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張建航
[摘要]鄉風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鄉風文明包含著“農耕文明”“革故鼎新”“共同價值”“謙和包容”“和諧互助”等重要元素,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具有內在強邏輯關聯。通過對第三批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38個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發現,鄉風文明建設在實踐探索中形成了傳承傳統文化、倡導移風易俗、統一核心價值、包容多元文化、深化多元治理等五條路徑,有力助推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長效發展。這些典型案例呈現出組織上的黨建引領、內容上的以文化人、機制上的堵疏結合、功能上的協同發展等四大亮點。未來應著力提升鄉風文明建設主體上的以民為本、載體上的整合創新、整體上的合力共進,以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立體化建設、整體化推進、科學化發展。
[關鍵詞]鄉風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典型案例;中華文明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608(2024)03-0079-11
千百年來,鄉風文明既以生態智慧建設著美好家園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維系著心靈家園的“精神秩序”,更以約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規范促使鄉村社會形成“自覺秩序”[1]。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法治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面臨著日益凸顯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問題。這些現代化因素對鄉村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鄉村振興任務愈發繁重,需要采取更具針對性和系統性的策略。習近平強調,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建設美麗鄉村,抓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保護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開展移風易俗,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2]。因此,應系統審視鄉風文明與中華文明的辯證關系,守正鄉土文化的良風美俗,創新鄉風文明建設的方式方法,以有效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綜述
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強調,“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創新移風易俗抓手載體,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強化村規民約激勵約束功能,持續推進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完善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推動黨員干部帶頭承諾踐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強化正向引導激勵,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廣清單制、積分制等有效辦法。”其次,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和關鍵舉措。 2022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后首次國內考察就來到河南安陽殷墟遺址,“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4],這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2023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鮮明提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科學揭示了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深刻闡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脈所系、價值追求所向,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為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進一步細化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具體舉措,首次提出“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 再次,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是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如何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滾滾洪流中,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總體要求下,切實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深刻闡明鄉風文明和中華文明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歷史演進、理論邏輯和現實關切,促使人們在鄉村社會中感受與眾不同的文化魅力,促進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系統有效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和深入研究的重點領域。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學界高度關注20字方針之一的“鄉風文明”,也陸續出現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其重要意義、科學內涵、存在問題和實踐路徑等四個方面。就其重要意義而言,葉劍鳴從新時代農村精神生活的視角指出,“新時代培育和提升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是滿足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5]。就其科學內涵而言,張元潔等人指出,“鄉風文明除指鄉村社會主體的傳統美德和良好習慣外,還包括鄉村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6]。趙廷陽等人指出,“鄉風文明是新時代建設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是鄉村善治的主要體現,是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強有力保證”[7]。