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媛 蔣建敏
幼小銜接階段是孩子從幼兒園過渡至小學的教育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著重提高幼兒對新學習方式、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幫助幼兒掌握學習疑難知識的技能。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存在較大差異。調研發現,很多幼兒上小學后存在聽不懂課程、難以適應陌生環境等問題。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引導幼兒順利進行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教師就應做好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積極聯合幼兒家長及園所負責人開展家園共育,幫助幼兒快速成長。
一、幼小銜接教育中開展家園共育的重要意義
研究發現,幼小銜接時期是幼兒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兒童從幼兒園升至小學的過渡期,能夠幫助兒童順利轉變學習心態,進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小學生活。在幼小銜接時期開展家園共育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
第一,家長與教師的幫助能夠讓幼兒快速適應陌生環境,進而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很多幼兒升至小學后,往往難以適應小學的同伴交往方式與學習習慣,學習效率低下,嚴重時甚至產生不良心理。家園共育可以引導兒童在幼小銜接時期形成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與適應能力,進而促進兒童的長遠發展。此外,幼小過渡階段的幼兒應當具備基本的技能與知識。通過家園共育,教師與家長聯合開發游戲、交流等活動,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有效促進幼兒的學習與成長。
第二,家園共育可以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幼兒與家長的相處時間更長。因此,家長作為幼兒的學習啟蒙教師,需要發揮重要的教育引導作用。幼小銜接時期的家園共育可以幫助家長學習并了解更多幼兒教育理論,進而有效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
二、家園共育在幼小銜接中的優勢
專家認為,家庭是幼兒最早開展學習活動的場所,能夠對幼兒日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大多數幼兒的行為習慣及道德品質會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幼兒園在開展幼小銜接教育時,就需要與家長進行合作,獲得家長的支持與參與,進而幫助幼兒順利升至小學。家園共育模式在幼小銜接中主要具備以下三大優勢:
第一,家園共育能夠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與教師的雙重教育能夠對幼兒的作息習慣、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等產生積極的影響。家長可以為幼兒制作健康的飲食,提供整潔的居住環境,并要求幼兒每天按照作息規律進行生活、學習。該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還能夠提高幼兒的免疫力。
第二,家園共育能夠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除了幼兒園必要的品質教育課程,家庭同樣能夠對幼兒的道德品質產生不小的影響,進而幫助幼兒形成積極、正向的情感觀與道德觀。家長需要在幼小銜接時期為幼兒提供美好、溫馨的家庭氛圍,與幼兒多多交流,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成長狀態,帶領幼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該方式能夠引導幼兒形成責任心強、有愛心、樂觀等良好品質。
第三,幼小銜接時期的家園共育能夠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的語言學習環境。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對幼兒的語言表達產生較大影響。教師應當鼓勵家長為幼兒提供良好的交流與表達環境,掌握必要的教育技巧,進而促進幼兒語言思維的發展。
三、家園共育在幼小銜接中的運用策略
幼小銜接背景下,要想提高家園共育質量,除了需要教師與家長的配合,還應當獲得幼兒園管理者的支持。因此,我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維度保障幼小銜接家園共育的效果。
(一)針對園所管理者
幼小銜接背景下,園所管理者應當對家園共育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方面,依托教育部門發布的相關政策指示來學習家園共育理念;另一方面,根據園內教學資源來制訂符合實際的家園共育活動計劃,吸引更多的家長投身育兒活動。園所管理者要組織家長定期觀摩課堂教學及各項活動,并鼓勵家長參與教學編排。該方式能夠幫助家長深度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方法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此外,園所管理者要制訂符合實際教學需求的親子活動計劃,強化家園共育,如組織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親子閱讀、親子游戲等,加強家長對幼兒學習興趣及情感需求的了解,有效提升家長的育兒技能。園所管理者還可以與當地的社區工作者進行合作,制訂社區服務教學方案,提高家園共育的影響力,如鼓勵幼兒與家長定期進行義工活動,提高家長對社區服務的認知度。
(二)針對教師
為了提高幼小銜接階段家園共育的質量,教師除了做好本職工作,還需要與家長進行定期溝通,引導家長形成良好的幼兒教育觀。
第一,鼓勵家長進行定期學習,不斷提升家長家園共育的自信心。教師要理解幼小銜接時期教育的重要性及應當采取的教學方式,并熟悉家園共育的技巧,進而用自身的專業素養來對家長進行教育、培訓,提高家長的自信心。
第二,教師應當組織家長進行家園共育工作的培訓與考核。培訓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家長講述成功的教育案例,還要為其講解必要的家園共育理論,加深家長對家園共育、幼小銜接等概念的理解。
第三,教師應當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為家長制定個性化家園共育目標,并建立詳細的評價機制,鼓勵家長定期展示或反饋家園共育成果。該方式能夠讓教師從客觀角度評估家長的育兒效果,并為家長提出寶貴意見。
第四,教師應當不斷完善家園共育體系,積極創建微信群、釘釘群等,建立家長委員會,從而提高家長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的參與度。由于在幼小銜接階段很容易出現家長、教師責任不明晰的情況,教師應當制定清晰、明確的教育分工制度,并要求家長嚴格按照這一制度開展幼兒教育活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
(三)針對家長
幼小銜接時期,家長需要積極主動地投身家園共育活動。由于幼小銜接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需要了解這一階段幼兒的語言認知情況、情感發展能力、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等,從而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小學生活。
第一,家長只有深度學習幼小銜接教育理念,掌握家園共育的具體模式,才能夠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
第二,家長要積極主動參與各項親子活動,經常與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幼兒在園的表現,并就幼兒在家中的行為特征與教師進行深度溝通。此外,家長可以自行選擇一些符合幼兒心理認知的親子活動,如親子游戲、親子繪畫、親子閱讀等。上述活動能夠快速拉近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不斷豐富幼兒在親子活動中的學習體驗,進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第三,家長應當與當地社區保持聯系,不斷開闊自身的學習視野,拓展社交圈,定期參與社區或幼兒園組織的幼小銜接親子活動,如幼小銜接知識講座,與其他幼兒的父母交流經驗,學習專業教師給出的育兒建議。
幼小銜接時期是幼兒學習與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為了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從幼兒園至小學的過渡,教師要與家長、園所管理者聯合起來,充分發揮三者的教育優勢,為幼兒提供必要的知識講解及心理疏導,從而緩解幼兒在面對陌生環境、陌生同學、陌生教師時的不適感。
進入信息高速發展時代,家長與教師可以積極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來開展家園共育:家長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檢索更多的幼小銜接教育課程,還可以使用社交媒體與教師進行定期溝通,進而保障幼小銜接時期家園共育的質量;教師要根據家長的實時反饋來精準調整幼小銜接教學方案,為每一個幼兒提供個性化輔導,進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宋媛媛單位系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實驗幼兒園,蔣建敏單位系山東省東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