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寧公共數字文化區域協作主要利用基于廣電網絡的“遼寧文化共享頻道”和基于互聯網的“遼寧文化云”云平臺,通過發揮整合優勢、數字化賦能形成了遼寧區域發展特色。利用“5G+直播”、VR等技術,實現了遼寧公共文化數字區域協作的推廣。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升級、做好內容規劃、開展社會化合作等方式,打造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區域協作體系。
[關鍵詞]區域協作 公共數字文化 遼寧文化云
[分類號]G249
國家公共文化云是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于2012年啟動的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1],依托省級圖書館分中心、市縣(區)支中心和鄉村基層服務點的建設,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由于種種原因,絕大多數公共文化云僅能進行圖書系統或者文化館系統的資源建設和服務活動,在資源整合、服務推廣上受到一定制約。2019年,《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將原有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其他三項工程合并,統稱為公共數字文化工程[2]。該方案明確提出了重點任務,其中包含整合工程平臺、統籌工程資源建設和服務推廣。
2018年,遼寧省進行事業單位改革,成立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文化中心”),整合全省各文化事業單位及其資源,匯聚全省文化人才優勢,由此成為遼寧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助推器,在原有“遼寧文化共享頻道”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遼寧文化云”也于2019年10月開始試運行,2020年5月正式上線,遼寧公共數字文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筆者以“遼寧文化云”為樣本,對遼寧公共數字文化的區域性發展加以粗淺研究。
1 遼寧公共數字文化區域協作概況
文化中心是遼寧省委直屬事業單位,組建于2018年7月,整合了原省文化廳、省文聯、省作協等6個部門的21家單位,承擔著全省公共文化服務、文化藝術演出、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文化研究與創作、旅游教育與市場監管、文化產業培育與開發等職能。此次改革不僅激發了各分支機構的內生發展動力,同時統籌整合了文博、圖書、群眾文化藝術等多系統的資源,使跨行業協作變成了可能。
2 遼寧公共數字文化協作發展特色
遼寧在文化共享工程工作上采用有線電視的模式,早在2015年就實現了對全省14個城市的全覆蓋,打通了有線網絡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利用電視的傳播性、廣泛性和有效性等特點,一直開展內容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不僅受眾面廣泛,而且吸引了省內眾多企事業單位在各自的頻道進行公益宣傳,在實現跨行業宣傳的同時,豐富了頻道播出的資源內容?!斑|寧文化云”上線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推廣方式進一步豐富,打開了全媒體宣傳推廣渠道,成為富有遼寧特色的公共文化數字協作發展體系。
2.1 “遼寧文化共享頻道”的區域協作
(1)創新宣傳形式,提升宣傳效果
“遼寧文化共享頻道”作為省內文化傳播的主流媒體,通過主題展播的形式,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主題展播,播出內容涵蓋文化專題片、國學講座、教育講座、文藝演出等,生動展現了華夏文明的文化魅力,從不同的角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電視節目形態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斑|寧文化共享頻道”在名家講堂、動畫樂園等欄目大量排播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的節目內容,用優質的原創作品去講好中國故事。這些持續開展的品牌活動,在全省范圍內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提升了頻道品牌的知名度。由于具有良好的公益宣傳效果,省內很多公益宣傳片都在此進行播出,形成了區域內的良好合作。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頻道與遼寧省衛生健康服務中心合作,征集了疫情防控相關的視頻作品進行播放,累計播出疫情科普知識視頻870次。這種特殊時期的協作進一步提高了頻道的公益宣傳效果。
(2)開拓協作渠道,擴大服務范圍
“遼寧文化共享頻道”在建設初期積極與省內多家單位尋求合作,整合了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才中心的資源,播出之后與遼寧省司法廳合作制作了20集《律師說法》講座,并同樣在頻道播出。2017年開始,此頻道成為遼寧省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的應急教育基地,通過開展活動和設立頻道專欄兩種方式進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開展活動方面,分別與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遼寧省氣象局、遼寧省地震局、遼寧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稅務局等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觀云識天”“城市與海”“生命不能重來”等一系列主題展播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2.2 “遼寧文化云”的區域協作