將鄉風文明建設置于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研究,對于鄉風文明建設進行了有益探索。就其存在的問題而言,韓廣富等人指出,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面臨著“農村集體經濟式微、農村基層黨組織公信力減弱、農村文化發展失魂、部分農村不良陋習與‘等靠要貧困心理滋生等問題”[8]。李為君等人強調,“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國家文化建設和農村全面發展的短板,不僅影響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也使得農村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有所缺失”[9]。將鄉村文化建設置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視角下研究,具有一定開拓性。就其實踐路徑而言,邱世兵等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出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外實踐進路,“在鄉風文明建設系統內部,要立足鄉村傳統文化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建設鄉風文明;在鄉風文明建設系統外部,要借鑒城市產業文明建設經驗,圍繞綠色生態建設、立足增進鄉村人福祉建設鄉風文明”[10]。黃昕等人提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要以重建鄉村公共生活、培育鄉村良性社會資本為重點,采取縱向自上而下與橫向平等交互相結合的雙向路徑”[11]。此觀點指出鄉風文明建設具體落實需要注重雙向互動,充分尊重民意。
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的闡述。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概念。隨后,學界有關“習近平文化思想”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研討會、座談會迅速展開,形成了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闡釋的良好氛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研究也逐步細化、深化,聚焦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而展開。首先,拓展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研究視野,科學詮釋其內涵和外延。如項久雨強調,對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解,要超越現代文明的一般屬性,要從偉大復興戰略高度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特性,他同時指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內生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長河中,當屬這一歷史進程的文明范疇,是民族復興的文明表達”[12]。陳金龍提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相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明而言的,是處于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文明,是基于中華民族傳統文明而生成的文明,中華民族傳統文明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成中華文明的整體”[13]。其次,研究貫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研究鏈條,深入總結其歷史演進。商志曉指出,“從‘中華文明概念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表達,表明我們黨對文化建設、文明創造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認識上的不斷深化、在行動上的高度自覺”[14]。再者,推進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轉化,充分體現其時代價值。如何星亮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協調聯動、一體推進”[15]。
總體而言,學界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意義和特征進行了較為系統且深入的研究,但是,既有研究鮮少關注鄉風文明與中華文明的內在關聯,對于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基于此,本文以厘清鄉風文明與中華文明的內在邏輯為出發點,嘗試回答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邏輯,在對第三批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38個典型案例的分析中概括出有效的實踐舉措,在實踐與理論的對話中就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經驗進行總結,探究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成功經驗及推廣價值。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見圖1)。
二、理論闡釋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16],深刻闡釋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視角對文化建設的恢弘擘畫,為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南。從歷史演進視角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基礎上,在吸收我國當代文明優秀成果的過程中,在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上,在吸收其他優秀文化的廣度上提出的創新性概念,是極具中國風范、中國特色和中國氣質的現代文化形態。從推進實踐視角看,鄉風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一方面有必要厘清中華文明與鄉風文明的內在關聯,另一方面有必要總結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經驗。具體到鄉風文明建設中,鄉風文明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鄉風文明所包含的“農耕文明”“革故鼎新”“共同價值”“謙和包容”“和諧互助”等重要元素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直觀體現,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保持著一以貫之的內在關聯。綜上所述,鄉風文明建設在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需要從理論上厘清其何以可能的內在邏輯,從實踐上總結其以何可為的典型經驗,繼而促使二者理論上相得益彰、目標上協力共進,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鄉風文明建設。
(一)“農耕文明”堅守優秀傳統道德準則,體現突出的連續性
