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鈺
[摘 要] 1938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了國內第一所高等藝術院校——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在抗日戰爭的洗禮中、轉移至東北的征途中以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魯藝人創作了大量滿足人民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經典作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促進了中國文藝事業發展。魯藝音樂文化蘊含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精華,反映了偉大民族精神,體現黨的文藝思想,對于研究和發展中國當代文藝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在闡述魯藝音樂文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揚時代主旋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三大價值的基礎上,論述了其創新性發展的原則和路徑。
[關鍵詞] 魯藝;音樂文化;創新性發展;原則;路徑
[中圖分類號] J639?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183-03
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第一所培養文藝人才的高等學府。1938年4月,在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的倡導下在延安成立,史稱“魯藝”[1]。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魯藝教師和學生根據黨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部署,由延安向東北轉移。后經多次輾轉,最終定址在沈陽。1953年,在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部的基礎上成立東北音樂專科學校,籌建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即現今的沈陽音樂學院和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魯藝人在八十多年的奮斗中,扎根于人民群眾,重視體驗生活,采用各種藝術形式,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延安頌》《我和我的祖國》等音樂作品,謳歌黨、贊美祖國、頌唱人民,在文藝史冊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2]。隨著世界的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音樂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魯藝音樂文化只有保持活力,堅持創新性發展,才能謀得一席之地,不斷鑄就新輝煌。
一、魯藝音樂文化的價值
(一)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導大學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其個人的全面發展。魯藝從創辦伊始就重視政治教育和革命文藝教育,因而塑造了魯藝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人民服務的文藝精神以及嚴肅求實的治學精神[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4]沈陽音樂學院順應新時代,努力推動思想政治課改革和創新,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路徑將魯藝音樂文化內嵌于思想政治教學,讓思想政治課“活起來”。2021年7月,沈陽音樂學院為推進“音樂黨史”教育,組織教師和學生精心創作排演音樂舞蹈史詩《紅韻頌》,引導教師和學生在旋律和歌聲中緬懷篳路藍縷的革命歲月,加深對黨的歷史的認識,從黨史中感悟思想的偉大力量,賡續魯藝精神血脈。2023年4月,沈陽音樂學院舉辦魯藝紅色經典樂演頌會,遴選數部主題鮮明、內容生動的經典魯藝音樂作品,深入淺出地演繹魯藝前輩投身革命文藝的故事,回顧黨領導人民取得的輝煌成就,牢記初心使命的“趕考”之路,讓在場的教師和學生觀看了一堂“舞臺上的思想政治課”。
(二)弘揚時代主旋律
弘揚時代主旋律是魯藝的傳統。魯藝以藝術創新為亮點,以音樂作品為載體,講述時代故事,弘揚時代精神。2017年9月,為了紀念“九一八”事變爆發86周年,沈陽音樂學院復排演歌劇《星星之火》,重新創編詠嘆調、重唱、交響序曲等音樂形式,在音樂內涵、舞美設計、造型等方面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作品時代氣息,將抗聯將士英雄故事進行藝術再現,生動地表現了中華民族英勇頑強的氣節。2020—2021年,沈陽音樂學院組織創排由百年禮贊、革命曙光、黃河怒吼等八個篇章組成的大型情境音樂舞蹈史詩《紅韻頌》,用紅色經典音樂述說百年黨史,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上了一堂精彩的音樂藝術黨史課。自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沈陽音樂學院教師和學生主動發揮自身優勢,投入到抗疫文藝作品的創作中,如創作和錄制抗疫歌曲《隔空擁抱》《堅持就是勝利》。2022年,在北京舉辦冬奧會之際,沈陽音樂學院與遼寧省委宣傳部攜手創作歌曲MV《奔跑吧 夢想》。歌曲旋律激昂,節奏明快,催人奮進,將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支撐中華民族走過漫長歷史長河的精神支柱,對于滋養民族精神根脈、增強全民凝聚力具有關鍵作用。魯藝音樂文化的自信體現在其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音樂人才,創作了大量影響甚廣的音樂作品,為中國的音樂文化事業和教育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魯藝音樂文化的自信還體現在它在堅持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礎上,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外來音樂文化,以我為主、兼容并蓄、創新發展,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奏響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最強音。
