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李佳妮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以及西藏地區小學教師發展的現實需求下,內地西藏師范生的教學能力被賦予了新的要求。文章通過對三所師范院校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結合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現狀,探討了他們在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相關原因,并據此提出了促進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策略。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轉型;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4)11-0134-03
1 背景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新時代教師的能力被賦予了新的要求。從西藏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到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等項目的實施,國家政策對西藏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然而,對于西藏地區的基礎教育而言,受地域、自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其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了要發展“互聯網+教育”,教育信息化已由原先注重硬件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轉向“應用”的轉型。因此,發展的核心在于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優秀的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內地西藏師范生作為西藏地區未來教師隊伍的重要力量,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人物和實踐者。因此,提升內地西藏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成為推動西藏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課題。
2 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整體現狀
2.1 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素養情況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對西部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地民族師范院校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內地西藏師范生的信息化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受地理、經濟等多重因素的制約,部分內地西藏師范生的信息素養仍然不高,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意義和實施必要性理解不足,導致其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能力難以達到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1]。
2.2 研究項目及具體內容
2.2.1 研究目的
通過對3所內地西藏師范生培養院校進行調研,旨在了解目前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現狀,為本研究提供相關數據資料,進而分析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提出改進策略。
2.2.2 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
本次調研共涉及135名內地西藏師范生,所選專業包括小學教育、數學、語文等。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內容涵蓋以下4個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采用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和認知情況;學生使用信息技術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學生未主動應用信息化教學的原因;學校對少數民族學生使用信息化開展教學的重視程度等。
2.2.3 研究結果與情況分析
1) 學生基本情況。根據135份有效樣本的分布情況,調研涉及三個學校的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樣本的多元化為開展研究并得出結論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如表1所示。
2) 數據分析情況。問卷調查共包含13道題目,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①學生對于課堂教學采用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和認知情況。大部分學生認識到開展信息化教學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但由于語言障礙和信息技術水平的限制,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教學模式同樣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并認為只有在參加評比或競賽時才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②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所需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的調查。學生基本能夠熟練使用常用的教學軟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在線資源下載等,但對于一些新興的教學軟件和平臺的使用則缺乏主動性。③學生對于如何實現自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通道缺乏明確的方向和指引,缺乏相應的引導。④關于校方管理者對學生使用信息化開展教學的重視情況的調查。大多數管理者對信息化教學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但也有13%的管理者對此持中立態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對。⑤學生對于信息化教學未能充分應用于課堂教學的主要原因進行了選擇,主要集中在未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計算機操作水平不足、課程開設及信息化教學環境不能滿足需求以及缺乏相應的推動和鼓勵政策等方面,如表2所示。
3 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存在的問題
1) 部分內地西藏師范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相對薄弱,操作技能水平還有待提高。由于他們大多來自偏遠藏區及農牧區,雖然具備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但在教學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的主動性不強,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識[2]。一方面,他們的信息素養相對較低,普遍認為傳統教學模式已能滿足基本教學要求,且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未能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提升教學效果、評價學生學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平時接觸計算機的機會較少,導致運用信息化設備的主動性不高,甚至對使用教學設備軟件感到畏懼。這些認知和行動上的障礙都限制了他們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2) 課程設置相對單一。目前,大多數師范院校主要通過信息技術這一門課程來涵蓋信息技術知識及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3]。然而,這種課程設置方式相對單一,課程內容主要集中在計算機知識、Office辦公軟件、計算機網絡知識等方面。這種培養模式缺乏針對性,沒有充分考慮西藏學生因客觀原因導致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不高的問題,從而限制了內地西藏師范生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
