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探索

2024-06-04 11:57:30俞祖華
人文雜志 2024年4期

俞祖華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 精神文明 精神富有 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圖分類號〕D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4)04-0012-13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顯著特征之一,強調“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列入中國式現代化的九個本質要求之中,將其視為滿足人民美好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內容;把“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作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之一,強調增強全黨全國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①中國式現代化是兼重“物心兩面改造”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回顧中共百余年黨史,我們可以發現:黨始終重視精神引領與精神文明建設,注重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人民精神富有、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堅持物質改造與精神改造相統一,堅持“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①堅持內聚民心與外展形象相統一,把精神富有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把“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動力,把“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作為提升綜合國力的有效途徑,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中國式文化現代化道路。

一、精神富有: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關注“物心兩面改造”、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兼顧“物質富足、精神富有”之所以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與本質要求,有著其內在的理論邏輯與清晰的歷史脈絡。以“物心兩面改造”追求物質、精神的“兩富有”,符合馬克思主義有關物質與精神辯證關系的基本原理與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義,傳承了中國先賢重視道義價值、重視人的精神境界的文化傳統,貫穿于中共百余年黨史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探索。

1.兼顧“物心改造”體現了“兩個結合”

馬克思主義主張物質與精神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既強調物質對精神的決定作用,又承認人們精神活動的能動作用,把兩個“極大”即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精神境界極大提高作為描繪共產主義遠景目標的基本標志,把“兩個改造”即改造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作為邁向更美好未來的基本活動。黨在探索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一直注意運用唯物史觀有關物質與精神關系的辯證法,兼重物質基礎與精神基礎、物質的改造與精神的改造、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黨兼顧“物心改造”的傳統,還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諸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等論述高度契合。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整個過程,或者說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整個過程,是不斷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不斷改造主觀精神世界的過程,是不斷創造物質文明同時不斷創造精神文明的過程,是實現生產力大發展同時實現文化大發展的過程。

革命時期,黨已認識到現代文明包括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故應兼顧“物心兩面改造”。“精神文明”一詞或近似提法在清末民初即已出現,梁啟超于1899年以“哀時客”筆名在《清議報》發表的《國民十大元氣論(一名文明之精神)》一文中指出:“文明者,有形質焉,有精神焉。求形質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難。”②五四時期有多人使用過“精神文明”。關注人民的“精神富有”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的初心,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與中共重要創始人李大釗在建黨前夕就呼喚“由物質和精神兩面改造而成的‘少年中國”,倡導“物心兩面改造的運動”,強調“精神的改造,實在是要與物質的改造一致進行”。③瞿秋白在1923年11月發表于《東方雜志》的《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一文中12次提到“精神文明”,他批評東方文化派“盡著嚷東方的精神文明,要想和西方的物質文明相對抗”,強調“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副產”“物質文明始終統轄著精神文明”,指出隨著技術的發展,“精神文明自然也能真正改善,以至于‘大同”,鑒于“二十世紀以來,物質文明發展到百敝叢生”,無產階級面臨著“創造新文明”即“無產階級文明”的歷史使命。④ 毛澤東闡釋了強調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并重的“兩個改造”論、“兩個環子”論。他在1937年7月發表的《實踐論》中提出“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⑤在1945年4月24日中共七大口頭政治報告中指出“整風是前進的精神基礎,生產是前進的物質基礎”,“沒有整風和生產這兩個環子,革命的車輪就不能向前推進”;①在4月27日為《解放日報》所寫社論中再次提到整風運動和生產運動“分別地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質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著決定性作用,稱“這兩個環子如果不在適當的時機抓住它們,我們就無法抓住整個的革命鏈條,而我們的斗爭也就不能繼續前進”,正是抓住了精神生活方面的整風運動和物質生活的生產運動,才使“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有了把握。②

建設時期,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強調推進旨在改變一窮二白面貌的“兩個建設”,即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他們雖未使用“精神文明建設”一說,但屢屢言及“文化建設”并將其與“經濟建設”并提,也使用了“精神”“文明”等詞。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③新成立的中央政府將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④毛澤東在1949年10月致電延安軍民,號召“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⑤在1950年建軍節相關指示中稱“國家的偉大的經濟建設工作和文化建設工作,已經開始”;⑥在1956年4月25日發表的《論十大關系》講話中強調以“兩個建設”改變一窮二白面貌,包括“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⑦ 劉少奇、周恩來都談到了要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推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堅決搬掉“經濟貧窮和文化落后”⑧兩座大山。