鄉風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鄉村社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體,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突出特色,“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優秀傳統和鄉土文化倫理深深浸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中華文明之所以亙古及今,延綿不絕,離不開農耕文明的連續性。習近平強調:“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17]連續性體現在鄉風文明不是對當前農村發展現狀的否定,而是對鄉土文化、農耕文化、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近年來,國家通過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農民技能大賽,發布傳統村落名錄,各地通過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振興之路,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農村的精氣神,增強了農民的凝聚力,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通過鄉風文明中鄉土文化的傳承,中華文明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保持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一種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這種連續性有助于堅守傳統道德準則,使得中華文明在時代變遷中不失其根基。農耕文明包含的連續性主要體現在地理、文明特質和理性判斷三個方面。一是地理維度。長江黃河貫穿東西、分列南北,黃河沿岸以種植小麥為主,長江沿岸以種植水稻為主,這樣跨區域協調補充的格局,使得中華民族有應對重大災害的物質基礎。二是文明特質維度。農耕文化中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有力見證和寶貴資源;農耕文化強調的家庭觀念和鄉土觀念,促進了社會關系的穩定與和諧,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千百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的辛苦勞作中孕育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團結統一、尊老愛幼、集體至上、節儉謙遜等優秀傳統美德,在鄉村社會中通過傳統節慶、鄉土文化等得以延續至今,并且在文明交流融合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三是理性判斷維度。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在農業生產中形成了獨特的理性判斷體系。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二十四節氣,其產生于農耕文明,是中國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系統知識體系,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判斷和科學因素。二十四節氣體系的形成不僅體現了先民對時間的認知,而且直接影響著華夏民族的政治、宗教、哲學與科學,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鮮明的特點。
(二)“革故鼎新”激發核心價值現代活力,體現突出的創新性
鄉風文明中的“革故鼎新”是指在鄉村社會中通過改變陳規舊俗、消除落后習慣,引導鄉民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和文明行為。這種傳統鄉村價值觀和文化的變革,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同時吸收了現代化的理念和技術,使得鄉村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歷經數千年的積淀與傳承實現了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出對未來的開拓與創新,步伐日益堅定,流向與時俱新。其深蘊的“革故鼎新”主要體現在傳統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社會觀念創新、公眾參與創新等方面。其一,傳統理念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鄉風文明強調對傳統理念的尊重,鼓勵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以應對當今社會面臨的挑戰。鄉村通過積極挖掘、保護和傳承自己獨有的文化資源,并通過創新手段,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代文化創作,開發有品質、有情懷、有創意、有市場的文創產品,如鄉村文學、鄉村旅游、鄉村藝術等。其二,社會觀念創新。傳統的觀念和習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的發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給許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由此引發的浪費、攀比等問題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各地通過移風易俗,打破陳舊觀念,鼓勵鄉民開拓創新,包容多元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新風尚,從而為鄉村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文化土壤。其三,公眾參與創新。鄉風文明中的民主參與和基層自治原則為現代社會公共事務參與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通過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可以推動社會創新的發展,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
(三)“共同價值”構建鄉村文化認同體系,體現突出的統一性
鄉風文明中內蘊的“共同價值”是指鄉村社區共同傳承和堅守的一系列價值觀念、道德準則、文化傳統。鄉風文明注重培養鄉民的社會公德、個人品質和道德規范,以促進鄉村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與互助合作。在鄉村社會中各種價值觀、行為準則、社會關系等的協調和統一,形成了鄉村社會共同的文化認同體系,即鄉民之間相互認同、共同遵循的核心信念和行為準則。通過強調共同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鄉風文明有助于凝聚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促進社會各方面的統一和協調發展。其內蘊的“共同價值”主要體現在共同的節慶習俗、共同的社會秩序和規范、共同的文化傳承等方面。一是共同的節慶習俗。鄉風文明中的節慶習俗是鄉村社會共同的文化表達形式。傳統的節慶活動在鄉村社會中得到共同參與和傳承,成為鄉村社會成員共享的文化盛宴,也進一步增強了鄉村社會的統一性。二是共同的社會秩序和規范。鄉風文明強調社會規范、道德倫理和法律法規的遵守,鼓勵鄉村成員遵紀守法、尊重他人、團結互助、誠實守信,提倡公正、公平、公開的鄉村治理機制,這些共同的社會秩序和規范在鄉村社會中得到普遍遵守,維護了鄉村成員的行為統一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三是共同的文化傳承。