二、魯藝音樂文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
(一)人民性
魯藝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曾說過:“文學藝術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這是魯藝人一直不變的情懷。”早在抗戰時期,魯藝教師和學生就以人民群眾為主角,創作出許許多多反映人民群眾悲慘命運、現實生活和真情實感的作品。轉移到東北后,魯藝又從不同宣傳對象出發,把握其特點和需求,及時地為不同的宣傳對象創作新的歌曲,如農民歌曲《生產忙》、工人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部隊歌曲《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等[5]。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說的:“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6]今天,魯藝人創作音樂作品仍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圍繞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進行創作,實現用音樂文化教育人、鼓舞人的目標。
(二)時代性
魯藝八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與中國革命和社會發展路徑總體上是基本一致的。雖然魯藝在每個時期表現出相應的特征,但其發展軌跡是由國家、社會以及黨的現實需要決定的,無不反映每一時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例如,1945年創作的家喻戶曉的歌劇《白毛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因為魯藝人緊扣時代的脈搏,將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進行藝術化處理,并與民族戲曲文化緊密結合,創作出來的作品深入人心。魯藝人在解放戰爭時期創作的《二小參軍》《地主罪惡》《舊恨新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創作的《翻身之歌》《千年鐵樹開了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創作的《春天來了》《農村風光》以及近年來創作的《蒼原》《遮不住的青山》等作品都體現了時代主題,產生了極大的社會轟動效應。如今,國家正處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以及“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魯藝面臨著新的發展需求,肩負著新的使命,其音樂文化發展要順應時代需求,反映新征程的新面貌。
(三)審美性
歌劇《白毛女》在排演時注重還原故事情節,借助舞臺空間感受藝術的審美樣態,并與聲、影交匯后再塑造出真實而又生動的舞臺形象,展現出戲劇性的綜合美。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后,魯藝音樂家們根據人民群眾的審美意識和情趣創作的秧歌劇極具觀看價值,得到人民群眾高度贊揚[7]。所以,魯藝音樂應創造和弘揚“真”“善”“美”,讓其作品成為人民群眾快樂和幸福的源泉。
三、魯藝音樂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
(一)加強魯藝音樂文化理論研究
魯藝音樂文化創新性發展需要加強對其理論的研究。理論建設包括內涵和外延研究、紅色資源開發研究、紅色基因傳承研究等,可通過整合高校、館所資源,以創建研究中心等方式進行。依托研究中心吸引專家學者承擔智庫角色,培養高素養的魯藝音樂文化傳承、研究人才;或依托高校開展魯藝音樂文化專題研究,圍繞其開展紀念和研討活動或設立相關課題基金項目,形成研究報告或學術論著,努力推動音樂文化傳播和高質量發展。例如,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革命故事以音樂的形式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為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沈陽音樂學院開展為期一年的“百年卓越”活動,按照黨史和新中國發展史脈絡,對上百首經典紅色音樂作品進行梳理。井岡山組教師和學生兩次重上井岡山,采訪紅軍后代、紅色歌曲傳唱人及紀念館工作人員等,深入學習井岡山精神。抗日組教師和學生走訪魯藝舊址、南泥灣革命紀念館、西柏坡等地,采訪魯藝校友,認真學習抗戰精神、魯藝精神、南泥灣精神等。抗美援朝組教師和學生奔赴丹東、上海等地,聆聽參加抗美援朝的文藝老兵講述充滿烽火硝煙的革命歲月,潛心學習抗美援朝精神……在尋訪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沉浸式學習以及互動式學習,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資料,為音樂藝術理論研究和創作積累了豐富資源。
(二)發揮高校主導作用
以沈陽音樂學院為代表的藝術類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音樂文化和培養優秀音樂人才的使命和責任,所以,在音樂文化發展中應發揮主導作用。第一,高校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對各種音樂文化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借助慕課、校園電子圖書室等共享學習平臺構建音樂資源數據庫。第二,高校要靈活運用融媒體創設仿真式、互動式教學情境,營造濃厚的音樂學習氛圍,將兼具歷史厚度和文化深度的音樂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層面,激發學生對魯藝音樂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第三,高校要切實承擔音樂學術研究任務,讓音樂理論和實踐共同發展,通過研討會等促進不同流派的觀點碰撞,從而推動音樂文化事業發展。第四,高校要為專家學者和教師營造輕松的學術、教學研究氛圍,大力推進學術自由思想意識的普及,構建兼容并包的學術交流平臺。例如,沈陽音樂學院召開中國區域音樂文化數字化與新型智庫建設學術研討會,圍繞音樂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數字音樂文化資源服務地方文化繁榮發展、音樂資源數字化建設等議題展開研討、對話,不僅匯集了專家智慧與經驗,還促進了音樂文化數字化共建共享,為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魯藝音樂文化研究院舉行“打造高水平科研平臺 傳承弘揚魯藝音樂文化”研討會,探討如何加快科研平臺建設,發揮科研平臺“智庫”作用,推進科研成果有效轉化。
