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寧 呂宵璘 張飛 郭金坡
摘要:以實際工業化廠房工程案例作為切入點,現場調研、總結廠房工程疊合板現澆層在夏季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和質量風險點,通過細致分析和科學研判,在充分結合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為疊合板現澆層施工質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夏季施工; 疊合板; 現澆層; 質量分析; 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TU712.3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隨著建筑業的發展,建筑工業化、建筑產業化已成為趨勢,預制構件裝配式施工逐步推廣,這種施工方式具有設計標準化,構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土建裝修一體化的特點,也有專家針對我國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技術路線和思路開展廣泛討論[1]。
本文以實際工程為例,該工程為工業化廠房,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水平結構均采用水平預制構件裝配施工。目前,裝配式施工為較新的工藝,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生產、施工、質量驗收等若干問題,在這里主要針對現場施工進行研究。裝配式施工時,細部處理較多,特別要注意梁板節點的處理,以及疊合板現澆層中水電管線布置質量的控制。
由于疊合板現澆層混凝土厚度為6 cm和10 cm,施工過程中會出現電管疊加布設,再進行鋼筋蓋筋的布置,往往造成為保證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而提高樓板厚度,對后續施工地面做法及房間凈空造成影響。同時,夏季溫度高,季末早晚溫差大、夜間施工照明以及雨季施工都是在疊合板現澆層施工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1疊合板上現澆層澆筑主要問題
案例工程現場疊合板現澆層混凝土澆筑總量約為5 628 m3,整體混凝土澆筑體量較大,同時,混凝土現澆層涉及管線布設、上部鋼筋施工、混凝土澆筑等內容,如果施工操作不當,會出現管線疊合導致若干質量問題,嚴重影響現澆層的施工質量。因此,針對已完成施工的疊合板現澆層進行了大面積的質量抽查,共在現場抽查250點,合格率僅為81.2%,對抽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歸納統計,見表1。
將發現的問題統計后,對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確認,明確不合格的項目中具體的質量問題,截面尺寸偏差主要是“樓板增厚”,結構強度主要體現在“地面反砂”,觀感質量主要是“空鼓開裂”以及“露筋、露管”。
針對工程施工中的質量控制,應通過解決主要問題,以最小的投入達到預期的質量標準,因此,對于抽查中發現的問題,選擇解決占比最大的一項或幾項問題。通過抽查情況表明顯可以看出,截面尺寸偏差在所有問題中數量最多,占比81.2也最大,而截面尺寸偏差問題主要是“樓板增厚”問題,決定將“樓板增厚”問題作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關鍵技術要點分析
通過現場檢查和調查分析,確定了本項目疊合板現澆層施工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樓板增厚”,下面就要針對“樓板增厚”進行細致的分析,找到導致問題產生根本原因,這就需要從作業人員、管理人員、建筑材料、施工機械、施工方法、作業環境、自然環境、檢測方法等多方面考慮,進行細致的因果分析,從而找到問題的關鍵。運用因果圖進行分析,見圖1。
通過細致的分析,能夠看到,導致問題產生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專業施工經驗不足、管理體系不健全、測量工具未校準、測量工具精度不夠、人員驗收不嚴格、管線直徑較大、管線交叉、構件堆放不當、混凝土澆筑順序不當、夜間施工、放線誤差大、模板變形、混凝土收面標高控制不到位等。
但是,這些問題是否在本工程中存在,如果存在是否是導致出現主要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以及通過實際的調查和檢驗進行確認。針對分析出的每一項原因,在現場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了檢查和確認,從而找到了主要原因,以下針對這些主要原因作了具體說明。
2.1專業施工經驗不足
裝配式施工工藝與傳統現澆工藝不同,并且本工程水平構件裝配施工體量較大。通過對現場人員的試卷考核發現,各工種50%以上施工人員未從事過裝配式施工,統計情況。
2.2管線交叉
現場施工過程中發現強電、弱電管線布置存在交叉現象,該部位現澆層厚度為6 cm,管線交叉點部位高度為5.5 cm,該部位后續鋼筋施工完成后,整體厚度必定超過6 cm。
2.3混凝土收面標高控制不到位
