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英
學校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在教學中開展富有成效的革命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從小聽黨話、跟黨走,為學生的成長注入紅色基因。2021年,教育部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革命傳統全面融入課程教材作出頂層設計,明確了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等。語文是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選擇反映革命傳統的經典作品,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深刻體會革命精神,感悟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質,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資源
教材是傳承革命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對其中的教育資源進行挖掘。以統編版語文教材為例,小學一至六年級教材中選取了近40篇紅色經典作品,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革命優秀傳統,并呈現出一定的特點。
1.由低到高循序漸進
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教材中,紅色經典作品編排較少,也尚未形成單元主題。到了中、高年級,隨著學生理解能力的不斷發展,教材雙線編排的脈絡逐漸明顯,紅色經典作品集中在一個單元的方式更為常見,便于學生更加集中、深入、全面地感受其中蘊含的革命傳統文化。
2.作品體裁豐富多樣
教材中的紅色經典作品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革命的優良傳統,其中既有飽含愛國情懷的古詩,如《出塞》;也有體現革命志士高尚品質的記敘文,如《金色的魚鉤》;還有革命者深情獨白的散文,如《清貧》;展現少年兒童機智英勇的作品,如《小英雄雨來》;等等。體裁豐富多樣的作品能夠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作品中的革命傳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
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效策略
1.補充資料,深化文本理解
借助閱讀鏈接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許多作品后面都安排了閱讀鏈接,通過這些資料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他們真切感受人物品質。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其課后閱讀鏈接資源非常豐富,包括《七子之歌》《香港》《和平宣言》,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拓展閱讀中深入體會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結合課外資料 針對教材中遠離學生生活的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適時補充形式多樣的課外資料,突破難點。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互相交流關于長征的知識;另一方面,在理解“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時,教師可以播放有關飛奪瀘定橋這一歷史的影視片段,幫助學生理解詞句中驚心動魄的場面。
2.任務驅動,激發學習動力
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學習任務群來驅動單元整體學習。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五篇課文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革命優秀傳統文化,單元中還包含“口語交際:演講”和“習作:多彩的活動”。教師可以“緬懷革命先烈”為主題開展演講比賽,用這一真實任務驅動單元課文的學習,讓學生走近歷史,感受先烈品質,并在活動結束后通過習作記錄這次活動。
3.結合實踐,增強學習體驗
教師可借助本土紅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革命傳統文化教育,以延伸課堂教學。以五年級上冊《冀中的地道戰》教學為例,北京的學生可以前去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體驗地道設計的巧妙和抗戰人民的智慧。又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學生在搜集相關資料時可以實地走進圓明園,將文中的建筑宏偉、珍寶無數與現實中的殘垣斷壁、滿目荒涼作對比,深切感受落后帶來的恥辱。
綜上,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革命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整合這些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他們樹立建設祖國、復興民族的遠大理想,真正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