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初結識黃燈,始于那篇《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的文章,后來,她的寫作重心從“大地上的親人”轉移到“我的二本學生”,她也成為近年來非虛構寫作的中堅力量。許多人喜歡黃燈,因為她沒有居高臨下的俯視感。她坦承自己的起點很低,作為70后,她的第一學歷是大專,畢業后分配到工廠,幾年后下崗了。她努力考研、讀博,成為大專院校的老師。她眼看著自己的學生從80后變成90后,又變成00后,也意識到年輕人真的很難。她希望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告訴大家,為她的學生說點真話。《去家訪:我的二本學生2》是黃燈繼《我的二本學生》之后關于大學教育的又一探索之作。從2017年暑假開始的五年間,她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陸續走訪多位學生的原生家庭。黃燈的家訪,讓她從另一個視角獲得了講臺之外的更多觀察:“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可能覺得考上二本學校并沒有那么難。可當我的家訪一步步深入,會發現學生考上二本,其實已經是非常小的概率,需要他們自身的全力以赴和家庭的傾力托舉。他們在求學途中經歷的事情,遠比我想象的更復雜更艱辛,往往要挺過一重又一重的關卡,才能叩開大學的門。”
最近幾年,關于女性的話題變得愈加普遍起來。夢想與現實、婚姻與愛情、養育與成長,每一個話題背后都是一種女性現實生存處境的困惑與掙扎。在《聊聊》這本書中所記錄的每一個想找倪萍聊一聊的人,起初幾乎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你那么成功,給我們指指路吧”。而倪萍的回答也很坦然,她說:“我一路跌跌撞撞,不知道摔了多少跟頭,也常常不知所措和鼻青臉腫,而你們看到的只是我爬起來以后的樣子,是我整理了頭發的樣子。我們總習慣在處于低谷的時候去看那些處在高位上的耀眼的人,卻忘了,人生的路,無論是誰,都得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在《聊聊》這本書里,有很多這樣看似成功卻不如意的女性。如何與孩子、父母相處?如何抉擇事業與生育?是追求理想還是遵循現實?是讓自己卷起來還是逼自己躺平……這本書里,倪萍以一個過來人的角色,教我們應該如何過去。或者,有些問題可能本身就無解,聊聊也是一個好的自我療愈之路。
陳慧的前半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幼年被送養,少年生病,青年遠嫁,中年離異。一個底層女人的不幸,似乎都發生在她身上。好在,為了討生活去菜市場擺攤的日子里,她白天擺攤,夜里寫作,竟在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里找到了救贖。在菜市場擺攤的十八年里,陳慧遇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現在,她將這些平凡生命的莊嚴與貴重,通通寫入這本《在菜場,在人間》(這也是她出版的第三本書)。“很難說是小鎮的菜市場造就了今日的我,還是我將菜市場作為了人世間的瞭望孔。我從來沒有想過寫作有什么用途,也沒有什么成為作家的夢想和情懷,我把寫作當成日常生活中一件有趣的事,跟有些人熱衷打麻將、旅行、喝酒一個道理。有些人難得光臨一次菜市場,他們忍受不了菜市場的繁蕪喧嘩,厭惡隨處可見的雞毛蒜皮。可于我而言,菜市場煙火氣十足,是個熱氣騰騰的、有付出就有回報的好地方。我扎根于此間,勤勉地謀求生活的保障,也在此間小心地窺探人間萬象,恭恭敬敬地記錄著平凡人的溫情或悲傷。這是屬于我的‘在菜場,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