根據項目部制定的《混凝土澆筑施工方案》,現場安排施工管理人員監督檢查混凝土澆筑時的收面情況。現場混凝土澆筑前,施工人員每層僅設置4個標高控制點,且沒有采取掛線等方式對混凝土澆筑標高進行有效控制。混凝土澆筑收面時,施工人員也比較隨意,沒有對混凝土頂面標高進行反復測量。依據GB 50204-201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要求,頂板混凝土上表皮標高允許偏差為±10mm。現場組織施工人員對澆筑后的頂板混凝土標高進行復核并作好記錄,其中最大偏差為14 mm,沒有達到標準要求。疊合板現澆層施工后頂板標高檢查情況見表2。
3制定疊合板現澆層澆筑質量措施
通過對疊合板混凝土現澆層施工中的關鍵技術要點進行分析,以及經過現場實地檢查和調查,找到了導致“樓板增厚”這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產生的3項最根本原因,也是本工程必須解決的致命問題。下面針對這3項問題,逐一開展分析,并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從可行性、有效性、經濟性、時效性等多方面進行一一對比,從多個方案中選擇出切實可行且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最佳對策方案。
3.1針對專業施工經驗不足的方案選擇和實施
3.1.1方案選擇
針對專業施工經驗不足的問題,考慮從“編制施工方案,作好培訓、交底”和“更換施工隊伍”兩個方案中進行選擇,具體比選過程見表3。
3.1.2方案實施
(1)根據裝配式施工工藝,結合施工圖紙,編制可行的裝配式施工方案。
(2)召開現澆層混凝土質量控制專題會。由項目部技術人員在施工前組織相關人員召開“現澆層混凝土質量控制”專題討論會,結合討論內容作好施工作業人員的質量培訓工作,使施工人員能夠熟練掌握關鍵節點施工工藝。
(3)作好技術交底。每層裝配式施工前由施工員負責做好技術交底工作,技術交底記錄內容全面,交底記錄完成率應達到100%。
(4)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由于施工班組的作業人員較多,而且有一定的人員流動性,為避免新進場工人接受的培訓不足,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及時對不熟悉施工方法的作業人員進行講解和指導。
3.2針對管線交叉的方案選擇和實施
3.2.1方案選擇
針對管線交叉的問題,考慮從“施工前采用CAD軟件對圖紙進行細化”和“整體驗收,對樓板厚度過大的進行管線局部調整”兩個方案中進行選擇,具體比選過程見表4。
3.2.2方案實施
(1)借助 AutoCAD軟件模擬施工。為保證強電、弱電管線施工位置的準確性,施工前借助AutoCAD軟件,根據設計圖紙提供的強電、弱電圖紙進行模擬疊加放樣。通過模擬放樣可以全面直觀的了解管線的規格尺寸、位置走向及是否會出現管線交叉現象。
(2)通過圖紙發現存在管線交叉現象,交叉管線規格為32 mm和20 mm、20 mm和20 mm。針對上述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表5)。
(3)根據上面分析表可以發現,32 mm和20 mm管線交叉時,在60 mm厚現澆層無法進行施工,但可以在100 mm厚現澆層中進行施工。因此,需要對管線位置進行調整(圖2、圖3)。
(4)結合管線的具體位置,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同時兼顧成本因素,32 mm管線位置不變,對20 mm管線位置進行微調,將32 mm和20 mm管線交叉點設置在100 mm厚現澆層中。
3.3針對混凝土收面標高控制不到位的方案選擇和實施
3.3.1方案選擇
針對混凝土收面標高控制不到位的問題,考慮從“澆筑過程中使用激光水準儀作為標高控制線”和“采用標高控制線及鋼筋定位筋進行標高控制,做好收面測量”兩個方案中進行選擇,具體比選過程見表6。
3.3.2方案實施
(1)設置標高控制線。根據建設方提供的原始水平標高點,利用50 m鋼尺將原始水平標高點引至作業層,在鋼筋上使用膠帶標識建筑50線。掛白線作為標高控制線。
(2)焊接定位鋼筋。選取直徑為10 mm鋼筋作為定位鋼筋,制作長度為60 mm和100 mm。考慮到樓板鋼筋剛度不夠,容易引起板面鋼筋上下位移,將定位鋼筋焊接在桁架筋上。定位鋼筋每2 m2設置1處。
(3)鋼筋定位筋抄平。利用激光水準儀對鋼筋定位筋上表面標高進行超平。
4方案實施效果檢查
通過3條對策方案的現場實施,對采用新方案施工的疊合板混凝土現澆層進行了檢查,樓板厚度合格率達到97.2%,整體現澆層施工質量達到96.4%,效果顯著(圖4)。
5結束語
本文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提出了疊合板現澆層施工質量控制的新思路,通過對疊合板現澆層施工質量控制,對操作方案進行綜合優化,有效解決了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是裝配式建筑水平預制疊合板施工的優秀案例,為提高疊合板施工質量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辦法。參考文獻
[1]蔣勤儉. 國內外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發展綜述[J]. 建筑技術, 2010, 41(12):4.
[作者簡介]陳永寧(1987—),男,本科,工程師,從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呂宵璘(1995—),男,本科,助理工程師,從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