(三)與地區文化協同融合發展
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性發展需從整體出發,以地區文化生態作為相關工作的立足點,確保魯藝音樂文化與地區其他文化要素相互協調、相互融合。近年來,沈陽音樂學院與地區相關單位開展了廣泛合作,人民群眾反映頗佳。沈陽音樂學院組建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小隊發揮魯藝光榮傳統,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中小學、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鎮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宮、博物館等場所,為群眾演唱經典紅色歌曲,普及音樂知識,成為豐富地區群眾文化生活的先鋒勁旅,為推動地區文化建設作出應有貢獻。此外,地區相關部門可推出適當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措施,為魯藝音樂文化研究和發展提供相對穩定的硬件環境。如在傳承人方面,可制定專項激勵機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地區旅游部門可推動文旅協同發展,將魯藝音樂文化打造成地區文旅融合發展的品牌,在旅游景點和活動中宣傳魯藝音樂文化。同時,推進魯藝音樂文化進紅色文化館所和遺址,激活地區文化和諧發展內驅力和活力。
(四)借鑒融合國外音樂文化
魯藝人深知想實現創新性發展,就應批判性地吸收國外優秀的音樂文化。自延安魯藝時期開始,魯藝人在著眼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前提下,嘗試用辯證的思維和發展的眼光借鑒國外音樂文化,將中國的傳統音樂形式與西方的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由魯藝副院長周揚牽頭,音樂系、戲劇系等集體創作的《白毛女》借鑒西方歌劇的音樂戲劇化經驗,通過主題貫穿發展方式展開戲劇性,同時運用板腔體戲曲中的板式速度變化對比以及自由組合表現人物心理、情感層次,解決了歌劇創作中的戲劇音樂性和音樂戲劇性問題,實現了音樂元素與戲劇元素的和諧統一。可以說,魯藝的音樂創作開啟了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融合創作的新篇章[8]。現今,沈陽音樂學院重視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中挖掘中國戲曲音樂文化元素,與國內戲曲研究單位聯合主辦中國戲曲音樂學術論壇,針對戲曲音樂的學科建設、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等進行交流討論,推動了戲曲音樂理論建設和創新實踐。同時,沈陽音樂學院始終堅持開放辦學理念,積極推進辦學國際化,不斷提升辦學國際化水平,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已與多所國際知名藝術院校開展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承載著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紅色音樂文化是黨領導人民歷經長期艱苦的磨煉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而魯藝音樂文化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具有弘揚時代主旋律、展示民族文化自信以及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價值。為了讓魯藝音樂文化在新時代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實現更好的傳承和創新,必須在堅持人民性、時代性和審美性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加強理論研究、發揮高校主導作用、與地區文化協同融合發展以及借鑒融合國外優秀音樂文化等路徑促進其高效高質發展,從而創造出無愧于人民群眾的精品音樂力作,彰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助推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根鑄魂。
參考文獻:
[1] 馬莉.延安魯藝對革命文藝的貢獻[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2(01):120-126.
[2] 崔健.魯藝歷史價值與當代音樂文化思考[J].新世紀劇壇,2021(04):36-42.
[3] 丁楠.魯藝精神培育與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8(03):135-139.
[4] 思政課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理論-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525/c40531-32429654.html.
[5] 易一.魯藝在東北解放區音樂文化宣傳之研究[D].沈陽:沈陽音樂學院,2022.
[6]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7] 李放.延安魯藝紅色音樂文化價值與當代啟示[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24(05):99-101,117.
[8] 季惠斌.魯藝精神與中國新時代音樂文化的發展[J].音樂創作,2018(06):101-102.
(責任編輯:莊? ?唯)
[收稿日期] 2023-12-22
[作者簡介] 梁? ?鈺(1978—? ),女,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沈陽?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