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文化素養的基本內涵,文化素養與音樂教育的聯系,以及文化素養對音樂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三個角度進行了闡述。音樂教育工作者作為活躍在一線的教育群體,不僅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還需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來深化教育思想和水平,從而普遍提高我國音樂教育水平。
[關鍵詞] 文化素養;音樂教育;學科綜合
[中圖分類號] J609?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198-03
一、文化素養的基本內涵
對于“文化”一詞,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素養”即為“平日的修養。”文化素養便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方面的修養。張帆先生在《專業音樂教育學導論》中,將文化素養在專業音樂教育中分為三大類,一般文化(指的是非藝術類所涉及的學科,如政治、數學、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姊妹藝術文化、音樂文化,并將這三者比喻為樹與樹枝的關系,各姊妹藝術文化是整個文化大樹上與音樂文化相互依存、交互生長的分支。[1]音樂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大樹不斷輸送養分,文化這棵大樹,也需要音樂分支進行點綴。
從最初隨口哼唱的勞動號子到現在的音樂人工智能,人類已經積累了極其豐富的音樂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音樂不僅僅與宗教、哲學、美學相互聯系,同時與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相互影響,音樂與這些學科的聯系不斷加深,并逐漸與其他的學科有相互滲透和交叉發展的趨勢。音樂與其他學科綜合,跨越了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大科學體系,使得音樂學科的發展逐漸從單一發展轉向多元化發展。因此文化素養便成為教師能否準確把握音樂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專業音樂教育是在普通音樂教育(以下簡稱音樂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那么張帆先生將文化素養在專業音樂教育中的分類也同樣適用于音樂教育。若將一般文化比作大樹,音樂為分支,音樂教育則是果實,三者緊密相連,密不可分。舒曼曾由于過于追求技能,導致手指受傷,被迫放棄鋼琴家的夢想,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他憑借著深厚的文學修養與音樂素養,致力于表現音樂本身的思想內涵,創作了鋼琴小品套曲這一體裁,打破了當時庸俗的音樂風氣,為浪漫主義注入了新的血液,成為一代有影響的杰出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他曾經這樣寫到過:“許多有才華的青年人常常忘掉自己的本領,忘掉他們所建筑的只是房屋的上層,而沒有奠定屋基,這種抹殺前人功績的現象相當普遍,每個新的時代都有這種現象。過去如此,將來也永遠如此。”文化素養對于音樂工作者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音樂教育者作為音樂工作者中中流砥柱的首要群體,更需要注重文化素養的提升。
二、文化素養與音樂教育的聯系
音樂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常常與其它藝術門類相結合出現,并在藝術表現上呈現出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音樂的教學也不是只關注音樂本身的,更多是與其它藝術門類或一般學科相結合而進行的。在學科綜合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對教材上的曲目充分掌握,還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底蘊,并且在教育理念的指導之下,開發課堂教學新方式,創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到“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音樂學科與其它學科綜合的過程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培養綜合能力。[2]以下筆者將從音樂與其它藝術門類的綜合、音樂與一般學科的綜合中對文化素養與音樂教育的聯系展開闡述。
(一)音樂與其它藝術門類的綜合
藝術課程的綜合性,體現在藝術課程內容的多樣性上,不是簡單地將學科進行整合,而是注重藝術課程之間的聯系,將其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進行有機融合,注重藝術教育與人文自然的緊密聯系,使得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這里的其它藝術門類指的是舞蹈、美術、戲劇等不同藝術門類。在與這些藝術門類的綜合過程中,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了解不同藝術門類的藝術材料和表現方式。由于音樂自身的非語義性特征,其所表現的抽象性情感往往需要借助于具象性的藝術加以顯現,在音樂課堂中與這些藝術門類的綜合是十分常見的(以下內容以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樂教材為例)。以欣賞課《瑤族舞曲》為例,在對音樂進行賞析時,教師可以配以瑤族人民穿著打扮、舞蹈以及瑤族樂器的插畫,將音樂與插畫相結合,使學生在聽覺與視覺上共同感受,借助插畫更好地帶領學生感受音樂所表現的瑤族風土人情。
音樂與舞蹈幾乎是共生的,而節奏是連接音樂與舞蹈的紐帶,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多通過節奏,將音樂與舞蹈連接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中國功夫》為例,教師可以通過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歌曲的深刻內涵,根據歌詞對歌曲進行動作編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與其它藝術綜合的過程中,還需要利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在對歌曲進行動作編創時,低年級的學生通常會比高年級的學生表現得更加積極,在對歌曲編創舞蹈動作時,在低年級更容易進行。而高年級的學生在理解能力上比低年級的學生要強,對于其它藝術形式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師在音樂與其它藝術綜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活動,以便達到學科綜合的最佳效果。[3]