3) 信息化教學環境存在局限性。教學實踐是檢驗學生教學能力的關鍵環節。要實現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硬件設施配備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然而,目前一些師范院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存在局限性。一方面,由于課程安排的限制,學生只能偶爾使用多媒體機房進行實踐操作,這導致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技能無法得到充分鍛煉;另一方面,作為師范生,他們主要完成的是以“學生身份”進行的信息化活動任務,缺乏以“未來教師”身份進行的信息化設備使用和教學設計的實踐機會。
4) 教學管理機制尚待完善。部分學校管理者對于內地西藏師范生的信息化能力培養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4]。內地西藏師范生的培養是一個系統而動態的過程,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學能力水平監測反饋機制和激勵獎勵機制,以促進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持續提升。然而,目前這些機制尚不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4 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
4.1 樹立良好的信息觀,提升信息技術技能
內地西藏師范生作為內地高校專項培養的師范生,肩負著學成歸家后對家鄉基礎教育支援建設的重任。發展民族教育僅憑硬件、軟件是不夠的,理念的引導同樣至關重要。可通過優質師范學校協同民族師范院校發展共同體機制,借助“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等遠程教育形式,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拓寬眼界,開拓思路,幫助內地西藏師范生樹立良好的信息觀念,提升信息技術技能。
4.2 扎實打牢基礎,強化教學真本領
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未來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素養,還應具備自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師范生應筑牢知識基礎、操作技能基礎,強化教學本領。
1) 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提升策略。一是采用多樣化學習方式,如在線知識點搶答、主題知識講座、知識競賽等;二是開辦漢藏混合班級教學,采用一個西藏學生對一個漢族學生或多個西藏學生對多個漢族學生組合的形式,結成學習小組,在語言、專業學習、操作實踐等方面有效促進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提升。
2) 信息技術技能提升策略。一是通過開展信息技術技能訓練、學科活動競賽、教學實踐等活動項目,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學能力;二是利用在線優質網絡資源,使學生實現對數字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對教學情況的評價與反思[5]。
3) 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再提升策略。一是通過在“學習通”等在線網絡平臺及時獲取新網絡課程資源,如常用軟件中的Photoshop圖形圖像軟件、GoldWave 音頻處理軟件、Focusky 課件制作軟件等;二是針對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指導幫扶“未來教師”開發適合當地教學的教案庫、課件庫、素材庫、試卷庫等課程資源;三是借助多種在線平臺,實現遠程與新教師線上交流,提供在線咨詢幫助,形成不間斷學習鏈,實現信息化教學能力再提升,多形式助力上崗新教師基于互聯網的教學能力可持續發展。
4.3 重構內地西藏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新模式
師范院校除了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外,還應借助教育技術及選修課程的學習,培養內地西藏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一是結合內地西藏生的學情,重構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技術、課件設計與制作等課程,并考慮結合小學課堂教學信息化的實際需求,適當增設相關課程;二是調整信息技術相關的拓展課程,例如以選修課形式開設信息化教學活動設計等擴展類課程,以提升學生的教學信息技術操作水平和教學能力。
4.4 數字資源與數字化環境儲備與構建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數字資源已逐漸取代傳統教材的主導地位。學校應廣泛匯集相關數字教學資源,并著重培養內地西藏師范生使用和開發數字資源的能力。為此,學校需緊跟國家教育發展的方針政策,針對資金不足的院校,通過項目申報、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及資源,以完成數字資源與數字化環境的儲備與構建,從而為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4.5 建立師范院校的信息化建設管理機制
學校管理者應密切關注信息化教學在教育中不斷發展的態勢,創新思維,加強考察、學習和引進工作。從學校層面進行規劃設計,引領思維變革,從硬件、軟件及政策層面構建機制,以滿足教師和學生信息化教學發展過程中的不斷進步的需求[6]。
1) 建立對學生的“三測三評”的反饋機制。建立學生入學、中期、畢業前三個時段的測評反饋機制,即“三測三評”機制,如圖1所示。第一階段,新生入校后進行計算機理論知識測試,以了解內地西藏生的信息素養情況,為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第二階段,在大二期間開展中期信息技術實操水平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為學校的因材施教提供數據支持;第三階段,在內地西藏師范生就業前進行信息技術綜合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理論類和實訓類,為后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及改革提供反饋數據。
2) 建立多形式、多種類的激勵機制,促進學生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通過構建多形式、多種類的激勵機制,推動內地西藏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內地西藏師范生在校期間通過必修課、選修課的學習,達到一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后,可獲得相關課程學分獎勵(如免修直接申請學分);二是依據省市校等不同級別信息化教學能力競賽的獲獎情況,制定并執行相應的獎勵機制;三是通過社會認可學習成果等手段,強化對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的激勵機制。
5 結束語
本調查報告針對內地西藏師范生現有信息化教學能力整體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從樹立觀念、強化本領、課程改革、環境建設、構建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思考與建議。培養西藏地區信息化人才是時代所需,此舉將為西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通過著力提升內地西藏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我們期望能夠培養他們對知識遷移和推廣的能力,為其未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而逐步推進西藏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楊東. 西藏師范生信息素養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24-26.
[2] 王靜,吳師偉,張菊紅. 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現狀、問題及路徑[J]. 公關世界,2022(12):76-77.
[3] 魏會廷. 高校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 渭南師范學院學院學報,2014,29(20):41-44.
[4] 徐蕾. 高等院校教學管理信息化研究[J]. 信息技術,2007,31(8):162-164.
[5] 吳瑩,劉柳. 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6):82-87.
[6] 于蘭印. 信息化時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J]. 知識窗(教師版),2022(7):3-5.
【通聯編輯: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