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愉 王婉玲 李云霄


“網紅”打卡地,如今已成為不少游客出游時的首選目的地。在乘坐高鐵前往重慶市奉節縣的途中,我們偶遇了去夔門游覽的游客王衫,她這樣形容我們即將到達的地方——“古代詩人的‘網紅打卡地”,李白、杜甫、李商隱等詩人,都曾在這里“打卡”,甚至居住。
夔門北斗、白帝煙云、瞿塘風濤……奉節迎來了一批又一批豪杰之士、學者文人駐足流連、歌詠吟唱。豪情在此激蕩,靈感接連迸發,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千古傳誦的壯美詩篇。
日往月來,斗轉星移。歷史的車輪行進到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今天,奉節正茁壯成長為現代化文旅大縣,坐實了“中華詩城”地標,白帝城·瞿塘峽景區創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帶動當地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飯”……
4月17日,帶著對這座被筆墨詩情浸泡的“中華詩城”的憧憬,我們一行乘高鐵、觀夔門、看場館,探尋這詩意山河是緣何而起、又去往何方。
昔日煤煙鎖山色,今朝勝景入畫來
晚春時節,站在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的山巔極目遠眺,青山逶迤、碧空如洗。很難讓人相信,這里曾是塵土飛揚、寸草不生的礦山荒坡。
“這里是原奉節一磺廠所在地。奉節一磺廠始建于1951年,鼎盛時期硫磺年產量高達7000多噸,占全縣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大窩社區黨支部書記文金平告訴我們,“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使奉節一磺廠曾在當地乃至全國都享有盛名。”
當時,硫磺、煤炭等礦產資源開采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但也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因常年受硫磺侵蝕,土壤酸化嚴重,草木無法在此扎根,廠區核心區域一片荒蕪。”原一磺廠工人王家興回憶道,“每逢下雨,雨水夾雜著泥土順坡而下,有時還會流入居民家中,難以清理。”
土壤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大窩未來的出路在何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科學論斷,回響在文金平的腦海中,成為大窩綠色轉型的根本遵循。
平整土地、補植補綠……一項項舉措落地,原本滿目瘡痍的礦山冒出新綠。在綠水青山的懷抱中,大窩不僅煥發新生,還讓當地居民吃上了“旅游飯”。
“我們將空壓機站舊址及配套生產設備等工業‘老面孔打造為文旅‘新名片,不僅留住了幾代礦山人的記憶,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體驗。”文金平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向“綠”而生,逐“綠”而行。大窩之變,實則是奉節從資源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的生動縮影。
“奉節煤炭資源豐富,地質儲量1.5億噸,為全國百萬噸產煤大縣之一”。翻開存放在奉節縣檔案館的歷史檔案,泛黃的紙張記載著奉節煤炭產業昔日的輝煌。
“20世紀80年代,奉節大規模發展煤炭產業。2005年,全縣涉煤鄉鎮達17個,煤炭及涉煤行業從業人員近1萬人,煤炭產業一度貢獻了全縣近五分之三的財政收入。”奉節縣應急管理局行政審批科(政策法規科)負責人張定華說,“但通過開采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在奉節這樣的高山峽谷地區挖煤,把山挖垮了、水挖斷了、樹挖死了、房屋挖傾斜了,得不償失。”奉節縣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黨委書記潘萬山坦言。
痛定思痛。2016年,奉節將全縣37個產能9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關閉,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謀劃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縣域經濟發展新出路。
隨著“文化強縣、旅游富縣”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奉節奔向了文旅融合的“新藍海”。
如今的奉節,擁有365個旅游資源單體、26個A級旅游景區,連續三年上榜“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文旅勝地。