鄉風文明強調良好家風家訓、文明鄉風的傳承,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鄉村社會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傳統。家庭成員、鄉村成員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對于傳統文化元素有著共同的認知,這些共同的價值觀念構成了鄉村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促使鄉村社會成員在價值取向上達成一致,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諧穩定,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四)“謙和包容”實現多元文化共存共榮,體現突出的包容性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明始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使得中華文明的向心力和生命力不斷增強,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并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鄉風文明中蘊含的“謙和包容”可以實現鄉村不同文化的互通互鑒、兼收并蓄,客觀上促進中華文明更好地應對多元文化交融和文化多樣性的挑戰,體現突出的包容性。其蘊含的“謙和包容”主要體現在對社會、宗教、外來文化等方面的包容,這種包容性的文化品質有助于鄉村社會內部的和諧共處和社會穩定,也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一是社會包容。鄉風文明的包容性為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友好互助提供了可能,通過強調社會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和互助共濟,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創建。在鄉村社會中,鄰里之間相互扶持,共同解決問題,形成了一種親緣性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包容性提升了社會成員的凝聚力和穩定性。二是宗教包容。鄉風文明對于宗教信仰的包容體現在尊重個體的宗教信仰自由上,并鼓勵不同宗教之間相互理解與尊重,對于建設和諧幸福的鄉村社會很有必要。鄉村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人都可能存在著多種宗教信仰,鄉風文明促進了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友好共處,對社會與人心的安定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三是對外來文化的包容。鄉風文明對于外來文化的包容主要體現在對外來人員的接納和友善,這種包容姿態使得具有不同思想觀念的人可以在同一地域和社會中共榮共存,相互交流融合,形成更為豐富多樣的文化景觀。
(五)“和諧互助”推動鄉村社會繁榮穩定,體現突出的和平性
鄉風文明隱含的“和諧互助”是指在鄉村社會中推崇和平、友善與和諧的價值觀念,注重家庭、社區、鄉里之間的和諧相處,強調親情、鄰里情的重要性,通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沖突并建立和諧社會,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和平穩定的環境。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與其廣大深厚的農業基礎相關,農業生產講求得時之和、適地之宜,農村生活講求人心和善、以和為貴,村落民居講求順應山水、和于四時,均崇尚“和”的理念。鄉風文明在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侵略和掠奪的戰爭技藝,因此,中華文明沒有殖民史、沒有侵略史、沒有掠奪史。鄉風文明所強調的追求秩序、穩定內斂、愛好和平的文化性格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刻進中國人民的骨子里。其隱含的“和諧互助”主要體現在鄰里和睦、熟人社會、社會穩定、反對暴力等方面,這些特性對于培育中華文明的和平意識,推動社會的穩定與繁榮,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鄰里和睦。鄉風文明強調親仁善鄰、團結互助,倡導友善與和睦的人際交往。在鄉村社會中,人們通過互相幫助、分享資源、共同承擔責任等方式建立密切的人際關系,這種密切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和認同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鄉村社會網絡。二是熟人社會。在鄉村社會,人們通常生活在相對狹小的地域范圍內,社會成員之間因為常年共同生活、共同勞作,形成了緊密的社會聯系,大家都相互認識,知根知底,彼此之間成為“熟人”。這種緊密的社會聯系促進了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三是社會穩定。在鄉村社會中,人們的言行不僅受到法律和規章制度的約束,還會受到社會成員的道德和社會期望的影響,村民之間共同遵守著一套相同的行為準則,這一準則有利于強化鄉村治理中德治潤心的聚力作用,保持鄉村社會秩序穩定,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同時,由于熟悉和信任,社會成員之間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能夠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形成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四是反對暴力。鄉風文明倡導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鄉村社會中,成員之間以對話、協商和合作的方式解決分歧和矛盾,反對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三、實踐樣態
鄉風文明和中華文明之間有著一定的強關聯性,那么鄉風文明建設在實踐中是如何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有哪些成功的經驗需要總結,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加強,這些將是我們探究的重點。為探尋其中的規律性,本文選取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遴選的第三批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38個典型案例,這38個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實效性。其中,典型性體現在這些案例是在全國各省級農業農村部門會同鄉村振興部門在廣泛動員、深入發掘、踴躍申報的138個案例中遴選出的38個優秀案例,起到了以點帶面、良好示范的作用。