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共領導人闡釋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個文明都要搞好的現代化戰略。在改革開放啟動之際,葉劍英、鄧小平較早使用了“精神文明”提法,強調其要與物質文明一體推進。葉劍英在1979年9月29日的國慶講話中指出:要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⑨ 10月30日,鄧小平在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上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⑩黨的十二大報告闡述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十分密切的關系,稱“兩種文明的建設,互為條件,又互為目的”,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社會主義必須有的一個特征,指出“沒有這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⑾鄧小平多次闡述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他在1992年初的南巡談話中針對廣東追趕亞洲“四小龍”指出:“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⑿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要求汲取近些年“一手硬、一手軟”的沉痛教訓,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強調“什么時候都必須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①在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②在全國第七次文代會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發達的物質文明,而且需要先進的精神文明”。③ 胡錦濤在2008年12月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三十周年的講話中把“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作為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之一,強調“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④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順利向前推進”,⑤強調實現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⑥提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正是在繼承和發展建黨前后的“物心兩面改造”、革命時期的“兩個改造”或“兩個環子”、建設時期的“兩個建設”、改革以來的“兩個文明”等論述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之一。

2.注重“精神富有”貫穿了百余年奮斗歷程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多次闡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思想,其重要內容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水平。黨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念,主張推進“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中國式現代化,在既努力滿足人民物質需求的同時,又重視精神食糧的生產,致力繁榮人民大眾文化,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革命時期,黨提出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以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毛澤東在1927年4月談到解決土地問題的意義時提出“再加三項”即“廢除封建制”“發展中國工業”“提高文化”,⑦把文化建設納入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整合系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我們要建立的新中國“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提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發展“為全民族中百分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⑧在1944年3月的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改變“對軍事、政治比較會,對經濟、文化不大會”的狀況,“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提出發展文化這個問題”,“群眾藝術生活太貧乏了,我們做文藝工作的同志要從多方面努力”。⑨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提出加強文化建設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我國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①意味著把滿足人民文化需要與滿足人民物質需要視為黨和全國人民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與此相適應,周恩來在關于“二五”計劃的建議的報告中,既提出了改善職工、農民物質生活問題,也提出了“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問題”,指出要“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于文化要求的增長”發展各項文化事業。②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把“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③作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標志。

改革開放時期,黨提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1979年10月,鄧小平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的祝詞中號召文藝工作者肩負起“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的重要責任,“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④ 黨的十三大報告作出了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指出這一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解決現階段主要矛盾,從文化上來說要“努力建設精神文明”。⑤ 黨的十三大報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表述及據此強調滿足人民文化需要的思路,為后來的黨代會報告所延續。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要求“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必須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⑥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把發展文化產業視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徑”。⑦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使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⑧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求“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把精神富有作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要抓好文化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⑩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作為未來五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指標,把“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作為2035年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二、精神力量: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動力

先進理論、崇高精神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① 黨根據在一定條件下“物質變精神”“精神的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的唯物辯證法觀點,將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一道視為促進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一直高度重視激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澎湃動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形成和建構了偉大建黨精神和以其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和弘揚了包括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內的中國精神譜系。

1.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黨在團結帶領人民致力于救國、興國、富國、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大翻身、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偉業中,不僅注重物質條件、社會客觀條件的把握與創造,而且重視精神力量、歷史主動精神的振奮與發揮。

革命時期,以反帝反封建斗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有賴于激發全黨全體人民堅決反帝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毛澤東抨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摧殘個性”,“使中國人民不能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的身體也不能發展,精神也不能發展,都受到了摧殘”。② 他號召打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對中國人民精神的束縛。他認為爭取反帝反封建斗爭勝利,物質條件固然重要,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也不可忽視。他指出,我們在極端艱苦的情境中進行抗戰,蘇、英、美諸同盟國“是先進的工業國家,我們是落后的農業國家。但是我們仍然艱苦地進行了整整六年的抗戰,超過任何國家的抗戰時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人民又是富于斗爭的堅韌性的”。③ 他指出,要重視“政治、軍事的力量”,也要重視“文化的力量”,“黃埔學生大部分是青年學生,這些青年有革命熱情,又有知識,他們有了文化,其他軍隊就比不上”。④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有賴于激發全黨全體人民勇于改變一窮二白面貌的艱苦創業精神。毛澤東1959年底和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選)》中談到“物質利益是一個重要原則,但總不是唯一的原則,總還有另外的原則,教科書中不也是常說‘精神鼓勵原則嗎?”⑤在1963年發表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提出了“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的思想,指出“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強調了人類能動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⑥

新時期開啟以來,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有賴于激發全黨全體人民致力實現共同理想的改革創新精神。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建議》提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保證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和精神上團結一致,克服困難,爭取勝利的強大的精神武器”,尊重、保護和發揚“一切有利于建設四化、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統一祖國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積極思想和精神”。① 江澤民強調“要變精神力量為巨大的物質力量”,②指出綜合國力固然以物質力量為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③ 他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以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④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⑤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延續了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提法,同時強調了“文化的力量”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求通過發展先進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⑥ 胡錦濤要求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因為它“蘊含著統一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和意志的精神力量”;⑦他指出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⑧“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全民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⑨ 他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⑩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⑾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⑿

