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棠 涂華 房曉東
摘要: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現代就業市場變得日益復雜且靈活,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也必將進行一系列改革以適應這一發展趨勢。互聯網平臺招聘求職信息結構的標準化對于行業的招聘和求職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該研究從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的問題出發,深入分析并提出互聯網平臺招聘求職信息結構標準化的必要性和意義。通過企業與人才雙向匹配原則制定數據標準方案、招聘求職平臺數據清洗、依托人崗精準匹配打標系統數據標準化和結構化、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界面設計等形式研究互聯網平臺招聘求職信息結構化標準實施路徑。
關鍵詞:招聘求職平臺;信息結構;標準化;界面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4)11-0104-02
0 引言
互聯網招聘,亦可稱為在線招聘或電子招聘,是利用互聯網作為招聘渠道,為企業和求職者提供在線招聘與求職服務的一種形式[1]。這些平臺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通道,使其能夠發布工作崗位、搜索合適的候選人或尋找理想的工作機會。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招聘行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互聯網招聘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線下招聘和紙媒傳播方式。近十幾年來,經過不斷的改進和發展,互聯網招聘已經逐步改變了企業的招聘方式,對人力資源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現代招聘求職平臺能夠覆蓋全球范圍內不同地區、行業和領域,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智能算法進行匹配推薦,使得企業與候選人之間能夠更快速、高效地實現對接。新一輪網絡技術革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用戶體驗升級,使得在線申請、簡歷提交等操作變得異常方便易用。
為了規范網絡招聘服務,促進網絡招聘服務業態健康有序發展,促進就業和人力資源流動配置,國家及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的政策。2015年發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5〕23號)、《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2015〕50 號)等要求,推動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在就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快實現就業服務和就業管理工作全程信息化,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2016年發布《服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人社廳發〔2016〕159號),2021年3月1日,人社部出臺《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這是我國網絡招聘服務領域第一部部門規章,對網絡招聘服務活動準入、服務規范、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做出規定。
1 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問題分析
1.1 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數據無標準化
目前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普遍存在用人單位招聘信息數據定義模糊、填寫隨意、參差不齊的情況,導致數據采集、清洗、分析和應用難度增大,難以實現大數據收集,建設有效的數據倉庫,進而無法實現人才求職信息的精準匹配和對用人單位招聘需求的宏觀大數據分析。主要原因在于:長期以來,用人單位對于所招聘職位(崗位)的職責描述(工作任務)、人才勝任力要求(知識、技能、素養)、工作時間、薪酬福利等表述習慣各異,招聘需求信息發布者的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行業類型和企業規模差異顯著,導致企業招聘需求信息發布隨意度大,表述不規范、不流暢,給招聘求職的精準匹配和自動推薦帶來了很大難度。同時,企業發布招聘信息時,部分內容只能依據信息發布者的自身理解和信息整合能力獨立撰寫,缺乏標準規范的模板作為參考,導致招聘信息發布水平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招聘效率和效果。
1.2 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數據匹配不精準
對于企業用戶和求職者而言,職位信息與簡歷信息的精準匹配能夠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企業期望在發布職位后,能夠通過平臺或系統的大數據推薦找到合適的簡歷;而求職者則希望在填寫求職意向后能精準地推薦合適的職位[3]。然而,目前部分招聘平臺上存在大量重復發布的工作崗位,導致用戶在瀏覽時容易產生混淆和困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興職業和崗位不斷涌現,如果招聘網站不及時更新數據屬性,將難以準確把握用戶簡歷特征,導致數據推薦不夠準確[4]。此外,一些過期或已關閉的工作崗位仍保留在平臺上,給求職者帶來誤導,降低了系統的整體可信度。同時,部分公司發布的招聘信息缺乏統一的標準與格式,使得用戶難以快速理解和比較不同公司的信息。平臺對企業資質和真實性的核查不足,也可能存在虛假或欺詐性質的資訊。過多的無效信息,如廣告等,也會影響用戶找到所需資料。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中的數據無清洗情況會給用戶帶來困擾,降低系統的整體價值,導致招聘求職匹配過程中的對接阻力增大,效率降低。
1.3 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操作用戶界面體驗不理想
目前我國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的界面設計仍有待提升。許多招聘網站平臺的操作界面、色彩、功能、智能和分析等方面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部分平臺在移動端設備上的體驗不佳,缺乏良好的響應式設計,可能影響用戶對系統的滿意度。有時搜索引擎無法準確識別用戶輸入的關鍵字,或推薦結果不符合用戶實際需求。部分平臺缺乏有效收集和回應用戶意見的渠道,阻礙了系統的改善與優化。此外,某些界面設計未考慮特殊群體如視力受限人士等的使用困難問題。當前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的用戶界面體驗并不理想,仍存在諸多需要改進與優化的地方。
2 互聯網平臺招聘求職信息結構標準化的意義