全面性體現在這些案例不僅涵蓋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鄉村,而且涉及多種鄉風文明建設模式,有些村莊通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傳統文化和家庭美德等方式,推動文明鄉風建設;有些村莊則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提高農民素質和加強鄉村治理等方式,實現文明鄉風的提升;有些村莊強調鄉村治理的重要性,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實效性體現在這些村莊在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社會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具有較好的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能夠為其他鄉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幫助它們更好地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本文以這38個典型案例村莊作為一個樣本,運用案例分析方法,通過比較、歸納、推理等方式,系統剖析各個村莊的主要措施、政策落實和特色做法在促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方面的具體實踐,探究其蘊含的創新探索和具體舉措,歸納其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見表1)。
(一)傳承鄉土文化,延續文明根脈,助推現代文明連續性
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延續農耕文明之根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農耕文明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價值追求,其包含的價值認知、價值理念和處世哲學是工業文明無法媲美的[18]。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保護傳承農耕文化。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開展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認定”。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則首次提出“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這為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也提供了政策指引。樣本案例中有13個入選村莊加強本地歷史遺跡、傳統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努力保存文化傳承的載體和環境;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德、紅色文化基因等文化因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優秀農耕文化、良好家風家訓在文明鄉村建設中釋放新活力,提升了村民的榮譽感、自豪感。如,WJGC、XSC、TWC、DQSQ、XYC、YXC、HBLGC、XGC、LHYC、BTC、WJCC、MXC、BMC。在HBLTC案例中,精心打造“孝善后八”“書香后八”“紅色后八”“國學樓棟”等村落文化品牌,建設了以“孝、悌、敬、誠、善、恭、禮、謙、寬”為主題的孝賢廣場,以孝賢文化典故和村莊孝賢模范為主線的孝賢文化一條街等,讓村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提高素養、提振鄉風。在DQSQ案例中,發掘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根據鄉村振興總體要求,以創建國家文明村為目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突出思想教育,強化道德實踐,通過保護老宅院,建設村情館,打造社區文明實踐陣地“紅磁場”。在BTC案例中,以廉孝文化為切入點,大力扶持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積極挖掘和保護具有蒙山特色的民間藝術,提煉形成耕讀傳家、勤儉持家、廉孝立家、和善興家的壩頭“四家精神”,建成以“德、廉、孝、善、勤”為主題的文化園,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二)倡導移風易俗,激發文明活力,助推現代文明創新性
倡導移風易俗是指在鄉村社會中推動傳統陋習和不良習慣的改變,以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的發展,為鄉村社區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組織開展移風易俗宣教活動,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創新移風易俗抓手載體,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強化村規民約激勵約束功能,持續推進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并通過正向引導激勵、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黨員干部帶頭、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等多措并舉推進鄉村社會移風易俗。樣本中有38個典型案例均從不同方面聚焦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的突出問題,在制定群眾認可、約束有力的村規民約基礎上,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自治組織,有效整治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高價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習俗。同時,積極探索“道德銀行”“文明積分”“紅黑灰榜”等道德約束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風清氣正、文明美好的新風尚。在TZC案例中,以村規民約為切入點,開展對高價彩禮、鋪張浪費等不正之風的整治。其中,娶兒媳、嫁女兒,破舊俗、立新意,就是聚焦婚俗問題,將婚俗文明寫入村規民約,真正以“小約定”推動民風“大改善”。在BMC案例中,開設“鄉約銀行”,給每個農戶發放美德存折,從行孝、積善、講信、從儉、尚勤等方面細化條款和積分,積分可兌換相應獎品,并作為評優和發展黨員、任用村組干部的重要依據。在LHYC案例中,舉行“星級家庭”評選,把村規民約、移風易俗、人居環境等內容納入評比標準,評出五星至一星家庭,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該村還特別關注母親對一個家庭的重要影響,開設“母親課堂”等一批精品課程。
(三)構建秩序體系,凝聚文明共識,助推現代文明統一性
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鄉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權利運行規則和秩序規范制度,集中表現為孝老尊幼、愛己及人、村規民約等。樣本案例中有17個入選村莊通過統一核心價值,細化實化婚喪嫁娶操辦標準規范,達到了凝聚鄉風文明共識,引導鄉村社會形成積極向上、和諧穩定的文明氛圍。如,ZLZC、DFKC、TMGC、TZC、WJGC、GTC、LSC、SGC、TYC、HBLTC、LHYC、TYXC、LYC、JDC、AZTC、NC、TPC。在TYC案例中,制定“桃園菜單”和桃園村文明餐桌協議,為宴席“瘦身”。開展“八星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孝子”等選樹活動,用“一張榜單”曬出鄉風新貌。在AZTC案例中,將婚喪嫁娶事宜和宴席標準形成制度“28123”模式(每桌酒席的用煙不超過20元/盒,酒不超過80元/瓶,村民隨禮不超過100元,酒席數量不超過20桌,每桌席面飯菜不超過300元),要求外出經商、工作人員在村辦紅白事也必須遵守。