進入新時代以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賴于激發全黨全體人民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⒀他把文化自信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并視其為國家和民族發展最基本、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他在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講話中首次使用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這一提法: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① 同年11月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重申了這一論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使中國人民“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除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仰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論及的“精神力量”還有:(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②又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③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④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提出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3)愛國主義精神、改革創新精神。他指出:“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⑤(4)斗爭精神。他在建黨100周年講話中指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⑥ (5)歷史主動精神。黨的第三份歷史決議指出:“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⑦此外,他還提到了載人航天精神“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添了強大精神力量”⑧等。

2.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激發澎湃動力

黨在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上發揮了模范作用和先鋒作用,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長期奮斗中培育了偉大建黨精神和以其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使之成為現當代“中國精神”中最為耀眼的精神高地,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革命時期,毛澤東要求“我們人人要有徹底的革命精神”,⑨號召共產黨員“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積極精神,克服消極的自由主義”,⑾要求全黨“學習愚公的精神”把日本帝國主義這個山挖掉等。⑩他在中國革命取得全國性勝利的前夕,又發出了“兩個務必”的警示并要求保持“趕考”的精神狀態。革命戰爭年代,培養起了鄧小平所說的“五種革命精神”,形成和培育了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蘇區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

建設時期,毛澤東強調“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里頭出來的”,指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⑿強調“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①強調黨員干部要破除官氣,“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稱這是“一種高級趣味,是高尚的共產主義精神”等。②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培養起了“自強自立、不依附人、不怕鬼、不信邪”③的精神,形成和培育了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偉大精神。

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要求黨員干部要有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創業,首先要我們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帶頭”,④“要教育全黨同志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⑤等。江澤民要求“在全黨大力倡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精神,尊重科學、真抓實干的精神,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精神,謙虛精神、崇尚先進的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⑥全黨要牢記毛澤東的“兩個務必”思想,尤其高級干部“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⑦全黨要“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⑧ 胡錦濤號召全黨同志尤其是高級干部牢記毛澤東當年倡導的“兩個務必”“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等。瑏瑠新時期以來,培養起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和培育了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偉大精神。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黨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全黨同志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全黨同志做到“三個務必”,即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在慶祝中共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要求大力弘揚以其為“精神之源”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2021年國慶節之際,中宣部公布了46種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

3.鑄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精神”

體現在中共黨員身上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體現在全體人民身上的中華民族精神是相輔相成、相融相通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同時又引領中華民族精神實現轉化升華,兩者都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須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黨既高度重視面向全黨傳承和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又高度重視面向全社會培育與倡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當代中華民族精神。

革命與建設時期,喚起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覺醒。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共成立與新中國成立,使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毛澤東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則使“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走向了復興,“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①又稱新中國成立以來“人的精神面貌改變了”。② 抗戰期間,毛澤東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③ 解放戰爭勝利前夕,他指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表彰了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和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崇高氣節。④ 新中國初期,他指出:近代中國受帝國主義侵略,國人被奴役,“精神就受影響”,“過去中國人中有恐美病,要去掉它的影響”。⑤ 經過抗美援朝一戰,國人的民族精神得以大大提振。

改革開放以來,傳承和培育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鄧小平指出:革命戰爭年代,依靠“五種革命精神”即“發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取得了勝利;實現四個現代化“要大大發揚這些精神”,“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一定要宣傳、恢復和發揚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難的精神”。⑥ 他尤其強調“要加強對人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艱苦奮斗”。⑦ 江澤民提出“在全社會提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為人民服務和勇于奉獻的精神”。⑧ 他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倡導“六十四字”新時期創業精神;在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要求“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⑨ 胡錦濤要求“在全體人民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⑩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他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因此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他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⑿他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這些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⒀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他還針對特定群體提到了“弘揚企業家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等。

三、精神標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形象展示

黨在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既重視精神文化資源的凝聚人心、匯聚民力、激發活力功能,也重視其對外展示、塑造形象、提升話語的作用。為了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建構中國話語、展現中國形象,包括全面向國際社會呈現中國式現代化故事,需要提煉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使其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國際話語博弈的重要憑借。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既包括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的“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也包括從紅色文化中提煉的“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與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當代中國價值中提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標識”,以及從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提煉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這一“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革命時期,對外展示了根據地充滿活力的圣地形象。通過對外宣傳與國際交往,“紅色中國”的形象、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紅星照耀中國”“延安寶塔”等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在國際社會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從延安到新中國“靠這些寶貴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國人民和國外友好人士”。①

