者和信息提供者所植入的倫理價值和“投喂”的知識信息,其決定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價值。因此,開發者應著重開發智能機器的深度學習能力,使智能系統具備區分善惡、是非、對錯等價值判斷能力。這就要求智能技術開發者具備良好的技術倫理素養,因為“計算機程序員的任務是對某項任務進行理解,并將該任務轉換成計算機能夠理解的指令”[25]。科研人員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道德倫理之間進行良性互動的橋梁,其道德倫理觀念甚至對機器倫理的性質和內容起決定性作用。技術開發人員應以人類道德為基準設計具有深度理解能力和智能識別的算法模型,賦予算法道德價值,使智能機器獲得人類信任。同時,還需充分利用類似于GPT-4等模型的強大圖文理解能力,研制算法的倫理執行程序和審查機制,進而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處理潛在道德問題的能力,使其敢于質疑風險行為,主動矯正非道德行為,成為負責任的“良芯”,助推其以合乎倫理的方式開發生成式人工智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匡正空間倫理。

其三,激發道德主體內生規約意識,提升數字素養。空間是社會關系的有機組成,表征著一定的社會秩序[26]。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及其使用者作為道德教育空間倫理的共同體,應以維護社會秩序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共同空間倫理目標。據此,應著力提升個人德性的內化意識,以期實現道德教育空間倫理良性發展。道德教育主體內生規約意識的形成可通過道德教育教化實現,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道德教育主體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培養道德主體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數據安全意識以及責權意識。同時,不斷提升道德主體的數據素養,強化其算法技能學習,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持謹慎態度,重新審視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于促進道德主體人格健全的價值意義,將其轉化為個人技術化生存的有效工具。

(三)重塑空間結構,創造道德教育空間新型樣態

創造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活力。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沖擊了以認知類技能為主的高難度復雜任務,對道德教育空間新型樣態的創造提供了可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下,過去人與機器二元對立的思維逐漸轉向人機協同的共生思維,未來要從觀念上接受顛覆性技術帶來的空間可能,并且通過人機協同創造道德教育空間新形態。

一方面,優勢互補,著力凝聚道德教育空間創生的強大合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共同體主要包括智能技術開發者、道德學習者以及道德教授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支持下,道德教育空間新樣態不只來自道德學習者,還來自道德教授者;不只來自當前的道德教育教學場景,還來自以往的教學場景。道德學習者學習未知知識、探究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空間是其自然傾向?;诖耍瑧獪蚀_把握不同空間的職能任務、基本原則和運行規律,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空間重塑提供可能。同時道德教育主體還應主動破除空間障礙,優化空間資源配置,實現道德教育在不同空間平衡發展,只有積極開展空間資源規劃、優化空間結構、厘清空間關系,生成式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的改革創新才能穩步推進。道德教育空間的創新還須從提高空間的創造能力著手。生成式人工智能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內容創造能力,是由于OpenAI公司的研發團隊及其運營團隊將其所使用的大語言模型持續完善,包括運營能力的提升、參數的調整以及模型的更新,這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內核穩定的重要體現。從具體舉措來說,應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道德教育空間研發團隊,從根本上保證道德教育空間功能的優化與完善。除人工智能所創設的虛擬空間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空間創造完全依賴于現有“投喂”,若沒有“投喂”的支撐,再強大的模型也難以實現道德教育空間創造。質言之,必須保證道德教育空間“投喂”的及時獲取、更新與存儲,應建立相應管理團隊對其實施維護,從而保障道德教育空間的持續供應。

另一方面,強化人機協同,推動道德教育空間的動態生成。算法作為固定函數公式下的智能運算和機器學習,其函數一經輸入便被既定計算步驟所固化。道德教育通過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通過駕馭算法,對于現實和虛擬空間中的各種價值觀進行監測與跟蹤,充分融入價值觀的交鋒與對抗、接納與融合的過程,構建基于算法技術的道德教育各要素結構優化與理論升級機制,持續推進道德教育結構以及方法論創新,并致力于人機互動與新空間的開發與利用。加強人機協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道德教育創新相適應的結果,是推動道德教育空間創生的強大動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道德教育的結合離不開特定空間,由于空間具有開放性,可沿著任何點運行,因此可以沿著此點形成全新的空間。盡管人們擔心生成式人工智能這種“賦能工具”會打破傳統以學??臻g為主的道德教育場域,但是歷史證明技術革命、道德教育創新總是能夠為人類實現全面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總是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動力引擎。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個性化、人性化的道德教育空間,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適應建設全周期、多空間、全場域、全流程的技術平臺,充分調動道德學習者情緒以使其高度卷入特定虛擬場景,不僅可以延長其體驗時間,而且可以拓展新型體驗空間,擴充道德教育的內涵容量[27]。道德學習者可決定學什么、如何學,進而進一步建立自己的私人平臺,從而達到涵養品性的目的。在這些私人空間中,個人的學習風格、表現和進度都由數據信息記錄,從而實現道德教育學習的自適應和個性化。相關教育部門、學校應加大對智能終端、學生情感檢測的支持力度,建設能夠耦合技術與設計理念的智能資源,協同發力,“融通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和網絡教育各個環節,促進全社會協同育人格局的形成” [28]。生成式人工智能使道德教育組織形態從線上實體空間向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虛實空間轉化,不僅為道德教育結構增添新的彈性空間,同時也創造出道德教育空間新型樣態。重塑的道德教育空間匯聚了道德學習者的學習經驗、教授者的教學智慧以及開發者的“投喂”,為道德教育活動開展提供無限可能,為創造道德教育空間新樣態提供精準化服務。