提質擴容添新態,串珠成線詩意長
入瞿塘峽口,青山重疊,江水滾滾。在前往白帝城·瞿塘峽景區的途中,我們漫步江邊,遙望白帝城,仿佛穿越時空,與李白的情感相連。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中心緒舒放釋然,浸透人心。
走進白帝城,我們撫摸著城垣遺址,想要探尋一縷千年前的氣息。與我們有相同想法的,還有一位75歲的本地老人——匡后珍。
遇見匡后珍,是在通向白帝城的風雨廊橋。廊橋上,每根石柱都雕刻著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詞,與山水美景相互交融。匡后珍就站在廊橋的石柱邊,靜靜地望著那汪碧水。
“1978年白帝城景區剛對外開放時,我就來過這里。”匡后珍指著前方的白帝城比劃著,“那時候的白帝城景區還是一座半島,三峽水庫蓄水后,才逐漸變為現在的模樣。”
聆聽匡后珍的話語,我們仿佛窺見了白帝城景區剛開放時的場景。
“那時候我和妻子都依靠景區維持生計,日子過得還算不錯。”景區轎夫黃老伯也加入了我們的對話。
黃老伯告訴我們,三峽水庫蓄水前,他們就是白帝城附近的居民,平時就在景區內做些小營生補貼家用。水庫蓄水后,黃老伯一家作為三峽移民搬遷至現如今的奉節新城,由于距離較遠,他的妻子沒再前往白帝城,但黃老伯卻不愿離開。
“我們世世代代都住在江邊,生計皆來源于白帝城,這份情割舍不了。”黃老伯說。
峽江滔滔,說不盡移民的心里話;青山隱隱,訴不完移民的故鄉情。靠著自己的雙肩,黃老伯擔起轎子,一步一步,用腳步丈量著白帝城的土地,用心感受著這片土地的每一處變化,守護著那份獨特的情懷。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2019年白帝城景區正式擴容,更名為‘白帝城·瞿塘峽景區。”黃老伯爽朗地笑道,“景區擴容,我就可以接待更多的游客,增添收入。”
用綠水青山交出奉節的答卷。近年來,奉節從“點、線、面”對全縣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整合規劃,布局面積達40平方公里的縣城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大白帝城、九天龍鳳、官帽山三大旅游示范區,白帝城·瞿塘峽景區作為大白帝城旅游示范區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奉節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
“景區面積已從初期規劃的0.2平方公里擴大至4.7平方公里。到2025年,景區將會再次擴容至30平方公里左右,將三峽之巔、夔州博物館等納入景區范疇。”潘萬山向我們介紹道。
資源整合、串珠成線。奉節,正向著打造長江三峽第一旅游目的地、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闊步前行。
佳句盈篇始叩扉,多元文化齊登臺
在大型詩詞文化實景演藝項目《歸來三峽》的舞臺上,一位飾演李白的演員站立在輕舟一頭,廣袖垂順、衣袂飄飄。扁舟劃過,綠波蕩漾。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天地為幕、山水搭臺,詩詞吟唱、歌舞作伴。置身于雄山秀水間,我們仿佛與李白同乘,快意行舟。
江面晚風輕拂,耳畔詩詞回蕩。《登高》《竹枝詞二首其一》……多首古典詩詞的實景演繹,帶我們回到了那個詩意飛揚的年代。
“《歸來三峽》是奉節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的‘拳頭產品。”潘萬山介紹,自2016年駛上文旅融合“快車道”以來,奉節不斷深化對當地文化內涵的研究、挖掘與傳承,文化成為助推奉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奉節,古稱“夔州”,據荊楚上游,控巴蜀東門,自古為橫戈躍馬、兵家必爭之地,其雄偉之姿引得數不盡的文人墨客競相登高遠眺、揮毫潑墨,創作出一萬余首詩歌,留下了傳承千年的中華文脈。“詩情與戰火”兩大文化特質順勢成為奉節旅游業發展的注腳與航標。
方向明確,如何發力?
“我們決定從‘激活詩詞情懷入手,以‘文化之魂鑄‘旅游之體。”潘萬山說,“近年來,奉節致力于持續挖掘并活化詩詞文化,編印《夔州詩全集》,舉辦‘中國·白帝城國際詩歌節,在全縣公園、小區、廣場、學校等地植入詩詞石刻,打造詩詞旅游路線等,讓詩意在奉節變得觸手可及。”
2017年,奉節捧回一塊金燦燦的牌子——“中華詩城”,這是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奉節的美譽。“詩城奉節”不再只是奉節人口耳相傳的集體記憶,而是官方認可的文化名片、中國詩詞繞不開的文化地標。
時序更迭向前,文化持續涌現。除了詩歌文化、三國文化,奉節還孕育出工業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既然能挖掘打造詩詞文化,為何不利用多元文化資源,更好賦能旅游業發展呢?