(四)推動交流互鑒,綻放文明風采,助推現代文明包容性
文明的真諦在于理解與尊重不同的文化,而不是簡單地排斥或抵制。“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19]。典型案例中有5個入選村莊通過包容多元文化,讓不同的鄉風文明得到保護與傳承,不斷培育和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其在新時代依然煥發出獨特的風采。如,TWC、YXC、BTC、DRC、KEKSC。在YXC案例中,通過弘揚客家文化,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資源,成功申報了國家級非遺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省級非遺香火龍等省級以上非遺項目6個。利用土圍閑置房屋打造了客家民俗館,集中呈現全南客家民俗風俗文化。在DRC案例中,堅持以“黨建+民族團結”為統領,鼓勵不同民族黨員之間、黨員和群眾之間結成幫扶對子,實現共同發展。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搭建“三交”平臺,在春節、藏歷年期間,組織各民族群眾一起包餃子、跳鍋莊,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2022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五)提升治理效能,營造和諧氛圍,助推現代文明和平性
建設和諧美麗鄉村是一個綜合性的任務,旨在實現鄉村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典型案例中有19個入選村莊通過深化自治、法治與德治有機結合,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沖突和建立和諧社會,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和平穩定的環境。如,DFKC、TZC、WJGC、GTC、HFC、TXTC、XSC、XLC、SGC、TYC、XJC、XYC、XGC、ASC、LJC、LYC、BSC、JDC、DRC。在DFKC案例中,將基層黨組織建設放在首要位置,開展黨員掛門牌、亮身份、做奉獻等活動,發揮移風易俗表率作用。推選威望較高的老黨員、退休教師等組成紅白理事會,對村內紅白事實施全過程監督。在ASC案例中,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治理體系,突出為民服務理念,融自治、法治、德治于一體,積極發揮鄉賢理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的作用,調動村民參與自治管理的積極性。在BSC案例中,通過黨建引領,黨支部帶頭謀劃、部署、參與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用心用情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激發了村民參與村寨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總結與展望
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典型案例經過3年多的遴選和示范,已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現在傳承鄉村農耕文明、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統一婚喪嫁娶標準、包容鄉村多元文化、培育鄉村和諧氛圍等方面,充分體現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具有一定的可推廣價值。在此基礎上,從組織上、內容上、機制上和功能上概括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般規律和典型經驗。
(一)經驗總結
一是組織上,黨建引領,榜樣帶動育新風。典型案例中,各村莊堅持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賦予基層群眾組織的主導權,制定切合實際的村規民約,發揮群眾身邊先進人物的榜樣作用,形成除陋習、樹新風的濃厚氛圍,傳遞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價值追求,引導村民積極投身文明鄉風建設,推進移風易俗。在具體實踐中,強化基層黨委的領導權,賦予基層群眾組織的主導權,增強基本主體即農民、重要主體即經營性文化主體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的自主權,完善這一組織格局,切實提高了鄉村的文明程度。
二是內容上,以文化人,美德潤心倡文明。典型案例均注重以文化人,充分發揮文化凝聚人心、培育公德、淳化民風的作用。它們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鄉村社會良好風尚,用革命文化激發農民群眾奮斗熱情,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農民群眾精神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德、紅色文化等文化因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優秀農耕文化、良好家風家訓在文明鄉村建設中釋放出新活力,提升了村民的榮譽感、自豪感。在具體實踐中,表現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鄉村社會良好風尚,用革命文化激發群眾奮斗熱情,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群眾精神力量,鄉風文明程度在潤物細無聲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風尚,用文明之風滋養和美鄉村。
三是機制上,創新機制,堵疏結合除陋習。典型案例通過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制定群眾認可、約束有力的村規民約基礎上,建立健全監督評估機制,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自治組織,有效整治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高價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習俗。在方式方法上,積極探索“道德銀行”“文明積分”“紅黑榜”等道德約束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出風清氣正、文明美好的新風尚,尊良俗、去低俗、廢惡俗成為共識。
四是功能上,協同發展,激發文明新活力。典型案例在制定“剛性”舉措、融合“柔性”情懷基礎上,以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等為主要抓手,不僅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而且引導了廣大鄉民的價值觀念,提升了鄉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推動了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全方位提升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效果,客觀上助推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協同發展。在具體實踐中,鄉風文明建設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為指引,通過黨建引領、社會參與,形成多元協同的發展局面,表現在傳承了優秀鄉土文化,探索了移風易俗創新機制,凝聚了鄉風文明共識,培育了農村經濟新業態,建立了靈活高效的工作機制,提高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助推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農村的發展。