總之,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剛剛開始,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不斷催生出新的空間,道德教育空間研究悠悠起步。道德教育要想在開放性、強鏈接和流動性的空間中更好地承擔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需要積極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空間的無限可能,不僅應對新的空間加以框定和維護,牢牢把握其內容、性質和秩序的主動權,而且應轉變空間觀念,積極拓展空間場域,構建新的空間關系,增強空間功能,實現道德教育空間的形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Tate Tamara P.,Shayan Doroudi,et al.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AIGenerated Writing:Confronting the ComingTsunami [EB/OL].https:// edarxiv.org/4mec3/download format=pdf,2023-10-22.

[3] Gartner:5 impactful technologies from the Gartner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trends impact radar for 2022 [EB/OL].https://www.gartner.com/ en/articles/5-impactful-technologies-from-the-gartner-emerging-technologies-and-trends-impact-radar-for-20222,2023-10-23.

[4] 安富海.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限度及路徑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3):112-116+125.

[5] 馮永剛,趙丹丹.智慧教育之于學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及其實現[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15-123.

[6] 徐業坤,曹文澤.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空間向度[J].思想理論教育,2022,(12):53-59.

[7] 翟雪松,楚肖燕等.教育元宇宙:新一代互聯網教育形態的創新與挑戰[J].開放教育研究,2022,(1):34-42.

[8] 孫志偉,李小平等.虛擬現實技術下的學習空間擴展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7):76-83.

[9] Garnter.Your detailed guide to the 2023 Gartner top 10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EB/OL].https://www.gartner.com/en/information-technology/ insights/top-technology-trends,2023-10-25.

[10] H Holden Thorp.ChatGPT Is Fun,but Not An Author [J].Science,2023,(6630): 313.

[11] 李政濤,羅藝.面對信息技術,教育學理論何為 [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4):1-12.

[12] 崔麗華.傳統空間理論的困境及當代“空間轉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6):118-123.

[13]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New Jersey:WileyBlackwell,1991.2.

[14] 包亞明.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

[15] 杜靜,黃榮懷等.智能教育時代下人工智能倫理的內涵與建構原則[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7):21-29.

[16] 馮永剛,屈玲.ChatGPT運用于教育的倫理風險及其防控[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44(4):34-42+213.

[17] 劉金松.人工智能時代學生主體性的相關問題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1):5-11.

[18] 肖峰.何種生成 能否創造 ——ChatGPT的附魅與祛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3-06(05).

[19][26] [德]黑格爾.楊一之譯.邏輯學(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66.

[20] [荷]瑪農·奧斯特芬.曹博譯.數據的邊界:隱私與個人數據保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

[21] Fred N.Kerlinger.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3.9.

[22]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童可依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

[23] 陳曉珊,戚萬學.“技術”何以重塑教育[J].教育研究,2021,42(10):45-61.

[24] 馮永剛.道德教育中的人道困惑及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2,(3):46-51.

[25] [美]歐內斯特·戴維斯,蓋瑞·馬庫斯.龍志勇譯.如何創造可信的AI[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213.

[27] 馮永剛.學校制度文化育人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136.

[28] 萬光俠,焦立濤.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3,(5):38-43.

作者簡介:

馮永剛: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道德教育哲學、教育基本理論。

張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智慧教育、職業道德教育。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AIGC Era

Feng Yonggang, Zhang Lin

Faculty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Shandong

Abstract: The moral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attributes and the spatial factor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moral education. In the AIGC era, the AIGC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spaces, promot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spati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the intelligent social space, enhanc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spatial resourcing and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space, facilitates the intertwining of the moral education spatial expansion and the infinite spatial deducing. However, as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space has not yet resonated with AIGC, there are still shackles such as shallow spatial theoretical research, spatial ethical risks and spatial creation dilemmas, which inhibit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space.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spatial thinking, correct spatial ethics, reshap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teadily ramp up the level of spatial construc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in the AIGC era.

Keywords: AIGC; moral education; spatial orientation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6日

責任編輯:李雅瑄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 天天躁狠狠躁|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亚洲自拍另类|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主播|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青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欧美a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色综合五月|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自拍偷拍欧美|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免费高清a毛片|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亚洲人在线|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日本a级免费|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亚洲a级毛片| 欧美激情福利|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亚洲永久色|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高清免费毛片|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亚洲天堂高清|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