(1)發揮整合優勢,提高服務質量
“遼寧文化云”是文化中心傾力打造的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將專業藝術團體、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非遺、文博考古、文學、旅游以及文創產品等公共文化資源整合于一個平臺之上,內容極為豐富?!斑|寧文化云”打破了各自為政的行業壁壘,實現了系統內的行業整合,體現了事業單位改革的紅利。17家分支機構、全省14個市均在“遼寧文化云”設立各自的文化號,并不斷豐富完善相關數字資源,進而實現了原有圖書館系統公共數字文化區域協作的又一拓展。
“遼寧文化云”自2019年遼寧省博物館的“又見大唐”展覽開始上線試運行,目前共開設賞精品、看直播、約活動等13個欄目,整合省屬數字文化資源總量1.1萬余條,總訪問量1168萬人次,實名注冊用戶總數20.1萬人,通過“PC+手機H5”雙端實現“互聯網+”與文化行業的融合模式,實現了全省文化的一網通享。憑借其精準定位和優質服務,“遼寧文化云”榮獲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發展典型案例,被評定為遼寧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被文化和旅游部作為經驗向全國推廣。
(2)用數字化賦能跨行業區域協作
“遼寧文化云”通過數字化賦能,打造跨行業的區域協作文化服務品牌。如,設有“文明實踐”欄目,其依托遼寧文明網和后續在“遼寧文化云”開通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號,共分為政策資訊、文明實踐中心、志愿風采、文化熏陶4個版塊。政策資訊主要展示新時代文明實踐相關政策理論內容、高層動態、行業資訊等;文明實踐中心主要展示在“遼寧文化云”開通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文化號及其發布的科學理論、政策解讀、主流價值、文化生活、移風易俗、活動預約等相關內容;志愿風采主要展現實踐中心(所、站)組織的志愿服務相關內容;文化熏陶主要呈現平臺已有及后續地方上傳的精神文明建設相關的視頻資源。該專欄既實現了不同行業資源的收集整理,又將公共數字文化的輻射范圍由各市下沉到鄉、鎮、村,打通了基于互聯網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與遼寧文化共享頻道的廣電網絡形成了優勢互補,為解決城鄉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提供了新思路。
3 遼寧公共文化數字區域協作技術模式
隨著人們需求的日益多樣,區域協作創新的作用日益凸顯,這種合作有賴于數字革命的帶動、科技的突破和需求變化的倒逼?!斑|寧文化云”綜合運用云技術存儲、大數據分析、融媒體、人工智能算法、5G和VR等先進技術,結合新興媒體手段,匯聚公共文化云資源、挖掘分析與展示相關數據。同時,結合頭條、抖音、微博、微信平臺等傳播渠道,探索全媒體創新共享融合,實現統一策劃、統一團隊、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渠道分發的融媒體宣傳矩陣。
3.1 “5G+直播”應用
2020年,“遼寧文化云”在線上與韓國、埃及、葡萄牙、美國等多個國家及地區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利用平臺的“5G+直播”技術,開展了直播模式的新探索。遼寧歌劇院與意大利、日本的藝術家共同線上演奏經典曲目,與埃及開羅藝術家遠程合作打造“紀念中埃建交64周年云音樂會”直播,演出觀眾瀏覽量近千萬人次[3],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贊譽。
3.2 VR技術應用
用VR記錄各種線下展覽,能夠更好地記錄展覽的時空狀態,再現展覽場景,也為在線用戶提供更好的觀賞途徑。一個好的展覽不僅需要相應的展品,恰當的環境設計、文物分類、文物揭示、燈光等都是展覽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VR記錄,可以實現沉浸式的場景還原。“又見大唐”書畫展、“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龍城春秋”“遼寧省博物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展”等VR展,受到了廣大用戶的喜愛。
4 遼寧公共文化數字區域協作推廣
4.1 直播聯盟推廣
目前,文化中心已經超越了一般的產業范疇,形成了某個區域多種產業互融、各類機構互聯的共生體,構成了區域內的核心競爭優勢。區域公共數字文化聯盟產業集群無法離開用戶需求、協同創新與改革,這是公共數字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遼寧文化云”根據產業集群的特點,在2020年加入遼寧直播聯盟,已經形成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化網、央視頻、《人民日報》客戶端、圓點直播、網易新聞客戶端、學習強國、北斗融媒(遼寧廣播電視臺)、學到匯(遼寧省教育廳)、團省委直播平臺(微博、視頻號、B站、抖音、快手、斗魚、虎牙)、云盛京(沈陽廣播電視臺)、文化遼寧(抖音號、視頻號)等14家媒體三十多個直播平臺的網絡直播聯動,成功合作遼寧省首屆青少年戲曲晚會、新年音樂會、芭蕾舞組詩《榜樣》等大型舞臺演出,每場直播線上觀看人次達數百萬,遼寧省的公共數字文化得到了進一步推廣。
4.2 海外推廣
遼寧公共數字文化推廣始終堅持依托文化資源優勢,緊密結合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深入開展文化交流,在國際平臺上充分展現了遼寧魅力。遼寧專區自2020年6月正式在魅力中國海外平臺開通以來,共推送優秀數字文化資源1008集,時長達31445分鐘。2021年春節期間,“文化遼寧”“手藝遼寧”“多彩課堂”3大版塊創收視新高,《遼寧國寶》《遼西走廊》等邁進收視前10名,《遼寧春節》《微游遼寧》《手藝遼寧——岫巖玉雕》等自制專題片引發海外熱烈反響,為向世界講好遼寧故事、傳播遼寧聲音作出了貢獻。
5 遼寧公共數字文化區域協作的經驗與不足