一是提高信息準確性。規范化的平臺能夠要求企業和個人提供標準格式的招聘或求職信息,從而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得以提升。這意味著,在發布或搜索招聘信息時,企業和個人需遵循統一的格式和標準,使得所呈現的信息更為清晰、明了,且易于理解。這種規范化不僅有助于消除歧義、降低誤解風險,還能協助用戶更迅速地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工作機會或候選人。此外,規范化處理后的數據在數據分析方面也能為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及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二是增強用戶體驗。用戶在使用經過規范化處理的網絡就業市場時,能更快速地找到所需工作或合適的候選人。隨著互聯網招聘平臺的規范化,建立可重復使用且具有一致性的組件庫和樣式指南將成為可能。這意味著設計師和開發人員能夠共享統一的設計元素、交互模式及視覺風格,確保整個產品在不同頁面間保持統一的風格。這種系統化的設計方法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還能減少因不協調或混亂造成的額外時間浪費。此外,這也將加速新功能的迭代上線過程,使用戶體驗更為連貫流暢。三是促進公平競爭。規定統一標準使得所有參與者均處于同一起跑線上,避免因不明晰甚至是虛假廣告導致的失衡現象。四是提升數據分析價值。通過數據采集、整理及后期深度分析,將能夠更深入地研究行業發展趨勢,并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3 互聯網平臺招聘求職信息結構化標準實施路徑
3.1 企業與人才雙向匹配原則制定數據標準方案
根據《東莞市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信息技術服務 治理 第5部分:數據治理規范》《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服務規范 第3部分:數據管理》《產品生命周期數據管理規范》《銀行間市場基礎數據元》和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服務 外包 第4部分:非結構化數據管理與服務規范》等,依據數據的重要程度以及遭到破壞后的危害程度建立本互聯網招聘求職數據分類分級標準。
按照GB/T 10113中的分類法為基礎結合業務信息,根據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業務運營特點和內部管理方法,收集機構內所有部門的數據資源,梳理所有數據資源。按照業務屬性(或特征),將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數據分為若干數據大類,然后按照大類內部的數據隸屬邏輯關系,將每個大類的數據分為若干層級,每個層級分為若干子類,同一分支的同層級子類之間構成并列關系,不同層級子類之間構成隸屬關系。
在數據分類基礎上,根據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數據重要程度以及泄露后對國家安全、社會秩序、企業經營管理和公眾利益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程度,對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數據資源進行分級。
對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的數據統一安排數據定義、數據編碼、數據格式、數據含義、數據類型、數據范圍和數據交換進行編寫。例如:個人屬性中的個人統計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民族、國籍、職業、住址、工作單位等屬性。
3.2 招聘求職平臺數據清洗
導出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數據庫及數據,對求職信息進行多維度模型構建、標準化體系建設、標簽化結構梳理和模塊化組建,以實現與人才求職信息的精準匹配和對用人單位招聘需求的宏觀大數據分析。對已有的招聘求職數據進行全面的清洗、標注、歸納、建模;對未來的平臺數據錄入、采集、抓取、分析規則進行全新構建,以打造標準化、結構化的新型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及大數據分析系統。組織測試第三方程序,以評估文檔轉換數據的效率及成功率,設計文檔轉換數據的格式,進行文檔轉換成數據,并導入數據到數據庫及平臺里進行測試。
3.3 依托人崗精準匹配打標系統數據標準化和結構化
設計人崗精準匹配打標系統,旨在通過智能化方式實現簡歷標簽和職位標簽的精準匹配,并通過這些標簽的撮合,實現職位和簡歷的互相推薦。該系統旨在提高招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同時確保招聘過程中人才與崗位的精準匹配。借助自動化的標簽打標過程和智能匹配算法,系統能夠迅速而準確地識別候選人的技能、經驗和特長,并將其與最合適的職位進行匹配,從而為企業和求職者提供更高效、更精準的招聘服務。
3.4 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界面設計
為了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需要對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的界面進行升級改造。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提高產品外觀的可識別性,完善產品的反饋功能,增加產品限制性功能設計,構建理想的映射和匹配關系,確保主題和對象相統一,交互方式相一致[5]。重點應放在提升平臺的界面操作便利性、交互性、色彩適應性上,同時注重用戶體驗,重視人文與精神內涵,結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進行設計。
4 結束語
目前,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多為各家企業自行研發,除了對個人基本信息、學歷和工作經歷等剛性信息有結構化的模板外,在求職信息中關于人才的知識、技能、素養等方面的描述,尚缺乏統一的標準與示例。這導致人才提供的信息較為零散混亂,不利于平臺的招聘與求職信息化進程。因此,開展多維度模型構建、標準化體系建設、標簽化結構梳理和模塊化組建等工作,在行業內具有前瞻性。通過采用清洗、標注、歸納、建模、采集、抓取、分析等方法,搭建平臺數據結構化標準,方能推動互聯網招聘求職平臺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清斌,紀漢霖,劉東波. 我國網絡招聘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策略[J]. 商業研究,2012(9):43-49.
[2] 董彥喆,熊琴,王夢琪. 大數據時代我國網絡招聘研究綜述[J]. 中國市場,2021(7):82-84.
[3] 李青. 互聯網招聘公司產品策略研究:以全職招聘為例[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22.
[4] 李錦銳,章家寶,彭梅.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求職用戶畫像系統研究與設計[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4):75-76.
[5] 甄珍. 認知心理學視域下UI界面設計研究[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21(6):102-104.
【通聯編輯: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