藝術記錄著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文化,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藝術課程以自己獨特的形式以及豐富的內涵,將學生的情感與生活緊密聯系,更加深切地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美,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得到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審美欣賞能力。
(二)音樂與一般學科的綜合
一般學科作為音樂發展的基礎,這就使得音樂學科與一般學科之間的綜合有了可能。音樂教材中的曲目或多或少都與語文、政治、地理、歷史等學科有一定的聯系。若音樂教師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在音樂課堂中,以音樂為教學主線,借助藝術的形式對其它學科的知識進行講解與分析,那么音樂教學的內涵就得以擴展,加強了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對音樂與其它學科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樂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它們的結合又將藝術的精髓再次升華,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我國從古至今的詩詞歌賦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歷來有將詩詞改編為歌曲的慣例,如《錦瑟》《鳳求凰》《敕勒歌》《大江東去》等聲樂作品都是以古詩詞為基礎創作而來的。在課堂中涉及琵琶這一民族樂器時,便可以引用《琵琶行》中的詩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來描繪琵琶的音色。在欣賞《牧童短笛》時,引用“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來幫助同學們想象樂曲所營造的畫面。除此之外,音樂與地理和歷史的聯系也是十分密切。例如在學習《黃河船夫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這首歌有什么特點?與《茉莉花》有何不同?是什么因素造成兩首民歌的差異?”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行分析出地域的差異影響著音樂的風格。地理因素對音樂風格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大相徑庭。教材中的曲目都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而歷史背景對分析歌曲的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馬賽曲》《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只有在了解其創作背景后,才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學科綜合”的提出,對音樂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不只是教學生唱歌,欣賞音樂,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而達到育人的目的。上課的內容不再只限于本學科的內容,還要了解其它學科的知識,通過音樂課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其它學科的聯系。突出課程綜合,提出與各科課程的有機結合,強調核心素養的導向,增加情感性和創造性的課程性質以及“情景化、一體化、跨學科”的課程實施手段,要求以各類藝術課程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協同其他學科共同發揮育人功能,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注重藝術與生活、科技、自然等其他方面的關聯,善于引導、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文化視野的拓寬。
三、文化素養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從音樂專業學生的選拔方式上來看,無論是校招還是統招的形式,一直都存在著重技能輕文化的現象,這就導致了絕大部分音樂專業的學生,入學時的文化素養較低。再加上音樂專業的學生平時花費在技能上的時間較多,對于音樂之外的知識獲取較少,因而就會導致知識的匱乏。梅紐因在贊揚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真誠地指出在人才培養上的偏向,認為“危險在于想過分快速地培養國際音樂尖子”,而忽略音樂表現力中內心文化素養的培養。[4]音樂的表現力是由音樂技能和音樂感所決定的,音樂感分為先天天賦與后天培養,后天培養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提高文化素養的廣度與深度。對于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看,將來作為音樂教學的一線工作者,不僅需要音樂表現力,更需要有廣博的文化視野和科研水平,來發現并解決教育教學中所暴露的問題,從而達到傳道授業解惑。
(一)文化素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能力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郭聲健在《藝術教育》一書中提到:“稱職的藝術教師應該滿足如下四個方面的要求:第一,不是專業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第二,不是冷面裁判員,而是熱情欣賞者;第三,不是單項專攻型,而是全能博學型;第四,不是低俗輕浮型,而是高雅莊重型。”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不能將教育僅僅看作是知識的傳授,相比“教”,更重要的是“育”。教師要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深刻把握教育規律,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引導,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進行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深厚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在教育教學中言傳身教,達到育人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自身起著引導以及模范的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若教師在教學以及與學生的日常交流的過程中,出口成章,知書達理,誨人不倦,學生通過長期的學習、聆聽,會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倘若教師自身文化素養不高,違背教學規律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那么在日常接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畏難的心理,從而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文化素養影響著教師教育教學的研究
