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度假歸來,在機場聽到航班取消的廣播。午夜時分,大雨中,我站在天津濱海機場,打開手機App,看看有沒有能把我捎回北京的順風車。
一輛商務車飛快地來了,我上車,然后低著頭回復手機開機后涌入的各種信息。一段語音之后,突然聽見車主問:“您是做雜志的?我聽見您在說編輯和選題,能咨詢您一件事嗎?”我抬起頭,看向車內的后視鏡,一個相貌端正的年輕人,有些不好意思地等著我回答。“有什么事嗎?”“我前一陣兒在街上玩滑板,正好碰見一家雜志社在拍服裝片,看我玩得不錯,他們讓我入鏡拍了一組照片。后來他們也沒給我寄雜志,我挺想要照片的,我該找誰啊?”
我耐心地給他講了如何按版權頁找到責任編輯之類的事。我們就這樣順理成章地聊了起來。我很快勾勒出這個青年的職業背景:就職于一家國際化生產企業,經常往返于北京和天津開發區,順路做順風車車主,一路上也不至于很枯燥。
我還從他的敘述中聽到一個傳奇的故事。他是體育特長生,甚至打進了職業賽,但因為意外受傷而退役,然后發現自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在想好之前,他手頭剛好有輛車,就注冊成為順風車車主。
“有一次,一個乘客把行李箱落在車上,行李箱里有他的電腦和很多現金,而電腦里存有重要的資料。我開了60公里把行李箱還給他,也沒要他的紅包。那個客人感動之余,問我要不要去他的公司上班……”
“我當時已經覺得自己需要進入一個正規的公司體驗一下,就答應了。從高層的司機和私人助理做起,這能讓我近距離觀察成功人士們都是怎么說怎么做的,而且我周末在開發區繼續跑順風車,帶那些企業的海外技術人員去頤和園、長城,兩年下來,英語口語練出來了,也開始做一些外貿業務……”
我記得我當時就說出了“連接能力”這個詞。我認為他是一個有連接能力的人,無論處境如何,他都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溝通進行自我升級。
順風車于他,是漫長旅途中每一次寶貴的相遇,是稍縱即逝的機緣。他就是一個海綿青年,利用一切碎片時間抓緊吸收著曾經被耽誤掉的能量。有人說,人一生大概會遇見55萬個陌生人,要打破萬分之一的概率,一個人才能坐到你身邊。
(摘自《讀者》 莊雅婷/文)