奉節迅速行動,普查全縣旅游資源,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為當地旅游發展注入新鮮活力。
緬懷革命先烈,追尋烈士足跡。彭詠梧烈士陵園、川東游擊隊小鎮、奉大巫起義紀念地等革命圣地、紅色舊址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領略民俗風情,解鎖民俗記憶。漢族古鎮的歷史韻味、土家村寨的人文風情、苗圃人家的傳統美食,讓民俗文化潤澤心間。
三峽大壩興建,移民舉家外遷。樹有根,水有源。鄉愁孕育出移民文化,江峽文化館應運而生。
…………
歷史事實、集體記憶沉淀出燦若星河的多元文化,不斷推動奉節文旅發展邁上新臺階。奉節正以詩詞文化為主線、多元文化為支撐,勾勒出壯美旖旎的“詩意山河”。
訪古探幽覓佳境,千載歲月詩共情
奉節因山而特、因水而靈,生態和人文是當地特有的“兩大寶貝”。正因如此,“好山好水好風光,有詩有橙有遠方”一度是奉節最好的推介語。不過,與其說是推介語,倒不如說這是游客對奉節的眷顧和厚愛。
何以得知?我們在夔州博物館找到了答案。
當被問及是否在奉節的旅游景區進行觀光時,來自四川綿陽的游客張先太朝我們點點頭,又搖了搖頭。
“我來此,的確要去各大景區,但不僅是為觀光游覽,更是想深入了解夔州的歷史、了解本土的人文風情。”張先太的目光中帶著堅定,“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所以我來到夔州博物館,想對夔州的歷史建立清晰的脈絡。”
尋找對文化遺韻和民俗淵源的深刻感受,追求對自然美景和藝術風格的切身體驗……在與張先太的交談中,“深度游”這一詞匯在我們的腦海里愈發清晰。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民俗中,才能真正理解這個地方的靈魂。”張先太說。
交談不過幾分鐘,我們毅然決定同他一起踏入這座藏著《長安三萬里》中“詩與遠方”的夔州博物館,探尋獨屬奉節的“靈魂”。
“夔州博物館館內現有館藏文物標本2萬余件。”博物館講解員李丹用一個數字,道出了夔州地區13萬年前至近現代的時間跨度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在這2萬余件藏品中,有13萬年前“奉節人”創造出的人類最早雕刻藝術品,有峽江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楚式青銅大鼎,有精雕細琢的夔龍青玉飾件……
從“山河浩蕩,化育群生”,到“巴郡要隘,蜀漢東門”,再到“千年文脈,詩城巔峰”,最后到“紅色星火,閃耀峽江”,李丹帶領著我們悟千年詩意、尋夔州記憶。一場游覽進入尾聲,奉節的山水人文、戰火詩情,恍如化為跫音,一步步踏進我們心中。
“好一座夔州博物館,好一所歷史的大學校!”觀閱著夔州山水字畫、輕觸著杜甫塑像,張先太駐留良久,生發感慨。
“夔州博物館建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讓本地居民及游客了解奉節歷史,傳承夔州文化。”夔門街道黨工委書記彭燏表示,以白帝城·瞿塘峽景區為主體,在周邊地區修建夔州博物館、開發白帝城大遺址,可以拓展旅游寬度、開掘旅游深度、充實旅游厚度,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深入的文旅體驗。
而這,不過是奉節深度游規劃的冰山一角,美食、住宿、交通等也是奉節深度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環環相扣,共同繪就奉節的“詩意山河”——今年一季度,奉節國有景區購票人數達45萬人次,同比增長46%;過夜游客達37.77萬人次,同比增長21.3%,增速排名全市第5位。
臨別時,張先太說他要在奉節多停留一段時日,以便更加深入地走進這座沿江縣城。他笑著朝我們揮了揮手,向著白帝城的方向,大步前行。
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的“雙向奔赴”,恰是文旅發展最動人的圖景。奉節,這座位于長江之濱的縣城,正細心打撈起藏于時光、記憶與山水間的文化和詩意,邀請每一位到訪的游客與歷史相遇、同自然親近、隨文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