音樂教師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掌握著音樂教育教學的第一手信息,對于這些信息的運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需要憑借自身對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學生心理學等多方面知識,對學生的上課狀態、表現、心理活動與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現狀進行分析,深刻挖掘音樂教育現狀與音樂教育問題背后的原因,揭示音樂教育背后的發展規律,進而提高音樂教育水平。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分析樂曲與歌唱,更重要的是運用已有的音樂教育學理論,去發現并解決我國目前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5]
音樂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從教學設計到最后的教學評價,在這完整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問題,但并不會引起大多數教師的關注。筆者曾在教育實習聽課過程中發現,對于上課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低下,課堂氛圍低沉,教師卻將問題指向于學生,通過敲桌子或者敲黑板,或者增加說話的音量來引起學生注意,在短暫的幾分鐘內,可能會將學生的注意轉移到課堂上來,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該教師并未發現學生課堂參與度低下的原因所在,課后也并未采取行動對問題進行分析,長期重復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音樂興趣愛好的培養,也不利于該教師教學水平的進步。
中小學音樂教師作為將音樂教育理論付諸實踐的首要群體,除了要具備音樂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具備教育學、音樂教育學、心理學、教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建構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音樂教學中靈活運用。音樂教師作為音樂教育學的參與者與研究者,不僅要研究教學、學生,同時也需要研究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情緒等方面的因素對教學的影響,從而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進而提高教學水平。
(三)文化素養與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與“培養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音樂是人的內心情感的表達,與大多數的文學作品一樣,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音樂教育的目的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這與蘇聯音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觀念“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和諧的人”是一致的。
音樂教育的過程既是美育的培養過程,又是德育教育的滲透過程。在長期的音樂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感受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體會音樂中不同的美感與差異。長期在優秀音樂作品熏陶下,學生能夠形成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辨別低俗劣質的音樂,欣賞經典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的“美”,從而達到和諧發展。《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等歌曲,通過激昂的旋律,鏗鏘有力的節奏,振奮人心的歌詞,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奮斗的光輝的歷史,能夠深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
教師的文化素養決定了音樂課的廣度與深度,教師要將自身的文化底蘊與音樂課堂深度結合,讓學生體會音樂的內涵,進而通過音樂進行德育、美育的培養與提升,最終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結? ?語
文化素養與音樂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音樂教育中的每一個環節,文化素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學音樂教師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其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模范的作用,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音樂技能,深厚的文化素養,牢牢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重要理論,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教育教學實踐。此外,教師要深刻把握教育的基本規律,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通過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解決問題,進而推進我國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帆.專業音樂教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05.
[2] 任志宏,張昆.音樂教育學研究方法[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20.
[3] 焉樹芬.音樂教育與文化素養[J].藝術教育,2004(04):1.
[4] 張帆.專業音樂教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07.
[5] 霍記霞.高校音樂教育中一個不得不關注的問題[J].美與時代,2004(05):55.
(責任編輯:劉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0-30
[作者簡介] 呂星宇(2000—? ),男,南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南通?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