隨著網絡技術的極速發展,信息資源生產、存儲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飛速改變,資源共建共享已經發展為服務的共享共用[4]。僅僅依靠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自身館藏和服務已然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同時也存在資金不足、專業人才短缺、平臺受眾面窄等問題。遼寧省數字公共文化區域整合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分散的數字文化資源,滿足了用戶對資源的多元化需求;利用電視頻道、云平臺提高了用戶資源獲取的便捷度;“遼寧文化共享頻道”和“遼寧文化云”均有專門部門進行維護,并設有專項資金,能實現跨系統、跨行業、跨地區的資源獲取,極大提高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也將服務半徑延伸到各個領域。
當然,近年來的實踐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遼寧文化云”與其他平臺的數據對接。整合各平臺的數據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除了技術維度,也包括行業壁壘、分管主體、體制機制等方面的難點需要解決。2021年8月,“遼寧文化云”獲得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云、地方云對接標準研究”立項,標志著“遼寧文化云”在平臺數據對接方面成為全國的領跑者。同年12月,“遼寧文化云”成為遼寧省公共數字文化(文化云)服務標準化試點,為各平臺數據的對接提供了保障。二是上傳數據資源的版權保護。自媒體時代,對數字資源進行非授權拷貝、使用的手段越來越多,成本也更低,但維權的難度較高。為了進行版權保護,“遼寧文化云”近年來積極利用區塊鏈防篡改、可追溯的特性,探索“區塊鏈+數字資源”版權認證的版權保護對策[5]。
6 思考與啟示
一是后臺管理系統升級。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區域協作體系建設必須緊跟技術進步,使自身更具及時性、精準性、智慧化。如,數據分析模塊要能實時展示資源數據、用戶數據等信息,并實現自定義時間段的數據查詢,為平臺建設提供參考;精準分析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層次用戶的多元需求,通過數據分析模塊進行用戶精準畫像,更好地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對數據平臺進行技術升級,優化數據算法,對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可視化分析,逐步提升數據平臺的智慧化水平。
二是做好公共文化數字服務的內容規劃。首先,做好數據平臺內資源的整合?!斑|寧文化云”雖然基本涵蓋了全省主要的文化數字資源,但在資源總量、資源質量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其次,“遼寧文化云”雖然涵蓋了看直播、賞精品、約活動、學藝術、享閱讀、逛展覽、樂旅游、文化地圖、淘文創、文化號等不同版塊,但在內容數量方面呈現很大的差異。如看直播、賞精品欄目的資源較多,樂旅游、淘文創等欄目內容相對較少。最后,公共文化數字服務的區域協作必須進行社會化合作。如,與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高科技企業深度合作,結合《遼寧省“十四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發揮各自優勢,做好文旅體的深度融合,不斷培養相應的專業人才,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發力,補足短板,實現遼寧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2022年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統籌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6]。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遼寧公共數字文化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依托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探索公共數字文化的區域協作,延伸服務半徑,為文化強國戰略提供智力支撐,為公共文化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 國家公共文化云正式開通[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8(1):47.
[2] 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2-06-2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19-09/25/content_5433092.htm.
[3] 中國新聞網.遼寧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在世界舞臺講述中國故事[EB/OL].[2022-06-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969421891565413amp;wfr=spideramp;for=pc.
[4] 周沫.區域圖書館聯盟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分析——跨系統區域圖書館聯盟的優化[J].圖書館學刊,2018(12):23-27.
[5] 何丹.大美遼寧“云”飛揚——“遼寧文化云”建設與實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3(4):7-10.
[6]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2022-05-22].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
691759.htm.
何 丹 女,1984年生。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
(收稿日期:2023-03-09;責編:劉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