(二)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指引,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先進經驗,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但鄉風文明建設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鄉村社會的各個領域和農業、農村、農民的方方面面,需要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首先,堅持以民為本,突出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主體。從農民需要出發,從農民喜好著手,增加富有農耕農趣農味的服務供給,激發廣大農民的參與熱情。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立村民議事會、紅白喜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注重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寓教于事,培養更多政策明白人,把傳統觀念轉化為農民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準則。
其次,提升行動質效,整合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載體。完善鄉風文明建設網格化、信息化平臺,通過制定規范、村規民約進一步推進家風家訓弘揚行動、移風易俗推動行動、文化傳承保護行動、文明實踐志愿行動、城鄉結對共建行動、文明積分參與行動、美麗鄉村潔美行動、文明新風傳播行動等重點行動,找準實際推進的具體辦法,倡導和約束性措施并舉,宣傳“愛黨愛國”“孝老愛親”“最美鄉賢”“重義守信”“向上向善”等身邊典型示范,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打造“民生、民心、民安”于一體的系統工程。
再次,形成建設合力,注重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體系。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黨委、政府、社會、家庭各個方面,需要統籌考慮、整體設計、形成合力。黨委要加強對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全面領導,牽頭抓總、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強化決策參謀,完善運行機制,加強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查;政府要在資金籌措、人才培育、產業振興等方面做好宏觀設計與微觀指導,帶動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資源更多流向農村;社會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場域,要在優化鄉風、民風上下功夫,在動員群眾參與、媒體發聲、鄉賢反哺上營造良好社會風尚,協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家庭要注重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向家庭成員傳授修身之道、治家之法、處世原則,促進村落和諧,有條件的村落可以開展村史編撰,加強村史館、家風館建設。村民作為鄉風文明建設中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扮演著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角色,要在主動承擔責任、注重素質提升、發揮示范引領、促進鄰里和諧等方面積極參與、主動作為。
綜上所述,通過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主體、載體、整體的立體化建設、一體化推進,多維度合力提升億萬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賡續鄉村傳統文化,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提煉文明精神標識,豐富農民精神世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繼而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霞.傳統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與價值重建[J].中國農村觀察,2011(3):80-86.
[2]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41-242.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4]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9.
[5]葉劍鳴.鄉風文明建設助推浙江象山鄉村振興[J].紅旗文稿,2019(21):14-15.
[6]張元潔,田云剛.鄉風文明的譜系學分析與產業化重建[J].湖北社會科學,2019(10):50-55.
[7]趙廷陽,張穎,李怡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風文明建設:基于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典型案例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6-53.
[8]韓廣富,劉歡.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邏輯理路[J].理論探討,2020(2):137-143.
[9]李為君,夏穎,孫寅.鄉風文明的塑造: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建設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1:3.
[10]邱世兵,邱婧璇.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使命、邏輯與進路[J].重慶社會科學,2023(6):133-144.
[11]黃昕,吳恒同,張振國.縱橫磨合:鄉風文明建設的多重邏輯——基于湖南省14個市州的調查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24-133.
[12]項久雨.偉大復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理論與改革,2023(5):1-10.
[13]陳金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特質與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2023(8):16-21.
[14]商志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論要[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6):48-55.
[15]何星亮.創新性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J].思想戰線,2023(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