建設時期,對外展示了新中國朝氣蓬勃的國家形象。毛澤東希望并相信“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的國家。② 即使是在“文革”期間,毛澤東依然強調對外宣傳要掌握好分寸,“注意不要強加于人”“我們應注意自己的宣傳,不應吹得太多”“不要向外國人自吹自擂”。③

改革開放時期,對外展示了新時期和平發展的大國形象。鄧小平非常關注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際影響,針對國際上擔心改革開放政策要變,他多次對外界表明,如1984年10月在中央顧問委員會會議上的講話中稱“我們要向世界說明,我們現在制定的這些方針、政策、戰略,誰也變不了……國際信譽高起來了,這是最大的事情”,“我們國家的形象變了,國內的人民看清了這一點,國際上也看清了這一點”。④ 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要求“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⑤ 胡錦濤要求“進一步展示和提升國家良好形象”“努力展示民主進步、文明開放的國家形象”。⑥ 他們提出在對外傳播時,要運用中華優秀文化獨特優勢,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了“強起來”形象。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要求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我國的文明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了講好中國故事、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就要準確提煉中華古典文明的精神標識、紅色文化的精神標識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到過“精神標識”有:(1)中華古典文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① (2)中國革命精神——延安寶塔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3)改革開放精神——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② (4)團結奮斗——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③

四、推進路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無論實現人民精神富有、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還是對外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都離不開文化建設、精神生產。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探索符合國情的中國式文化現代化之路。推進中國式文化現代化,除了前已述及的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統一、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內聚民心與外展形象相統一,還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借鑒與自強、內容與形式、普及與提高、整體與個體等重要關系。

繼承與創新。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實現傳承。毛澤東在抗戰時期提出清理古代文化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④在解放戰爭中提出“改造舊藝術,創造新藝術”,⑤在建設時期提出了“古為今用”的方針。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對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闡明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其中之一就是“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創新性,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⑥

借鑒與自強。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相統一,要堅持廣泛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又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毛澤東提出了“洋為中用”,認為“應該學外國的近代的東西”,“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又主張“把學的東西中國化”,“學了外國的,就對中國的沒有信心,那不好”。⑦ 《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始了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同時強調“對外開放作為一項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不僅適用于物質文明建設,而且適用于精神文明建設”。⑧ 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但“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并不排斥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必須“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⑨ 他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談到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其重要內涵就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內容與形式。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思想內容與呈現形式相統一,使文化產品做到思想精深、形式精美而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毛澤東把新民主主義文化定位為“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①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②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③

普及與提高。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旨在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要指導政治、經濟、文化,自然要講提高,但文化文藝必須面向人民大眾,如果文學家、藝術家、文化人脫離群眾,那就無法發揮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因此又必須重視普及。延安時期,毛澤東曾指出:“我們的藝術要搞幾樣確實為老百姓所歡迎的東西。現在老百姓連好的春聯都沒有,我們還只是談提高,這只能是空談。現在邊區的主要問題,還是一個普及問題。”④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努力在全民族范圍扎扎實實地組織教育科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努力提高精神產品質量以滿足群眾的廣泛需要”。⑤ 中共領導人反復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提供更好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

整體與個體。中共領導人在倡導崇高精神時,堅持尊重個性解放與集體主義的統一,既反對漠視個體、忽視個人利益的傾向,又反對不關心國家、集體利益的個人主義言行。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談到了集體與個人、個性與黨性的關系,他主張發展“盲目性少,不隨聲符合”的“創造性的個性”,指出“不能設想每個人不能發展,而社會有發展”,同時批評了“帶破壞性的、個人主義的、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破壞性的個性”。⑥ 鄧小平強調在社會主義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有矛盾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每個人都應該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但是這決不是提倡個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而奮斗”。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⑧要把國家發展與個性發展統一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事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要求,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體現了整體取向與個體取向的有機統一。

從五四時期瞿秋白等提出“創造新文明”、抗戰時期毛澤東提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到當下習近平總書記闡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思想,充分表明黨對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是一以貫之的,且始終堅持了在傳承中華文脈的基礎上推進文化創新的立場。在新的起點上、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將極大推動在強國建設新征程中不斷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也必將激活中華民族古典文明的生命力、鑄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造力、擴大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版圖中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黃曉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91小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社|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欧美区国产区|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91国内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久久99国产视频| 日本91视频| 日韩123欧美字幕|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亚洲人成网址|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视频你懂得|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99er这里只有精品|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黄色一及毛片|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深爱婷婷激情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成人亚洲国产|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午夜精品影院|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1024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色|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免费看a毛片|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看国产毛片| 欧美有码在线| 高清色本在线www|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